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1

武威這塊地皮上啥時候有了“李”姓?公元前121年以前,肯定沒有。匈奴人在遊牧,現在的麥田是彼時的草原,連綿的羊群、牛群在安靜吃草。記錄這段歷史時間的古書《西河舊事》早丟了,其三言兩語藏在《太平御覽》中,書語顯示,我們目前的祁連山北坡,在秦漢時風光秀麗,長滿了一種供人食用的“仙人樹”,蹲在樹下摘食即可,大飽長膘,如想裝進兜裡帶出去,出山就成一泡爛泥。書語還說,山坡上啊開滿了頻婆花,是白奈樹的先人;古代武威動物很多,騾子是生育的,生的是“駃騠”,“騾騾之子,千里駃騠。”與汗血寶馬齊名,進貢給官人當寵物;有日行百里的駏驉,傳信帶物,奔馳在相隔幾十裡的匈奴帳篷之間,今天的公羊巨驢已經是退化不堪的侏儒了,專司配種,激情高昂。書語又說,牛奶羊奶多的吃不完、擠不及,就瀉到草上,成了天然的奶酪,就是《涼州異物志》上說的“百年酥”的原型。所以,公元前121年是個分水嶺,之前,武威地皮上是穿皮襖的放羊人,之後,才有了穿布袍子、能拿毛筆記錄的漢人。

公元前121年以後幾十年間,武威這地皮上肯定有了李姓。這已經是漢武帝時期了,霍去病先是佔領了這裡,後來,朝廷又一股腦兒把這裡的匈奴人集中遷到黃河的套地去了,武威就剩下個空空無人的大草原。沒人算什麼郡縣?朝廷就從河南、山西、陝西、山東這些地方遷戶,一是罪犯,二是軍戶。軍人過來他就要拿起鋤頭開荒種地,最早開出的種糧地在今天的四壩、蔡旗這搭。軍人來自中原,姓氏分明,戰國時期繁衍下來的魏國李家、趙國李家的後代,就遷過來了些。這些零碎的李家人,出身低,沒成了氣候,我姑且把這些李家人叫“原李”。

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2

武威這地皮上姓李的啥時候多起來呢?分兩個時期,一是公元36年為標誌的東漢建武時期。這時的武威已經從大草原變成了大麥田,從流動氈房變成了城市和村塢。尤其是城市,很有名,西域羌胡與中醫客商在姑臧城中大開交流會,全國其他大城市一天開三場市,武威一天開四場市(市日四合)。要是在武威當點官、謀個公職,不出一年都發財了,銀子沒多少,主要是代表俸祿和隱性收入的牛羊頭數,動不動就以千萬計算。武威太守粱統到洛陽向朝廷述職時,他的合法收入牛羊那是鋪天蓋地一般,硬是從武威到洛陽走出了一條牛羊大路。到了洛陽城西門,牛羊馬群踏起的灰塵遮蔽落日,群臣大驚,登城一看,原來是武威太守們述職來了,何其富有啊。

人是趨利的動物。就如現在的北上廣一樣,打工的、發展的都要跑往那裡。武威那個時代已經在西沙河岸邊、今天的金沙三盤磨這搭修起了姑臧老城,東南西北湧來的人太多了,城市就攤大餅似地向東南延伸過來(和今天相反,今天的新城往當年的老城那裡西北延伸)。今天的金塔鎮、南營這些地方,在東漢時期是一個巨大的堰塞湖(源於西漢成、平之間的大地震,發育成熟在東漢的桓靈大地震,青嘴喇嘛灣是典型殘存),叫武始大澤,它像個“人”字,向姑臧城這裡供水,東面就是今天的楊家壩河,西面的今天沒有了,是西沙河。這河在東漢時水大的很。這樣,早期的姑臧城被個“人”字夾住了。北面是蓄積水生成的泉湖,如果按照《周禮》的規定,武威古人修市場就得修到水湖灘去。事物需變通,變則通。武威古人只好在南面高點的陸地上修市場,這就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市南宮北”的城市格局。“南市”在那個時候,是全國排在前五位的大市場。所以,滾滾人流來了,其中,從狄道川這裡的李家人就過來了一些。

狄道川的李家人何許人也?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最後一卷(卷100),專門講天下李家人的大事。李延壽說:

“仲翔討叛羌於素昌,一名狄道。仲翔臨陣殞命,葬狄道川,因家焉。”

什麼意思?就是說,有個叫李仲翔的人,官居西漢初年的太尉,他帶領軍隊從西安出發,趕到現在的隴西(狄道川),要平定羌人的造反。結果,平叛沒成,反被羌人給包圍了,打打殺殺,主將李仲翔給戰死了。最後雖然叛亂平了,堂堂太尉給死在了遙遠的地方,朝廷也難受,是不是?於是,朝廷派人大興追悼,李仲翔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的爺爺,哭哭啼啼趕來收屍。屍爛了,就地埋著,李廣的爺爺就蓋個草棚子守孝三年,這是硬規定。於是,娃娃大人都從西安來了,買地蓋房,安下了家。

