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俗語是應時而生的一種特定時代背景下的話語,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都有流行,它們常常以朗朗上口且言簡意賅為人們所知。

在農村,就衙門做官的人和父親這兩類角色產生過一句俗語,便是所謂的“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其中有什麼意思呢?做父親的怎麼就進不得孩子的房間呢?

一、官不入民宅。

官府代表著權力,但是如果隨便進入平民的家裡,要麼就是這一家有官司上身,會給這個家庭帶來不好的事情。如果不是官司的話,那麼還會被他人認為這是官民私通,可能還會是官商私通,那樣對於官員的名聲是不好的。

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為官之道,意在提醒當官者注重自己的形象。不可與平民發生太密切的關係,更不要經常出行平民人家坐客。那樣是會有不好的風氣傳出來的,更是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二、父不進子房。

說到父親不到兒子房間裡去,很多人都會感到很好奇。

為什麼做父親的不能進自己兒子的房呢?其實這只是一句老話了,不是說百分之百不讓進,而是最好不要進入兒子房間特別是在兒子成婚後。

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對於青春期以後的孩子們,父母在進入孩子房間前都應該先敲門,這是對於孩子的尊重。

此外,在兒子結婚後,公公跑到兒子兒媳的房間也是有些不妥當,如果真有事情可以在廳堂說,沒有必要進兒子兒媳的臥室。雖然什麼事情都沒有,但是人言可畏,這樣對於自己和孩子們的形象影響都不好。

有書君認為這兩句老話都是有其道理的,它們提醒著人們不管是為官還是為人父都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做出違反倫理道理的事情。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多數是耐人尋味的。有些老話從字面意思來看,可能感覺有點“匪夷所思”,但是深入瞭解其背後的含義之後,就會讓人有種受益匪淺的感覺。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的是一國之君應該盡為君之道,而為官的應盡為臣之道,父親就要盡為父之道,而兒子就得盡為子之道。這些都是古人所提倡的關於男子的“修身” 的行為準則。而在農村裡有些老人也常會對後輩說起“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樣一句老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官不入民宅

這句老話的前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君不進臣房”,其意思是說一國之君最好不要輕易去自己的臣子的家裡去,一來是君臣有別,尊卑不能亂。二來是這樣還可以避免皇帝發現臣子家中的一些更好的寶貝,從而會產生貪瀆之心,這樣無論是對於皇帝,還是對於臣子都是不好的,奪人所愛非君子行為!

而“官不入民房”說的是同樣的道理,首先當官的如果經常去老百姓家裡,那難免會盛情款待,吃吃喝喝這也是避免不了的了,這樣會讓別人認為這個官員行為不端。其次,如果家中常有官員進出,這樣對於老百姓也是不利的。看到的人就會認為這戶人家背景不簡單,會勾結官員幹一些壞事,這樣名聲就不好了,別人也不敢和他們打交道。

父不進子房

字面意思是說,父親在兒子長大了以後,不要輕易到兒子的房間裡去了。這個是因為人都有隱私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同樣需要尊重兒子的隱私。在不少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在過去父親如果找兒子有事情了,並不是直接去兒子的房間裡,而是找人把兒子叫過來到廳堂裡面來。其實,古人這話是有道理的,兒子雖然是自己最親切的人,但是他也有隱私的,尤其是在結婚了以後,最好不要隨意進去兒子的房間裡,要尊重兒子的隱私,萬一讓別人看到了,那是會鬧出閒話的。

所以,農夫認為這兩句話都是有道理的,古人所提倡的男人“修身”的準則,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是適用的。如果你家經常豪車出沒,那在村裡肯定會遭人議論的,為人還是低調一點好。而兒子成家了以後,也最好是分開生活,不僅能避免婆媳不和,而且還能避免閒言碎語。


農夫也瘋狂


農村老話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中流傳的很多老話都是智慧的勞動人民根據多年的生活和勞作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雖然農村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是有很多俗語卻非常的耐人尋味。比如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官不入民宅

這句話很好解釋,那就是當官的不能進老百姓的家中。這句俗語其實和“君不進臣房”是一個道理,簡單說就是等級有差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雖然是比自己高一級的官員,但是被觸碰到自己的隱私也是很不舒服的。


