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把魏徵比作自己的鏡子,魏徵死後,唐太宗為何下令砸毀魏徵墓碑?

茗茗之中-徐瑞


說李世民忌恨魏徵多次諫言屢屢頂撞他,所以才秋後算賬的,大概是真的小看李世民這位可以比肩秦皇漢武的明君了。

李世民,唐太祖李淵第二子,西魏“八柱國”李虎之後,出身隴西李氏,隴西李氏源自於顓頊孫皋陶之後,戰國末期秦國隴西侯李信,西漢漢武時期的飛將軍李廣,魏晉時期西涼王李暠……這個氏族一直都是非富即貴。

隋末,李淵趁亂而起晉陽起兵,短短七年便震寰宇內一統山河,這其中和他的兒子李世民的能征善戰是分不開的。李世民的威望很高,太子李建成忌憚不已,再加上李淵的優柔寡斷,方方面面的原因交錯在一起,最後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韙武力奪權,發動玄武門之變,手起刀落滅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過後不久便逼迫劉淵退位,登上了九五之尊。倘若李世民登基以後毫無作為,沒有滅東突厥滅薛延陀被西域諸國尊稱為“天可汗”,也沒有下馬治天下,貞觀盛世,那他史書上也不過是一個殺兄弒弟逼宮造反的亂臣賊子而已。

但是,李世民終究還是對得起他這個名字的,濟世安民。

所以,我特別喜歡《琅琊榜2》中,蕭元啟造反失敗後,說的那句話:

倘若我開創了大梁的百年盛世繁華,又有誰敢說我今天錯了?

所以,現在沒有人敢說,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真的錯了,反而被尊為何秦皇漢武比肩的赫赫明君。

但是,玄武門之變對於李唐來說還是影響極大的,因為他嚴重的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就算自己不是嫡長子,也可以通過武力奪權可以獲取,這樣武力奪權兄弟鬩牆手足相殘的血雨腥風,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李唐王朝。

其次,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野心勃勃爭來皇位,夙興夜寐勵精圖治,除了想要讓他李家王朝可以延續下去除了想要這至尊權力之外,那剩餘的,就是史書的那點名聲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李世民對於玄武門之變中,多次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將他自己設定為被迫的一方,又比如對待那位丟了天下也丟了性命的表叔楊廣的抹黑,不都可以看出李世民對待這個名聲有多看重嗎?

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確實非常重要,不僅聽聞魏徵病逝後,說出魏徵是他的鏡子這樣的話,更是痛哭流涕,廢朝五日,親筆撰寫碑文。可為何魏徵屍骨未寒,李世民便翻臉無情,不僅砸毀了魏徵的墓碑,而且還將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解除了。

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他可以容忍魏徵是李建成的人,不僅是因為重用魏徵可以彰顯自己禮賢下士寬容大度不計前嫌,更是因為魏徵是個治國好手,事實證明確實如此,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也可以容忍魏徵多次出言直諫,毫無顧忌的以下犯上的頂撞他,因為這不僅僅可以彰顯他為君大度,更是因為魏徵的直諫,言之有理。

但是,他不能容忍,魏徵將陳奏事宜等送給了史官褚遂良看,為自己謀的一個青史留名。在這一點上,馬周就是另一種選擇。馬周,到現在聲名不顯,其實他也曾在唐太宗時期多次諫言,但是此人臨死前就將曾經諫言的奏本等物全部燒掉,逝世之後,陪葬昭陵,李世民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很想念馬周,也因此福廕子孫。

其次,魏徵生前曾極力向李世民推薦的中書侍郎杜正倫,以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才,然而就在他死後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侯君集以大逆罪被殺,杜正倫被罷黜。而這兩人恰恰都是魏徵舉薦的,所以李世民懷疑魏徵有結黨營私的嫌疑,雖然他魏徵多次諫言無所畏懼,但是有為子孫謀後路的嫌疑。這種首鼠兩端的行為是任何一個皇帝都難以容忍的,還有就是李世民內心對待這位名臣的失望。

最後,魏徵去世的時候是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而唐太宗是在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去世的。眾所周知,唐太宗雖然賢明,但是在老年還是有些昏庸以及好大喜功,所以在唐太宗怒而推倒魏徵的墓碑這種事,如果是在壯年時應該是不會做出來的,這時候的李世民,已經算不上是那個英明神武濟世安民的天策上將了。

