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对岸的光荣与梦想-台湾特色的半导体之路(二)

昨天讲了台湾半导体光荣的发端,第一家芯片公司UMC终于成立了。可是这时台湾在芯片的版图上什么都不是,甚至紧接着遭遇了第一个重大挫折:1983年,政府投资7000万美元研发DRAM技术。讲韩国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个对的方向。可是技术研究出来了却没法制造(当时UMC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芯片),7000万美金打水漂了!这可是重大国有资产流失啊!这么明显的错误当时怎么发生的?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可是台湾的产业英雄们没有停下脚步,马上开始建设积体电路实验工厂:

海峡对岸的光荣与梦想-台湾特色的半导体之路(二)

看看这熟悉的场面 ^_^

该工厂1986年完工,并于次年在张忠谋的建议和李国鼎的支持下,转为公司化运作,这家公司,就是今天业界权势遮天的台积电!

海峡对岸的光荣与梦想-台湾特色的半导体之路(二)

台基的接待号称都是退役空姐!

而张忠谋更是凭借开创了半导体代工的生意模式,被尊称为"代工之父(Foundry Father)":

海峡对岸的光荣与梦想-台湾特色的半导体之路(二)

芯片代工之父

这段故事,你回顾的时候会隐隐约约感觉到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必然性。张忠谋1931年出生在宁波,1949年去美国求学和工作,在集成电路的发明者德州仪器(TI)工作了20年,做到主管全球半导体业务的资深副总裁,公司第三号人物。1983年,因为日本公司的冲击,德州仪器不准备做芯片转行做消费电子,张老爷子肯定不干,1985年回到台湾做工研院院长,1986年起做台积电的董事长,直到2018年退休。

以张忠谋的地位在美国谋生发展肯定没有问题,为什么在54岁高龄回台湾呢?有一个原因是因为TI时期他跟台湾的一众官员(李国鼎等)有过接触,被他们的有为奋进的精神所感动;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在TI期间,看到了芯片代工的广阔前景,有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当然要抓住了。

说起芯片代工,实际上当时也有,美国当时有50多家设计公司(包括今天最大FPGA生产商Xilinx)是没有自己的生产线的,他们只负责设计然后找一些IDM(整合元件制造商)生产,这类似于今天的苹果设计然后找三星生产。这会产生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利益冲突,从三星的角度来看,我也生产自己的CPU给自己的手机用,那肯定优先考虑自己啊;从苹果的角度看,你三星拍着胸脯保重一定供货,但我们根本上是竞争的啊,你怕是哪天要断我的粮啊。互相猜忌这条路就不大走得通。台基的做法就是所谓纯代工(Pure Play Fab),我就一门心思给你加工别的我都不要。实际上台积一开始的对手UMC,现在最大的对手三星,做代工都不是很纯粹。所以台基就翻来覆去的说我是纯代工blabla,不厌其烦的把这个道理给客户讲生怕别人理解不了。

现在芯片代工是个620亿美金(2017)的大生意,纯设计是个1000亿美金(2017)的大生意,都可以算是张忠谋开创的 。IDM的生意最大:2630亿美金。不过TSMC以差不多Intel 1/2的营收,豪取比Intel还高的市值,前景可见一斑。,

提到Intel,实际上他算是台积电的恩人。虽然台积电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但一开始这一模式并未被市场认可,而且台湾半导体并无全球影响力,台积电成立之初没什么客户,只能惨淡经营。1988年,通过张忠谋的私人关系,台积电请到安迪。格鲁夫(英特尔前总裁,《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作者)来台湾考察台积电。最终靠着张忠谋强大的执行力,解决了格鲁夫提出的200多个问题,通过了英特尔的认证,拿到了订单。之后台积电的道路越走越顺,现在已经是独孤求败了。面对着以前的恩人,今天陷入困境的英特尔,不知道台积电会不会身以援手,只可惜安迪。格鲁夫(2016年去世)没法亲自来求张忠谋了!

海峡对岸的光荣与梦想-台湾特色的半导体之路(二)

台湾半导体发展非常精彩,我这小文章非常有限,也只想记录些有启发的,我觉得真正重要的东西。对某些部分感兴趣的可以给我留言。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还讲台积电,以它为中心讲下foundry发展史上的三国杀,英雄们的爱恨情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