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央行:誰是第121任行長?

英國央行:誰是第121任行長?

英國央行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中央銀行之一,正如前英國財政大臣阿里斯泰爾.達林(Alistair Darling)所言,在英國這個全球重要金融中心,央行行長的地位“宛如金融界的‘太陽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歐洲中世紀權勢最集中的君主之一)”。

現任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是英國央行第120任行長,也是首位外籍行長(他是加拿大人,原加拿大央行行長),這位被稱讚“走在曲線前面”的行長任職期間盡心盡力,取得了不錯的口碑。但他的任期將在今年6月屆滿,早在年初就有消息稱,被“脫歐”折騰得心力交瘁的他並無第三次延長任期之意,近日財政部確認,卡尼將確定於2020年1月正式卸任,而英國將不得不在今年10月確認第121任央行行長的人選,後者將於2020年2月走馬上任。

按照英國財政部的說法,繼任人選將在全球“合適人選”中遴選產生,財政部將向他們認為合適的人選寄送邀請函,並從回覆同意參與英國央行行長角逐的人選中選出最終的當選者。

目前被各預測機構正式列入候選人名單的“人頭”共有9位:英國央行主管貨幣政策的副行長布羅德本特(Ben Broadbent)、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CEO貝利(Andrew Bailey)、英國央行主官市場與銀行部門的副行長拉姆斯登(Dave Ramsden)、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霍爾丹(Andy Haldane)、英國電信監督機構負責人懷特(Sharon White)、前金融服務監管機構主席特納(Adair Turner)、Tilney Group首席投資策略師西格-斯科特(Ben Seager-Scott)、經濟學家裴迪菲(Ann Pettifor)、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鑑於6月5日才是候選人報名的截止日,因此還可能有新的競爭者加入,如近來在一些博彩機構預測榜上屢屢被提及的前印度央行行長拉詹(Raghuram Rajan),甚至一位女行長候選人(英國央行迄今沒有一位女行長,甚至女高管也寥若晨星)。

但迄今為止,最大膽的預言家也不敢輕易斷言,誰才是第121任英國央行行長的最熱門人選,這和這家有300多年曆史的央行傳統格格不入:傳統上新任央行行長的人選會早早眾望所歸,遴選-提名-任命等,不過是走一輪程序而已。

簡單說,英國央行的新行長似乎“難產”了,而之所以“難產”,其原因和現任行長卡尼不肯戀棧,執意掛冠而去一脈相承:脫歐的影響。

儘管歐盟方面一再延長脫歐截止日期,但布魯塞爾、尤其大多數歐盟成員國愈來愈不耐煩的態度溢於言表,時間拖得越長,“無協議脫歐”也即“硬脫歐”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大。6月5日這個央行新行長候選人報名截止日,恰是歐洲議會選舉結束後兩週,觀察家普遍認為,這次選舉將進一步加大英國“硬脫歐”風險,而英國國會內工黨和自由民主黨一心趁脫歐危機“逼宮”,執政黨保守黨內部的“硬脫歐派”和對現任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不滿者也幸災樂禍,想借脫歐危機逼現內閣讓位取而代之,這兩股合力相互作用,促使特蕾莎.梅無論怎樣費盡心力、反覆修改,也難以讓脫歐協議和其它相關議案在議會表決中闖關成功,這也意味著內閣倒臺甚至議會解散提前舉行立法選舉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作為英國經濟、金融政策的“總參謀長”,央行行長此時此刻的地位不言而喻。現任行長卡尼一直直言不諱地主張“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協議脫歐”,並一再強調“硬脫歐”將令英國付出巨大代價,因此被許多政治家認為“站在梅首相一頭”,“攤牌”之際他即便尚未卸任,也大可“眼不見為淨”,但他的繼任者就必須考慮自己究竟站在哪一頭,必須迅速、清晰地表明自己在脫歐等敏感問題上的立場——而不論是怎樣的立場,都註定不會左右逢源,總有某些黨、某些人會不滿意。

如果特蕾莎.梅能熬過此次因“硬脫歐”帶來的政治危機,抑或她本人及其內閣雖不幸“中箭落馬”,但並未觸發提前選舉,而是繼續由本屆下院多數黨也即現執政的保守黨內推舉一位新首相,則卡尼穩健、開放、主張自由化的現行路線將得到繼續貫徹,貝利這樣的傳統派“圈內人”當選概率會較大;倘若工黨“不但逼梅下臺、也要藉機觸發大選”的計劃如願以償,且工黨也果然藉機獲得單獨或聯合組閣權,組建一個更具左翼色彩的新內閣,則主張央行體制應進行“根本性變革”的霍爾丹、特納等當選機會就會大增。

儘管拉詹當選賠率近來扶搖直上,而斯蒂格利茨則早早在預測榜上有名,但絕大多數觀察家預言他們“沒戲”——保守成性的英格蘭央行應該不會連續選出兩位外籍行長。

工黨期待央行採取更積極的貨幣政策,推動英國經濟增速達到3%左右(如今僅1%),還希望央行的金融貨幣政策能夠“反應氣候變化的最新需要”,並“控制房價上漲、確保社會公平”,而這些目標是相互矛盾的:英國仍在持續總額高達4350英鎊的量化寬鬆計劃,而基準利率也僅0.75%,經濟增速雖然不高,但失業率卻也穩定在44年來的最低點附近,在這種情況下貿然作“大動作”,風險可想而知。

無論誰成為新行長,在他接下來的任期內,英國央行監管體系都必然受到新興的數字和區塊鏈技術挑戰,而如何在當前風雲跌宕的政治背景下努力確保倫敦的創新中心地位,同時避免脫歐所引發的一系列政治“折騰”導致金融政策傷筋動骨,從而引發新的危機,都將是對央行第121任行長的艱鉅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