論跡不論心,魏徵死後李世民推了墓碑,難免會有人說他睚眥必報,所以無論是抱著及時止損還是抱著認錯的態度又或者是愛惜羽毛,李世民還是自己找了個臺階,為自己這次“任性”的行為買了單。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失敗後,總結教訓的他感嘆因為沒有魏徵,所以才犯次大錯,所以修復了魏徵的墓碑。


木劍溫不勝


魏徵在隋朝的時候,是武陽郡的一名官吏,武陽郡的郡丞叫元寶藏,響應瓦崗寨,所有的書信都是魏徵所寫。此時的瓦崗寨的頭領叫李密,他看這個書信寫得特別有水平,就召見了李密。

大業十四年,王世充多次被李密打敗,但是魏徵卻很清楚,雖然李密多次打敗了王世充,但是最後肯定會被王世充所打敗。

果然,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將李密打敗,魏徵就隨李密投奔了唐李淵。九月,魏徵被竇建德所俘虜。武德四年,李世民打敗王世充,魏徵再次投奔了李唐,這次成為太子李建成的太子洗馬。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但他素知道魏徵的能力的,不計前嫌,赦免並且起用了魏徵。

貞觀元年,李世民稱帝,魏徵成為尚書左丞,他經常召見魏徵討論得失,魏徵經常勸誡李世民,而李世民基本都接受了。

貞觀七年,魏徵成為侍中,掌管門下省,侍中是宰相。

貞觀十二年,李世民說,貞觀以前,跟我征戰天下的是房玄齡,貞觀以後,以國事為重,勸諫、頂撞我,糾正我的人只有魏徵一個人,這兩個是名臣,李世民還把隨身的佩刀送給他們。

貞觀十三年,魏徵向李世民上《十漸不克終疏》,提出李世民的十條過錯,李世民很誠懇的接受,然後贈魏徵十兩黃金和兩匹馬。

貞觀十六年,因為李世民寵幸魏王李泰,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李世民會廢掉太子李承乾,李世民就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打消天下人的疑慮。魏徵推說有病,李世民跟他說,沒事,不影響。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廢朝五日,並且下令厚葬魏徵,並且親手給魏徵寫了碑文,李世民說:魏徵是他的的一面鏡子,如今這個鏡子沒了。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魏徵排在第三位。

後來,太子李承乾與侯君集造反,杜正倫也受到牽連,而魏徵以前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侯君集與杜正倫這兩人當宰相,李世民就懷疑魏徵與侯君集有牽連,其實這個也好理解,畢竟魏徵也做過李承乾的太子太師。

李世民之前是詔將女兒衡山公主(長孫皇后之女),嫁給魏徵的長子,而如今,李世民直接將這個婚約給取消了,而且將魏徵的碑文給砸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徵高句麗,回師的時候,他又想起了魏徵,嘆息說:如果魏徵在,肯定會勸我不要徵高句麗的,於是又重新給魏徵立了碑文。

由此可見,李世民砸了魏徵的碑文還是跟李承乾、侯君集有關,他覺得李侯兩人的造反,魏徵脫不了干係,又想起,自己稱帝十幾年來,魏徵對自己的勸諫,李世民越想越氣,就把魏徵的碑文給推了。


歷史簡單說


向敬之

魏徵作為李世民作為秦王時的政敵、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近臣,能在玄武門之變後,得到李世民的賞識和重用,封公拜相,輔政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與李世民是極度信任,是分不開的。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還親製為其刻書碑文。此外,太宗還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將魏徵位列第四,還在一代名相房玄齡的前面。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大臣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

與其說李世民的度量成就了魏徵的鏡鑑之能,不如說是魏徵的不怕死成全了李世民的明君之名。司馬光在主編《資治通鑑》時,專門談及“李世民畏魏徵”之事。

作為一個成熟的帝王,尤其是有著不少人格汙點的帝王,李世民要的是臣下對他的絕對忠誠。然而,魏徵生前向李世民極力推薦,說中書侍郎杜正倫及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之材。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死後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太子左庶子杜正倫以罪被黜免,侯君集唆使太子謀反被以叛逆受誅。

