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後的鄭國為什麼沒有擴充疆土變成大國?

軍政淺談


鄭國算得上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站出來稱霸的諸侯。鄭國稱霸,除了侵佔許國的領土,干涉宋國、衛國、魯國等國家的內政以外,最奪人眼球的,就是“周鄭交質”這件事。

“周鄭交質”是鄭國第一次把周王室從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拉下來,讓周王室和鄭國,和其它諸侯國處在平起平坐的地位。鄭國和周王室的關係,也從從屬關係,變成了平等關係。

那麼,鄭國做了這樣一些稱霸的事情,它為什麼沒有變成大國,而是迅速衰落了呢?而且,雄霸一時的鄭莊公,也並沒有像齊桓公、晉文公這樣,被列入“春秋五霸”的範疇。連比他弱得多的宋襄公都進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鄭莊公卻沒有。

(鄭莊公劇照)

我認為,鄭國最終並沒有成為一個大國,在歷史上也沒有得到“霸主”的認可,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鄭國突破了底線。

我們知道,雖說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威信已喪失,周王室實際上已經不是一個宗主國的地位,而成了一個一般的諸侯國,而且是一個弱小的諸侯國。但是,周天子在名義上還是“王”,還是“天下共主”。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也是底線。誰也不能突破這個底線。誰要是突破了這個底線,天下諸侯們,就有充足的理由討伐他。

後來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打的口號就是維護周天子的權威。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三代霸主,都和楚國開戰,原因就在於楚國突破了底線,不向周天子上貢,不遵守周禮。

當然了,我這樣說,並不表明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人就很尊重周天子,我想說的是,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尊重。實質上他們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

但是,恰恰是這種“名義”上的尊重非常重要,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藉口。

而鄭國卻不是這樣做的。它又是去搶割人家周王室的麥子,又是去和人家交換人質。這樣直截了當損害周王室的利益,是一種徹底的霸權行為。

當鄭國沒有一個恰當的理由來進行爭霸的時候,他註定是得不到大家支持的。

(周幽王劇照)

二、鄭國沒有發展空間。

鄭國其實立國的時間是比較短的,在鄭桓公的時候才建起來的。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幽王的時候擔任司徒。因為看到周幽王亂政,諸侯還是不尊崇周天子,為了避禍,鄭桓公才把自己的國家選在大國之間的安全地帶。鄭國的東邊是魯國、宋國,西北是周王室、衛國、晉國,西南是陳國、蔡國、楚國、許國。這些國家都是當世的一些大姓。

鄭桓公當時的土地並不大,他覺得把他的族人放在這樣一些地方比較安全。

但是鄭桓公沒想到,當國家傳到他孫子鄭莊公的時候,周王室經過周幽王之亂,周平王東遷,諸侯們已經開始稱霸了。要稱霸就要霸佔別的國家的地盤,可是鄭國所處的地勢,土地倒還比較肥沃,就是沒有山川之險,也沒有發展空間。

這也就限制了鄭莊公的向外擴張。

(春秋初期諸侯國地圖)

三、鄭莊公沒有教育出好的後代。

鄭國在鄭莊公之後,就發生了連續不斷的內亂。也正是這種內亂,最終讓鄭國一代不如一代,不但佔領的許國的土地,被許國收回去了,而且多次被楚國欺負,必須要依附晉國。或者有時候又被迫依附楚國,受到晉國或別的國家的教訓。最後,鄭國被韓國給滅了。說是被韓國給滅了,實際上是內部亂得太厲害,韓國“漁翁得利”而已。

鄭國之所以走到那一步,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圖強爭霸的鄭莊公造成的。他不顧底線踐踏周王室的尊嚴,他和他弟弟共叔段發動的戰爭,以及他對共叔段的殘忍處理方式,都讓他沒有形成一個好的家風,沒有建立一種正向的文化。他就像一個沒有文化暴發戶,突然就暴發了,但是一陣作死的行為,很快又消失了。

