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述評:改元后日本面臨的難題仍堆積如山

參考消息網5月2日報道日媒稱,日本年號從“平成”改為“令和”,整個國家彷彿煥然一新,進入了一片慶祝的氣氛中。然而,日本仍需要冷靜地看待現實。從“平成”時代積累的所有問題原封不動地遺留下來,“令和”時代繼承了經濟、就業、核電站事故、日美安保體制、戰爭責任等眾多“負遺產”。

據日本《東京新聞》5月1日報道,同志社大學教授浜矩子指出:“‘平成’創造了‘富裕中的貧困’這種扭曲的經濟社會。從大處看,日本是一個富裕且舒適的國家。但到處都有吃不飽飯、上不了學的孩子。”

報道稱,日本政府在處理核電站事故中非常拖拉,卻仍舊維持原來的核能政策。

報道還稱,日本在“平成”時代沒有捲入戰爭。冷戰結束後,作為日美安保體制前提的冷戰威脅消除。但日本仍舊繼續原來的安保體制。日本還在軍事上推進了與美國的一體化。有專家認為,日本憲法序言和第9條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規範力,自衛隊的行動領域正在擴大。在“令和”時代,日本即使被捲入戰爭漩渦也不足為奇。

報道指出,關於“昭和”時代日本在戰爭中的加害責任,“平成”時代仍舊沒有得到解決。專家稱,二戰後的德國政府與猶太人團體和波蘭的受害者團體進行協商,推進了補償工作。日本也需要獲得韓國等受害者團體的理解,討論制定救濟性的法律。

另據日本《產經新聞》5月1日報道,在“平成”時代結束時,日本GDP佔世界的比重大幅下降,被中國全面反超。一度風光的電機產業陸續向外資“繳械投降”,液晶產業也開始沒落。

報道認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長期執政,的確讓日本政壇比起每年走馬燈式換首相的時期更加穩定,但作為立法機構的國會卻失去存在感。不僅是少子老齡化,像財政、安全、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變革等關係國之根本的深入問題,最近在國會幾乎都聽不到了,更別提什麼國家戰略。

報道稱,從“平成失敗”中首先需要吸取的教訓是國家戰略欠缺,戰後日本唯獨缺乏能稱得上國家戰略的東西。在“令和”時代,日本最需要做的就是制定符合新時代的國家戰略。

此外據日本《讀賣新聞》5月1日報道,在過去30多年時間裡,日本遭受了長期經濟低迷、國際競爭激化、接連大規模災害等考驗。

尤其經濟上遭遇的逆風比較強烈,泡沫經濟破滅,席捲世界的日本企業勢頭不再。產業出現空洞化,技術創新力也有所下降。GDP被中國超越,財政也顯著惡化。這些全都顯示出停滯的跡象,日本絕不能安於現狀。

報道指出,日本必須要應對人口急劇減少、債務餘額增加、應對隨時出現的大型災害等課題。目前尚沒有國家能夠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

報道稱,新天皇陛下即位,“令和”時代拉開序幕。為了維護和平、穩定與繁榮,日本應該以新精神致力於國家建設。

又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5月1日報道,“平成”時代是受過去的成功經驗束縛、一直從該做的事情上移開視線的“不作為時代”。

報道稱,日本在產品製造方面被新興市場國家追趕,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採取的是通過壓低工資來保持競爭力的貧窮化策略。在互聯網不斷普及的時代,日本未能積極轉向智慧比產品更具力量的數字時代,被20世紀型的日本模式束縛而停滯不前,結果陷入工資和經濟均持續低迷的“貧窮循環”。自通貨緊縮全面出現之前的1997年起,日本21年來的平均工資竟然下降8%,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不到3%。

報道指出,在人口持續減少的背景下,能實現自動化的工作應交給機械,而勞動者應專注於附加值更高的工作。勞動者短缺的日本處在能借助大膽的自動化走在世界最前列的位置。但日本政府僅僅倡導提高工資是不夠的,而是需要構建願意主動支付給數字時代人才以高薪的機制及靈活的僱用規則。提高日本的生產效率、形成工資增加和經濟擴大的良性循環,才是跨越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的正途。

報道稱,日本被稱為“問題發達國家”,如果列舉困難將沒有止境。但是,決定國家走向的並非所處的環境,有益的危機感和努力跨越困難的意志將開闢未來。“令和”時代開啟的這一天,希望日本朝著令人感到驕傲的“新日本”邁出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