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信任體系:滴滴、哈羅、阿爾法順風車們的路徑選擇

重塑信任體系:滴滴、哈羅、阿爾法順風車們的路徑選擇

最近順風車市場過於喧鬧了些,最鬧騰的哈羅順風車沾沾自喜地號稱其車主已超200萬、總髮單量突破700萬,筆者作為局外人,總覺得有點怪,曾給予滴滴順風車致命一擊的安全問題,其他玩家們,都忘了嗎?或者,比滴滴做得更好了嗎?

筆者一直認為,不解決順風車的安全問題、不重塑順風車市場的信任體系,順風車根本沒有什麼未來。而現在,整個行業正是到了必須重塑信任體系的時刻。

順風車曾是滴滴少數能賺錢的業務之一。對於2018年虧損高達109億的滴滴而言,順風車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滴滴當然不願意、也不可能放棄順風車,即使下線整改已長達半年仍在爭取“復活”時間表。

可能資本是沒有記性的。其他玩家們當然也不願意、更不可能放棄這個絕佳的“空窗期”,即使我們作為局外人,實在看不出滴答、哈羅們在高調“搶食”時,在根治順風車安全問題上哪裡比滴滴更有誠意。比如哈羅順風車所堅持的不做自定義頭像功能、禁止司乘雙方社交評價、用虛擬號保護個人隱私、7X24小時客服乃至車主實名認證等舉措,整改期的滴滴似乎一項也沒落下,但滴滴依然沒有整改合格。我們很難相信,滴滴沒做好的事情,換成哈羅就真的行了。

挺諷刺的這事,也挺遺憾的。

當然,客觀地講,這些舉措對於消解順風車安全問題、重塑行業信任體系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以筆者的觀察,目前順風車玩家們在各自的理解和佈局範疇內,逐漸有了一些不同的路徑選擇,很多選擇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無效的,雖然還很難定論,我們不妨延展探討一下。

在筆者看來,解決這個問題,如同透視社會一樣,至少有技術層、制度層、文化層幾個不同維度的路徑,這三個路徑在滴滴、哈羅、阿爾法等不同企業身上各有映照。

顯而易見,滴滴在技術層這個維度最為典型。作為互聯網新三巨頭TMD中的一員,滴滴和今日頭條一樣,都是靠技術、靠算法安身立命,更精準的線路規劃算法、更高效的乘客與車主的需求信息撮合,滴滴靠技術(當然不止技術)構建了強大的競爭壁壘。順風車這個細分場景,可以說是這種技術、算法推動商業化演進的一個極致表現,放大需求端的人性,放大供給端的“存量空間”,將一個至少現階段看來不那麼剛需的場景,生生轉變成了大家心智上接受的了“剛需”“痛點”。

也因此,在解決順風車安全這樣一個帶有社會性的問題上,滴滴祭出的手段,更多還是技術層的。比如近期滴滴順風車負責人張瑞表示推出的五大整改措施,包括去掉個性化頭像、性別等個人隱私顯示、盡最大努力杜絕人車不符、優化調證流程等等,也包括近期滴滴密集調整安全產品技術部架構,在之前打通安全、政府事務部門架構基礎上再進一步。

不過,坦白說,這些調整、手段或能提升滴滴的安全組織管理能力、更好地應對互聯網安全問題,但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還很難講,也談不上制度層的安排和優化。

而且,這些技術手段的壁壘也不高,你看,大部分都很快被哈羅順風車拿了去。

當然,某種程度上,順風車的安全問題,不單單是個技術問題,更多是人的問題。我們可以給滴滴的過去,也給哈羅的現在,找一個藉口,過去是滴滴為了快速發展和盈利而忽略了用戶的人身安全,並不意味著技術在解決安全問題上不有效。哈羅、滴滴目前在技術層面的相似應對,也許真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誰知道呢。

