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竹之雅意在於清幽高節,四季青翠,綠意盎然。古人將竹子與梅、蘭、菊三友並列“四君子”,常用竹子比喻那些品格高潔、清風爽朗的君子。關於竹有很美的神話傳說,其中斑竹為人津津樂道。傳說在遙遠的古代,舜的兩個妃子曾經為了舜逝,二人紛紛投江。最後淚灑清竹,成為至今著名的“斑竹”的傳說由來。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斑竹

蕭湘妃子的故事為竹很好的做了代言。竹子枝枝節節,蒼勁有力,挺拔向上,“末出土時已有節,待到凌雲更虛心。”在中國畫中我們看到墨白相間的鮮明對比,表現出的是竹風清雅,讓人思緒萬千。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鄭板橋竹子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貧壤,伐後可復生的頑強特點,對於以物明志的中華民族來說,人們可從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啟迪。歷代文人騷客,詠竹的詩、文不計其數。賞竹、詠竹、寫竹、慕竹高清堅貞,成為長盛不衰的高雅風尚。他們或以竹喻品質氣節,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歷代以竹為題的畫家數不勝數。這無數的竹詩、竹畫,展示了人們由竹而產生的豐富的聯想。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解州關帝廟漢夫子風雨竹

竹,剛正挺拔,綠葉婆娑、蓬勃灑脫、高雅清幽、冬不凋落。人們愛竹它哪“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山有竹則山青、水傍竹則水秀。竹是美的,長在哪裡,便給哪裡帶來了超凡的風韻;生在哪裡,便哪裡染上脫俗的情趣。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潭柘寺金鑲玉竹

當你置身於竹的世界,它會使你心曠神怡,忘記一切煩惱。竹,輕而不佻。其莖有方圓之別,其色有青紫之分;竹無心性隨和,山野路旁,庭院廟堂,隨遇而安,四季茂然;櫛疾風揚其勁節,沐春雨聳其玉筍,披月輝露其窈窕,偎峭石顯其輕靈;傍窗而植,賞月投之秀姿;臨池而栽,顧波泛之倩影。宋代蘇東坡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愛竹之情,由此可見一斑矣。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竹,以其剛直青翠,搖曳多姿,清香襲人,歲寒而不凋的獨特風韻,贏得了人們的喜愛和稱頌。它虛心勁節,似人的正直謙虛,一身正氣,最富有獻身精神。白居易的詠竹詩:“不用裁為嗚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道出竹子淡泊清高,虛心堅定,凌雲奮發的品性。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司馬光有首《種竹齋》詩寫道:“吾愛王子猷,借齋也種竹。一日不可無,瀟灑常在目。”晉代的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子猷)的確是愛竹如命,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有一次,他偶然到別人的空宅院裡暫住一段時間,剛到宅子,便令家人在房前屋後趕快種上竹子。家人不解地問:“暫時住一下,何必這麼麻煩呢?”王子猷打著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著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他愛竹,甚至到了見竹不見人的可笑程度。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一日王子猷出行經過吳中(今江蘇吳縣一帶),看到一戶士大夫人家庭院中種有好竹,立刻命令停車,徑自闖進那家庭院,旁若無人地欣賞起來。當主人得知過客是大名鼎鼎的王子猷時,就趕忙派人灑掃廳堂預備款待,不承想王子猷賞竹完畢,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揚長而去。主人也不含糊,當即命家人關好院門,實行“全家戒嚴”,不讓王子猷出去。直到這時,王子猷才猛醒過來,自己只管貪戀竹子,至今還未與主人說一句話呢,這才留下來,與主人飲酒談笑,盡歡而去。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鄭板橋喜愛畫竹,是因為竹最能體現自己的性格特徵。鄭板橋號稱“三絕”:即詩、書、畫。他在這三方面都是造詣極深,結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所畫之竹蒼勁蕭爽,疏落有致。他曾自定書畫潤筆條例:“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在這雅謔可掬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對世俗無情的揭露和譏諷。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竹,文人騷客愛之深也,無非愛惜羽毛,彰顯高風亮節的情操。田園一畝,草廬三間,植草種竹,養花釣魚,邀朋呼友,煮酒烹茗,酣暢淋漓,豈不樂乎?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門前有修竹,清風自吹拂

2017.1.14榆木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