官和民是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如果官員去普通老百姓的住宅,普通老百姓肯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招待,這不僅對老百姓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開支,對於官員來說,長期進出老百姓家中的話,也會讓人們覺得官員行為不端。

個人覺得官不入民宅更多的說的是官員和老百姓之間的差距,官員雖然也是從老百姓中走出來,但是在當官以後會有適合自己的活動場所,老百姓就很普通,和官員走在一起也會顯得格格不入。

父不進子房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兒子長大以後當父親的就不要頻繁出入兒子的房間。很多人會覺得無法理解,父子之間的關係不是很親密嗎?怎麼還不讓父親去兒子的房間呢?其實這裡的父親不單單指父親,也包括母親。兒子在長大成人以後,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屬於自己的隱私,而這些個人隱私多會藏在自己的房間裡。如果父親母親在未經自己的允許下去自己的房間,並看到自己的隱私,也是一件讓人很難為情,很羞恥的事情。所以在兒子長大成人以後,當家長的要尊重兒子的隱私。

在兒子結婚以後,父親更不能隨意進出兒子的房間,那樣只會讓大家都很尷尬。

大家在看完以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農村俗語的博大精深。短短几段話,就把應該如何將自己的身份擺放正確,如何言行舉止說的清清楚楚。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著自己該有的身份,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做出格的事情。雖然現在都講官員要親民,要接地氣,但是也要注意避嫌,你們說呢?


小馬話三農


謝邀!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是農村的老話,意思是說做官的不要輕易進入到老百姓的房子裡;做父親的不要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這是農村的老話,其實也適用於其它方。

官不入民房。做官的不論清官、貪官都要避嫌。當官的苐一要有點官架子,不能隨便與貧民親近,要讓百姓敬而遠之。苐二也要避免別人的閒言碎語。如果為官的隨便出入貧民家裡,未免會有閒人的流言蜚語流出。這不僅不利於為官的聲譽,如果流言蜚語流傳到上司耳中,輕則影響前程,重則還有丟官的可能。所以,官是不可入民宅的。

父不入子房也是同樣道理。兒子大了成家立業,做父親的就不要隨便進入兒子的房間了。一則做父親的也要避免鄰里的閒言碎語;二來兒子成家後總有一些不便讓父親看到的隱密私事。

所以,"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其中的避嫌疑、尊重隱私,在今天看來還是適用的。


8232354703122老三屆


完整的說法是“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孔子是研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想家,漢代的董仲舒在孔子思想學說基礎上,最早提出了三綱五常: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用此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和行為準則。“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是三綱五常內容的一條細則。

“君不入臣房”,是君主對臣子的信任和尊重,即所謂用人不疑。也避免產生對臣子家眷,財務有貪念的不好輿論。

“官不入民房”,是官吏對百姓的尊重,意思是以免對百姓的財務起貪念,也避免引起百姓的不安,造成擾民。

“父不入子房”,是指兒子結婚後,父親不再進兒子兒媳的房間,以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和閒言碎語。

這些是群臣,官民,父子之間的行為準則,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道德倫理關係。


袁洪智詩畫


在古代封建時期,都講究君臣之道,父子之道,既可以說是注重禮儀,同樣也可以理解為以前等級制度是非常嚴的。要說“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可以說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的。

農村老話“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首先我們來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說的就是當官的不可以隨便進行平民的家裡,而當父親的不能夠隨便進入兒女的房間。在一些人看來好像有點說不通,畢竟當官的權力大,想進誰家門都行的。而作為父親進子女的房間又有什麼不行的。其實這些都是有講究的,下面為大家一一說來。

1、官不入民宅,有多個意思

官府代表著權力,但是如果隨便進入平民的家裡,首先要麼就是這一家有官司上身,會給這個家庭帶來不好的事情。就算是沒有官司,那麼也會被人們認為這是官民私通,可能還會是官商私通,那樣對於官員是不好的。

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為官之道,意在提醒當官者可注重自己的形象,不可與平民發生太密切的關係,更不可能經常出行平民人家坐客,那樣是會有不好的風氣傳出來的,更是會引來一些麻煩的。