一些人因為李世民對魏徵生前身後所給予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很是妒忌,於是拿著杜正倫、侯君集說事,指摘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為真,很不滿意,遂取消了愛女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事,並下令推倒了自己為魏徵書寫的紀念碑。


以禮觀書


要我楊角風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唐太宗砸了魏徵墓碑這件事,其實不必去史書找原因,我們只需翻閱西遊記裡,就能窺得二人之間的矛盾。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太宗給魏徵的評價是極高的,能有這樣的地位,也不是浪得虛名。魏徵作為一代諫臣,多次勸諫太宗,為唐初的貞觀之治,起到了推動作用。

所謂言多必失,有些事情,在魏徵活著的時候顯現不出來,在魏徵死後,便逐漸漏出水面。世人都紛紛說道魏徵推薦了小人,而且還私通了史官,這讓太宗勃然大怒。

憤怒的太宗皇帝,在魏徵死後幾個月裡,對魏徵的態度急轉直下,並最終砸了魏徵的墓碑。事情的真相,真的如世人所說的那樣嗎?

在西遊記裡,魏徵一共出現了兩次:

一次是夢斬涇河龍王,一次是促使太宗還魂。而這兩次事件,都與太宗有關。這兩件事的解決,讓太宗欠了魏徵一個天大的人情。

這是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的看法,其實呢?這兩件事本無太宗屁事,完全是魏徵與涇河龍王的個人恩怨。

涇河龍王為什麼要找太宗呢?袁守城推薦的。

涇河龍王找太宗是什麼事呢?請太宗幫忙的。

涇河龍王找太宗幫什麼忙呢?讓太宗求魏徵。

涇河龍王求魏徵有什麼事呢?希望魏徵饒他。

那麼魏徵最後饒了龍王了嗎?一刀砍死他了。

太宗皇帝在第一件事裡,充當了什麼角色呢?完全就是一個電燈泡嘛!你倆有仇,那是你倆的事,跟電燈泡有什麼關係?所以,這第一階段,太宗吃了大虧了。

太宗為什麼要去地府一日遊?死龍王給鬧的。

誰把太宗直接送到地府的呢?是人曹官魏徵。

魏徵如何把太宗送進地府的?給崔判官寫信。

太宗通過魏徵寫的信活了嗎?不僅活了,還多活了二十年。

活過來的太宗,肯定對魏徵感恩戴德,封賞有加。可沒過幾年,魏徵就嗝屁了。太宗皇帝就納悶了?魏徵能耐那麼大,怎麼就沒想辦法給自己續命呢?

太宗晚上躺床上是越想越不對勁,奶奶個熊的,自己完全就是無辜的嘛!怎麼就平白欠了魏徵那麼多人情?

可太宗畢竟是見識魏徵的厲害,丫乃是上界人曹官,搞死自己那還不是易如反掌。氣急了的太宗,生生是把這口惡氣給憋回去了。

貞觀十七年,魏徵不小心死了,可太宗仍然不敢把魏徵怎麼著了。畢竟人死後七七之內,魂魄仍在。

魏徵去世幾個月之後,李世民大概覺得魏徵翻不起什麼浪了,就拿魏徵的墓碑撒了這口惡氣。當天晚上,魏徵就請李世民喝了一杯茶。

這杯茶把太宗給嚇的,屁都不敢放一個。第二天早上,就立馬派人安撫了魏徵的家人,並修復了他的墓碑。

你道是太宗這樣做就算躲過去了?其實未必,太宗當年砸了多少錘,大唐就能存在多少年。二百六十年後,唐朝滅亡。

當然,這些都是從西遊記中推斷的原因,在真實的歷史中,鏡子固然重要,可是每次都把我照的這麼醜?

