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還有可能在中國復興麼?

孫朝晨


對於漢服的復興我本人不會有任何反對的意見,倒不如說我非常希望有一天能看見節日時漢族能穿著專屬於自己這個民族的服裝。但是客觀的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街上那些華美的“漢服”真的是所謂的漢服嗎?是哪個時期的?我們說復興漢服究竟是要復興漢代服飾還是唐宋的服裝呢?漢族的服飾隨著時間的發展一直在變,我們是否真的搞清楚了漢服究竟是什麼玩意兒了嗎?實際上大部分沒有……我們一直在說復興漢服,但我們看到的那些所謂的漢服大部分都只是戲服罷了。

更何況,在古代,這種華麗的服裝真的是所有人都能穿得起的嗎?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依舊穿著劣質的粗布製成的衣服,這種是平民百姓的漢服,我們口頭上說著要復興的漢服是貴族的服飾。在現在的社會風氣下,是不提倡的(你們知道我是什麼意思)

漢服對於我們而言依舊處於一個模糊的狀態,如果有一天我們正真把他的一切都弄清楚了,再談復興為時不晚。


你頭上有隻


首先明白原則:漢服是落後的像徵!

我們都知道:古代沒有現代發達,製衣技術簡單,百姓們只能手工縫製些簡易粗布衣衫,少數頭面人士略有細布,但裁剪及縫紉技術落後,無法制作合體的花樣服裝,唯有直筒型衣服易做,而且遮醜全身,頓覺一舉兩得,又省事實惠,這就是當時的漢服。

想不到竟還會有些人類進化至今,會越來越傻,寵賞愚昧,真乃返祖昌倔,竟不知與時俱進,更不懂何為文明,豈不悲哀?

如此搞笑,不如蛻變為原始人,將褲襠處蓋一把樹葉。


雨155142138


眾所周知,漢族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民族,任何跟不上潮流的東西,都會被毫不猶豫的扔掉,連看都不會回頭看他一眼,但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對漢服念念不忘?

其根本原因,還是我們對那一千多年前的漢唐盛世,中華榮耀念念不忘,一提起漢唐盛世,中國人的眉毛是揚起來的,胸脯挺起來的,心中是驕傲的,一提起漢唐的英雄人物,很多人都會如數家珍。

近100年來,由於中國持續疲弱,中國人的自信心被嚴重打擊,明明有著曾經的輝煌,但是卻不敢跟別人說起,怕的是看到外國人那種懷疑的目光,漸漸的我們中國人就缺乏了話語權,一切以歐美的說辭為主,很多的中國人為歐美的馬首是瞻,極盡一切的繼續打擊中國人的精氣神,妄圖滅掉我們曾經的輝煌歷史。

直到現在我們又一次在創造輝煌的路上,老百姓心裡對漢唐遺風的渴望,也逐年在增長,甚至新的高鐵列車都取名為復興號,為什麼?就是想復活漢唐遺風,再次成為偉大的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老百姓極為渴望能夠繼承漢唐時期的輝煌成就,可是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了,到現在為止,能夠讓我們繼承的只有漢服文化,它體現了漢唐時期,中國人對生活的嚮往,對盛世的歡愉,對國家強盛的一種根本肯定,繼承漢服,實際上就是繼承民族自信。

而漢唐時代創造了中華的大一統文明,又真正創造了萬國來朝,漢服又是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的產物,故而漢服之風吹起並不奇怪,也不只研究漢服本身,更是漢服的這種文化象徵。

漢服文化代表的盛世,代表國家統一,民族昌盛,社會繁榮,所以只要國家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漢服之風會越吹越烈,所以朋友們,東風壓倒西風的日已經快到了,只要我們繼續保持這種精氣神,保持著追誰隨漢唐遺風的志願,漢文化會再一次站在這個地球的最高點。

這是我對漢服發展的一個觀點,也不知道對還是不對,希望朋友們拍磚,同時請關注我的頭條號,謝謝!


愚人時代1972


中國文化的傳播不在漢服,在中國文化的崛起!就是現在中國人都穿上漢服也不代表什麼!讓外國人笑話而已!中國不是漢族人的中國,不是漢服就能代表中國!中國強盛強大了,穿什麼衣服都是合適而優秀的!強調穿漢服傳承中國文化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作祟!民間可以說一說,政府是絕不允許大張旗鼓的倡導宣傳,一個大國刷小國的脾氣真是不像樣子!就像一個高大魁梧的漢子在地上滿地打滾地撒嬌一樣!復興中國文化是每一箇中國人的願望,開放的中國已經不同往常,我們是中國人也是世界人!我們要有更大的胸懷和思想!大力發展中國的科技技術實力和教育實力才是真正關鍵所在,才會讓中國文化影響世界!


