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不二期”,家長若忽視會有“後患”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教育孩子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很多問題都是需要家長提前注意的。但是現在有太多的家長,總是要等到孩子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才開始四處地詢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變成這樣?

孩子六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不二期”,家長若忽視會有“後患”

兩個完全相反的孩子

王老師是一位小學老師,在他的班上就有這樣兩個極端的孩子。一個孩子是乖巧懂事,面對挫折和困難也不哭不鬧。運動會上,大家一起拔河,小姑娘把手都磨破皮了,在老師詢問的時候,卻還笑著跟老師揮手,表示自己一點也不痛。

同時,這個小女孩在班上的人緣也是極好的,大家都非常喜歡和她相處,因為她溫柔可愛,而且非常樂於助人和分享。其他同學的家長提起這個女孩,也會豎起大拇指地稱讚。

另一個小姑娘就完全相反了,提起這個小女孩的時候,就連王老師也要想至少五分鐘才能想起來,因為這個小姑娘存在感實在是太低了。她老是一個人躲在角落裡,王老師甚至有時候都在猜測,這孩子不會是被校園暴力了吧。

但是經過了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王老師確定了,

這個小姑娘就是不愛與人接觸。但是她也說不上多乖巧,因為上課期間躲在桌洞裡偷吃東西,就被王老師發現了好幾次。

這兩個小女孩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了,王老師認真地思考了一下,會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卻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次家長會之後,第二個小女孩的媽媽找到了王老師,詢問王老師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孩子小時候明明是乖巧可愛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卻越來越沉默寡言,不愛說話,還非常自私。

聽了女孩媽媽一連串的問題之後,王老師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之所以出現了這種性格,還是因為她的父母,沒有在正確的時間進行正確的教育。

孩子六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不二期”,家長若忽視會有“後患”

孩子六歲前,家長要重視這幾點

其實孩子是有一個最佳教育時間的,那就是六歲之前,這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孩子的性格就基本定型了。而到了那個時候,就很難改變了。所以在孩子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培養。

第一,直面情緒

所謂的直面情緒,不僅是家長和周圍的人的情緒,還有孩子自己的情緒。有些孩子太過於在意周圍人的看法,導致自己生活得小心翼翼。而有些孩子,則是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只能放任不好的心態霸佔自己的思想。

所以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直面情緒,不管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應該存在的。只是,負面情緒應該被髮洩,也應該被忘懷。而我們在顧及他人情緒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情緒。

第二,學會控制

這裡所說的控制,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錯誤的思想和錯誤的行為。有些孩子,他們能夠理解到這個行為是錯誤的,但是出於私心,還是想要去做這件事。所以這就需要家長教會孩子,控制自己的慾望,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去控制不良情緒的蔓延。

第三,避免壓抑

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孩子非常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有些家長脾氣暴躁,或者不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而這樣的壓抑,並不會隨著成長慢慢解決,反而會越來越嚴重。

孩童時期,壓抑情緒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時候,越來越封閉自己的內心。而這些壓抑的情感,如果在成年以後接觸到某個特定的節點,很可能突然一次性爆發,而這樣的爆發對家庭來說就是致命性的打擊。

第四,避免自私

雖然強制性地讓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是非常錯誤的行為,但是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分享的好處與重要性,讓孩子自行選擇。為了做到這一點,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展現分享的美好,避免孩子出現自私的行為。

第五,正視挫折

其實很多孩子的心中是沒有挫折這種概念的,對於孩子來說,這件事沒有做到,但是隻要有家長的鼓勵,她就敢再嘗試第二次。但是很多的家長,在孩子出現失誤之後,卻把事情描述得非常嚴重。

因為家長這樣的情緒,孩子對挫折和困難會產生恐懼,在遇到了困難之後,就會開始想要退縮,認為自己肯定是做不到的,這也是孩子,缺少自信心的表現。

孩子六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不二期”,家長若忽視會有“後患”

想讓孩子接受度更高,首先要給足孩子安全感

雖然家長想讓孩子做到以上幾點,但在教育前,還是要和孩子協調好。怎樣讓孩子有較高的接受度,來面對家長的教育呢?重點就在於,家長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家庭中,是可以敞開心扉、是可以放開自己的,那麼孩子在面對家長的教育時,接受度也會大大提高。

所謂的安全感,在孩子三歲之前,家長就要開始學著建立了。這個時間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剛開始接觸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在這個階段,家長一定要以孩子最親密的人的形象,出現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信任、對家庭產生依賴,這樣家長後續的教育才會更好成功。

三歲前由家長陪伴長大的孩子,安全感更高

一般來說,為了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三歲之前,最好是由父母帶大有了這個大前提,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更高,才不會影響家長後續的教育。

有這樣一個錯誤的例子,那就是溥儀。因為出生在特殊時期和特殊家庭,溥儀從小就是由乳母照料的,而正是因為在孩童時期接受乳母的照料,所以溥儀將她看的極為重要,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母親,凡事他都要尋求乳母的意見。

其實這種情況在古代非常常見,很多大家庭的孩子,即使已經長大了,但是乳母在他們心中也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這其中的原因,除去一些孝道思想意外,就是因為在最需要安全感的時期,乳母給了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因此,孩子三歲前,最好是由父母的教育為主,有效率的陪伴為輔。即使父母白天需要工作,孩子只能跟著老人生活,父母回家之後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教育孩子,晚上跟孩子一起進入夢鄉。

孩子六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不二期”,家長若忽視會有“後患”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雖說6歲之前,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階段,家長要做好足夠的準備。但是這並不是說,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就可以放鬆警惕。

人們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時是懵懂的,即使我們總是在說,自己的人生是自己選擇的,但其實每個人都離不開家長一定的安排,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教育非常重要。

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好好思考,自己究竟能夠為孩子做什麼,自己這些做法,對孩子來說究竟是否是正確的。在孩子6歲前,家長還有足夠的時候去改變孩子的思維,改變孩子的性格脾氣。所以家長做的每一個關於孩子的決定,都一定要謹慎。因為你走錯的一步,很可能就是無法回頭的。而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就要從為孩子塑造安全感開始。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