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西新城:灃河"豐水東注 維禹之績"解析!

灃河是西安城西貫穿南北的一條大河流,是渭河一級支流,黃河二級支流。主流為灃峪河,也稱:灃溪。其發源於秦嶺北側西安市長安區境內的灃峪雞窩子。較大的支流有河西岸有高冠河、太平河;東岸有滈河、潏河。流經西安市長安區喂子坪、灤鎮、祥峪、東大、五星、灃惠、靈沼、細柳、義井、馬王、斗門、高橋、紀楊等鄉鎮,進入咸陽市秦都區,流經釣臺、灃東,於漁王村匯入渭河,全長近80公里。

灃西新城:灃河

水系圖

灃河由於支流眾多,是西安西郊水量最大的河。《老子》雲:“灃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鐵在中,形見於外。”唐代詩人韋應物有《觀灃水漲》詩:“夏雨萬壑湊,灃漲暮渾渾。草木盈川穀,澶漫一平吞。槎梗方(瀰mi)泛,濤沫亦洪翻。北來注涇渭,所過無安源。雲嶺同昏黑,觀望悸心魂。舟人空斂棹,風波正自奔。”足見灃河水量頗豐,所以灃河歷史上曾洪水頻發。

灃西新城:灃河

秦嶺多雨,灃河波濤洶湧

單言近代據清嘉慶《長安縣誌》載:“清康熙四十四年,灃水暴發,決堤一百八十丈,自嚴家渠至咸陽河南街漂沒十五里。知縣呂公祥請長安咸陽伕役千名,捐粟三百石,修理堤堰。四十五年四月工畢,堤高三丈、底廣十丈,水害以寧,民懷其惠。五十三年,總督鄂海等復加疏浚。”中華民國24年(1935年)7月6日,山洪暴發,灃河決堤84處,長3066米,紀楊鄉黨家橋決口252米。灃河支流潏河決堤25處。直至解放後50年代,灃河大水,多處灃河古橋毀於一旦。

灃西新城:灃河

【大禹治水】

因灃河屢發洪水,所以歷史上多次治理,最遠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時期。《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說:“豐水東注,維禹之績。”(灃,原作“酆”,又作“豐”),指大禹治水的業績。《毛 傳》:記"績,業。" 《鄭玄箋》雲:“昔堯時洪水,而灃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於河,禹之功也。”

灃西新城:灃河

灃水東注

對於“灃水東注,維禹之績。”這八個字。之所以現在聽到“灃水東注”這四個字有些怪異,皆因現在的灃河走向是由南朝北,北流入渭。實際上造成這種困惑和歷史上灃河河道的變遷大有關聯。

鄭玄箋雲"使入渭東注於河"意思是說"灃水入渭東注於黃河",古人那樣評述解釋,原本沒錯,但仔細斟酌,仍覺不很準確。正確的解釋應該是:灃水西流入渭和東注入渭的比較。

對應於"灃水東注",在大禹未治灃水以前,就應該是"灃水西流"。東對西,流對注,這四個字寓義很深也很恰當。東:即東面,相對於西而言,這裡應為對應西面的灃河老河道(沙河)而言,一西一東,是重在東面開鑿的河道注入渭河。

灃西新城:灃河

注:左側為北,白色線條是渭河,黃色線條是灃河、沙河。

根據地形地貌特徵,大禹當年治理時的疏水口(老河口即沙河東口)海拔390米(北緯34°13'9.17",東經 108°43'52.46")。

現在的"沙河"就是原來灃水古河道,向北向西,流入渭河上游。沙河全長11公里,入渭口海拔383米(東經108°39'57.58",北緯34°16'46.61"),全程落差7米,比降7/11=0.636%o,入渭角≥90度

現在的灃河下游段,就是當年大禹率眾人工挖掘的河道,向北向東流入渭河下游,入渭口海拔高程375米(北緯34°16'46.61",東經 108°39'57.58")。人工挖掘的灃河下游河道長18公里,全程落差15米,比降15/18=0.833%o,入渭角度≤30度。

根據以上勘測,灃水西流古河道(沙河)的比降0.636%o,小於開挖的新河道(灃河)下游段的比降0.833%o,加之豐水古河道(沙河)入渭角度≥90度,與渭水頂衝的原因,渭河漲水時經常倒灌,所以水流不暢。灃豐水東注的"注"字用的很好,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注,有倒入、灌入、流入。即有大雨如注,敷暢傳疏之意。對應於西流,"注"顯得水流急促,流暢如注,勘測數據印證瞭如"注"的原因。

後面四個字"維禹之績",在這裡可以這樣理解:維通唯,意為獨、唯一;維字如果用於文言助詞,就沒有什麼含義;當判斷語,應為乃、是、為。但在這裡,只能當助詞、判斷語是或者唯一解釋,(維字的其他含義不再介紹,與這句話無關)。

灃西新城:灃河

沙河河道

灃河老河口(沙河口)這裡就是“灃水東注”的拐角點,而老河道(沙河)也依然延用,起到雙河分流的作用。老河道向西北方向入渭河,新河道向東北方向入渭河,是大禹所開鑿至今已延用了四千多年的河道。只因老河道河沙積攢甚多河道變淺,沙河以後數千年間多數在灃河發大水時起到分流洩洪的作用。這就說明了“東注”是相對於“西流”而言,更加印證了《集傳》說:“灃水東北流,經豐邑之東,入渭而注於河。”的記載。

所以"豐水東注,維禹之績"這八個字可以理解為:大禹率眾用了13年時間,新開了灃河下游段河道36裡,使河道順暢,流速加快,不再為害。"豐水東注"這是大禹治水唯一的功績,這也是實實在在的功績,這比把大禹說成神,幹了哪些人力不可為的治水工程,更彰顯了大禹的偉大。

據此,4000多年前,大禹率眾開挖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條人工河,這是中華先祖們對世界水利史上最偉大的貢獻!

本文豐鎬遺子(張新武)根據陝西靈沼宗周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研究撰文參考一文整理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