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器作為嫡長子明明能登上皇位,為何甘心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

林縣強


皇帝,普天之下、唯我獨尊!恐怕沒有誰是真正心甘情願把皇位拱手讓人的,唐王朝著名的“讓皇帝”李憲(李成器)亦然!雖然他是主動辭讓皇太子之位的,後來也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充分的肯定與尊重,並且在死後被追諡為“讓皇帝”。但是,說到底,李憲此舉也並非真的那麼心甘情願,無非是審時度勢之後,作出的對自身最為有利的抉擇罷了。



李憲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為肅明皇后劉氏所生。原名李成器,後為避諱昭成皇后竇氏諡號中的“成”字而更名李憲。李憲六歲時便成為了唐王朝的皇太子。後來因為祖母武則天的原因,李憲的父親唐睿宗自請退位,降為皇嗣。父親成了“皇太子”,他這位皇太子自然也就沒得當了,於是李憲又重新成為了“皇孫”。不久,李憲按照“皇太子”兒子的規格被祖母武則天冊封為壽春王(郡王)。神龍政變之後,李憲的七大爺唐中宗李顯重新成為了皇帝,李憲又被這位大爺晉封為了蔡王(親王)。可是,李憲的父親曾經也是皇帝,地位敏感、尷尬,以至於李憲對七大爺給的這個親王之位都不敢接受,堅決辭去了親王之位,仍舊當自己的壽春王。



從這一點也能看得出,祖母的強勢、幾位大爺與父親的遭遇讓李憲自幼便養成了謹小慎微的性格,甚至產生了對政治鬥爭的恐懼心理。他不敢輕易捲入任何政治漩渦,哪怕只是七大爺給的皇子待遇,他也不敢接受。就在堅辭親王之後不久,一件關係唐王朝政治走向的大事發生了。唐中宗被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給毒死了,而且安樂公主與其生母皇后韋氏正在密謀行武則天之事!這個時候,李憲野心勃勃的弟弟李隆基見機會來了,便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又一場政變,誅殺了韋氏、安樂公主母女,擁立自己的父親唐睿宗李旦重新登基為帝。



唐睿宗重新成為皇帝之後,封李憲為宋王、李隆基為平王。這時候,糟心的事又來了。既然自己重新成為了皇帝,那麼,誰來當這個皇太子呢?按理說,李憲六歲時就曾經被冊立為皇太子,而且他又是嫡長子,這個皇太子之位理應是他的。可是,自己的皇位又是三兒子李隆基幫自己搶來的!如果唐睿宗翻臉不認舊賬、把李憲立為皇太子,第二場“玄武門之變”恐怕也就不遠了。因此,唐睿宗一直非常糾結,久久無法作出抉擇。



這時候,李憲出場了。對於李憲而言,弟弟李隆基有平叛和擁立之功,又手握重兵。而自己除了曾經的皇太子之位和嫡長子的名分,什麼也沒有,根本沒有能力與這位弟弟想抗衡。當年的隱太子李建成那可是如假包換的實權皇太子、東宮的武裝力量也都不是吃乾飯的!可即便如此,到頭來李建成還是落得個命喪玄武門,被自己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取而代之的下場,更何況自己這個只有虛名的前皇太子、嫡長子呢?“玄武門”之變的血腥味還未完全散盡,祖母武則天為了權力殺子、廢子的事情就在眼前!這一切讓李憲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即便自己當上了這個皇太子,也未必能順利繼承皇位。到頭來,說不定還得落得個曾祖大爺李建成同樣的下場!與其如此,倒不如主動退出,既可以落得個好名聲、讓弟弟李隆基產生“虧欠心理”,還能保全自己的一生富貴。



於是,一場兄友弟恭、你辭我讓的大戲上演了!李憲堅決不接受皇太子之位,李隆基一口一個“我大哥不幹、我也不能幹!”最後,連他們的老爹唐睿宗都看不下去了:“你們哥倆能別過家家讓來讓去了嗎?老三,既然你大哥堅決不肯當太子,那就你來吧。別磨嘰了!”李隆基本就是做做表面文章,心裡早已惦記這個皇太子之位了。既然老爺子都說話了,再推讓就沒意思了。於是,“勉為其難”地接受了皇太子之位。再之後,皇太子李隆基又開始與姑姑太平公主爭權,雙方大打出手,而李憲因為辭讓皇太子之位,遠遠地躲開了這些是是非非。再後來,老爺子唐睿宗一看:“老三,好手段!這會兒是我妹、你姑姑,下一個就該是你老子我了吧?這皇帝還是你來吧!”於是,唐睿宗主動退位,當起了太上皇。皇太子李隆基正式成為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唐玄宗。



