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隨著各大統計機構對於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統計報告的出爐,有關中國手機廠商,尤其是處在第二陣營的小米、OPPO和vivo的出貨量再次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而小米近日率先質疑某知名統計機構對於其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統計有誤,誤差在250萬部左右。那麼問題來了,小米所言的這家知名統計機構是否真的統計有誤呢?

其實由於各大統計機構統計方法及相關手機廠商上報量的不同,統計上存在一定差異在所難免。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妨多拿幾家統計機構的數據來對比下,同時結合自己對於整個產業的瞭解,如果某家與其他家的統計差距甚大,我們可以基本認定某家統計機構確實有統計錯誤的嫌疑。

接下來我們以小米質疑的今年第一季度其全球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來做一簡單的分析。

截止到目前,根據我們的統計,已經有IDC、SA、Canalys、Counterpoint發佈了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具體到小米,IDC的統計為2500萬部,同比下滑10.2%;SA為2750萬部,同比下滑2.8%;Canalys為2780萬部,同比下滑1.3%、Counterpoint為2780萬部,同比下滑1%。由此看,無論是當季的絕對出貨量還是同比漲跌,IDC的統計與其他三家相比,均存在較大差異,至少其他三家的統計相當接近,而且從小米隨後官宣的2750萬部得到了認可(存在30萬部左右的誤差)。

當然,除了上述統計機構當季的統計,我們也應結合小米手機業務的重心和主要區域市場的表現給予自己的判斷。

眾所周知,小米手機業務的核心市場主要是中國、印度和歐洲(去年開始發力歐洲)市場,也是決定小米手機漲跌的關鍵。

首先看中國市場,截止到目前,只有Canalys和Counterpoint公佈了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其中Canalys統計小米手機的出貨量為1050萬部,市場份額為11.9%,同比下滑13%;Counterpoint統計的市場份額為11%,同比下滑21%。儘管兩家統計機構的絕對市場份額相差無幾,但在同比降幅上,Counterpoint的統計竟然是Canalys統計的接近2倍。原因何在?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再看印度市場,目前也僅有Canalys和Counterpoint有相關的統計,其中Canalys統計小米手機的出貨量為950萬部,市場份額為31.4%,同比增長4.3%;Counterpoint統計的市場份額為29%,同比下滑2個百分點。這裡,兩家統計機構對於小米手機的統計出現了截然不同的一增一減的結果。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最後看歐洲市場,由於目前我們沒有統計機構對於歐洲智能手機市場當季出貨量的統計,我們只能援引去年第四季度Canalys發佈的歐洲智能手機市場報告予以參考。該統計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歐洲市場的出貨量為340萬部,市場份額為6%,同比增長62%。

IDC統計數據引爭議:小米、OV們的出貨量焦慮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結合Counterpoint對於小米在中國市場最大同比下滑21%和印度市場份額下滑2%(這裡我們均取小米同比下滑最大值)計算,如果要達到IDC統計的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同比下滑10.2%的話,小米當季在歐洲市場的出貨量同比增長的區間應該在10%—20%之間,也就是說一個季度之內,在歐洲市場,小米手機的同比增長縮水最高達80%以上,這種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其實不止是IDC,細心的讀者在我們上述的數據中還會發現Canalys和Counterpoint對於小米、OV在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和同比增長率統計上存在著更大的差異。例如對於OV的統計上,Canalys統計顯示的是OPPO與vivo分別同比下滑4%和2%,相比之下,Counterpoint的統計則是OPPO與vivo同比增長7%和17%。至於小米,如上述,Counterpoint統計的小米的同比下滑是Canalys統計的接近2倍。

很顯然,對於OV的統計,兩家統計機構的統計結果已經出現了導致OV在中國市場表現質的不同(一增一減)。原因很簡單,對於OV來說,中國市場是不能有任何閃失的根基,也是其目前與小米和華為相比惟一尚可炫耀的資本,當然也是最大的潛在風險。那麼問題同樣來了,OV在中國市場究竟是漲還是跌呢?

與小米類似,除了中國市場,在海外,印度是OV的重點市場,尤其是上個季度,據Canalys的統計,vivo在印度市場出貨量同比大增108.2%,市佔率為15%;而Counterpoint的統計,則是vivo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從2018年第一季度的6%增加到今年的12%,市佔率增加了1倍。這裡兩家統計機構的統計比較接近。

至於OPPO,Canalys的統計是同比增長1%,市場份額為2.8%,基本與2108年第一季度持平,但其子品牌Realme的市場份額從2018年第一季度的沒有統計(因為2018年一季度後正式上市)到今年的第一季度市佔率為4.2%;Counterpoint的統計則是OPPO市場份額為7%,市佔率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其子品牌Realme市佔率從2018年第一季度的無統計到今年第一季度的7%。

這裡我們將OPPO與其子品牌Realme合併計算,在今年第一季度,OPPO在印度市場的份額為7%(Canalys的統計)和14%(Counterpoint的統計),這裡,對於OPPO在印度市場的市佔率,兩家統計機構出現了接近1倍的差距。

