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宋懋澄湯泉論兵

宋懋澄(1569~1619)明朝松江華亭人(今上海松江縣)。字幼清,號雅源,一作稚源或自源。

軍迷宋懋澄湯泉論兵

宋懋澄像

《湯泉紀事》一文,寫成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載於《九龠集》中。是一篇文字優美,思想性很強的遊記文章。作者借到遵化境內湯泉來遊覽的機會,在文章中表達了他對時政的憂慮與關心。對明永樂皇帝放棄今長城以北以至遼寧朝陽一帶廣大地帶的做法,表示了不同意見。《湯泉紀事》一文,後來被福泉寺僧人刻石,鑲嵌在碑廊之內。

軍迷宋懋澄湯泉論兵

宋懋澄《九龠集》

本文作者宋懋澄平生喜愛研究兵法,卻未被明朝廷所重用,終生沒能夠建功立業。為此,他借所騎的駿馬不遇知己,從而備受折磨的遭遇,來表達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同時對於明成祖朱棣在邊務上的失策,也有所批評。

明初,燕王朱棣與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朱允炆爭奪皇位,為了換取蒙古朵顏、福餘、泰寧三衛兵力的支持,竟將太祖時所立的大寧衛所管轄廣大地區的肥沃土地捐棄給蒙古各部,使得明王朝的北部防線由河北平泉、內蒙古赤峰、遼寧一帶,南移數百里,遷到今天的長城一線,致使明朝二百餘年都在遭受著蒙古各遊牧部落的侵襲。

軍迷宋懋澄湯泉論兵

建文帝朱允炆

為此,本文作者在去往遵化的路途中,瞻望長城關塞,隱約表現出對明初處置蒙古政策的不滿;明穆宗隆慶年間,由於採取了較為正確的民族政策,並起用戚繼光等一大批名將鎮守北邊,從而使得漢族與蒙古民族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但是由於明朝統治者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使戚繼光受到排擠,從薊鎮總兵調任廣東總兵官,終於鬱郁而死。作者因此又通過閱讀湯泉所刻碑記,進而慨嘆戚繼光所受的不公平待遇,表達自己對當前朝政的擔心。文中同時也表現出了作者長驅萬里、立功沙漠的雄心壯志。

《湯泉紀事》一文,在敘事之中,層層記敘明王朝朝政和人事的滄桑變化,從而也抒發出了作者對世事、人生的深沉感慨,從中不難看出宋懋澄本人的憂國憂民之心和他的強烈用世之心。

宋懋澄的先祖,是宋朝皇帝趙氏宗室。宋高宗建炎年間南渡杭州,“宋亡,以國為姓,遷吳為巨族”。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宋懋澄誕生於這樣的一個豪家巨族之中。青少年時期的宋懋澄,就頗負文名,但是他天生不願苦研儒家經典,而極其喜歡研究兵法。他所撰寫的《湯泉紀事》一文中,屢屢談到兵機。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確實是一位深知兵法的人。但是由於當時的朝廷政治局勢動盪,宋懋澄無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三十歲以後,才轉而棄習武之心,開始鑽修儒家經典。自明神宗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宋懋澄鄉試中舉,後又北上京師成為太學生。他曾經三次參加進士考試,卻都未能中第。於是懷著失望的心情,回到故鄉居住。

宋懋澄的詩文,高潔而富有奇趣,提倡詩文出於自然,因此其文灑脫流暢,自然清新,其詩古樸拙實,直質清爽。

明朝萬曆年間的文學家、藏書家,宋懋澄工詩文,又以藏書而遠近知名。所藏之書多秘本、抄本及名家校本。他所作詩文,秀逸雋永。民間關於杜十娘戲文,即出自其所作的《稗篇》之中。宋懋澄將稗官家言與經史掌故並列,闢設“稗編”,使小說評話公然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有《負情儂傳》一篇,即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原本,其餘《珍珠衫》、《劉東山》等篇,也在被改寫成白話文體後,收入《三言兩拍》中。幾百年來,人們為美麗、聰明、剛烈的杜十娘所感動時,往往大加讚賞馮夢龍,而此故事的最初創作者宋懋澄,卻鮮為人知。

軍迷宋懋澄湯泉論兵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劇照

宋懋澄的書室名“九龠樓”,作品集稱為《九龠集》。據著者自己說:“鮑參軍《開天行》雲:‘五圖發金記,九龠丹經。’餘好養生家言,故以名篇。一名《天龠》者,以鬥宿下有天龠八星,而餘生鬥分也。”清康熙年間,因滿族統治者認為,《九龠集》一書“自《東征紀略》以下,語皆低斥”,所以被列為禁書。今人王利器所藏的《九龠集》舊抄本中,尚有一些被清王朝看來非常敏感的“違礙用語”,比如“抗彼五胡”、“以控胡天”、“交通夷狄”等等。在《遊湯泉記》一文中,也有“虜寇”、“以夷御夷”等語。為此,到清康熙年間,此石刻因為觸犯了清朝統治者的忌諱,被從湯泉嵌碑的牆壁上拆卸下來,此後不知去向。

軍迷宋懋澄湯泉論兵

九龠集局部

宋懋澄雖然不是一個領兵打仗的軍事家,但是他對明朝的軍事政策,尤其是對於朱棣為了爭奪皇權,將大寧衛所管轄廣大地區的肥沃土地捐棄給蒙古各部,委婉地給予批評。“昔文皇永樂皇帝借用烏梁海三衛的力量,以平定內部權力之爭,所以把大片肥沃的土地捐棄給朵顏、福餘、泰寧三衛,評論者認為這會造成羌胡等少數民族居於內地,從而擾亂中原的隱患。”對於明隆慶六年戚繼光組織的那次十餘萬人規模的湯泉閱兵,宋懋澄在文章中大加讚揚,也激賞了戚繼光治兵時的霹靂手段。這些,稱得上是一個民間“軍迷”,憂國憂民的殷殷家國情懷在文章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