洪浪湯姆


我們確實需要自己的民族服裝,特別是要有一種國民共同期待和認可的服裝。中國人穿西裝確實感覺不倫不類,極不舒服,就像猴子穿龍袍很不搭配,所以現在的國民服飾極為混亂不堪。沒有一種國際國內普遍認可的服裝樣式,作為中國漢服標準確定下來。中國是最早釆用統一模式的國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連清朝的剃頭、服裝等都強制統一。但是到了如今,社會發展進步了,生活方式多元化了,服裝也各式各樣了,就是感覺沒有了自己民族的服裝特色。說統一服裝就是統一西服,可是西服穿了幾十年,到今天依然有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該怎麼穿,什麼場合穿什麼,連領帶也不會打,甚至隨意搭配,風格各異。漢服已經離開我們很遠了,沒有傳承下來說明還是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千百年來胡服騎射,我們追求服裝的改變,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朝代更迭,觀念轉化的過程。到現在還沒有使自己民族服裝基本穩定下來,也是社會體制改革變化的結果。現在國泰民安,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心思安,國民就想要一種自己民族的服裝形式。統一是國家力量的表現,也是民族精神的彰顯,對於國家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極為有利,可以作為一件大事積極推進。


江上流雲


漢服運動背後的漢文化復興之路

當前的漢服復興運動,並非表面上看起來的時髦,或作秀這麼簡單,其背後有著大漢民族百年以來的漢文化尋根與復興之路;

這個,還必須從明朝的滅亡說起;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中國的統治,滅絕漢文化,摧毀漢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尊,在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頒佈“剃髮令”,稱“自今佈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滿洲貴族叫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北方漢族人民被迫屈從。之後清軍以武力迫使南方漢人也剃髮,在發佈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強迫各族人民改滿服。

漢人為此進行了一百多年的反坑,最終以失敗告終,無可奈何的接受了現實,自此,代表大漢民族文化的尊嚴與驕傲的漢服被滿族人的暴力手段埋進了歷史煙塵;但這還不夠,深深恐懼於漢文化的千年輝煌,自身毫無文化樹建的滿人貴族階層,一方面強令廢除漢人的日常禮節,另一方面對載於文字上的通過千年積累起來的漢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破壞;將具鮮活生命力的成份全部銷燬,只留下了糟粕與經過閹割了的原始經典著作,使後來的整體漢人不明其中所以然;自此,締造了五千年輝煌文明的漢文化被滿族人用暴力手段斬斷了根,加工成了一具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殭屍文化;

不過這種過份的做法最終恰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由於滿人自己給自己打造的迂腐與僵化反過來將自己變成了井底之蛙,被十八世紀的一場全新世界變革遠遠甩出了局;在西方進步物質文明的無情打擊下,因乘火打劫而建立在華夏大地上的愚昧滿清政權傾刻間土崩瓦解,大漢民族又從新主導了華夏故土;儘管其中飽受了因滿清的腐朽而帶來的眾多沉重災難;

孫中山最早提出了驅逐韃靼,恢復中華;然驅逐外在的韃靼容易,一次意外事件便解決了;而驅逐內在韃靼一一滿人在將近三百年間強加給漢人的殭屍文化決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民國建立之初,大漢民族中的有識之士就意識到,大漢民族若不被滅亡,就絕不能因為西方物質技術的先進而被其完全西化,自那時,漢人的精英就走上了一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民族文化復興拯救之路,儘管因文化的斷層導致了過程當中太多的謎茫與無奈,這一條路始終沒有停止;

最初在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倡導了一次新生活運動,試圖在文化教育與日常生活中達成中西合璧的創新;這其中就有一波服飾革新運動;但遺憾的是這次服飾革新當中的一切男女裝款式都是在滿族人的民族服裝基礎上改良的,毫無任何漢服元素在其中,因為人們早就不知道日常的漢服及漢服元素是什麼樣的;直到中共領導了中國之後,通過官方的考古發堀文史研究,少部分專業人員才得知漢服的存在;