在此,我們無意在糾結二者的統計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只是對於OPPO來說,其子品牌Realme成為其在印度市場從市佔率為零到4.2%—7%市佔率大幅增長的動力(至少同比也應是100%的增長),至少OPPO在印度市場的同比增長大幅超越中國市場是必然。

儘管Counterpoint對於OV在中國和印度市場都給出了同比增長的統計,其中同比增長最小為OPPO在中國市場的7%,印度市場最大要超過100%,但從其對於OPPO全球出貨量同比僅增長為10%看,很顯然是矛盾的。因為從常識的角度看,OPPO最終的同比增長率只有10%,肯定是有一個基數相當大的市場出現下滑,才可能抵消掉其在印度市場如此高速的增長。

同樣,對於vivo,從其印度市場同比大漲100%以上,其在中國市場也同比增長達17%,而全球同比增長僅為27%看,也肯定是有一個基數很大的市場出現同比下滑,才有可能拉低其在全球的同比增長率。所以這裡,我們認為Canalys的統計更接近於OV實際的市場表現,儘管OV在中國市場的下滑幅度可能仍有待商榷,但下滑應該是事實。

誤差也好,錯誤也罷,相關統計機構對於中國手機廠商,尤其是二線手機廠商小米與OV出貨量統計引發爭議的背後,是這些廠商對於出貨量焦慮的直接反映。

先看小米,雖然以互聯網公司的名義上市,但直到今天,資本市場考量其市值和影響其股價漲跌的核心因素還是手機業務。這也是為何均是同比下滑,但1%和10%雷軍也要不惜質疑統計機構爭出個所以然的原因。

但不容爭議的事實是,雖然小米分拆出小米與Redmi品牌,但其在中國市場的下滑並未得到有效抑制,曾經拉動小米手機業務增長的印度市場也出現增速的大幅減緩。我們此前分析的小米在海外市場過分依賴單一印度市場將很快遭遇增長瓶頸以及品牌拆分極有可能造成小米與Redmi品牌間的互搏正在顯現。

更令我們擔心的是,據稱Redmi品牌也將推出高端旗艦機,屆時是否會加重小米Redmi間的互搏?

再看OV。其實與小米相比,OV對於出貨量的焦慮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

首先從業務層面看,小米除了手機外,還有高毛利的互聯網業務,而IOT中的可穿戴設備(例如小米手環)、智能音箱、大家電(例如智能電視)也都在相關產業中名列前茅,且正在帶來日益增長的營收和利潤。相比之下,OV只有手機業務,至於去年發佈的所謂IoT業務並未有實質性的進展。

其次作為上市公司,小米的各項業務均有可見和可考量的透明度(包括出貨量、營收、利潤等),而OV僅有的手機業務也只能通過第三方統計的出貨量來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競爭力,也就是說對於OV而言,手機出貨量是惟一可見的外界衡量其競爭力的指標,尤其是目前佔到其整體出貨量65%—70%左右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前述統計機構對於OV在中國市場出貨量和同比增長完全迥異的統計。

實際上自去年開始,OV為了一改此前娛樂營銷的形象,大肆通過媒體和自媒體向外界傳達其創新的形象,期間也發佈了Find X和NEX等所謂創新的旗艦機型,不過從過去一年的增長動力看,主要還是OV加強了線上渠道中低機的爭奪所致,例如vivo的Z系列和U系列;OPPO的A系列等,基本上搶奪的是小米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雖然OV打的是創新牌,但維繫其增長的卻並非是創新性的產品。

時至今年,也許去年的創新牌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也許原有品牌給業內留下高價低配和娛樂營銷的固有認知過重,OV分別推出了新的品牌Reno和iQOO,當然還是主打創新。對此,有業內評論認為,OV是“換湯不換藥”,用所謂新的品牌做依託,再打創新牌,而且與去年相比更甚。

例如對於OPPO Reno竟然稱為定義未來10年設計美學的開山之作。可以吹,但別這麼吹好嗎?一向以設計著稱的蘋果都不敢說這樣的話,OPPO憑什麼?還記得錘子手機當初發佈時,羅永浩是如何評價錘子手機設計的嗎?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至於vivo的iQOO,連其自己的高管都很難界定其與原有NEX的定位和創新有何質的區別,難免給人以創新之名行“馬甲”之事的嫌疑。

事實終歸是事實,從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看,OV的增長主要來自比中國低端市場更低端的印度市場,而支撐這個市場出貨量的惟一法寶就是價格,與創新基本沒有任何交集。可見OV的壓力之大。要知道去年年初,OV曾一度通過降低補貼減弱在印度市場的攻勢,而在打了一年的創新牌後,重拾印度市場,這說明了什麼?

當然我們在此並非有貶低第二陣營小米和OV之意,只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和標籤。例如OV的渠道和娛樂營銷、小米的性價比,只需將自己最擅長的發揮到極致,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對於自己並不擅長,尤其是創新這種需要長期積澱,循序漸進、厚積薄發實打實的特點,不是簡單的營銷可以實現的,更不可能通過簡單的營銷轉換為實際的市場價值,最多的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此次小米對於統計機構有關手機出貨量數據的爭議,反映的是小米、OV二線中國手機廠商對於出貨量的焦慮,而這背後不僅需要各統計機構的反思,更應是這些廠商戰略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