成為皇帝之後的唐玄宗內心或許對李憲這位大哥也並不是完全放心。話說回來,也沒法讓人放心!即便李憲自己沒野心,也未必就沒有別有用心之人拿李憲當幌子啊。因此,唐玄宗即位之後,不斷給李憲加官進爵、增加食邑,處處吹捧拔高李憲。誠然,這裡面有彌補對大哥的“虧欠”這樣的心理因素,但多少也有一些藉此試探的成分,想借此看看高官厚祿有沒有激發這位大哥的野心。最終,李憲交上的答卷無疑是讓唐玄宗滿意的。李憲從不對政務指手畫腳、也從不與朝臣勾勾搭搭,繼續保持著一貫的極度低調作風!這才最終讓唐玄宗放下心來,接下來的兄友弟恭雖然多少還是有點兒“作秀”的成分,但唐玄宗對李憲這位大哥的優待基本上還是出於真心的。



在李憲去世之後,唐玄宗不僅給予了大哥幾乎是人臣最高規格的喪葬待遇,而且還追諡其為“讓皇帝”,並將其墓園按照帝陵規格命名為“惠陵”,也算是唐玄宗給李憲當初辭讓皇太子之位的最終肯定與彌補了。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李憲主動退出的基礎之上的。試想,如果李憲當初堅決不辭讓皇太子之位、不低調行事,他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李建成,還真的很難說!畢竟,當初唐玄宗在親爹活著時對親姑姑都照滅不誤,同父異母的哥哥又有什麼下不去手的呢?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李成器:你可別害我,本朝開國近百年,啥時候嫡長子能登上皇位了?李成器後改名李憲,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武則天四個兒子都當過皇太子,在中宗李顯被廢后,李旦繼位,時年六歲的李憲就被冊立為皇太子,其後風起雲湧,武則天上下其手,改朝換代建立武周,自己當上女皇帝,晚年又立李顯為皇太子,神龍政變後李顯重登帝位,韋后上官婉兒等亂政,李顯屍骨未寒,宮廷政變又起,李旦在太平公主和三子李隆基的擁立下也二次登基,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李旦要立儲君,首推長子李憲,李憲無功不受祿,當然不敢接受。


李唐自立國以來,宮廷亂事不斷,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逼父奪位,開了個好頭,之後費盡心思彌補得位不正的缺陷都收效甚微。(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在位時皇太子李承乾因與魏王李泰爭寵,在侯君集的鼓動下欲廢父奪位,太宗平定亂事後痛心疾首,立了與世無爭的晉王李治為太子,表明欲保全李承乾李泰的性命,並警告後人“皇位有天命,不可謀而得之”的教訓,可惜事與願違,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李治在位,武則天坐大,從干政到聽政,再到後來取代李唐,亂事一樁接一樁,直到李旦再次當皇帝,宮中朝中波濤洶湧,太平公主與李隆基角鬥正緊。


而立李憲為太子,卻是太平公主推動棋局的一步,意圖打壓李隆基,武則天這位愛女,心智權謀不輸於她,看到母親女帝天下,也有心仿效,在中宗睿宗朝屢次干涉國家大事,霸權之心明顯,李旦當上皇帝,事無鉅細必先詢問於她,碰到她沒有上朝,還專派內侍拿奏章到府請教。在這樣的形勢下,無權無勢,也無黨羽擁簇的李憲,自然不敢走上前臺,自尋死路。以李唐百年來的傳統,李憲當上太子後,哪怕其父全力保護,估計不是倒在太平刀下,就是給三弟李隆基廢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已當過一次皇太子的李憲心如明鏡,多年來經歷無數波瀾,目睹武則天當政時的殺戮,又親見母親劉氏與李隆基之母一同死於宮廷鬥爭,心也淡了,自後不問世事,潛心音樂樂理,對李旦堅決要他當太子的念頭,他也說得頭頭是道,說太平時期自然以嫡長子為先,如今天下尚未完全安定,立儲以賢不以長,三弟上位才是家國之福。一席話高調又不失身份,李旦無奈,只得立了三子李隆基。李隆基當上皇帝后,也不虧待這位長兄,不吝惜司空太尉等位,封為寧王,手足情深恩寵有加,死後還追贈諡號“讓皇帝”。


