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專家呼籲恢復使用文言文,你們贊同嗎?

藍藍的森林


個人認為,恢復文言文理性慎重,簡體字已經使用幾十年,如果恢復,使用起來不統一規範,容易造成理解認知錯亂。建議可以小範圍在書畫文化領域推廣,因為中國的書法最初在繁體字的基礎上發展,繁體字的書法更能體現書法的根與魂。

所以,如果推廣,建議,針對少兒在正常學習學校課堂書本的同時,推廣普及書法素質教育,業餘輔助進行書法推廣。這樣既完整接受了漢字的簡體認知教育,也保留了書法教育的基礎精髓,避免了發生對漢字的認知讀寫的混亂。


琴心觀瀾


自從建國以來,我沒聽說過有人呼籲恢復以文言文行文。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毛主席,周總理在給劉亞子,宗慶齡,李宗仁,張學良,以及以廖承志身份寫給蔣經國先生的信,統統都以文言文行文。為什麼?這是以一種高規格的方式,在談論重大事件時,表示向對方的崇敬和尊重。此外我們還非常稀罕地見到在舉行公祭黃帝,孔廟大典時的頌詞以及北京的大鑄鐘和大的鼎上的鑄文也是古文的頌詞。這是極端隆重的國家級事件中,必須用古文行文的傳統規矩。古文重要不重要,由此可見。一九五三年年底,我在上海天蟾舞臺聽過陳毅市長的一次報告,報告中涉及的面很廣,其中談到古文時他說:娃娃們不熟背幾十篇古文,怎麼能寫好文章?!他這番金玉之言,不是泛泛之輩能夠理解的。回過頭來,我們可以說,“五四運動”中,有些人就是走過了頭!

到了現在,如果有人呼籲恢復文言文,恕我說一句:又是往回看,看過了頭。而且無法辦到。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語言是不斷進步的。我們可以從明,清小說中的行文,看到古文言文到白話文的漸近過渡過程。現在的孩子們,和網上所用的:許多新詞和現代化對事物的表達方式,是和文言文無法兼容的。作者不才,自幼就習私塾,背了不少書,深知若以文言文寫文章,你沒有三百篇以上的各類古文在肚子裡,壓根就辦不到。每年大典,大祭的活動,我非常注意主持人宣讀的祭文。對不起,我覺得這些祭文尚有可改進之處。我甚至覺得北京玉淵潭公園那口大的鑄鐘上的銘文,也有可商榷的地方。現在要求大家用文言文行文,這是幻想級的幻想!,


信敏498


不論你是什麼專家和學者,或許你什麼都不是,先要廢簡復繁,現又妄議主張恢復使用文言文,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胡蘆裡要賣的是什麼藥了一一復古十開歷史倒車,其罪有一:完全拿傳統文化為虎皮來嚇唬和否定五四運動新文化所取得的革新成果;其罪有二:鼓吹傳統文化斷代無人繼承為大旗來打壓新中國建立後所通行的簡化字的豐碩成果,大肆歪曲並加罪於簡化字有失傳統文化的意義等等莫虛有罪名,正面攻擊改革漢語言文字的革命性成果。別小看這只是一股要改天換地之精英之勢,其目的是要顛覆乾坤之野心暴露無遺!


大明江山85678710


在這“專家”如過江之鯽的時代裡,一個不負責任的“專家說”之影響力,會比一個屁臭得長久?

學術界做些什麼才會引人注目?才值得尊敬?

在國力一窮二白的時候,研究出兩彈一星;在糧食低產的時候改良種子品種: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這樣的學術精英,才是真正的專家。

祖國需要發展經濟,提升國力,他在那唱衰簡體字;汙染嚴重,需要努力治理,他在那呼籲恢復繁體字;祖國邊陲需要戰士辛勤奉獻的時候,他在那危言聳聽,說什麼文言文不會恢復,就會如何如之何……

這樣人如果不是磚家,天下就沒有磚家了。

這種空有屠龍之技的磚家,個人覺得,還是少一些的好。當然,完全消失了,地球也照樣轉。

不信你看,伯夷叔齊不食周黍,也沒有阻礙周朝建國吧?九斤老太總說“一代不如一代,不如死了好”。最終也沒有死吧?