不過,哈羅順風車最近的幾個動作倒是值得稱讚,可以算做在制度層面(並非指法律規章制度,而是指一種協同的制度安排)的路徑努力。4月份,哈羅攜手全國多個省市公安部門主打“警企聯動”,按哈羅的說法,一方面其將繼續優化與各地公安部門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合作機制,在用戶隱私信息保密和保護框架下,以機制化、平臺化、科學化、規範化的形式,打破數據壁壘,高效利用數據信息,分批、分區域對哈囉順風車註冊駕駛員和車輛實行更為嚴格的資質篩選與審核,對有犯罪、酒駕等前科的司機進行背景篩查,降低出行風險,提升出行品質;另一方面,則同時在打擊單車破壞、私占上加強警企合作力度,最大程度預防和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為廣大用戶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這些做法肯定是有積極作用的,要考慮的只是這些制度安排的投入和配合程度問題。在這一點上,筆者倒是建議可以參考美國的“三振出局”方法。“三振出局”是棒球比賽規則的一個術語,指擊球手若三次都未擊中投球手所投的好球,就必須出局。簡單來說,犯過2次重罪,哪怕之後犯的是輕罪,就可能招致“極刑”。讓犯罪成本加大,從而產生強大的威懾作用。正像有些網友所說的,不是因為他們成為了網約車司機而變成了壞人,而是壞人藉助了網約車的平臺實施了犯罪,即便沒有網約車平臺,他們作為黑車司機、出租車司機,該做壞事一樣還會做。

不多說了,這當然不是哈羅一個公司能夠搞定的事情。

除了滴滴、哈羅,阿爾法順風車這家公司也比較有趣,在解決順風車安全問題上走的路徑比較獨特。

阿爾法順風車是去年9月份才成立的國內首個區塊鏈結合共享出行的誠信社區,據說目前平臺已積累百萬用戶,勢頭也不容小覷。阿爾法順風車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平臺上包括出行訂單、電商訂單、競拍服務等全流程的所有信息,並按事件發生的時間戳保存到區塊鏈,訂單狀態的每一次改變也同樣會記錄被到區塊鏈,由此形成信息存證。一方面可以將用戶的出行行為數據分析處理,進行信用評分,對於欺詐、不守承諾等各種不誠信行為持零容忍態度,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這些不良行為,予以警示。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不可篡改的證據留存,一旦未來出現危機或糾紛,能夠精確地進行跟蹤和舉證,從而進一步保證出行的安全性。

在阿爾法應用中,運用區塊鏈Token特性,設計出數字“工分”,通過工分模式,可以使車主和乘客與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在阿爾法創始人鄧剛看來,這是從根本上解決順風車安全的一種方法。滴滴順風車司機,多數並非“共享”,而是資質無法達到網約車水平的“專職司機”,阿爾法順風車的工分即股權模式,可以避免資本壓力,謹慎擴張,主動、有效地排除有風險的司機。

當然,是不是一種根本解決順風車安全的方法,還很難講,但從路徑上看,阿爾法順風車的玩法在技術層和制度層都有涉及,或者說是一個從技術引導到制度層的路徑,理想的狀態,未來如果阿爾法能夠擁有數千萬車主這樣的量級,倒是有可能形成一個建立於區塊鏈之上、無需信任的車主社區。將區塊鏈技術與誠信社區結合,通過共識算法、智能合約、分佈式網絡等技術,構建一個更可靠的誠信社區,讓失信者受罰,讓守信者受益,從而達到解決用戶間信任的效果。

不管如何,阿爾法順風車的這一路徑,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方向。雖然,目前在文化層(或者心理層),我們還很難找一個具象的案例,這些玩家在技術層、制度層的玩法和佈局也略有差異,甚至效果也很難準確預測,但好在,大家起碼在朝著共同的大方向努力。某種程度上說,重塑順風車行業信任體系的過程,就是一個重塑文化層社會共識的過程。

事實上,我們向來喜歡割裂地治理一個行業通識性問題,這對於問題的解決並不明智。要解決順風車安全問題、塑造整個行業的信任體系,我們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協同的、系統化的處理機制和制度安排,這樣的機制和制度安排至少需要用戶、企業、行業機構、相關監管部門等等多個治理單元,共同參與,共同發力。

當然,你要我給出一個根治順風車安全問題的可靠方法,我也說不出來,說了你也大概率不信。作為用戶,我只能說,順風車玩家們,請保持對擴張的剋制吧,至少在我們相互信任之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