南方鵬


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龍椅當然也是人人都想坐,不過李成器出生的時候不大好,有那麼一點點的野心也被激烈的皇位爭奪戰給嚇沒了。

李成器的大伯父--李忠,先是被廢了太子之位,8年後,又被誣告給整死了。

他的另一個伯父--章懷太子,居然被自己的親祖母武則天廢為庶人,還被她派的人給逼的自殺了! ! !(這可是親媽和親兒子啊!)

接下來又是他那位六位帝皇丸的伯父了,即位是即位了,但是他當了皇帝后依然被廢為廬陵王了。

總算輪到李成器小朋友他爹了,不過他爹這皇帝還不如不當呢,祖母武則天才是實際上的掌權者,他們一家其實是被軟禁在宮裡被秘密監視著。

六年後,也就是690年,祖母武則天終於決定要正式稱帝了,他爹不止上表讓位,還上表要追隨母姓--改名武旦。

自從祖母正式稱帝后,李成器一家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是個人都要來誣告他們一家,祖母的侄兒武承嗣就不說了,連祖母的男寵都敢來欺負他們!

後來他那個六位帝皇丸的伯父又回來了,即位後又要立他爹當黃太弟,他爹都給推了。

李成器就一直琢磨著,不說他的伯父們了,這宗室裡還留存的人有幾個啊?他們一家雖然活的憋屈吧,但到底是活了下來,這是為啥呢?看看他爹,他就明白了!

再說,他爹之所以又能當上皇帝,完全是他弟弟李隆基的功勞啊!他在這期間可是沒出什麼力的,這又讓他想到了曾祖父發動的玄武門事變,他可不想成為第二個李建成!


於是他極力推讓這九五之尊之位,而他的弟弟李隆基也假意謙讓了幾次後,總算接過了這在李成器看來是催命符的皇位!

一個人要成為上位者,能力什麼的都在其次,他首先要擁有這個心氣兒,他要有這個野心,可惜李成器的心氣兒野心早已被嚇沒了!


胖嬌娃


事情的關鍵是如果李成器不把太子之位讓給李隆基,他有很大可能是登不上皇位的。

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六歲時就被立為太子,後來祖母武則天稱帝以後,他的父親被封為皇嗣,他就跟其他兄弟一樣成了皇孫。後來經過神龍政變(705年)他的伯父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可是李顯軟弱無能,朝政被皇后韋氏把持,後來還被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710年)。其後她們立李顯的幼子李重茂為帝,韋后臨朝稱制,想學武則天一樣最後做女皇。可是她的能力和手段不夠,沒幾天就被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給殺了,幼帝也被廢,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稱帝。


李旦的皇位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兩人聯合給他奪來的,所以在立太子一事上李旦頗為頭疼。按功勞當然應該立三子李隆基,但按祖制當立嫡長子李成器。李成器以李隆基有功於社稷為由多次辭讓太子之位,李隆基也推辭不就,最後由李旦決定立李隆基為太子,並無712年退位給李隆基。


李成器為什麼要讓出太子之位呢?

第一,李隆基是父親登基的首要功臣,沒有李隆基父親的皇位都沒有,哪來的什麼太子之位給他呢?所以無論是李旦還是文武百官都是屬意李隆基當太子的,只等著他這個禮法上的正統繼承人辭讓,這些都是明擺著的事情。

第二,李成器和父親李旦都沒有實權,當時的大權就握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手裡,自己既便做了太子也是一個傀儡,極有可能成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爭權的工具。若是太平公主贏了,他就是太平公主掌權的傀儡,待到時機成熟,太平公主自己做了皇帝以後他還是會被清算。若是李隆基贏了,那麼他就是第二個李建成了!總之如果他當了太子,無論怎樣都沒有他好果子吃。