真不知道這得多少頭驢的功力,才會踢出這樣腦殘的磚家。


賀若羿


個人認為,上世紀五四運動廢止文言文是十分短視的行為!會對中華上千年以後的文化延續和繼承產生巨大阻礙。

但是,追根溯源,話說回來,受影響的又豈止是文言文。自一八四〇以來,西方的艦炮打開中國國門,西方的經濟軍事文化對中國進行了全方位的入侵,中華民族承受了極為深重的災難。

這導致中國對自己的深刻反思,當時的中國人已經喪失了民族自信心,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只要是具有民族性的自己的東西,一概都在懷疑之列。晚清率先廢除了科舉和中醫的針灸,民國年間中醫差點被斃。漢字被認為是導致中國落後的罪魁,被認為是統治階級推行愚民政策的工具,被認為是中國文盲眾多和教育未得普及的根本原因,文化精英們叫嚷“漢字不亡國必亡”,為漢字拉丁化奔走呼號。為了迎合少文化無文化的大眾,我們開始大力推行漢語文白話運動,廢除文言文和廢除科舉都相繼進行,並且很快得逞了。

眾所周知,文言文和實際的口語是脫節的(上古之時是不是也如此不得而知),歷朝歷代,中國文人都在堅守文言文的傳統,尤其是自打隋唐開科取士以後,中國上下形成了共識,把中國古典文獻作為文體的典範延續下來,雖然隨著時代的變易文言文的使用也有著演進,但是相較於口語的變動,文言文的變動極小,保持著極強的穩定性。

還有一點,漢字的發音隨著實際各地方言的不同也有著不同,隨著時代的不同作為標準的方言也不同,有時甚至天差地別。與之同時,漢字也在不斷髮展演進,但是基本點未變,也有著極強的穩定性,漢字化解了方言的分歧。

可以說,中國的漢字和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雙璧”,保證了中國文化數千年傳承的穩定性,克服了地域和時間跨度的差導性對中華文化順利延續發展繼承的干擾。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災難一次次地浴火重生是有著內在的深刻原因的。

現在,漢字雖然經歷了一次巨大的簡化運動,但尚屬正常,未致傷筋動骨。而文言文的廢除,使得全民族喪失了文言使用的能力和使用的主動性,這不是什麼好事。這個後果短期並不明顯,而將時間拉長到未來數百年上千年,中華文化的承繼會產生巨大的難度,我們的後人可能會因為口語的巨大變化導致書面語的鴻溝加深,因為從五四運動以後,口語和書面語同步發展,書面語不再有文言文那樣的相對穩定性了。


bratskid


有人說,國人有幾個共性的毛病,一是腦瓜子愛熱,一熱就膨脹,於是便失去了思考的功能,把話拿起來就說。二是幹什麼都喜歡“運動式”的做法、大波轟。其結果往往是“轟轟烈烈”的來,“悄然無聲”的去。三是無論評論什麼,都不需要綜合、平衡。好就好得好死,壞就壞的壞死。同樣是大姑娘,長的好的便“香汗淋漓”,長的醜的連汗也跟著臭了。到現在我也不明白,排汗的汗線居然和長相有關?

如此看來,這些個毛病對於“呼籲回覆使用文言文”的“專家”來說,真可謂是一點兒沒糟踐,統統都被其“融於一身”了!

我無意說白話文好,因為白話文中常有許多囉裡囉嗦的廢話。我也無意說文言文壞,因為文言文中也有很多精煉、生動、優美、華麗的詞句和文章。同樣,我也不說文言文都好,因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文章大多是經歷了千百年來的沉澱、在數以萬計的文章中精選、流傳下來的。當然,我也不說白話文都囉嗦,因為白話文裡也同樣有許多令人心醉的美文,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等等等等……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雙面性。為什麼我們總愛在看其一面的同時,忽略或貶低另一面呢?推廣白話文時,恨不得將文言文一棒子打死。想起文言文的“好”了,便又一切都“編新不如敘舊,刻古終勝雕今”了!