開頭說到漢服復興關聯著大漢民族百年以來的復興尋根之路;中共建國以後,以毛為代表的中共內智者提出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理念,一方搞現代工業建設,另一方進行系統的文化考古,籍此來探索出一條漢人的文化復興之路;我們說,不管執政者一時信奉的是什麼教條與主義,根本上是漢人從新座回了江山,自然而然的要去探尋一下自己的先祖們曾經走過的輝煌道路;

這個過程中,漢文化的尋根與復興經過了如下兩個波次的在官方推動下與民間互動的全民運動:第一次是毛時代出現的全民發場中醫與氣功健身,那時通過對醫學的考古,官方與民間都發現了漢文化中的中醫與中醫相關的健身氣功的重大價值,由此展開了以醫療與保健為媒介進行的第一波漢文化的尋根與復興運動,官成立中醫與氣功研究機構,全國範圍內建設中醫院校與氣功療養院;這次並沒有受到後來的十年文革的衝擊;

第二次在鄧時代,通過落實宗教政策,興起中華武術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媒介,推動了第二波次的漢文化的尋根與復興;八十年代,一方面文藝思潮大暴炸,一方面中華武術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街道邊經常看到民間武術表演與民間雜技;而宗教政策的開放將儒釋道的眾多書籍呈現到了眾多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面前,為後來許多國學大師的誕生播下了種子;

不過這中間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波折,一部分現代文藝界的青年人,由於其思維的單純,受到隨改革開放進來的西方現代派藝術與美國為掌控全球而精心打造的現代派無腦娛樂文化的影響,在打著自由民主旗號的公知的誘惑下,對社會民眾的價值觀進行了不正確引導;這些人驚歎於西方物質的繁榮,而跪拜在物慾的腳下,進而對大漢民族的全部歷史,先祖的智慧,及現任政府進行全面否定,認為大漢民族唯有全盤西化才有出路,由此導致了一場至今誰都不願提及的政治風波,並且導致第二波次漢文化復興運動暫時停下腳步,全面轉向了向錢看齊的經濟深化建設;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一方面,在第二次漢文化復興運動中,明悟了漢文化精魂的人學有所成,成為了國學大師;另一方面,美國無腦娛樂文化穿著種種馬甲滲透到了全球的各個角落;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西方的有識之士發現西方引導的物質技術文明及派生出的無腦娛樂文化帶領人類走向的是一條不歸路,從而將目光轉向華夏故土上的漢文化,經研究後,做出驚人的定論,即二十一世將會是中華文化的世紀,令國人一片譁然;此時,明瞭漢文化之真魂的國學大師們心中最清楚,他們究竟指的什麼;一時間,全國興起國學熱,將中國元素,仿古建等紛紛融入商業經濟;

而此時,互聯網的普及為眾多的有志於復興漢文化的民間人士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各種關於漢文化的網站,論壇,貼吧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這些自然引起了一直致力於民族復興的官方機構的關注,並極積參於互動;過程中揭示出了眾多的文化原典精義,與多年考古發現出的大漢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其中就有漢服;過程中探討今後實現漢文化復興的眾多途徑,包括普及國學培訓,棋、琴、書丶畫的培養,仿古建築,中國元素,漢服運動等;中央政府更是順應時勢,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民間辦學,辦培訓班,重視傳統佳節;此時中國經濟科技日益強盛,條件上大漢民族的全面復興已趨成熟;

說到漢服,得先說下在進入二千年的前五年,嗅到某種氣息的遊戲開發公司,先後開發出了多款帶有濃厚的漢文化色彩的仙劍修真之類的遊戲,代表作如:仙轅劍,仙劍奇俠傳,大唐豪俠等;這些遊戲曾在80至90後的年輕人中風行一時,而一大部分年輕人不經意發現到其中蘊藏著的漢文化之美;從而對網絡上諸多的漢文化信息產生濃厚興趣;大概是這類遊戲中的霓幻服裝的深刻影響,他們對漢服最感興趣,成為在實踐中推廣漢服運動的積先鋒;更驚奇的是他們中一部分有天賦者,在原典漢服基礎上,得之於遊戲中的靈感,大刀闊斧的創新出了眾多款式的現代漢服;

這便是在中國經濟與科技飛速崛起的關鍵時代,正在進行中的第三波漢文化復興;以國學人文教育,中國元素,漢服運動為媒介的這一波民族文化復興,必將是一次全面的,徹底的復興;