這也是鄭莊公及鄭國的悲哀。


張生全精彩歷史


沒有周鄭交質,鄭國一樣成不了大國。春秋時代,根據《歷代戰爭年表》的統計,大約發生了380次戰爭。其中,鄭國直接受災的就有80次。翻開整部春秋史,每當諸侯爭霸伊始,鄭國都會顯現著身影。當然,它一般是作為被暴打的對象出現的。那麼,是不是因為鄭國本身好戰呢?非也!一切都源於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作為西周時代建國頗晚的大國,鄭國的封地並非一開始就在如今的新鄭之地,它的首封地即是如今的陝西華縣。

圖中很明顯,由它的封國位置就可以看出,位於鎬京東部,函谷關西部的鄭國作為周朝東大門的守衛者,它和看守著周朝西大門的守衛者——寶雞的西虢(小虢前身)一樣,都是周朝最信賴的臣屬。的確,它的首任國君鄭桓公是西周最後一個王周幽王的老爹宣王的兄弟。不過,這位開國之君十分有遠見,他見幽王時代的國政混亂,擔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於是便在犬戎攻破鎬京之前將國中百姓和財產暫時存放在新鄭之地,也就是春秋時代的東虢和鄶的地方。

不過後來鄭國隨著周平王東遷後,鄭國就頗不厚道地鳩佔鵲巢了。對於鄭桓公為何單單遷徙到新鄭一問,《國語》中《鄭語·史伯為桓公論興衰》已經將前因後果完全說清,對此不得不佩服史伯的高瞻遠矚,感嘆史伯真乃天人。當然,本文的討論點還是側重於東遷的鄭國地理位置。

在春秋前期,參與爭霸的諸侯基本上就是齊、秦、晉、楚四大國之。當然,秦國雖然想參與爭霸,無奈卻被晉國牢牢封鎖在了函谷關以西。崤之戰後,更是從此一心一意地和隴西之地的夷狄打交道了!四大國之中,被稱為荊蠻的楚國自周朝開國伊始就是個最入不得華夏諸侯眼中的外姓人,但是楚國卻是最為雄心勃勃的實力派的擴張者,長達數百年的北上擴張征程讓人感覺它和俄羅斯一樣百折不撓,更是讓身居北方的華夏族感覺到一絲來自南方的寒潮。所以,除了春秋初年的戎狄對華夏族為禍頗深之外,楚國對華夏族的禍患是最嚴重的。(上圖)

所以,整個春秋史就是華夏諸侯不斷地抵抗楚國北上的歷史。當時衡量諸侯國有無充當霸主的資格,首先就有一條——暴揍楚國。先崛起的齊桓公,後來者晉文公,晉文公的繼任者晉悼公,晉景公莫不如此。因此,鄭國這位處於十字路口的倒黴蛋就不得已地捲入了其中。雖然鄭國和宋國一樣都是位於中原的核心地帶,但是在一馬平川的黃淮海大平原上,相比鄭國的位置,宋國就是跑龍套的。一則,鄭國靠近周朝王室所在地洛陽;二則鄭國把控著通往洛陽的要地虎牢關。此外,鄭國還位於黃河中下游和濟水河畔,把控著華北平原南下的主要渡口群:延津。(古代黃河自今河南延津縣至滑縣北流,其間有靈昌津、南津等渡口,總稱為延津)

當時楚國擴張主要有兩條路,一是自郢都(江陵)出發,沿著漢水北上經襄陽進入南陽盆地。南陽盆地西北為伏牛山,東南為桐柏山,兩條山脈夾持著一段丘陵地帶的出口可以通往中原之地,這段被稱為方城隘口的丘陵位置大約就在如今的方城、葉縣。但凡楚國的軍隊以及商旅北上者走此路居多,歷史上稱其為“夏路”(楚適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出了方城隘口就到達了鄭國地界。自鄭國至宋國再至齊魯腹地秦沂山脈,其間平坦開闊且無山川阻擋,即使有河流也是作為軍隊的飲水補給線。所以,當此一路楚軍到達鄭國之地後,一則可以經過鄭國之地渡過延津北上,二則可經虎牢關進入洛陽之地窺伺周鼎。