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3

上古,顓頊高陽氏有個才子庭堅,在堯的手下辦事,當個大理,天長日久,人們就呼他為“大理”,理氏就這樣來的。理氏繁衍到殷紂王時,忠臣理徵得罪了暴君,抓去砍頭,他的妻子帶著娃娃利貞就逃了。在山中沒吃的,全憑個李樹結的李子,沒餓死。遂改名李。這是中國李氏的來源。周朝時,李家人李伯陽,當了柱下史,可是了不得的官,非得文曲星當。李家的名氣就是這時響徹中原的,後來在趙、秦、魏三國都有姓李的的大人物。

這裡只敘述跟武威有關的李氏。秦國大將軍李興族,是西李的源頭。生子李伯祐,封南鄭公。李伯祐生二子,叫李平燕、李內德。他的孫子李信,那是了不起的大將軍,曾經俘虜了燕國太子丹。秦亡漢立,李信的兒子東躲西藏,沒啥出息。到了李信孫子李元曠時,家族又振興了,李元曠當上了漢文帝的侍中大臣。李元曠的弟弟李仲翔,更加有出息,把官當到了太尉。這裡就接上了,李仲翔埋在了狄道川,“因家焉”。

與蘇武有過交情的降將李陵,他是李仲翔的五世孫,他的爺爺是李廣,爹爹是李當戶。李當戶的嫡系子孫在漢武帝時期,成了犯戶,充了邊,進入河西走廊了。我講的“原李”中,在武威就有李當戶的後代。

李廣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李當戶,沒當好戶主,留在了甘肅地界上。二兒子李椒沒啥記載;三兒子李敢繼承了李廣的虎風,回到長安做了官,歷任侍中、郎中令,封關內侯。這在《史記》《漢書》中都寫得明明明白。

李家封關內侯,也是歷史上首次大長志氣的事。昭、宣二帝時期,李敢的兒子李禹成了氣候,也當上了侍中,在皇帝身邊辦事兒。李禹呢,他生下了李承公,李承公雖敗家,卻生下了李先,起家立業,李先當上了蜀郡太守。李家人第一次掌握地方行政大權了。

接下來,李家有個子孫傳單:李先---李長宗---李況(博士,文學出名了)----李本(孝廉,地方賢達了)---李次公----李軌---李隆(積弩大將軍)---李雍。

李次公厲害啊,自立更生,當了巴郡太守。李次公的兒子李軌,當了臨淮太守。從李先到李軌,六代三太守,成了隴右名門。李雍時,改朝換代,漢沒了,曹魏三國時代到了。

三國是造就英雄的時代。李雍仗名門氣概,給曹丕辦事,當尚書郎。後來,外出為地方官,當過濟北、東莞二郡太守。

西晉建國,李氏繼續發展。李雍的兒子李柔,字德遠,秀才出身,一直跟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胖子、晉王爺司馬保幹事,司馬保當了相國,保舉李柔當北地太守。李柔的兒子李弇,字秀子,是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範例,是中華李氏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物。這單兒,天下大亂,發生了“永嘉之亂”,大火燒了西安城。未幾年,西晉亡,大胖子司馬保私立政權,“自稱晉王,建元,署置百官,遣使拜(張)寔徵西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三千戶。”結果被叛亂者打得沒處跑,先到天水,又帶著隨從往西跑。隊伍中就有兩個李家人,一個是司馬保的從事郎中李卓(李弇的單家子哥哥),一個就是投奔李卓的李弇(二十來歲)。

公元319年,兩人跟著大胖子一口氣跑過黃河,進入前涼國張寔的地盤。張寔臉黑了,表面說熱烈歡迎,其實派兵阻攔。這個時候,司馬保就成了沒人管的大胖哥了,李弇鼓動堂哥李卓,兩人帶些兵馬趁夜過河往西跑,在涼州姑臧城當王的張寔,聞聽隴右名門李氏後代來投,很高興,就收留了兩弟兄,給了他們官職當,李弇當了涼州的驍騎左監。320年,兩弟兄的家屬就遷到了涼州。這是有證據的,《晉書》上說,李弇原名李良,他的妻子姓梁。妻子到了涼州後,兩口子去拜見張寔,李良說,主公,這是內人李梁氏。張寔哈哈大笑,說,你是李良,你老婆是李梁氏,不好,寡人給你改個名,東漢耿弇保衛涼州有大功,你就改叫李弇吧。兩口子跪下就謝恩。

