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給予了足夠的政策傾斜

作者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滾滾改革大潮,使中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而各種經濟改革措施也推動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尤其是連續十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給予了足夠的政策傾斜。那麼,有人會問,在我國工業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今天,我國農業是否也實現了現代化?

連續十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給予了足夠的政策傾斜

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人,也長期關注“三農”工作的財經工作者,我覺得中國農業除了一些種植規模較大的平原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稍高之外,大部分農村地區至少是80%以上農業種植業科技化程度較低,主要依靠傳統手工勞動種植業為主,農業勞動生產效率較低,成本大,收益低,農業還不足以成為一個養家餬口的產業,大量農村勞動力不願從事農業種養殖業,以至農村不斷出現空心化局面。而且,中國農業落後還有一種表現是,抗風險能力弱,受到自然災害侵襲時缺乏抗拒能力,而且對農業自然災害的預防能力也比較脆弱,以至不少地方的農業還難以擺脫靠天吃飯的格局。形成這種局面主要是農業家庭承包責任制過於分散,單個家庭難以形成集體抗風險的能力,越來越顯示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侷限性和不可持續性。可以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目前看來,已成一種落後的生產方式,與我國勞動力發展的現狀已不相適合,成為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連續十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給予了足夠的政策傾斜

最為令人心酸的是,農業種養殖業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盲目性較大,難以與市場形成有效的對接。如此以來,農業始終沒有擺脫“增長不增收”及“穀賤傷農”、“谷貴傷民”怪圈,加上對農產品保護制度不到位、農產品價格與工業品價格之間的“剪刀差”一直沒有消除,使農業越來越被邊緣化,也越來越不受人待見,就連農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從事農業生產。

連續十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給予了足夠的政策傾斜

由此,在筆者看來,要改變中國農業這種落後現狀,除了推行農業機械化、現代化之外,打破已有的制約勞動力發展的舊有思想框框,建立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已成當務之急。目前來看,應對農村分散的責任田制度再來一次徹底改革,從分散到集中,讓更多的農業種地能手能通過租賃、“兼併”等方式集中土地,實行大面積規模化、機械化耕種,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業規模效益。而且,可更一進考慮,鼓勵城鎮資本下鄉,還可允許適度的土地長久流轉,消除農村土地姓資姓社的困擾,讓農業種養殖的者“恆產有恆心”,實現農業種養殖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同時,提高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讓農民願意種地,讓種地能夠成為養家餬口的產業,這樣中國農業發展的春天就來了。

連續十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給予了足夠的政策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