2、父不進子房,意指為父之道

小時候兒子都是跟父母一起睡的,但是當成長了就會有自己的房間了,這個時候當父親的可就要注重行為舉止了。如果時候還隨便進女兒的房間,那就會被認為有失倫理道德。而兒子的房間也不能夠進,那是因為兒子成家後總有一些不便讓父親看到的隱密私事,經常出入的話也是會被人說跟兒媳一些閒話的。

所以說這才有了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的說法,這都是提醒著身份的不同就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可做出違反倫理道理的事情來的。不知道大家還有什麼理解呢,都說說吧。


深山老農民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這句農村老話本人的理解是:當官的要是進入老百姓的家裡,會有勒索財物的嫌疑,因為舊社會貪官汙吏,強取豪奪,百姓苦不堪言,所以老百姓認為清官是不進老百姓的家的,因此才有此一說。

父不入子房,因為舊時禮法,翁媳有別,為避嫌,作為守禮法的公爹是不會隨便出入兒媳的房間的。

我認為這是舊社會的思想,當代官民一心,當官的為百姓設身處地著想,國家大力度整治貪官,使貪官無法存活,這種憂慮沒有必要。

現在已經廢除舊的思想觀念,如果說父不入子房,那麼說兒子不在家,其父染病,作為兒媳就應該袖手旁觀嗎?


王潤璞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這是舊時一句: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俗語在舊時,私闖民宅是不被允許的有擾民侵民之嫌,又有尊卑不分之別當官的在大堂高坐,放不下這做官高貴的架子,小民有事有告,要到衙門跪拜求告憑官處斷。這是舊時官與民的等級界限。倒並非是官為避什麼清廉不正等之嫌。當今社會就倡導: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官的經常深入民間,鄉村地頭,農家民舍、走訪民情,訪貧問苦是如今當官的美德。父不進子房,在舊時的大家庭,一般己婚而未分家居的兒子媳婦,早晚都要給公婆請安問侯以示對父母的尊敬關懷。父母有事也只是喚兒子來堂前聽候,這也是舊時禮數所致,長幼有序。這: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依我看只是舊時的封建禮教所規定的禮節,君臣,父子,尊卑長幼之別,其他含意倒不多。而象乾隆皇帝與何坤,紀曉蘭他們在電視劇中的君臣關係就另當別論。謝邀請!


老羅194763


君不入臣房,

官不入民房,

父不入子房。

是古代男子 “修身” 的行為準則。是維護人類社會正常秩序的基本操守。古今一理。

一則是尊卑之分,二則是君不入臣房,可以避免皇帝發現臣子家中有更好的寶貝,以免產生貪瀆之心,官不入民房也是如此。而父不入子房,那就是一個倫理道德問題,避免閒言碎語。

也是由古代的三綱五常決定的,儒家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君入臣房,官入民房,父入子房,就是紆尊,是對身份的忽視,然而事事總不見得旅行禮教,一旦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位高者必居上座,位低者必誠惶誠恐。



詩境笙音


這句話說全了應是:君不入臣宅,官不入民家,父不進子房。這是說君臣官民父子有別,人要做到尊卑有序,要修養,有道德操守,有規矩,不可隨便而為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道,不可逾越。

君與臣之間,官與民之間,父與子之間,男與女之間,各有區別,尊卑嚴格有序,不可胡來,君不可隨便出入臣子家,官不可隨便出入平民百姓家,特別是穿著君服官服就更要注意,不然亂了綱常,犯了規矩便不是小事了。

君為何要入臣家,官為何要入民家?想想不外有三點:臣民犯事了;想行賄賂;炫耀揚威一下。這都是不合綱常節操的。都得注意避忌。那麼,為何父不入子房呢?父子親在一家,自家房也不能進嗎?這是因為子大成婚立室後說的,人是有隱私的,那怕父子,母女也有。兒大成婚立室有兒媳了,就要有區別,有忌諱了,家公就不可隨便創進有兒媳的臥房裡,男女有別,輩份有別,更不可亂倫,做人是要有道德操守,注意到方方面面,不可以隨隨便便,什麼都講自由而不顧規矩的。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些規矩是必要遵守的,大家不守矩,都自由違規了,不都亂了套,還行得通嗎?社會要有序,人也應遵規矩些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