第三,李成器才華出眾,喜好音律,性情雅淡,不喜歡爭權奪利,而且他也自知自己當時既便去爭也是失敗收場,不如讓出太子之位,送李隆基一個人情。

事實上李旦登基以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開始明爭暗鬥,後來連李旦都因為不想摻和這些事情而主動退位,可見李成器當時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713年,李隆基鬥敗了太平公主開始獨掌大權。李成器和弟弟們從小一塊長大,一起經歷了父親退位,母親被殺,朝不保夕的日子,感情本來就很好,再加上李成器的讓位之舉,所以李隆基對他一直都很好,很尊重。李成器也從不驕矜、不結黨、不掌權,讓李隆基也很放心,保證了他的一世榮華。

公元741年,李成器去世,享年63歲,李隆基非常傷心,感念他的讓位之舉,追諡他為讓皇帝。


孔六十三


唐中宗李顯,突然間死亡,韋皇后想效仿武則天,密謀做第二個女皇帝,李隆基知道一旦韋王后做了第二個女皇帝,他們李家的他子孫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必定會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李隆基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先發制人,發動政變,誅殺了韋皇后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扶持自己的父親李旦,再次登基做皇帝,就是唐睿宗。

李隆基因擁護新皇帝有功,所以他的實力和名望都大大超過了自己的長兄李成器。李成器雖然有嫡長子的名分,卻沒有任何名望和實力能夠與自己的弟弟李隆基對抗。李成器為了保存自己,主動把太子的地位和頭銜讓給了自己的這個弟弟李隆基。李成器這樣做,為了保存自己,非常的識事務,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弟弟李隆基當上太子,甚至以後當上皇帝都是實至名歸的,自己無力與他相爭。就算爭,自己沒那個實力,很可能會令自己兵敗被殺的下場。

李成器雖然退位讓賢,但是李隆基做了皇帝之後依然對他不放心,就連自己在家看什麼書,皇帝都會通過旁邊的人來監視他。李隆基一直到自己完全坐穩了皇帝的寶座,才對自己的這位大哥放心。也因為李成器已經死心不再爭取帝的寶座,李隆基才會對他恩重有加,很多時候皇帝吃飯時,都會送一半的御膳到他府上。有一次李成器疾病了,皇帝親自為他熬藥,喂他服藥,目的就是感激他當年退位讓賢的善舉,同時也讓自己的大哥安心,李隆基也是對這位大哥心存感激的。所以終其一生,這兩兄弟都能夠和睦相處。


xiang古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唐朝只從李世民通過發動政變奪取皇位以後,勵精圖治,不得不承認李世民是一個好皇帝,可是他這樣做也有壞處,以後皇子都效仿他,所以唐初期的政變特別多。

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就因為受了父輩奪位的影響,李承乾八歲被立為太子,可是後來因為父親也同樣喜歡皇子李泰,所以李承乾害怕自己和前任太子李建成一樣被奪位。乾脆刺殺李泰,沒有成功,怕事情敗漏又想逼供李世民,最後李世民把他廢了。



最後人算不如天算,李世民傳位給了最不可能的李治。唐高宗李治,生性比較懦弱而且多病,武則天慢慢的掌握了大權。後來高宗去世後,不管是中宗李顯還是睿宗李旦都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後來武則天直接當上了皇帝。再後來朝廷權利更是不斷更迭,先是趁著武則天病重時,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武則天退位。然後中宗的韋后又想學武則天做女皇帝,毒死中宗想稱帝。這一切都被睿智了李隆基知道了,然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處死韋后,迎立自己的父親李旦復辟。



睿宗繼位後,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這就有了題目中的李成器為什麼心甘情願的讓出太子之位?很顯然李成器是個聰明人,在這個腥風血雨的朝廷之上,隨時都可能被殺死,自己能力又不足,沒有兵權,如果和李隆基爭奪太子之位,很可能會步李建成的後塵。所以知道自己有多少斤兩的李成器,為了自保只能保命不要皇位。




事實證明李成器的這個做法覺得正確,唐朝的太子是個高危職業,有十多個太子都沒能繼位,最後被害身亡。而李成器雖然放棄了皇位,可是卻獲得了兄弟之情,李隆基也很佩服自己的這個哥哥。李隆基登基後,對李憲非常好,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先是賜封給他五千五百戶食邑,讓李憲住在長安五王宅。每每李隆基有空的時候,都會帶著賞賜到五王宅看望哥哥。他們兄弟間的情誼也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佳話。這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啊!


