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我身邊的那些離職護士

自工作以來,身邊一直都有護士離職的消息傳出。的確,護理工作高負荷、高風險,壓力大,報酬低,福利待遇差,價值難以體現等,護士離職現象較為突出,有經驗的護理人員大量流失。新華網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的《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報告2015――中國公立醫院改革與發展專題》成果報告顯示,我國護士離職率為10.2-11.2%,且有離職意願的護士高達56.94%。

身邊第一位從護理轉行的是一名準護士,大學同學A。A同學是我們的班幹部之一,品學兼優,樂於助人,大一大二連續兩年穩拿校級優秀學生獎學金,還在大二時自學拿到了全國計算機二級和國家級公共營養師三級證書。用輔導員的話來說,這樣的同學,按這樣的成績保持到畢業,再拿個優秀畢業生榮譽證書,找工作的時候就是自己挑醫院,而不是醫院挑她。

談談我身邊的那些離職護士

多好的護士胚子呀。而A同學偏偏在實習前退學了,轉行跟男朋友做銷售去了。A同學說:“我不喜歡護理工作,不想當護士,專業是家人讓我選的,但人只有一輩子,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當我們還在醫院實習,當著免費勞動力的時候,A同學就已經用自己賺的的第一桶金遊遍了全國,她曬的那些照片,著實讓同學們羨慕嫉妒,同時也佩服她的勇氣。

身邊第二位離職護士是我工作第一年遇到的護士B.護士B是某省級三甲醫院的編內護士,在兒科工作崗位上工作了三年,越來越發現自己不喜歡護士這個職業,頻繁地倒夜班讓她出現了腰疼的症狀,同科室還有因為上班沒時間喝水得了腎結石的同事,她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很是擔憂;尤其她所在的是特殊的兒科,來自家屬的壓力很大,更是讓她感到頭疼。B護士擅長演講,喜歡講課,於是她用業餘時間從新拾起書本,考了個教師資格證,去某衛校當老師。由於教師崗位也是考事業單位考上的,B護士還把檔案、工齡都帶過去了。轉行後的B護士工作做得很開心,寒暑假期就帶家人去玩,每次曬幸福都能羨煞旁人。

遇到的第三位離職護士是某重症醫學科的男護士C。本來男護士在醫院是國寶級的人物,領導和同事都很喜歡他。但C說護士的社會地位太低,價值感和尊嚴感難以體現,微薄的薪水難以養家,而且他無法向未來的孩子解釋他是一名男護士。辭職後的C做起來餐飲行業,開了火鍋店,生意做得紅紅紅火火,不到一年就換了輛豪車。偶爾回到科室探望,他都說自己當老闆也很辛苦,但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從不後悔。

身邊第四位離職護士是一朋友D。護士D是醫院的合同護士,結了婚有寶寶後,由於對醫院規定的要懷孕7個月才不倒夜班不滿而辭職了。由於護士D的老公自己開公司,家裡不缺錢,D走得比較瀟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D打算生完寶寶過了哺乳期,把身體調養好了再出來上班,她上班就是為了充實生活的,掙錢是其次。你們見過開著寶馬車來值夜班的嗎,D護士就這樣任性!這著實讓科裡那幾位挺著大肚子熬到生的準媽媽們羨慕不已。都說結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沒福氣嫁給大款就只能自己苦奶粉錢啦。

遇到的第五位離職護士也是我大學同學E。E同學畢業後考到一家離家比較遠的縣城醫院上班,工資待遇在當地還可以,工作也沒有省城三甲醫院的同學辛苦。但E護士苦惱於不能回家,連續兩個春節沒有回家了。E護士母親身體不太好,她放不下自己的父母,雖然經常往家裡寄東西,但一提起家鄉的老爸老媽,E總會愧疚得淚流滿面。在愧疚中上了兩年的班,E護士終於鼓起勇氣辭職回老家,在老家一師範院校聘上校醫。雖說工資沒以前高了,但E同學說能陪在父母身邊是她最大的願望,她很開心。

談談我身邊的那些離職護士

相比編內護士,合同護士離職更容易些。一紙合同決定去留,工作不順心了就走,待遇跟不上也走,沒什麼牽掛。編內護士就不同了,事業單位編制在大多數人眼裡是僅次於公務員的鐵飯碗,若要離職,也許得開個家庭討論會,得到家人的支持後才能做出決定。但現在正在逐步取消編制,同工同酬,所以編內護士離職的也不少。

身邊也還有一些同學有轉行的念頭,但都缺乏說走就走的勇氣和說做就做的決心,在崗位上日復一日地熬著,做著思想鬥爭,每次聽到傷醫事件內心都要痛苦和糾結一番;每次同學聚會都要大吐苦水,好像當護士讓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但幹著幹著就麻木了,如溫水煮魚,慢慢適應了那樣的環境,也就不再把離職掛在嘴邊了。或許是被患者的“謝謝”感動;或許是在工作中找到了價值和存在感;又或許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患者好轉出院,心裡有了成就感…….總之,很多開始不喜歡護理的護士慢慢喜歡上這個行業,在工作中盡心盡責,為醫療衛生事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畢生的精力!

在此想跟有離職念頭的同行們提個醒,在當前的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找不到工作的人還有很多,我們能有一份基本穩定的工作已經不容易了,況且離職後還得重新去適應新的行業中的各種規則。離職需謹慎。樂觀一點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混的還可以,只是矯情讓我們覺得不幸福。少一些矯情,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攀比,多一些信念;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你就會看見護士職業生涯中不僅僅有苟且,更有詩和遠方!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