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花鼓戲,它是一種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是全國地方戲曲中同名最多的劇種,其中屬“湖南花鼓戲”最為著名。

所以我們通常講的花鼓戲就指湖南花鼓戲。其實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陝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劇種。在眾多名為“花鼓戲”的地方戲曲劇種中,屬湖南花鼓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歷史淵源:

湖南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1818年(清嘉慶廿三年)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說明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1862年(清同治元年),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即花鼓戲)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四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湖南花鼓戲的幾個流派:

湖南花鼓戲是一個籠統的劇種概念,因為湖南花鼓戲根據流行地區的不同可細分為六個流派:

1、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

2、岳陽花鼓戲(臨湘花鼓戲)

3、衡州花鼓戲(衡陽花鼓戲)

4、邵陽花鼓戲

5、常德花鼓戲

6、永州花鼓戲(零陵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首,是湖南花鼓戲的代表。狹義的“湖南花鼓戲”即是指“長沙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流行於湖南省的益陽、南縣、沅江、桃江、西湖(洞庭湖舊分西、東兩區)、長沙市區、寧鄉、湘陰、望城、瀏陽、湘潭、株洲等地。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岳陽花鼓戲:起源於清嘉慶癸亥年間(1803年)的臨湘境內龍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在臨湘稱“臨湘花鼓戲(嗡琴戲)”,在岳陽縣稱“岳陽花鼓戲”、流傳到湖北的通城、崇陽兩縣改稱“提琴戲”。主要流行於湘、鄂、贛三省毗鄰的數縣。因其在湖南省內主要是流行於岳陽地區,故在湖南花鼓戲流派中定名為“岳陽花鼓戲”。

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 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岳陽花鼓戲擁有豐富的劇目資源,其中傳統劇目123出。《補背褡》、《恩夫》、《大碑塘洗澡》、《十送》、《雪梅教子》、《三子爭父》等劇目長期以來在舞臺上盛演不衰。

衡州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

衡州花鼓戲起源於明嘉靖年,形成於清中時期,各種史志均有詳細記載,距今已有近200多年。是一種流行於湖南省湘南地區最具特色、最有影響力、最受人民喜愛的地方戲劇種。各種劇本通俗易懂,雜用土語鄉音,生活氣息相當濃郁。因地制宜,各縣專業劇團的舞臺語言一般採用地方官話,醜行仍以衡陽官話為主。演出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在“三小”行當中尤以“醜行”為首。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邵陽花鼓戲:主奏樂器為“花鼓大筒”。近三百年來,廣泛流行於湘西南和湘中大地,以及滇黔要道,該劇種發源於邵陽市(舊寶慶府),是在民間“花鼓燈”、“走馬燈”和“打對子”等多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形成的。邵陽花鼓戲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其詼諧、活潑、高亢、濃烈的演出風格深受廣大城鄉觀眾所喜聞樂見。其音樂在湖南花鼓戲中以唱腔豐富/曲牌眾多而獨具藝術特色,且形成了以川調類、牌子類和小調類三種音樂聲腔形式融合一體的自身音樂體系,有些曲調已初具板式形態。

邵陽花鼓戲的行旦由初期一旦一醜的對子花鼓,如《打對子》《摸泥鰍》《磨豆腐》等,發展到具有人物矛盾和故事情節,且歌、舞、科、白俱全的“三小戲”,如《打鳥》《送表妹》等,到清末民初時期,邵陽花鼓戲開始進入生旦淨末醜的“多行旦”階段,逐漸步入劇種形成的成熟時期,這一時期是邵陽花鼓戲產生和積累劇目較多的旺盛期。

現今流傳和繼承下來的有《劉海戲金蟾》《七仙姑下凡》《金釧會》《韓湘子服藥》《桃源盤洞》《趕子牧羊》《二嫂子回孃家》等一批大型劇目。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常德花鼓戲: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日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

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 》、《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永州花鼓戲:又稱零陵花鼓戲,舊稱花燈,或名調子,由祁陽花鼓燈和道州調子合併而成,民間歌舞為其繁衍發展的基礎。中國成立之後,1951年初祁陽花鼓燈藝人來零陵,組建了劇團。後來道州調子藝人加盟其間,形成了祁陽花鼓燈和道州調子的合流。

1956年,正式定名為零陵花鼓戲。過去,祁陽花鼓燈使用祁陽方言演唱,現已逐漸融合,使用永州官話為其舞臺語言。永州花鼓戲的源頭,分別來自祁陽花鼓燈和道州調子。而祁陽花鼓燈又來自 兩種不同的歌舞演唱形式。

在前, 一旦乘車在後,有鑼鼓管絃伴奏,載歌載舞,又稱為“對子調”,或稱“對子花鼓”。二是源於巫師的“出臉子”。其代表性的劇 目有《雲南尋夫》、《打安徽》、《趕子牧羊》、《蘿蔔勸夫》、《三看親》、《假報喜》等。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因此,嚴格來講“湖南花鼓戲”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地方劇種。通常所見到的湖南花鼓戲經典代表劇目如《劉海砍樵》、《打銅鑼、補鍋》等實為代表湖南花鼓戲的長沙花鼓戲中的劇目。但多數人並不能詳細清楚地瞭解這些概念,所以人們一般所說的湖南花鼓戲其實就是長沙花鼓戲。

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它是由湖南民歌發展形成,從一旦一醜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各地不同流派的花鼓戲之間,雖彼此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但由於流行地域、語言風俗的不同,故而行腔各異。六大花鼓戲流派的最大共同點就是其主要伴奏樂器都是採用的“花鼓大筒”。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湖南各地的花鼓戲劇目就有400餘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說法,大多是反映人民勞動、男女愛情和家庭矛盾的,例如《打鳥》、《盤花》、《雪梅教子》、《鞭打蘆花》、《繡荷包》、《趕子上路》、《劉海砍樵》、《補鍋》、《告經承》、《蕎麥記》、《天仙配》、《酒醉花魁》等。還有一些以喻老四、張德和為主角的戲,都以濃厚的鄉土氣息反映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因此花鼓戲與當地人民的生活關係非常密切,再加上語言不同,師承起源不同,流派不同,每個地區的花鼓戲都有各自的風格特色,所以花鼓戲的種類也就五花八門了。

花鼓戲很多地方都有,為什麼說湖南的花鼓戲最為獨特,有趣?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更多的中國地理、歷史與文化知識,請關注【老皮讀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請記得點贊,評論,轉發給您身邊更多的朋友。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歡迎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