還是這個美顏鏡子好,越看越美,這個破鏡子,砸了它……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魏徵\t,字玄成,祖籍鉅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t唐太宗\t共同創建“\t貞觀之治\t”的大業,被後人稱為“\t一代名相\t”。

因為父親去世比較早,魏徵少年時的生活一直很困苦,但是他從小就胸懷大志,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他雖然身陷窘境,卻勤奮好學,很快就成為頗有名氣的文人。

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後,魏徵為了避亂,出家做了道士。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攻佔河南大部分地區後,把魏徵請去,讓他主管全軍的文書。李密失敗後,魏徵也隨他一起歸順了唐朝,被李淵任命為秘書丞。在魏徵被派往山東勸服李密舊部歸降時,被另一支起義軍領袖竇建德俘虜,還被任命為起居舍人。不久,竇建德被李世民擊敗,魏徵再次投降唐朝,不被重用。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很有才幹,就招他做太子洗馬。失意之時得到太子知遇,魏徵感激不盡,從此對李建成忠心耿耿。

當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越來越激烈。李建成雖有太子身份,卻沒有多少功績,太子之位很不穩固。這時,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起兵反唐,魏徵就建議太子主動請戰。622年,魏徵隨李建成征討劉黑闥。李建成採納魏徵建議,運用攻心戰術,瓦解了劉黑闥的隊伍。在太子與秦王的鬥爭中,魏徵一直為李建成出謀劃策。

玄武門之變後,當上太子的李世民非常賞識他,不計前嫌,任命他為詹事主簿,掌管文書。李世民即位後,又提升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負責給皇帝提意見,後來又兼任尚書右丞。唐太宗事事都要向他垂詢,有時甚至把他召到臥室裡,單獨徵求他的意見。魏徵非常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盡心竭力地輔佐太宗。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魏徵多次勸誡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吸取隋亡的教訓,最著名的是《諫太宗十思疏》和《諫太宗十不克終疏》。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列舉了知足自戒、謙虛謹慎、虛心納諫等十個問題,請太宗三思而後行。在《諫太宗十不克終疏》中,他指出太宗不能善始善終的十個方面,提醒太宗警惕,勸他保持貞觀初年那種節儉、謹慎、樸實的作風。唐太宗看過後,不但承認自己的過失,還把魏徵的奏疏放在身邊,以便隨時提醒自己。

魏徵直言進諫,唐太宗對他非常敬畏。有人進貢給唐太宗一隻鷂子,唐太宗非常喜愛,沒事就逗鷂子玩兒。有一天,唐太宗正在把玩鷂子時,魏徵來了,唐太宗怕被魏徵批評,急忙把鷂子藏在懷裡,等到魏徵奏完事離開,那隻鷂子早已經被悶死了。還有一次,唐太宗準備好車駕想出去遊玩,可是忽然又放棄了。魏徵問:“陛下,怎麼突然又不去了?”唐太宗笑道:“本來想去,可是怕惹你生氣。”

魏徵病死後,李世民非常傷心,併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諡“文貞”。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t同年二月,李世民命\t閻立本\t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魏徵有膽有識,敢於直言進諫,指責皇帝和朝廷的錯誤過失。從貞觀初年到十七年病故,魏徵先後進諫200多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乃至皇帝私生活等各個方面,魏徵“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堪稱唐太宗的得力助手。


王浩田1


唐太宗在魏徵去世後因為對他不滿做的有兩件事,史稱『停婚僕碑』,又稱『毀婚僕碑』,『停婚』是解除自己女兒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婚約,『僕碑』是推倒了魏徵墓碑,並且磨滅了碑上文字。

唐太宗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魏徵生前推薦的杜正倫和侯君集犯了事,唐太宗認為滿嘴大道理的魏徵自己也不免結黨營私;另外就是魏徵曾把勸諫太宗的內容另外錄了副本給史官褚遂良觀看,唐太宗懷疑魏徵沽名釣譽,不惜貶低皇上來博取清正的名聲。

從太宗激烈的反應看,他內心對魏徵不符合自己原先心目中的形象非常失望。

直到太宗遠征高句麗遭遇巨大的戰爭損失,太宗才感嘆:

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於是下旨賜勞魏徵妻子,並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新立起紀念碑。

然而,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約並沒有恢復,現在我們看到的魏徵墓碑也沒有文字,這提示著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李世民對魏徵真正的看法確實改變了,只是因為魏徵是配合自己共同塑造明君直臣形象的重要人物,唐太宗不想有一個凶終隙末的結局讓臣民和後世笑話,所以把面子上的事圓了過去,但是心中還是有芥蒂的。