楚風說歷史


一把龍椅,代表絕對權威,至高無上!

賢能者,夢想為國家建功立業!

昏庸者,夢想粉黛側臥,佳麗伴眠!

古往今來,很多人擠破頭都想登基稱帝!但是,也有一些人,明明有當皇帝的智慧,卻沒有當皇帝的志向!

李憲(李成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志不在皇權,偏好舞文弄墨,琴棋書畫!

公元684年,武則天為了操縱皇權,擁立她的第四子,李旦為帝!同年,李成器被封為太子!

但是,到了690年,武則天篡權奪位,李旦和李成器這對父子,不僅被免,還被改了姓。李旦改成了武旦,李成器變成了武成器!

一國之君,被改了姓氏,這樣的奇恥大辱,李旦一忍再忍!

直到705年,李旦和李顯發動兵變,剷除武則天寵臣,控制武則天。李顯復位!但是,他們從武則天手中奪回了皇權,竟然又遇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亂政。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這對母女,都想效仿武則天當皇帝,心願不能達成的情況下,毒殺唐中宗李顯!

710年,李顯死後,李旦二次登基,再一次立李成器為太子!

此時的李成器,官至左衛大將軍,負責皇宮內外的安全,他如果想要當皇帝,可以說是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

然而,李成器身為李旦長子,從小耳濡目染,武則天篡位,皇宮兵變,韋皇后亂政,安樂公主弄權,這一幕幕的慘案,讓李成器從小生活在擔驚受怕當中。他從小就形成了一種觀念“世上最苦工作就是當皇帝”。所以,李成器一方面培養別的愛好,以轉移對皇權的注意力,一方面對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子們釋放一種信號“我李成器只喜歡琴棋書畫,不是當皇帝的料”!

在李成器的盡力“撮合”下,李旦敕封李隆基為太子!

當李隆基成為太子以後,為了感謝李成器,他還做了一張“雙人床”,經常和李成器同吃同睡,溝通兄弟情義!當李隆基成功登基以後,非常照顧李成器,只要手裡有資源,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成器。

在公元742年,李成器逝世,活了63歲!李隆基追授李成器為“讓皇帝”,後來,李成器的妻子去世,李隆基追封她為“恭皇后”

當天下紛飛擾攘,權力慾望充斥著人們心中時,李成器比絕大多數人都活的明白,他雖然沒有當皇帝,卻享受了帝王般的待遇,這種智慧,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歷史小教主


識時務為俊傑,歷史上在權力面前懂得進退的人不多,李成器就是其中一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唐中宗崩逝後,韋后亂政,李氏江山有再次被篡奪危險,這個時候李隆基站了出來,他暗中招攬豪傑與忠於李唐的將領,然後出其不意發動兵變,殺死韋后及其黨羽助力其父李旦登基。


李旦登基後有一個艱難的問題擺在他的面前,那就是立誰為太子的問題,按照傳統李成器是嫡長子,立他為太子符合法統,可李旦能登基為帝,他的第三子李隆基功不可沒,若是貿然立李成器為太子,李隆基會做什麼舉動,李旦不敢想象,正當唐睿宗李旦焦頭爛額之際,李成器上表主動辭讓太子之位。

辭讓也是一門藝術,不能讓臣民覺得你是被迫的,這樣會不利於後來的繼任者,進而影響天下的穩定。

李成器是這方面的行家,他先上書陳述一番,然後說了一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這個理由說完,所有利益相關者面子上都過得去,半推半就之下李隆基成為太子。

之後李成器也為自己當初的表現獲得了舉世都難得的殊榮,李隆基登基後多次加賞李成器,甚至在李成器去世後不顧群臣的反對追諡李成器為讓皇帝。

也許有人會問,李成器真的就甘心麼?其實他不甘心又能怎麼樣呢?