作為一個像我一樣的“吃瓜者”,時不時地“二”一下倒也不至於有多大影響。可既然把“專家”的帽子扣在自己頭上了,說話的時候最好還是想想再說好些!

好在當今人們對於什麼都似乎不太介意、也不太計較了。更何況“專家”二字也早已同“小姐”二字一樣,不但失去了“高貴”的含義,且快成為頗帶貶義的一種稱呼了呢……






把盞常聊


專家的意思可能誤讀了,恢復使用文言文不等於取代現代語體文,自古以來就文言和白話共存,有好處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不要以自己的喜好而取捨方為包容。如果不學點文言怎能讀懂浩如煙海的古代經典,不然的話傳統文化要毀在下一代手中。我喜歡文言也喜歡白話文,如四大名著就是以白話為主,間接參點文言句式或辭藻,不是很好嗎?比如毛澤東同志寫文章就喜歡加點文言左料,如“全黨共誅之,全國共討之”等文言成分句式不勝枚舉,起到了抑揚頓挫和加重語氣的效果,這也是言文白話互補的典型例子。可以這樣說,文言是母,白話是子,母子關係難道感情不深嗎,沒有母那來子,換言之沒有文言那來白話,贊同或反對都要明道理,理明可以息爭。


邦訓


為什麼沒人修理這些所謂的專家,讓這些禍國殃民的蟑螂時不時的冒出來溜達?是環境適合這些蟑螂了?是收起了蟑螂藥利用一下蟑螂?

歷史上被洋人打的屁滾尿流時,我們的學堂裡充滿著的是什麼?先生們少晃腦袋了嗎?歷史需要學習和記憶,但不是祛其精華,留其糟粕,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小有成績,卻把這個成績算在文言文的頭上合適嗎?動不動就提五千年,五千年已經成為一些人的包袱,實在放不下,還要全國人民背上這個包袱,而不是將其視為前進的動力。五千年的歷史是輝煌燦爛,我們能夠走過五千年,是我們不斷推陳出新,勇於變革才得以綿延,現在靠四書五經把外國的炮艦打退,靠文言文治國不是笑話嗎?

我們學習文言文是要了解歷史,讀懂歷史(中國歷史),並且會知道那些皇帝如何利用封建思想麻痺人民的過程,中國歷史又是世界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學習文言文中愉悅身心而已。要學習高科技,就要改革開放,認識全世界,瞭解全世界進步的東西,而不是搖頭晃腦用文言文打敗高科技,這一點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成江55


恢復文言文寫作,不可取!新文化運動已經百年,民主與科學的大旗至今仍高高飄揚,新時代更需要創新文字,創新文化。復古是開歷史倒車,三觀不正,逆歷史潮流而動必遭人民的淘汰。繁體字 文言文,讓學生去學習掌握,即使擁有孫悟空那樣的火眼金睛,經黃風怪一吹也會瞎的,沒有三花酒子膏,悟空眼睛好不了,即使有大神通也施展不了,不要再害學子們了。文化屆的達人學者認認繁體字,寫寫文言文,既愉悅身心,又陶冶情操,玩一下可以,不要因自己喜歡就力主向學校推廣,實屬大謬,不可再造次!


柳留52


古時沒有紙,文字是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木片,竹片上的。(如冊字,是一根竹片編排起來的,)為了節約材料和時間,慢慢形成了文言文。後來蔡倫發明了紙,由於文言文精美華麗,又形成習慣,估計文人比較欣賞,所以又傳承了不少年。由於社會在前進,作文言文廢時廢力又不容易掌握,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現在的白話文通俗,易懂,使用方便,代替文言文是自然而然的了。恢復文言文是專家沒話找話,逆歷史而動,顯擺自己罷了,不可為之。當然文言文精美,簡練,很有欣賞價值。有文字功底,喜歡文言文的人,寫一些還是值得歡迎的,否則文言文不是絕種了嗎?

一點粗淺看法,如有不對,敬請網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