天高地闊195952104



滿滿Eric


穿漢服已成千百年的過去,這老古董只應該在影視劇或是特殊場合穿出來,或為展示,表演,或為滿足一下自己的愛美之心,也許會讓人覺得好看,但實在不適宜現代生活的需要和節奏。如果有那麼幾個人穿出來在公共場合逛一逛,人們會覺得新鮮;如果有很多人穿著它招搖過市,人們會感覺不適;假如全社會都換上漢服,來個全民穿越,是不是很怪異呢?所以我認為:漢服雖然不必抵制,也不一定要禁止,但絕不應當提倡甚至“復興”,我們民族復興的主要精力還是應該放在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上,至於穿戴方面還是跟著時代發展的腳步向前吧,千萬不要走回頭路!


老石雨


首先要搞清楚漢服是個什麼概念。

漢代太久遠了,那時的服裝有很多講究,顏色樣式都不一樣。而且漢以前還有夏商周,對服裝都很有要求,漢之後的魏晉隋唐都是華夏正統,明以後漢族文化確實很受打壓。直到民國漢族才重新執掌天下。

想復興漢服,還是想復興漢族的文化傳承。想復興漢文化,首先要廣開言路,要有百家爭鳴的氣度,皇皇五千年傳承要恢復,還要批判的繼承,要成為復興的動力,不能成為發展的枷鎖。要允許說,允許辯論,讓時間去檢驗對錯。但是一些空談和迷信的糟粕必須拋棄,可以作為談資,不能作為學術。

泱泱華夏五千年,穿什麼衣服不重要,發明什麼知識重要。來自西洋東洋的不重要,吸收歸納成我們自己的才重要。

希望我們通過繼承和完善,借鑑和吸收,進一步豐富華夏文明,讓華夏文明的光輝照耀世界,讓苦難的民族享有長治久安,讓我們的人民能夠生活在富足和安寧中,世界其他滿足充滿對中華大國的嚮往。實現了這樣的目標,穿什麼衣服都是漢服。


用戶57634579881


看了大家的討論,我有一些憂慮,為什麼要糾結“漢服有沒有可能在中國復興”?為什麼不捫心自問:別說漢服了,中式服裝還有可能在中國復興嗎?“中國漢服文化”丟失算什麼?!我們不是連“中國服裝文化”都整個丟在一邊嗎?

我為什麼這樣說?中華幾千年文化,不同朝代各有其風格特色,但總體上都還屬於中華衣冠(別誤會我狹隘民族主義啊,往下看,我沒那個意思),唯獨現在,我們可能壓根就不知道什麼樣的服裝文化算中式服裝文化。漢服文化的失落,我們可以理解為歷史變遷,可以把責任推到前人身上去,但此時此刻搞不清楚中式服裝是什麼,這就純粹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這不是比漢服文化丟失更應該讓我們羞愧的事情嗎?

再縮小一點範圍吧,我們不說“服裝文化”,說“正裝”。

在需要穿著正裝的時候,中國人會怎樣選擇?放眼望去,正式場合裡不都是西式服裝的天下嗎(我們甚至發明了西裝革履這個詞),其他著裝風格都被視為非主流。很明顯,西式服裝文化正在統治中國人對正裝的認知習慣。

一、我們其實不清楚什麼是“中式正裝”

說我們沒有“中式正裝”並不準確,現在主流意識形態裡非但沒有“中式正裝”,連“中式服裝”也缺少共識,更進一步,我們對“中式”二字也是模糊不清的。

西服雖然多樣但總體上有個基本形態(特別在正裝領域),但“中式”卻是個很難定義的問題。什麼樣的服裝算“中式正裝”,中山裝?唐裝?漢服?好像都有些道理,又好像都不具有真正的代表意義;什麼樣的服裝算“中式服裝”?搞不清楚。添加了中國古代元素就算“中式”?恐怕也有些不盡如人意。

在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背景裡,西式服裝佔據了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統治了中國人對現代社會著裝文化的理解,無論是在正裝領域、時尚領域還是日常領域。

二、這就是西方文化觀念的延伸

我們需要知道,服裝文化不僅僅是審美興趣,它是大文化觀念的延伸。健康正常的文明體,必有深受推崇的大文化觀念,在無形中統率社會審美和行為習慣的走向,這個大文化觀念源於精神思想推動的意識形態,會凝練表現成正裝形態又會發散成多樣化的個性審美(多種外觀形態)。