楚國擴張另外一條路就是出方城夏路向東走,渡過汝水、穎水,可以經陳都宛丘(今睢陽),過宋都商丘,再到魯都曲阜,最後抵達齊國。前文已述,鄭宋兩國均處於中原地帶,但是作為春秋前期主要爭霸的對頭楚晉來說,鄭國是更具有戰略價值的。

晉國當時主要的軍事和政治中心在山西南部,如果它想進兵中原必須南渡黃河。晉國南渡黃河主要經過三處要地:茅津渡、孟津渡和延津

茅津渡位於今平陸縣,對岸即是東遷後的西虢——南虢(黃河南岸)所在地三門峽會興。雖然晉國渡過了茅津渡,但是還要穿過數百里林深草密的崤山才能到達洛陽,之後穿過虎牢關到達鄭國。

孟津渡,今河南孟津縣。武王伐紂曾在此地會盟諸侯,然後渡黃河後直攻朝歌。孟津渡是東周都城洛陽的北大門。晉國與王室之間的感情聯絡、出兵勤王等大多由此地溝通。

延津渡,前文已述。相比茅津渡和孟津渡,晉國尤其鍾愛延津渡。因為晉國渡過茅津和孟津後還要經過虎牢關,假如鄭國站在了楚國一方,那麼晉國就會有被伏擊的危險。延津則不然,晉國渡過延津,即會直接抵達中原腹地,或得到鄭國的物資補給,或者兵圍鄭都新鄭。

所以對於晉楚兩方來說,如此重要的地區假如掌握在自己手中無疑會增添一份保障。楚國握住鄭國,可以拿它做緩衝區,不僅可以屏蔽自己的北方的邊境還可以阻礙晉國順利將兵力投遞到中原。反之,如果楚國不能控制鄭國,一則楚國需要投入大量兵力防守方城夏路,二則也削弱了楚國向東北方向投遞的兵力。春秋史上,雖然楚國曾數次兵圍宋國,但是前提都是控制了鄭國,保障了自己的補給交通線以後。否則,楚軍懸師境外,晉軍如果突然發兵封閉方城夏口,切斷了楚軍糧道和歸路,楚兵生還者回來就得罵大街!當然,因為鄭國靠近王室,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不但春秋的諸侯們喜歡做,後世也是樂此不疲。

春秋初期——鄭國、楚國之間的緩衝國眾多

最後,鄭國經過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三代的發展,春秋早期有小霸之稱,軍事實力不可小覷。晉楚兩國雖然勢均力敵,但是如果迫使鄭國加盟的話,無疑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這根稻草的後世君主既沒有曹操的韜略也沒有朱溫的武功,和周王室鬧翻了之後就失去了王室的大旗支持,這對本身無險可守的鄭國來說確實不是件好事。


大福讀史


“周鄭交質”是指公元前720年,即周平王五十一年,周王室與鄭國互換人質的事件。這個事件跟鄭國開疆拓土有什麼聯繫嗎?我實際看不出有什麼關聯。

第一,“周鄭交質”事件始末

驪山之亂後,周平王東遷,在重建周政權上,鄭國是出過大力氣的,鄭武公與鄭莊公先後擔任周王朝的卿士,處周王室權力最頂端。鄭莊公以周王室的“王命”為旗幟,有稱霸諸侯的雄心,動輒調用周王室及其附庸國的軍隊,也不曾將周王放在眼裡,這令周王室既憤怒又無奈。

