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最近入手了一本繪本《跟著德國媽媽學育兒》,在這裡,強烈推薦寶爸寶媽看看!

說起德國大多數人知道的是德國的汽車、化工設備、精密儀器還有啤酒和足球。

為什麼德國社會如此文明?

為什麼德國人在全球受到普遍的尊重?

為什麼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德國製造”的質量享譽世界?

為什麼德國人居然能拿下了全球50%以上的諾貝爾獎?

為何德國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創造力和執行力超群的領域達人?德國的嚴謹作風究竟是如何傳導給孩子們的?這就要從德國家庭教育開始談起,仔細看看德國媽媽們究竟有什麼教育理念和高招,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這些問題在我最近看的一部微型紀錄片中,得到了一點思索和答案。

這部紀錄片叫《德國“製造”的孩子》,講述的是一箇中國家庭的小孩在德國公立幼兒園求學的故事。

片子裡記錄了德國小孩在幼兒園階段都學些什麼,做些什麼?另外,記錄片裡提出了很多引人深思的育兒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各位家長學習和借鑑。

擁有充足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德國南部因格爾施塔特,也就是世界著名的奧迪汽車總部所在地。

小米和小麥是居住在這裡一箇中國家庭的兩姐妹,她們都在當地有名的公立幼兒園上學。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孩子們每天早上7點準時要起床,洗漱完畢8點鐘由媽媽開車送往幼兒園,從不允許遲到。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在德國,一般都是由爸爸媽媽一起來帶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是不會幫忙的。這在國外是一種教育共識,孩子的教育責任必須由父母共同來承擔。

幼兒園每天早上8點半將組織晨會。這個幼兒園會將孩子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每天早上都會召開固定例會,一般就是遊戲的形式,引導每個小朋友說說今天的心情、天氣、數字概念等等。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晨會的地點通常是在遊戲室的地板上,孩子們圍坐在一起,想表達的孩子可以站到圓圈中間。

這一點讓我非常有感觸,將我們成人世界裡的工作例會制度搬到幼兒園階段,以天馬行空的會議內容和固定的會議形式讓孩子產生團隊感和規則感。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在德國,孩子們真的太幸福了。因為從來沒有人逼著你去做什麼事情,也沒有人告訴你不能做什麼事情,你有充分的選擇權利,真的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再富,也要窮孩子!

眾所周知,德國屬於世界發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在德國,許多有錢人已經認識到,坐擁萬貫家財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鉅額財富,就有可能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所以大部分都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而是將絕大部分乃至全部財產都捐給慈善事業。

父母把錢用在社會需要的地方,不用在我們的享樂上。他們的理由是,嬌慣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後會很難適應社會,免不了要吃虧走彎路。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那時面對挫折時感到惶惑無助,還不如讓他們從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麵人生的能力和本領。

不需要複製和拷貝一模一樣的孩子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這間幼兒園的園長說了這樣一段話: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企業對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們的未來將面臨新的挑戰,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

以前的工作人們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按照上級的交代去做就行,而現在的社會要求一個優秀的從業人員,必須要有創造力,工作中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靈活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太多時候,我們教孩子們怎樣做才能學會這些,而現在是從另外一個視角看問題,即這個孩子有哪些優點,有哪些能力,這個孩子的特點是什麼,我們不需要複製和拷貝一模一樣的孩子。在德國,教育孩子更注重孩子素質培養,如實際生活,社會經驗,情感體驗和美感感受,卻沒有一條關於孩子應該記住多少詞彙,背多少詩文,能做幾位數的加減法……因為教育孩子它們根本不是重點。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德國是一個地方高度自治的國家,每個聯邦州都會制定各自幼兒教育大綱,而大綱的具體執行,則是由幼兒園根據孩子興趣和愛好自主決定的,老師只會扮演觀察和幫助的角色。

幼兒園的分班也是按照孩子的自主意願和興趣愛好來分配的,絕不是單單以年齡作為限制。

很多家長有一個毛病,就是喜歡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經驗強加到孩子身上。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大人喜歡幫孩子做判斷,並且要求孩子延續大人的成長經驗長大。我想,聽到這位幼兒園園長的話,可能我們都要反思和自我批判吧。

人的潛力要去加以發掘和運用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德國人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其實動手能力的背後,是獨立意志、責任心和生存能力的培養。

德國兒童的動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是從做家務開始培養。在德國,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而在入學過程,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的,你能想到到一個3-6歲的孩子要組成團隊,共同完成一個偉大的動手Project,比如做泥塑、做雕刻!

當然這些項目由大家民主投票選題,並按照自己的興趣參與項目中的各個課題。紀錄片裡,孩子們正在完成名為《遙遠的國度》這個系列Project。之前他們已經進行過關於日本、埃及、英國等項目的操作,這一次,他們要完成對於美國的完整認知項目。有些孩子選擇做手工,泥塑一個自由女神像。

Project這種教學方式在德國幼兒園教育當中,佔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做項目對於大人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挑戰。對於孩子來說,更是一座大山。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一要做什麼二要做什麼。一個項目通常要持續一個月以上。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自己發掘我該做什麼才能達到這個既定目標。

因為成功和失敗是緊挨著的,所以小朋友們會開始學習團隊合作的魅力,學習到有時候是需要別人幫助的。

他們會體會到項目過程中有高潮點也有低落的點,有時候也會有小朋友沮喪的說,無法再進行下去了,我還能做什麼呢?

這時候老師們就會適時地去推他們一把,孩子就不自覺的挖掘到更多能量,運用自己更多的大腦智慧和一切可調動的資源。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園長說:在德國人們會有非常多的成長可能,人的潛力就是這樣加以發掘和運用。

最後,孩子們的自由女神像也已完工。學校組織他們在全市最大的商場中心舉行項目作品展示秀,所有孩子和親人都會被邀請來參加這個充滿儀式感的活動。孩子們對他們的創作和付出充滿信心並且十分驕傲,也讓家庭和社會更多的關注幼兒教育。

在德國,父母普遍願意為孩子提供種種嘗試的機會,因為他們明白一個淺顯卻又被許多人忽視的道理———沒有足夠的嘗試,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長期以往的鍛鍊下來,德國兒童的動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類拔萃了。

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好孩子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德國早期教育有一個出發點: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好孩子。德國人極少給孩子貼標籤和下定義,這源於他們不隨便對別人的生活進行評價和干涉的修養。這種修養德國父母從小就會教給孩子並且身體力行地示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尊重每個個體,不隨便評價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小朋友們從每個家庭中來,經歷過託兒所,然後是幼兒園,之後他們會繼續上學。幼兒階段的目的,就是幫助小朋友將來能融入到社會和生活中,說我可以做到!只有這樣將來才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 我們要教會小朋友,生活不會一直都美好,但生活終會美好的。他們會熱愛生活,他們的特長會得到更好發展,而最重要的是保有對生活的熱愛。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一半是德國人!德國超強育兒理念值得一看!

紀錄片的最後,向所有的父母發問: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教育專家認為,

2016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6年時根本不存在。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象過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時代更迭,理念顛覆。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的孩子可能需要的不是具體的某一個知識,某一項技能。需要的是某些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和素養。比如創造力、思維力、世界觀以及對生活保有的赤子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