如何評價電影《何以為家》?

浮夢電影


《何以為家》是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的一部關注現實題材的電影作品,影片獲得了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戛納金棕櫚獎等多項提名。

《何以為家》在國內公映後便獲得了高度好評,豆瓣評分更是超過了《復聯4》,這一切皆源於影片所傳遞出來的共情體驗,中國人也是曾經面臨過影片所描述的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苦難體驗。

影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Zain的十二歲的男孩,在法庭上要控告她的母親生下了她。

生而為人,Zain尚年幼時,卻要承受如此大的苦難,這個家庭到底怎麼了?

原來Zain有一對不配家長稱呼的父母,在無力提供最基礎的生活保障,更別提教育的情況下依然不停生孩子。

這就導致了Zain一家的生活越來越難以為繼,Zain又是家中的長子,不得不扛起撫養家庭的重任,可這一切對一個孩子來講未免太過沉重了!

這還不是最慘的,Zain的父母還只管生不管養,總是打罵孩子,甚至要把初次來事的女兒賣給商販為妻。

這成為了壓倒Zain神經的最後一根稻草,Zain因此憤然離家出走。

從此Zain成了有家不能回的孩子,幸運的是遇到了一對沒有身份的母子相依為命,然而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好,Zain依舊在經歷著重重磨難。

在這個苦難的國家裡,難民最慘的不是沒錢,沒有身份才是最慘的,沒有身份看不了病,甚至會被驅逐。

影片所關注的正是這樣的一類群體,他們因為生活所迫偷渡而來,可以說無論從外在和內在方方面面生活的資格統統被剝落掉了,這才是真正的絕望,真正的活不下去。

Zain因為無力撫養黑人小孩不得已賣給了商人,無疑是陷入了俄狄浦斯環當中。不管動機如何,他做了父親曾經做過的事情。這才是最諷刺的,你根本逃離不了這個怪圈。

片尾那段美帝主義送溫暖的情節是真實的諷刺,與全片沉重的基調顯得格格不入,這也根本不是難民們想要的,政府和民眾顯然存在著莫大的斷層。

全片最溫暖的場景應該是片尾Zain拍證件照,終於露出笑容的那一刻。

看完全片,好多時候會被Zain打動,看到Zain好多時候默默抹眼淚我也會跟著流淚。

原來這一切皆來自己演員的真實經歷,片中也是使用了真名。

Zain因為出演本片得到了一家人移民挪威的機會,這部影片拯救了Zain,但還有著千千萬萬的Zain等待著救贖,我想這也是我們大力的去討論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安定的國家,何其幸運,感謝這樣的影片給予我們對於世界上另一種生活的關注,願天下所有的小孩都能被溫柔以待!

《何以為家》的排片被《復聯4》淹沒了,但口碑沒有,真誠希望這部影片能夠得到大家的一些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