周平王為了限制鄭莊公的權力,起用西虢公,企圖牽制鄭莊公。這個決定引起了鄭莊公的強烈不滿,為了平息鄭莊公的憤怒,周平王想出了一個拙劣的辦法,將王子狐送到鄭國當作人質,而鄭莊公則將公子姬忽送到周王室作為人質。這種互為人質的作法在諸侯國之間是很普遍的,但是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互換人質,則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這個現象表明了周王室其實已經淪落到諸侯國的地步,失去了往日號令天下的威嚴。

第二,“周鄭交質”後,鄭國橫掃中原的對手

“周鄭交質”對鄭國崛起有什麼實際影響嗎?我沒看出來。

由於鄭國是一個新興的諸侯,它的崛起引起中原老牌諸侯的敵視,多個國家聯合起來欲打倒鄭國。從公元前719年始,鄭國的軍事壓力山大。該年,衛、宋、陳、蔡、魯五國聯起來,進攻鄭國,打敗鄭軍,割走其麥子。

次年,公元前718年,衛國與南燕聯合進攻鄭國,南燕軍被鄭國打得大敗。不久後,鄭莊公聯合邾國,進攻宋國,攻到宋都的外城。

公元前717年,鄭莊公討伐陳國;同年,宋國進攻鄭國,取長葛。

公元前716年,鄭國與宋國媾和;鄭國與陳國媾和。

公元前714年,鄭國與宋國戰爭再度爆發,鄭莊公伐宋。同年,鄭國打敗北戎入侵。

公元前713年,鄭國與齊、魯結盟,聯合伐宋,鄭國取宋之二城。同年,宋國糾集衛、蔡兩國,對鄭國展開報復戰。然後,由於蔡國與宋、衛兩國不協,鄭軍反敗為勝,大破三國聯軍。

公元前712年,鄭國與齊、魯聯合,討伐許國。同年,鄭國聯合虢國,大敗宋國。

公元前707年,鄭莊公與周桓王大戰於繻葛,中央軍大敗,周天子捱了一箭。

第三,雄視中原的鄭國,為什麼沒有開疆拓土

在長達十幾年的中原大戰中,鄭國是最大的贏家,幾乎打敗周邊所有的對手,鄭莊公也因此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然而,為什麼鄭國沒有吞併鄰國,開疆拓土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鄭國的對手非常強大,能打敗已經是幸運了。

鄭國的對手,包括衛國、陳國、蔡國、宋國,還曾經跟魯國、南燕、許國、北戎甚至是東周中央政府軍為敵,可以說是以一當十。而鄭國是一個很年輕的諸侯國,是在西周末期才開國的,能夠打敗周邊十幾個國家,已經是非常非常厲害了。

其次,佔領鄰國的土地,就意味永無休止的戰爭

鄭莊公能夠以一當十,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他縱橫捭闔,遠交近攻,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敵人之聯盟。如果不是巧妙地利用外交,鄭軍再強,也會被對手的車輪戰術打趴下。鄭莊公要在外交上化敵為友,就沒辦法一面侵佔人家的土地,一面要跟人媾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鄭國諸多敵人中,宋國是最頑固的一個。鄭國在伐宋之戰中,也佔領過宋國的一些城池,但鄭莊公一轉手送給魯國了。為什麼呢?這就是要拉攏魯國,遠交近攻。


君山話史


鄭莊公是一個小霸!不同於春秋時期的五霸,一些霸主只不過是在特定的區域內,不稱王稱霸,而不是上升到整個中原地區,或者是整個一個周王朝的天下。

你要硬讓我說鄭國這個國家究竟是怎麼稱霸的,那我只能夠歸結起來四個字,坑自己人。

我們去看一下鄭莊公整個一個崛起的過程,一個國家崛起,那當然脫離不了三樣東西,國土,人民,物資,只有去掠奪更多的國土,得到更多的人民,這樣才能生產更多的物資支撐著你的霸業!

