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華文化的糟粕?

通渭關注


所謂的"糟粕",是指那些時代特色過濃,不能與時俱進的形式,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分清文與質的區別。

孔子兩千多年前就說過"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話,我們不聽,那沒有辦法。

更有甚者,自己不知變通,不知變通的原則,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出了問題卻歸疚於古人,這對解決問題更是沒有任何裨益。

這就如同穿衣服,古人只告訴我們,人要知廉恥,懂冷暖,善護體膚,須著衣裳,這個就是質,是不變的。

至於穿什麼樣式的衣裳,則漢有漢服,唐有唐裝,宋、元、明、清,各有不同,各以所需,適宜而已,這個就是文,此謂可變。

但不管怎樣變,人總要穿衣服,現在連有些禽獸都穿上衣服了,又何況人呢?所以只有知變與不變,才能分清精華與糟粕,也才有資格繼承並弘揚我們的文化。


澡雪堂主


另類君答題^_^

“糟粕”一詞本意是指造酒後剩下的殘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精華是指美酒,而糟粕就是用剩下的酒糟。

中華文化的糟粕這個題目是老生常談,不同時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視角和態度。

五四時期,魯迅、陳獨秀等提出廢除文言文,甚至廢除漢字,態度不可謂不激烈,建國後仍有人繼續堅持廢除漢字,全國學習拉丁文或英文字母,後來轉為用簡化字;

經歷數十年碰撞磨合,我們現在公認的“中華文化的糟粕”大致是:太監製(魏忠賢)、裹腳(三寸金蓮)、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德思維)、厚黑學(臉厚心黑)、忠君(岳飛)、真命天子(天命所歸)、出將入相、才子佳人。

這裡特別提到的岳飛忠君,忠君和愛國並不衝突,但岳飛忠君是單純的忠君,儘管也有收復失地的想法,但收復失地並不是為國家收復失地,而是為了趙構收復失地,所以他儘管冤死於風波亭,但他是以忠臣的身份而死,並非以愛國的名義而亡,他也是封建糟粕的受害者。

我們現在認識到的封建糟粕,這些東西存在的前提是它們的存在都對封建統治者有益處,而受到傷害的卻都是忠臣良將和平民百姓。

另類君一直無比操蛋的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糟粕的主供應商。忠君愛國、出將入相這種當時所謂的“主旋律”和“政治正確”,五千年後的今天,我們認真思考,會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過是為帝王當奴才的宣傳畫冊罷了!

請看今天仍在拋售糟粕的犬儒的表現:

于丹為霧霾站臺:“只要不讓霧霾進入你的心裡就好了”;

餘秋雨“苦勸”地震中因校舍倒塌死難的學生家長:“你們的孩子愛這個國家,也愛學校和你們,不要讓他們在天國失望!”

以上例證試圖說明,糟粕的存在前提是有上位者的需求,這種需求對某個群體大有益處,時至今日,糟粕仍大行其道,真是讓人怒髮衝冠,艹了個蛋!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中華文化最大的糟粕,就是幾千年來,一直想用道德教育治理國家,失敗了,又重新再來,一代一代,一朝一朝,就是不尿法制。

也不知道這些人笨,還是太聰明瞭。他們不厭其煩的這樣做,日日講,時時講,不行?也還是講。

因此,我認為我們要做的,一是首要的,必須儘快做的是完善和細化法律,同時,健全嚴格執法守法的機制,把法律這個底線打實打牢,也就是把他律的強制手段打實打牢。首先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二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跟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如果社會底線風氣不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力量大打折扣,甚至令人反感。三是儒佛道等各家的糟粕,各家自己去清理。能清理掉的仍納入正能量體系,清理不了的由社會各方共同清理,甚至打入冷宮。四是一些儒呀什麼的,別幻想成為官方獨樹的宗教和派別了,幾千年的教訓,早該使當政者清醒了。還是踏踏實實的在民間為國家、為民族默默奉獻吧。五是媒體、網絡和國人理智監督是執法守法和各種職業道德、公共場所道德及一切公德得到全覆蓋,無死角落實的有力有效的武器。希望各方正確運用、充分運用。國家依法規範和引導。


魚磊衛靜


個人覺得文化的本身是沒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的,有些傳統文化你覺得它是糟粕,很可能是因為你所處的時代的歷史環境所決定的,換一個環境或者方向看待這些傳統文化,可能又有所不同,下面我簡單的舉幾個列子。