一來形勢比人強,他雖身為嫡長子可並沒有什麼建樹,在大臣那裡威望不高,二來他沒有兵權,也就意味著他沒有話語權,李隆基剛發動過唐隆政變,手握大權。

李成器認清形勢之後果斷做了選擇,退一步海闊天空,辭讓太子之位,之後的餘生逍遙快活。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首先,李成器的母親劉氏和玄宗的竇氏開始的時候,都是李旦孺人。不過,李成器的母親可能得寵一點,生兒子早一點。所以,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時候,立了劉氏當皇后。但是,玄宗母族家世背景並不李成器的母族差。李成器這個所謂的嫡長子,其實他的地位沒有人們想象當中那麼高。真的要扯所謂的嫡長子,講真的李旦不是嫡長子,唐高宗的嫡長子明明是孝敬皇帝李弘。玄宗大概在六歲的時候,被武則天過繼給孝敬皇帝李弘。某種程度上來說,按著宗法玄宗才是長子嫡孫,好不好!

再者,李旦第一次登基是阿武的傀儡。第二次,他不是傀儡,但他是被玄宗和太平一起推舉到了皇帝位置。這樣的情況之下,李旦有什麼利用放著有大功的三郎不立,去立一個沒什麼功勞的李成器當太子。難道唐初玄武門之變的教訓不夠深刻。關鍵,這樣的情況,李旦不立玄宗,玄宗就不會去搶皇位了?當然不可能。就算唐玄宗不想搶,但是跟著他一起誅韋后的人也不答應啊。

最後,說說李成器吧。他讓皇位的想法,其實跟李旦立玄宗的心態差不多。說好聽的,他淡泊名利皇權,不像重蹈李建成的覆轍。畢竟,玄武門的教訓太深刻了。直白一點說,就是爭不過弟弟嘛。既然如此,不如和為貴,讓出太子之位。何況,李成器本來也沒有當很長時間的太子。他當太子的時候是在李旦第一次登基的事情,事隔很久了。而且那會兒他和李旦都只是武則天的傀儡而已。說白了,他可以讓,因為他本來居太子位的事情就沒有真正享受過太子的權力。這點上,他跟李建成是不一樣的。


柳氏異聞錄


原因很簡單,形勢比人強。如果李成器的父親唐睿宗是以和平的方式重登帝位,那按照“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的傳統繼承宗法,作為嫡長子的寧王李成器不但天然有優先繼承權,也斷然不會放棄被立為儲君的機會。可惜的是,英武過人的臨淄王李隆基甘冒風險,與太平公主一道發動宮廷政變,處死了唐中宗的皇后韋后和野心勃勃的安樂公主等人,將退隱在家的唐睿宗再次扶上皇位。從發動宮廷政變這一舉動就可以看出李隆基膽識過人,在他身上依稀可以看到曾祖父太宗皇帝的影子,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來李隆基絕非池中物。



唐睿宗登上皇位,勢必要論功行賞,其他人自不必說,那該如何獎賞皇子李隆基呢?獎賞太輕不足以平天下人心,要獎賞到位唯有以太子之位相酬。可是,寧王李成器素有賢名,加上又是嫡長子,沒有合適理由不立為太子。唐睿宗由此陷入兩難境地。



未能參與政變的寧王李成器也深知自己的處境,自己的處境跟當年“玄武門之變”之前的太子李建成類似,甚至還不如李建成,李建成手下畢竟還有關隴軍事貴族的支持,而弟弟李隆基通過發動政變積聚了威望和大批人才,也不乏殺伐決斷的膽識,即使自己被立為太子,前途也是危機四伏,搞不好李建成就是自己的前車之鑑。兩害相權取其輕,寧王李成器果斷地向唐睿宗提出辭讓太子之位,這樣一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寧王高姿態保住了性命,唐睿宗避免了兒子相殘的悲劇,李隆基不流血眾望所歸地登上太子之位,可謂是多贏結局。

讓寧王感到欣慰的是,李隆基是唐代少有的愛護兄弟的皇帝,李隆基登位後,大肆獎賞寧王李成器,還把自己的兒子李瑁交與他撫養,李成器安穩坐享尊榮,在六十三歲病死。去世以後,李隆基以天子之禮下葬李成器,並尊其為讓皇帝,賜天子衣一付,葬惠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