但是鄭莊公只是把自己眼前的利益侷限於周天子的身上,我們都知道周王朝定江山,周武王建立周王朝的時候,周王朝掌控的土地是哪裡呢?洛陽附近的千里土地都是周王朝的管轄,其他徒弟,其他的諸侯隨便去分。

但是等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周王死去,新一代的周王繼位以後,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總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孩子總不希望他們去受苦,所以就把這洛陽附近的千里土地,又分成很多的小份,分給了這些兄弟姐妹子孫後代!

大家總以為自己人嘛,總不可能坑自己人吧,結果就是這些人朝周王室的江山生出了黑手,鄭莊紅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代表,鄭莊公原先跟周王室之間的關係很近,(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可以說是親戚表裡的關係,但是這種人根本就沒良心,他自己人都敢坑周王室遺留下來的土地,周王室遺留下來的號召力,周王室遺留下來的子民人口全部都要。

周王室和鄭莊公為什麼會鬧翻?就是因為鄭莊公原先擁有一個上卿的職務,這個職務是幹什麼呢?就是打著周王室的旗號招搖撞騙,將服從於周王室的那些諸侯玩弄於鼓掌之中,甚至可以吞併這些諸侯國家,就說其他的那些山高路遠,或者是離周王室十萬八千里的國家,那這影響力就不存在了。

所以說鄭莊公的影響力只存在於周王室附近千里的土地之上的諸侯,這些國家他見一個打一個,誰都打不過他。至於說在這千里土地之外的其他諸侯國家,尤其是那些異姓的諸侯王,那鄭莊公是根本就沒辦法了,他連自己土地上面那些事情都搞不定不了。

他也就頂多就欺負,欺負一個被他已經架空的周天子!


漩渦鳴人yy


“周鄭交質”發生在周平王死前不久,鄭國鄭莊公時期,此時的確是鄭國最為強盛的時期,然而鄭國為什麼沒有趁機擴充疆土變成大國呢?一是受限於周邊的形勢,無法有效發展;二是鄭莊公死後,鄭國迅速陷入內亂,國勢開始衰敗。

“周鄭交質”背景和過程

鄭國受封於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鄭地,伯爵,史稱鄭桓公。此時的鄭國只是周王朝的畿內諸侯。

西周末期,周氏衰微,加之西邊的戎狄威脅較大,鄭桓公在史伯的建議下,通過向虢、鄶兩國國君行賄,謀取向濟水、洛水、黃河、潁水之間遷國,謀取更安全的生存環境。

第二任君主鄭武公時期,周平王遷都洛陽,鄭武公於是也隨之將鄭國遷到了虢鄶兩國之間。第三任國君鄭莊公時期,則開始建都於鄭(新鄭)。

鄭武公、鄭莊公雖是諸侯,但同時也都擔任著周王室的大臣,於是他們藉助天子之名不斷兼併周邊虢(東虢)、鄶等小國,最終使得鄭國從畿內諸侯變成了畿外諸侯。

周王室東遷時,鄭國、晉國出力甚巨,不過由於晉國不久後分裂為晉和曲沃兩部分,內戰不斷,所以鄭國更被周王室所倚重。然而由於鄭國不斷侵吞周邊的許國等小國,並干涉宋、衛、魯等國,加之鄭武公、鄭莊公極為驕縱,對周平王也極為無禮,於是周平王便打算將其權力分出一部分交給虢國(西虢)。

鄭莊公知道後,於是責問周平王,周平王竭力否認,為了證明互相信任,於是便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

周平王死後,周王室將權力交給了虢國,於是鄭國發兵攻取了周王室的土地,周王室和鄭國開始交惡,此戰也導致周王室顏面掃地。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左傳·隱公三年》)

鄭國為何沒有趁勢崛起

鄭莊公時期的鄭國,實質上已經成為了春秋初期的幾個大國之一,然而鄭國為何沒能趁勢崛起,而一躍成為諸侯大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鄭國周邊形勢複雜。我們先來看看鄭國周邊的形勢,在鄭國的冬眠是魯、宋兩國,西北則是周、衛、晉三國,南方則是陳、蔡、楚、徐(許)等國,以及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等小國。這些國家的國力雖稍遜於鄭國,但實力也不容小覷,尤其是晉國、楚國簡直堪稱兩個巨無霸,鄭國其實向外發展的範圍有限。