談古論金


魏徵的仕途比較坎坷,隋朝末年四處動盪不安,魏徵一直是跟隨李密東奔西跑。後來李密投降於唐,他並沒有得到重用。


魏徵不甘心如此下去,主動前往黎陽勸降李密曾經的手下徐世績。然而還沒有回來覆命,竇建德的大軍就打下了黎陽,魏徵做了俘虜。

直到竇建德失敗,魏徵才得以回朝。回來之後就被太子李建成挖走,當時李世民最有機會與李建成一爭高下。

魏徵曾經還給李建成出過主意,希望他早日下手除去李世民,以絕後患。但是李建成一直是舉棋不定,反而被李世民先下手為強。


宣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曾經責怪魏徵為何離間兩人關係。魏徵不僅沒認錯,還稱如果太子聽我的話,早就沒有此事。

李世民不僅未怪罪其以下犯上,還將其收入帳下,魏徵也是從此走上巔峰。作為諫官,只要是李世民稍有不對,魏徵定然不顧情面的指出其錯誤。起初李世民也有點生氣,但是時間長了,倒是發現自己是越來越離不開魏徵。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李世民悲痛不已,還親自前去弔唁。如此下去,按理說是光宗耀祖之事。但是一切的轉折點,在於生前的一本奏摺。

魏徵生前曾經舉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過兩人,稱讚其是宰相之能。但是魏徵死後,兩人相繼獲罪。因此李世民懷疑,魏徵有結黨營私的嫌疑。

除此之外,魏徵還拿著自己諫言的批書,四處炫耀,讓李世民感覺臉面無光。在這之後,李世民打消了準備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的主意。後來是越想越生氣,直接讓人將其墓碑打碎。

其實有些時候我們只看正面,至於這些陰暗面還是瞭解下就算了。諸如此類前後差異較大的,歷來都很多,比如說孔融讓梨,後來的孔融……


史之策


據說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將魏徵當做鏡子,主動結成親家;魏徵去世以後,唐太宗“廢朝五日”,親自為魏徵撰寫碑文。可是魏徵屍骨未寒,唐太宗卻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長子的婚姻,甚至一度之下砸毀了那塊他親自為魏徵撰寫的墓碑。

唐太宗這些不同尋常的行為,其實很正常。皇帝和皇帝之間最大的區別並不是永不犯錯,而是能夠及時止損。因為唐太宗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會犯錯誤。比如唐太宗在武德九年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掉太子李建成、兄弟李元吉;後來又誅殺了子侄十餘日,威逼父親李淵退位,奪得了皇位。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李世民做得都是不太好的。但是,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並沒有接著做類似的事情,而是勤於國政,文治武功,千古留名。

再回到魏徵這裡來。魏徵本是東宮太子的人,李世民用他確實有意在表明自己採取懷柔政策,重用人才。同時魏徵這個人不僅是東宮的重要謀士,早年還參加過瓦崗軍,隋末農民起義以後,他們降唐以後都成為了庶族地主。同時,在東宮的時候,他就曾經充當山東庶族的聯絡人,所以他是能夠代表當時山東庶族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李世民殺掉魏徵,會導致東宮殘餘勢力以及山東庶族的反對。

唐朝初年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動盪的。南北朝以來各民族矛盾突出,東北地區高麗虎視眈眈,西北更是有突厥不斷入侵。特別是突厥一度攻到長安,頡利可汗在渭水橋和李世民訂立盟約,這對李世民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羞辱。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是需要穩定內部的。所以李世民早期非常禮賢下士,有時候甚至不惜委屈自己。

當然,魏徵也不傻,他也知道李世民虛心納諫、重用人才背後所隱藏的忍耐和殘忍。畢竟李世民需要在萬民面前修飾自己,掩飾自己犯下的過錯。所以李世民是非常注意自己形象的,也是非常關注史書上對自己的記載,甚至一度到了要親自御覽的地步。