一、裹足

在封建社會中,女子從四、五歲開始就要用布把雙腳緊裹,讓雙腳畸形變小,因為封建社會的人人為女子的腳不宜過大,要小巧如三寸金蓮,這種行為在現代社會看來肯定是被認為是封建思想,不被大家所接受的。但是我們換一個環境看待一下,現在很多舞蹈演員為了讓自己的形體更美,不惜動手術去掉身體的骨頭,以保持身體的柔韌性,又或者舉重運動員為了比賽瘋狂增重或減重,這些舞蹈演員和運動員他們為了藝術和國家榮譽殘忍對待自己身體,與封建社會中的裹足文化其實差不多,但是我們能接受舞蹈家和運動員的行為卻不能接受裹足行為,其實是與我們生活環境有關的,有些文化只是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生活環境了,並不是文化本身有好壞之分。

二、貞操觀念

古代貞操觀念在現今社會看來是對婦女的片面苛求和極不公平的道德觀念,現代社會講究人人平等,每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那種不平等的觀念應該擯棄。但實際上現在我們夫妻制度下,有良好的貞操觀念也可以促進夫妻和諧相處生活的正面意義,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風氣,所以也不能全盤否定。

三、孝道

古時候有為母埋兒、臥冰求鯉等孝感動天的事蹟,一直被大家所讚頌。但是放到現在來說這些盡孝的方式就可能不被大家所接受了。

所以說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對文化的性質有一定的影響,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文化問題!





煩惱飯桶


答:誰說中華文化糟粕了?我怎麼沒覺得糟粕了?是某些人,被西方文化洗腦後,才說中華文化糟粕了。他們崇洋媚外,拿著煤球當圓宵,你也當真嗎?

中華文化五千年,在古代,確實存在著,只有信佛才能救世,他們宣揚,《男尊女卑,女人無才便是德》不科學的言論。以毛主席為首的,共產黨人不信奉這些。提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這些先進思想及文化。並納入憲法。這是多麼大的進步。怎麼能說,中華文化糟粕了呢?

那麼在當今社會,從西方搬來的,領導稱呼老闆,上司。服務員稱小姐,丈夫稱老公,找工作叫打工,職工稱員工,旅館稱酒店等等的,代名詞。就不糟粕了嗎?現在有些人,在網上散佈恢復繁體字,那你也當真?如果是真的,把時間浪費在寫字上,你認為是糟粕還進步呢?結束。



du184567027


專治愚民思想壟斷是傳統文化最大的糟粕,從漢開始獨尊儒術,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消失在歷史長河,在愚民這一點傳統文化驚人一致,儒家認為“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道家:“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法家更加直接,《商君書》:"有道之君,務在弱民。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民貧則力富”。馭民五術:"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五者若不靈,殺之”。內儒外法基本是兩千多年來最重要的統治術,而且兩千多年來強化到牢不可破,根深蒂固,以至於鴉片戰爭以來儘管積貧積弱,然而社會變革改良屢屢失敗,傳統文化沒有妥協共利思想,只有絕對權威。盲目排斥外來思想文化,以幾千年歷史輝煌不能自拔,強調方方面面的社會等級,沒有平等自由概念,讀書人的理想是出仕為官,光宗耀祖,當人上人,躋身上一層社會等級,脫離底層社會層次。英國公使喬治·馬戛爾尼勳爵十八世紀末在他的傳記中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做官,做官便譬如他們的宗教。在這裡只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沒有權勢作為依靠,財產和生命很容易化為烏有。”經國先生晚年感嘆:“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不管是軍人也好非軍人也好,一旦掌握權力以後就開始揚威耀武了,欺凌比他地位更低的人,當發現比他更有權力地位的人,立馬就變成低頭哈腰的奴才,兩千多年來都是如此,中國人飽受沒有約束權力的欺凌。歷史上沒有永遠的權力,打江山坐江山那是封建的思想,權力是該放下架子迴歸平民視角的時候了……”











遺失在密林深處



傳統文化的糟粕。集中在法家思想中。

一、法家是幫君主馴服奴才。

法家是讓人民做犬民,做狗奴才。。

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韓非子對良民的定義:寡聞從令。

韓非子還提出了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

而儒家認為,把人民當奴才的君主,必須誅殺。孔子謂之湯武革命,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

二、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君主牢牢鉗制刑法——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夷族連坐—— 一人死罪,夷滅三族,株連十戶。

寧枉勿縱——商鞅謂之:刑用於將過,則大奸不生。

三、惡政——馭民六術:愚民、貧民、疲民、弱民、辱民、虐民。

正如梁啟超所言:中國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奴性。中國唯一領先世界的,是法家的防民之術。 法家是民主、法治、憲政的頭號死敵。法家思想不滅,中華民族不興!


