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即位後封了幾個總理大臣?這樣分封有何深意?

青燈問史


雍正皇帝即位後封了4個總理大臣,他們分別是允祥、隆科多、馬齊和允禩。

雍正分封他們的理由是:康熙帝剛剛去世,,心緒不寧,除了雍王府的事兒,朝政上的事情都交由四位總理大臣去辦。但是,這顯然只是雍正的表象原因,他有更深遠的計劃。

這四個人並非一類人。比如允祥,是雍正的死黨,據說當年允祥被康熙圈禁,是他為雍正背鍋了的,所以,雍正上臺後,自然要重重厚報。允祥是經歷過生死的戰友,所以,既是雍正的兄弟,也是雍正唯一的真正的心腹,允祥在雍正朝飛黃騰達,雍正也是待他自始至終的信任。所以,允祥算作是雍正心腹。

第二個隆科多,可以算作是雍正即位的功臣。康熙駕崩,傳旨的是隆科多,為他保駕護航的是隆科多,所以,沒有隆科多,雍正的即位也許是另一番模樣。但是隆科多是先帝的寵臣,在雍正手裡雖然也被重用了一段時間,最終卻不得善終。雍正伊始分封隆科多,算作是對隆科多擎天保駕的回報。

第三個是馬齊,馬齊是先帝的舊臣。馬齊家族勢力龐大,當時有一句諺語說“二馬吃盡天下草”,說的是馬齊和他的兄弟馬武。馬齊在一廢太子期間受到康熙打擊,後來因為利害禍福倒向了胤禛,雍正善待馬齊,實際上是拉攏康熙朝的舊臣,並不表示對馬齊有多信任。說白了,因為馬齊過去與老八允禩有交往,但卻是新王朝的臉面,他的利用價值就是背後的那一幫老臣。《清史稿》對馬齊的履歷記載很少,只有兩行,這說明在雍正13年裡,馬齊實際上並沒幹什麼事。

第四個就是允禩。雍正的政敵,雍正為什麼要封他為總理大臣,當然是有很深遠的考慮的。

在四位總理大臣中,允禩為首,號總理王大臣。但是這位總理王大臣,並沒有幹多少總理王大臣該幹之事。在清宮檔案《實錄》等中,幾乎找不到他所辦差記錄,而在雍正給年羹堯的信件中有這樣的話:除舅舅隆科多,怡親王外,不使一人知道。這說明,雍正朝的所有重大事務都是饒過允禩進行的,與其說是總理王大臣,還不如說是被監視的人質。有史料記載,允禩的所有行動都被派人跟隨監視。雍正這麼做的目的很顯然。

一是擒賊先擒王,瓦解“八爺黨”四個核心。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是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也是鐵桿兒兄弟,允禩是老大,威望極高,雍正在分封允禩的時候,另一面對老九老十老十四進行打壓,流放的流放,圈禁的圈禁,讓他們兄弟無法抱成團,以此瓦解“八爺黨”力量。

二是壓制允禩的支持者。雍正不僅封了允禩,還對其重要的支持者們進行分封安排之位,並對他們進行監視,一旦有所異動,就給予堅決打擊,收拾殆盡。

三是將允禩綁在自己的戰車上,控制他,讓他不能發揮作用。

雍正即位後的這種分封,是出於政治形勢的需要,並不是對他們才幹能力的許可。這也說明,雍正的手段極其高明,政治思維十分成熟,帝王心術一點也不見得比康熙差。


青燈問史


雍正皇帝繼位後,封了四位總理大臣,分別是十三阿哥胤祥、八阿哥胤禩、馬齊和隆科多。

胤祥,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的鐵桿支持者,原本非常受康熙喜愛的胤祥,在“一廢皇太子”期間表現過於活躍為康熙所厭惡,進而被康熙圈禁一年左右的時間,在此之後胤祥失去了康熙的寵愛,並且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於是幾乎是消失在了康熙晚年的政治鬥爭中,但是依然與雍正保持了非常密切的關係。雍正登基的第二天,即加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是雍正最為倚重的兄弟。