在二李來到涼州之前,從公元308年起,中原亂成一團粥,五胡高喊殺盡漢人,漢人中的大戶、讀書人、官人這三種人,能跑到長江以南的都成了東晉人。山西、陝西、河南的這三種人往西跑,跑到了涼州,成了前涼人。這三種人中,秦李、魏李的後代也不少。所以,從前涼張寔起,武威地皮上姓李的人口就忽然多起來了。

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4

第二個時期,就是以公元320年為標誌的時期。

李弇這人很聰明,張氏王室的人很喜歡他。張駿時期,李弇因擁戴張駿上位有功,當上了設在今天甘南那一帶的前涼天水郡的太守,鎮守南疆,兼衛將軍,封安西亭侯。他活了五十六歲,死在涼州城中,不知道葬在武威那個地方,前涼王張駿贈封他為武衛將軍。包括李卓的後代,在涼州都很強勢,成了姑臧李氏名族。

李弇生子遲了,他死時,兒子李昶還是個少年兒童。李昶於公元334年出生在涼州城中,自幼學習成績好,品德也好,因為父親的威望,在公元348年,當了世子張重華的老師。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年紀最輕的太子老師,十五歲就當上了。不料十八歲時,李昶暴病而死(死因甚疑,我慢慢考證)。李昶死前,妻子身懷六甲,於351年在涼州城中生下遺腹子李暠。後來張祚篡位,殺主張曜靈,自為帝王。李昶妻子改嫁給了龍驤將軍、武興太守宋僚。後來,宋僚在公元361年被張邕殺,又有遺腹子,生出來叫宋繇,就是北涼有名的大學者。

公元376年前涼滅亡,前秦大遷涼州戶族,李暠隨宋氏家族逃亡敦煌,沒被遷回關中。涼州城中李卓家族部分,則不幸被遷走。這樣,李暠一族在前涼時期共在涼州生活56年,生活了三輩人。餘下李卓四世孫李抗在涼州繁衍,直到439年逃亡,“自涼州渡江左,仕宋,歷晉壽、安陸、東萊三郡太守。”

公元397年,北涼段業在張掖建國,徵召河西的才人,李暠就被用為效谷縣令。李暠的同母異父弟宋繇則為段業做事,擔任中散常侍。李暠在敦煌養成了大氣候,被敦煌人推舉為沙州刺史。到了公元400年,李暠建立西涼國。看,涼州的李家人當了國王了。

李暠的王后尹夫人,在皇娘臺居住過。現在,那裡有個尹臺寺。前幾年,唐朝皇室僖宗的後代李世恩先生到涼州尋根,找著了我,查看了一下姑臧李氏的遺存群落。這一脈的李,叫做“皇李”。武威境內,祁連山沿山區封閉地方的李姓,基本屬於“皇李”了。

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嚴重收藏! 中華李氏從涼州興起,哺育大唐帝王,傳承絲絲不亂

5

唐朝建國後,重視李姓來源,幾代天子叫人查尋,一尋下來,直指李暠。

大唐世襲也有個表:

李弇-(涼州)——李昶(涼州)——李暠(涼州)——李歆(酒泉)——李重耳(酒泉)——李熙(武川)——李天錫(武川)——李虎(隆堯)——李昞(隆堯)——李淵(隆堯)——李世民(太原)——李治(長安)——李顯——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適——李誦——李純——李恆——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璀——李璇——李曄——李楮

《北史》上說,李暠在敦煌一口氣生下十個兒子,李譚、李歆、李讓、李愔、李恂、李翻、李豫、李宏、李眺、李亮。其中第六子李翻的後代最有出息。這個在《新唐書》“宰相世襲表”中列著,有個傳承單子:李翻-----李寶(西涼破國後,他與奶奶尹太后在涼州皇娘臺生活過好多年)——(六子,李承、李茂、李輔、李佐、李公業、李衝。)

1,李承(十三歲離開甘肅,姑臧侯,45歲)——李韶(姑臧侯,開國伯,72歲)——李嶼(安城縣伯,72歲)——李詮(涇州刺史)——李伯卿(隋煬帝王府記室)

2,李茂-(敦煌公71歲)——李靜(平原太守)——李遐(盧鄉伯)

3、李輔(襄武侯)——李伯尚(著有《太和起居注》)

4,李佐(秦州刺史)——李遵(洛州刺史)-——李果(司空諮議參軍)

5,李公業(早夭折)

6,李衝(“顯貴門族,榮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官爵,一家歲祿,萬匹有餘”,49歲)——李延寔(使持節、侍中、太師、太尉公、錄尚書事、都督、雍州刺史)——李彧(侍中、左光祿大夫、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廣州刺史)——李道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