2、鄭國衰敗速度太快。“周鄭交質”發生在周平王死前不久,也就是公元前720年左右。而在十幾年後的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就去世了。鄭莊公死後,鄭國開始迅速陷入內亂。鄭昭公極為不久,權臣祭仲在公子突岳父雍氏逼迫下改立公子突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厲公,鄭昭公逃入衛國。不久後,鄭厲公又意圖令雍糾殺死祭仲。結果事情洩露,祭仲殺雍糾,迎鄭昭公復位。之後鄭昭公又被高渠彌射殺,又改立公子亹為君,是為鄭子亹。之後齊襄公又殺鄭子亹,而後公子嬰於陳被立為國君,是為鄭子嬰。不久後,齊國齊國攻鄭,鄭子嬰、祭仲和高渠彌等皆被殺,鄭厲公由邊邑入鄭,復位。在鄭國不斷髮生內亂的情況下,周邊的諸國卻迅速崛起,南方楚國自立為王、齊桓公改革稱霸、晉國內亂也趨於平定,列強爭霸之下,鄭國被夾在中間成為了戰場,一度強大的鄭國就此迅速衰敗。


此後,鄭國一直被夾在幾大諸侯國之間再也未能崛起,一直依附於周邊幾個大國,亦成為各大國的爭奪戰場,內亂不止。最終在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


香茗史館


“周鄭交質”是春秋初期發生的一件事。“周”是指周王室,“鄭”是指鄭國,“交質”是周王室和鄭國互相交換人質。這件事發生在《左傳》的魯隱公三年,即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

鄭國是西周後期受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始封君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的異母弟弟姬友,即鄭桓公。鄭桓公死於西周滅亡的犬戎之亂。周室東遷後的春秋時期,東周第一代周王就是周平王,平王以鄭桓公之子鄭武公為卿士,也就是執政大臣。鄭武公死後兒子姬寤生繼位,即春秋初期小霸一時的鄭莊公。

“周鄭交質”發生在鄭莊公執政時期,發生在“鄭伯克段於鄢”之後。翦除內亂的鄭莊公正在踏上自己的霸業之路。鄭莊公也一樣繼承了父親鄭武公的“平王卿士”的職位。作為執政大臣,鄭莊公有很大的權力,比如可以利用王師去討伐哪個鄭國有私怨想征伐的諸侯國。

“周鄭交質”的本質在於周天子的王權和諸侯國霸主的霸權的衝突。是王權衰落、霸權當道的表現,和土地的爭奪沒什麼太大關係。周平王希望以卿士為王權服務,而鄭莊公希望脅天子以令諸侯。周平王在鄭莊公之外又任命西虢國君虢公忌父同樣為卿士,分了鄭莊公的權力,並且平王偏重於虢公忌父才因此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

按理說,如果周平王足夠有權威,任誰為卿士是王權範圍內的事,鄭莊公怎麼有權力干涉?問題是王權已經衰落到了面對鄭莊公的不滿,還要向他表白,說沒有這回事,表示沒有偏重虢公忌父。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周王室和鄭莊公雙方交換質子,周王子狐到鄭國為質,鄭公子忽到宗周為質。

周平王死了以後,周王室想專任虢公忌父為卿士,也就是想棄用鄭莊公。於是鄭國一氣之下又令祭足率兵到周王畿之內把溫地成熟的麥子還有成周的禾穀給搶收了。在天子眼皮底下搶糧食,從此以後周王室和鄭國徹底交惡。

