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發覺自己沒那麼年輕了?

體力上,熬不了夜,蹦迪的時候感覺心臟受不了;

工作上,不再只挑喜歡的事做,要綜合衡量完成一件事情的價值;

交朋友,和很多人都是停留在朋友圈的交情,可以彼此分享真情實感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談戀愛,不再一腔孤勇往前衝,而是瞻前顧後思量甚多,想的不光是中不中意,還有適不適合,各方面條件匹不匹配;

面對父母,以前聽他們說聲“家裡挺好的”便放心了,現在不經意發現,他們總是在說善意的謊言,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其實過得並不算挺好。

明明從年齡上來看,雖不是風華正茂的青春期,也還算年富力強的階段,為什麼常常會產生“不再年輕”的感覺?也許是因為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惶恐不安,害怕欺騙,害怕受傷,害怕失去;也許是因為人逐漸成熟之後,面對事情不再只考慮自己,還會為身邊在意的人著想。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1

8090後這一代的怕與愛

最近熱播的一部劇《趁我們還年輕》,不僅張雲龍和喬欣飾演的高甜“觀星夫婦”引發追捧,還將8090後這一代人的怕與愛,描述得細膩入骨。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史唯聰(劉芮麟飾)的兩次戀愛均以失敗告終,一次是因為對方要求在房產證上加名字,一次是因為對方要求自己入贅,這些要求的背後都和“房子”有關。在談房傷感情的時代裡,到底是房子重要還是感情重要?這樣的問題探討,令很多陷入相同困境的人頗有共鳴。

交際高手紀絢麗(黃夢瑩飾)摟著閨蜜李泱泱(代斯飾)在迪廳感嘆:“你說我這都還沒到三十呢,怎麼就覺得心臟,已經快受不了”,一句臺詞真相了,大學時蹦迪三天三夜都沒事,如今身體真吃不消。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史唯聰和李泱泱和父母的相處,也讓我們感同身受,“爸媽都是最好的演員”,他們撒過的謊都似曾相識。正如史唯聰家裡的“神奇的冰箱”,自己要吃的全有,唯獨沒有“我媽自己吃的東西”;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正如泱泱爸爸臨走前給她留下的一封信,雖然爸媽老騙孩子說一切都好,其實也怕孩子騙他們說過得好,那些互相欺騙的“謊言”背後,是真切的親情的重量。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2

送你一根輕暖的刺,扎入心底卻不疼痛

想要變成猛獸,卻被社會現實擊打成社畜?不知從何時開始,身邊很多年輕人,都以“社畜”自嘲,彷彿被動地工作、喪喪地生活,成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日常。

《趁我們還年輕》這部劇把視線投向的是“後青春群體”的職場奮鬥、愛情故事及生活狀態。“後青春”這個提法挺別緻,在職場和社會浸潤了幾年,褪去了學生時代的青澀懵懂,但內心依然澎湃著熱血和夢想,趁還年輕,還有時間去應對那些突如其來的挑戰,去完成那些想做的事。劇中五個主要角色,都遭遇過來自生活的暴擊,也各有各的從困境中突圍的方式。

站在公司塔尖的人物,是否就事事順遂?男主樊書臣是業務強大的全能控場王,也會身中暗箭的掃射,在外人的挑撥下,和多年老友兼同事史唯聰陷入“信任危機”;競標時方案遭到竊取,又被高層處處排擠,總之,奮鬥的地方永遠不是舒適區,不能一輩子躺在曾經的功績簿上,任何時候都要做好重新出發的準備。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每個小妞變身女王,需要經歷挫敗多少才能無堅不摧?女主林子渝入職菲林公司時是跌跌撞撞的職場菜鳥,一路過關斬將打怪獸,看到她柔韌如水的拼勁,猶如看到我們初入職場時的的影子。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婚戀是否必然會受物質條件的制約?史唯聰情路多舛,和兩任女友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都沒法繼續走下去,一個需要靠他提供的物質來獲得安全感,一個通過向他提供物質來換取其它的東西。他最後誰都沒有選擇,而是抱起了攢錢給他買球鞋的李泱泱,當真愛來臨時,會發現愛情不是交易,而是靈魂深處的相契。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紀絢麗和李泱泱這兩位獨立漂亮的都市女孩,也都遇到了愛情和工作方面的挑戰:絢麗深陷和葛一寒的情感糾葛不可自拔,最終放過了他也放過了自己,她說,“到了六十歲,我也依然擁有追求真愛的勇氣”;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傳統媒體主編泱泱在事業上不斷“滅火”,能扛事也能獨當一面,她帶領團隊迎接新媒體的衝擊,自己定義創刊號內容,“一筆一劃都要把人們的骨血寫出來”,都說她是女漢子,其實沒有誰天生戰鬥力爆表,全是由弱女子百鍊成鋼。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他們有被推入絕境的時刻,但不怨天尤人苦大仇深,哭過痛過煩惱過,下一秒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有一腔鬥志被現實打敗的瞬間,卻越挫越勇理智應對,始終令觀眾感到一種青春昂揚的張力,劇情節奏不快,追劇過程也是輕鬆愉悅的。這部劇如同一根刺,扎到了都市年輕群體職場人生的真實底色,雖然扎心卻充滿暖意。

3

也想要一份從第一集到最後都不曾鬧掰的鐵打交情

這份暖意更多地來自於五個人相依相攜、共進共退的交情。都說越長大越孤單,隨著交際圈擴大認識的人多了,但能說真心話的人越來越少。俄亥俄大學一位教授曾經總結過從14到100歲,人們對於朋友的定義都是:自己欣賞的、可以說話的,能夠互相依靠的人。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的情境在發生變化,處理關係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25歲以後,我們交朋友的能力無可避免地退化了。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所以劇中“Young 5”的那份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的感情尤顯難得可貴。有網友評論,“從打開第一集就在猜想他們幾個到了第幾集會鬧掰,然而一直看到最後,他們也沒發生隔閡,這讓我由衷地感動。”

青春戲裡的友情總是很難詮釋,稍微浮誇的劇情設置很容易成為槽點重災區,創作者往往把人物放在同一個場所中集中刻畫,比如同窗好友、上下鋪的兄弟等。這部劇裡的五個人告別了青澀校園,在職場中各自有自己的位置,他們之間那份情感主要通過互懟互損的親密、一方有難各方相助的默契,以及早午餐俱樂部這樣的固定聚會形式體現出來,日常的生活化鏡頭語言,如涓涓流淌的慢熱小清流,自然親切感染人心。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往往我們跨越一個又一個看起來不可能跨越過去的難題時,其實靠得不是能力有多強,運氣有多好,而是我們身邊一個又一個不離不棄的朋友”,誠哉斯言。


不是所有的扎心都痛 《趁我們還年輕》送你一根輕暖的刺



這部劇即將收官,而屬於後青春期群體關於親情、愛情和友情的“年輕態正能量”的三觀,從戲裡蔓延到了戲外,注意到網絡上有人說,看完這部劇,突然很想念自己總是說善意謊言的父母親,想趁假期回家看看;

有人說,不在乎是否被貼“剩女”的標籤,也想像劇中人一樣憑實力單身,放棄不夠好的,等待對的人出現;有人說,也想約上三五好友,成立一個吃飯逗樂侃大山的早午餐俱樂部……

趁我們還年輕,有些事情真的可以從現在開始,放手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