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跌破4000美元,機構投資者真的在偷偷囤幣嗎?

在過去的一個月時間裡,比特幣價格下跌35%,加密貨幣市場遭遇了2018年最嚴重的拋售活動。

比特幣跌破4000美元,機構投資者真的在偷偷囤幣嗎?

來自Kobre & Kim的政府執法辯護和證券訴訟律師Jake Chervinsky表示,普通投資者在市場上拋售加密貨幣的同時,機構投資者正在偷偷囤幣。

比特幣價格跌破4000美元之後:散戶:‘我現在是不是應該賣幣然後低價再接回來?我是不是應該開空單?要不我直接放棄?比特幣會歸零嗎?加密貨幣根本就是一場騙局?’機構投資者:‘請繼續賣便宜的比特幣給我,謝了。’

機構投資者真的在囤幣嗎?

Chervinsky的觀點引起了加密貨幣社區的討論,大多數人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認為主流數字資產發展勢頭不足,機構投資者沒有入場的動機。

如果機構投資者真的在不斷買入比特幣,那麼比特幣的價格應該有所上漲,而不是下跌35%。

Chervinsky說,專業交易員和機構投資者對新資產通常都會持謹慎態度,他們採取的投資方式對一種資產或貨幣的短期價格影響都不會太大。

有人認為只要機構投資者在買進,比特幣的價格就會迅速上漲。但專業的交易員是可以在不影響市場的前提下囤積資產的。

跟我合作過的投資者和交易員都不會純粹做多投機性資產。他們在買入現貨之後,同時會在其他市場做對沖以降低風險。

機構投資者更傾向於通過OTC市場投資投機性資產。而相比之下,比特幣流通性不足,機構投資者必須依靠Coinbase Custody和Fidelity Digital Assets等託管服務來買賣大量的比特幣。OTC市場運營商和託管服務供應商都沒有義務共享自己平臺的交易量,因此,OTC交易數據幾乎從未公開,我們也很難確定機構投資者是否在大量買入比特幣。

不過,Chervinsky認為還是有跡可循的。比特幣信託基金灰度投資(Grayscale Investment)表示有大量資金流入,耶魯等大學也開始投資加密貨幣,這預示著傳統金融領域對比特幣的需求在不斷提高。

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目前仍無法確定機構投資者是僅僅對加密貨幣感興趣還是以長期投資為目的不斷買入比特幣。

現階段對Coinbase Custody、Bakkt和Fidelity DIgital Assets等服務的需求是證明機構投資者對加密貨幣需求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近段時間,Bakkt已經證明了這一需求的確在迅速增長。

除此之外,我們也很難量化機構投資者對加密貨幣的需求,無法證明其很需要並且在買入比特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