今天社會上的服裝風格看上去多種多樣,實際上大部分都來自於西方,改編於西式服裝的基本範式。換句話說,當西裝主宰了中國人對正裝的理解,那麼社會上最主流的服裝風格一定源自西式服裝的基本範式,中國人也因此有趨向西方意識形態的潛在動力——在精神思想上變成無意識的弱勢受眾。

三、形式上衣冠復古可能難以成功

站在古代看當代,中華衣冠無疑是失落的,孔子曾有一句話表明其態度:“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在孔子的眼裡,服裝幾乎和文明是劃等號的,衣冠沒了,就意味著文明被野蠻征服了。

衣冠淪落也正在刺痛一些中國人的心。媒體上偶爾會出現一些仿古復古的新聞(如漢服運動等)。但是大眾僅僅把中山裝、唐裝、漢服等帶有傳統特徵的服裝看作“文化人的衣服”,或某種個性風格而不是中國人的主流風格;有人穿著自制的漢服上街號召復古,大眾也沒有響應他們的號召(大概會視為“怪人”)。古裝既不能在現實生活中流行也不能佔據節日盛典,反而越來越向“戲服”靠攏——在古裝劇裡是戲服,仿古復古活動中的大袖飄飄又何嘗不是被大眾當戲看?

在西式文化統治的大環境裡,中國社會不但對復古表現出實際上的冷淡態度,現實裡對傳統也沒有表面上那麼熱愛。以五千年文明自居的中國人,對某些場合是否需要穿著正裝非常在意,但對於“披髮左衽”之類的說教已經不在乎了。

那麼,一件衣服是否能說明中華文明已經失落?當然不能,但也不能用一句“時代變了”敷衍過去。

五、中華文明尚未走出衰弱期是本質

文明體與服裝文化之間是創作與被創作的關係,文明體創作出服裝文化,服裝文化反過來彰顯文明體,服裝文化的失落雖然不是文明體根源性的失落,卻意味著精神思想的混亂和創造力的萎縮。

當一個文明體強大發達起來,自然會表達對文明的理解和態度,這些對文明的理解和態度會凝練在精神思想層面,然後會通過文化作品表現出來,服裝就是一種最直觀常見的文化作品——正裝尤能代表文明體正向的精神思想。相反,外在迫害和內在不自信,會讓文明體的創造力急劇萎縮。同時,衰弱文明體會表現出退守的狀態,被迫做出某些歷史抉擇。

西式服裝在今天成為主流,不是因為中國服裝代表醜、西方服裝代表美,而是最初就有意把它作為西方文明的象徵物去替換腐朽老帝國的象徵物。

看中國近四五百年,三百年日漸僵化、百年恥辱、七十年破而未立(文化上),從自救圖強的過程來看,中國人的優先奮鬥目標是圍繞生存權和自主權展開的,一切其他選擇都為了這個優先選項服務。為了換取中華文明的涅槃重生,中國人表現出的開放態度簡直是大膽至極,稱為自殘也不為過。向內甚至想要廢除漢字全盤西化,向外幾乎完全放棄了文明體的“外包裝”(包括服裝文化)。幾代改革家號召中國人努力學習西方以求自救,西裝、禮帽、文明棍這些西方文明體的外包裝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非要學習這些“外包裝”嗎?正面看有助於快速實現自救圖強,副作用是中國文化必須經歷打碎重建——包括很多好東西也被迫丟在一旁。在那段歷史裡,中國人付出的代價太大,千百萬華夏子孫人頭翻滾血流成河,衣服實在是件小事。所以這件小事就不在文化退守的範圍之內,它是一個真正完全打碎了需要重建的文化領域,這不是一件衣服的問題,而是中華文明在特殊階段裡的歷史抉擇(前人的使命),也是中華文明仍然虛弱的象徵(今人的責任)。

簡而言之,沒有“中式正裝”的根本原因,是我們還沒有真正釐清“中式”二字背後的中華文明,沒能在精神思想層面進行承上啟下的凝練,也就無法表現出蓬勃的文化創造力。國人應在本源上努力,不要充當無意識的弱勢受眾,也不要捨本逐末。

中華當有必伸之理,“中華正裝”理應是中華文明自然而然的彰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我的創作,相互交流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