從大背景來說,春秋時期的征伐主要目的不在搶奪土地,主要是為了建立自己的權威。有想法的諸侯國國君都希望做霸主,也就是能夠操縱諸侯國聽自己調遣,只把周王做擺設。所以想做霸主的諸侯會舉行會盟,也就是找自己的同盟,施行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以取地為目的。

從鄭莊公本來人說,似乎志向也不在無盡掠奪土地上。比如《左傳》裡有鄭伐許,攻下許城鄭莊公仍然把許國交給許國人來管理,自己只是派人監管,目的是控制權,而不是把許國城邑明目張膽據為己有。

說實話鄭國的處境也不容易。鄭武公時期鄭國遷到了河南新鄭,鄭莊公身在中原與宋國為世仇,難免於深陷諸侯的亂戰糾紛之中。就在周鄭交惡之後,宋國就會同陳國、蔡國、衛國還有魯國來幫忙的公子翬一起伐鄭,甚至攻破鄭國國都東門。鄭國的發展一來受到時代的社會思想限制,二來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所以小霸鄭莊公儘管已經全力經營,最終還是沒有機會和空間發展鄭國


沅汰


主要是條件不充足,主要由以下兩方面原因:

第一,鄭國地處中原,周邊強國林立,處在夾縫中。

鄭國雖然土地肥沃,屬於很好的地段,但是周圍諸國實力也都不弱。北面和西面是周、晉、衛等國,周王室的直轄領地,不能大規模攻取,而晉國也是大國,國土面積遠比鄭國更大,衛國在春秋初年實力也不容小覷;東面則是魯國和宋國兩個大國,魯國曾一度和齊國相抗衡,宋國在春秋初期也曾很強大;南面則是不斷兼併壯大的楚國,根本無力對抗。

所以,鄭國處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可供拓展的領土有限。



第二,鄭莊公之後鄭國內亂不止,開始衰弱。

鄭莊公之後,鄭國就陷入了不斷的內亂中,國力被嚴重的削弱,在這段時間裡,周邊的齊、晉、楚等國先後迅速崛起,成為春秋霸主,鄭國地處四戰之地,難逃戰亂,一度成為晉楚兩國交戰的現場,而鄭國又一直在晉楚之間搖擺,遭到打擊,難以再發展起來,成為弱小國家,最終在戰國時期被三晉之一的韓國攻滅。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


津城沐雨


鄭國經過莊公小霸卻曇花一現,最後甚至形成“鄭昭宋聾”的局面,在晉國和鄭國兩家之間反覆無常。為什麼鄭國霸業沒有持續下去呢?

第一,鄭國的起步較晚。鄭國是個新興諸侯,在西周末年才建立。東周初年,鄭武公、鄭莊公一度以天子之命號令諸侯,形成春秋小霸。但這主要是因為武公、莊公的才能卓越,並且利用到了天子殘餘的影響力。這使得鄭國在東周初年特別活躍,但不代表國力必然強於其他諸侯,所以鄭莊公會對楚國產生畏懼,鄭世子忽也會發出“齊大非偶”的感慨。

第二,鄭國的地緣不佳。鄭國位於今天河南新鄭一帶,處於中原腹部區域。在這樣的交通樞紐位置,在兩週之際變革時期是個優勢,因為可以迅速獲得各方面信息。所以鄭國在東周初一度強盛,征服了周邊不少小國。但是一旦四方諸侯崛起,中原就成為他們的必爭之地。於是,鄭國被齊、秦、晉、楚等大國夾在中間,首鼠兩端,朝秦暮楚。

第三,鄭國的內亂損耗。鄭國延續了西周的分封,尊尊親親,同姓貴族勢力較大。鄭莊公之後,四個兒子在卿大夫支持下先後即位,儘管最後在位的鄭厲公頗有手腕,但是不到幾年就病逝。鄭厲公的孫子鄭穆公後代有“七穆”,基本控制了鄭國的朝政。國君難以集權,國家實力分散。所以鄭國越來越弱,最後被新興的韓國滅亡。


林屋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