胤禩,康熙皇帝的皇八子,“九子奪嫡”中的關鍵人物,在朝中擁有極高的呼聲,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官員的支持與擁戴,也正是因為如此,為康熙所厭惡,進而遭到了康熙持續的打壓。但是就能力而言,胤禩可以說是非常精明幹練的皇子,就連雍正皇帝都評價其曰:“胤禩為人聰明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

馬齊,滿洲首席大學士,在滿洲官員之中有著極高的威望和地位,並且他也是當時滿洲貴族之中,少有能員幹吏,而他們整個富察家族在當時的朝堂上能人輩出,包括馬武、李榮保等,都出自富察家族。

隆科多,佟國維的兒子,外戚,當時的九門提督,是雍正能夠順利繼承皇位的第一功臣,甚至可以說是雍正登上皇位真正原因的唯一知情人。而也正是鑑於隆科多的功勞,雍正一度在稱呼隆科多的時候,都尊稱其為“隆科多舅舅”。

雍正安排這四位出任總理大臣,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自己登基之初的政局穩定,實現政權的順利過渡。

首先,安排胤禩和馬齊出任總理大臣,目的就在於穩定人心,營造輿論。

胤禩以及他背後的“八爺黨集團”在當年的“九子奪嫡”過程中,是雍正最為重要的競爭對手,並且胤禩在朝中的影響力非比尋常,就連康熙對於胤禩能夠獲得如此的擁戴與支持,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羨慕嫉妒恨”。而當時朝中的官員中,胤禩的黨羽以及支持者並不在少數,勢力非常龐大。

馬齊就是胤禩支持者,同時也是廢太子胤礽的反對者,這一點在康熙朝的時候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在康熙兩度廢黜皇子的過程中,馬齊都堅決反對胤礽,支持胤禩。而馬齊作為滿洲首席大學士,聲望頗高,也有著自己的勢力。

所以雍正通過任用胤禩和馬齊,一方面是在拉攏朝中曾經的反對勢力,穩定人心,穩定政局,另一方面,就是樹立自己的寬容與大度的人君形象,進而營造良好的朝中輿論,穩固自己的地位。

其次,不得不說的是,這些人都是頗有能力的幹吏,雍正需要他們充分發揮才幹。

康熙給雍正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邊境動盪,可以說留下了很多的難題。前文中也說過,胤禩的能力就連雍正都佩服,馬齊也是滿洲貴族中的能員幹吏的代表,隆科多能力也自然不差,而胤祥則是處於對雍正的支持,全心全意的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需要藉助他們的能力和才幹幫助自己穩定局勢的同時,也要輔助自己處理當前的政務,特別是幫助自己實現政局的順利過渡,維繫朝局的穩定。

再次,雍正再委以重任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找尋著機會。

特別是胤禩,雍正在對其委以重任的同時,也經常性的藉以工作不盡如人意為由,對其實施打壓,不斷削弱著其勢力,為最終將其勢力全部清除,做著準備。

但是很快,雍正就先後除掉了胤禩和隆科多,並且極力扶持十三爺胤祥。

雍正最先處理的就是胤禩,儘管雍正登基之初就將胤禩冊封為廉親王,但是對於胤禩的打擊和壓制卻雍正登基伊始,就在一直持續不斷的進行,最終在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為胤禩定下了四十款大罪,將其削宗奪爵、圈禁致死,就連名字都改為了“阿其那”,徹底除掉了胤禩。

而在第二年,即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又以四十一條大罪拿下隆科多,將其圈禁,雍正六年(1728年)死於禁所。

馬齊儘管曾經也是胤禩的支持者,但是雍正對於馬齊還是非常的客氣,一來,馬齊在滿洲官員之中的聲望太高了,貿然處理將產生重大影響,二來,馬齊的親侄女已經嫁給了雍正的兒子弘曆,也就是之後著名的富察皇后,雙家已經結有了姻親關係。即便如此,雍正仍然在不斷削弱馬齊的影響力。

對於胤祥,雍正則是給予了足夠的信任與重視,特別是在雍正先後除掉了胤禩和隆科多之後,胤祥成為了雍正最為重要的幫手,也是他最為倚重的兄弟。而胤祥也絕對稱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實際上,這四位雍正初年的總理大臣中,真正受到雍正重視,掌握實權的也就只有胤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