楊朱學派


有一句俗話叫“狗改不了吃屎”。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詮釋。

先說說狗為什麼改不了吃屎。先從屎的由來說起:人活著需要維持日常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物質,像維生素,鈣、鐵、鋅等微量元素。所以人一天需要大量的進食,事物被人咀嚼粉碎進入胃裡發酵,發酵是通過其它臟器——肝臟、胰臟等分泌的各種酵母(酶)、分解素(胰島素)到胃裡協助發酵。發酵好了的糊狀物首先儘管十二指腸通過血管把營養素吸收入血液中去,然後餘下的進入大腸和迴腸吸收糊狀物中的液體和熱能進入血液。最後雜質進入直腸和肛門排出體外——屎。其間,根據人的不同吸收消化能力,屎中依然剩餘一些營養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都是被最高級的系統處理過的,非常容易回收利用。於是有聰明的低級一點兒的動物就把它當做優質食物吃掉利為己用。其實是正常不過的普通行為。

那麼,吃屎和文化糟粕又有什麼關係嗎?我想,說到這兒已經露出來一些“端倪”了。何謂“糟粕”?屎是糟粕,可狗還吃呢!當初所謂的“糟粕”可是人們當做美味佳餚津津有味的吃了進去的啊。……。既然一些“文化糟粕”能夠留存傳承至今,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肯定是在歷史上對人們有至深的影響力才為人們接受傳承至今。所以,我們要客觀的對待所謂的“文化糟粕”,我們用不上,可以放一放,看其能否攪拌上其它新鮮的它族文化信息更新復出。何必急於撇清一竿子打死呢!


頑石補天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們應該有一種科學的態度與質疑的精神去對待中華文化,吸取其精華,拋棄其糟粕。但中華文化中很多看似精華的東西,實際卻是糟粕。我們可以結合中華文化的具體內容,理解和探究中華文化中精華和糟粕並存的問題。

《三字經》是中華文化的經典通俗作品,但《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就存在善與惡邏輯不通的問題。如果人之初,本性是“善”的,那麼人的“惡”是從何而來的?難道是他的父母或社會給了他“惡”?而他的父母本性也是“善”的,那他們的“惡”又是從何而來?因此,表面上看,“人之初、性本善”似乎是一種文化精華,但我們如果按照科學方法和質疑精神追問下去,卻發現這句話是存在各種問題的糟粕。

《論語》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作品,《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存在邏輯錯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本意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求他人去做,達到以己之“心”去理解他人之“心”,成為文化的“精華”。但是,如果一件事情,本人不願意做,也不要求他人做,那麼這件事情要誰來做,還要不要做?如果這件事情不需要做,你也不用做,我也不要做,大家高興都不用做,這可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本源。可是,在現實中工作總要有人來完成,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面上看似精華,但對解決現實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使其成為一句空話的糟粕。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經典作品,但也存在陰陽平等與陰陽不平等兩種對立的邏輯,產生了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易傳》中“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表達了道家的陰陽平等,形成了一種陰陽“對立與統一併存”的動態平衡辨證關係,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與道家不同,儒家是陰陽不平等的文化。《周易.繫辭上傳》開篇始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就充分代表了儒家“陽尊陰卑”的陰陽不平等思想,而這種不平等思想在儒家後來的“等級秩序”、“三綱五常”等文化中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產生了中華文化的糟粕。這兩種思想的對立也導致《易經》中陰陽辨證關係的混亂,影響《易經》內在邏輯的自洽和科學性。

中醫的陰陽理論與陰陽五行理論,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代表。中醫因為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陰陽理論的相生相剋、動態平衡的辨證思想,使其充滿了活力,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而現在有些文獻用陰陽和五行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陰陽五行理論解釋中醫。因為五行理論“直相生、間相剋”的思想與陰陽理論“直相生、直相剋”的思想衝突,也沒有科學依據和自然現象支持五行理論。因此,陰陽五行理論不但對中醫理論沒有幫助,反而導致了中醫陰陽理論的混亂,甚至導致了大家認為中醫是偽科學。因此,陰陽五行理論,就成為中華文化的糟粕。

總之,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存在看似精華、實則糟粕的問題。但只要我們用一種科學的態度和質疑的精神,去理解和探究中華文化,吸取其中精華,拋棄其中糟粕,而不是盲目接受,中華文化必將達到新的高度,並被世界接受。


合競共贏


既然稱得上文化,那一定是精華的東西,不道德,低級庸俗的不叫文化了,能引領和帶動人類文明的才是文化,魯迅還想廢除漢字呢,難道中國漢字不是優秀文化嗎?就如你過得富裕了,穿個麻布衣服,別人也會說你好,說你會養生,5000年能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優秀文化,不要懷疑有糟粕,你還沒有發現其先進性吧?都說《易經》是封建迷信,可有幾人知道《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根呢,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