魏徵在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內,有史可考的諫奏達到了200多次,甚至李世民的私生活有時候他都要管。其實魏徵活著的時候,唐太宗多次大罵魏徵,不過好在長孫皇后都及時勸住了。等魏徵去世以後,自然各種容易遭到讒言,加上唐太宗本身就受了魏徵很多氣,自然得找個機會出出,所以便有了“悔婚砸墓”的事情。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李世民還是個明君,知道及時止損。當他一意孤行攻打高麗受挫以後,便想起了魏徵的好來,於是便有派人重新樹立了魏徵的墓碑,並賞賜了魏徵的家屬。


歷史是什麼


魏徵一生顛沛流離,幾易其主。先是保元寶藏,後保李密,再保竇建德,再保李建成,最後保了李世民。三國的呂布是三姓家奴,魏徵五易其主,可以說是五姓家奴了。魏徵是保誰給誰出好主意,但並不是哪位主公都願意聽他的逆耳忠言。如果李建成聽了魏徵的話,玄武門之變鹿死誰手,就很難料定了。

魏徵最後主公李世民,是他五位主公中最英明神武的君主,善於納諫的天子。李世民沒有因為魏徵曾經是自己的敵人而疏遠他,而是親近他,包容他,聽取他的諫言,且幾乎全部採用。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魏徵一生向李世民提了二百多餘合理化建議。因為有了魏徵的諫和李世民的聽,才形成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國泰民安。李世民曾經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不過,魏徵死後,李世民卻生了魏徵的氣,甚至砸了他的墓碑,為什麼呢?因為魏徵生前,曾經向他推薦了兩個人才,一個叫杜正倫,一個叫侯軍集。而杜正倫卻與太子李承乾謀反有染,侯軍集屢立戰功,最後竟也因謀反被殺。李世民懷疑魏徵生前與這二人結私營黨。再者,魏徵生前曾將自己的諫言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懷疑魏徵是想以此博得清名,沽名釣譽。所以一下之下砸了他的墓碑。不過事後李世民很快後悔,令人重立魏徵墓碑,並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他。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據史料記載 ,李世民之所以砸壞魏徵的碑,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李世民懷疑魏徵結黨營私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敗露,其黨羽也全部浮出水面。其中就有凌煙閣功臣侯君集。早些年,魏徵曾向李世民舉薦過侯君集,說其有宰相之才,並且建議把京師防衛部隊都交給侯君集掌管。



除舉薦侯君集外,魏徵還舉薦一個人,也犯了點事。這人叫杜正倫,魏徵也說他有宰相才。後來,李世民命派杜正倫輔佐太子李承乾,並讓其暗中監察,如果太子實在不可教,就上報。

杜正倫去後,見李承乾胡作非為,又拿他沒辦法,索性就搬出李世民嚇唬李承乾,把李世民說的話一股腦兒說了,希望其改過自新。

然而李承乾不信邪,非要上表與杜正倫對質。李世民知道杜正倫所作所為後很生氣,貶其為州刺史。李承乾事發,李世民又貶其為交州都督。



因侯君集,杜正倫都牽扯到李承乾的事,李世民開始懷疑起魏徵的人品來。顯然魏徵結黨營私不可能為自己,但是難保他不為子孫考慮。

其二,李世民認為魏徵洩露了自己的某些秘密

因為李承乾的事,李世民對魏徵已經非常不滿,但是還在忍耐的限度裡。然而,有人為了逢迎李世民,在這關口舉報魏徵把前前後後勸諫李世民的書辭都拿給起居郎褚遂良看了。褚遂良是負責記史的,魏徵這樣做有彰君之惡,以取美名的嫌疑。

李世民年紀大了,在晚年尤其在乎自己的名聲。自古以來,皇帝皆不得看史官所記。然而李世民卻不顧這種帝王禁忌,執意要看,勸都勸不住。由此可見,李世民有多麼害怕史官會記不不該記的歷史。



再者,魏徵不同於別人,他先前可是李建成的部下。因此,必然知道許多關於李世民的秘密。這是李世民不得不在意的。

所以當有人檢舉魏徵這種行為時,李世民心態徹底爆炸。新仇舊恨湧上心頭,這才砸了魏徵的碑。而且這碑文還是李世民親自撰寫的,“併為書石”。可見,李世民對魏徵愛之深,而恨之切。

不過,李世民最終重新為魏徵立了碑。那時李世民親征完高麗,很不如意,才想到了魏徵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