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話號碼專騙熟人

“喂,您好!請問是孟主任嗎?”“喂,孟主任您好!我是***,感謝您對我的關心,資金已經全部落實到位了……”“喂,孟主任,您在單位嗎?我想當面感謝您!”

自從換了新手機號,胡某就會時不時接到類似這樣的電話,一般我們如果接到這類打錯的電話會告訴別人,但胡某並沒有這樣做,他根據對方說話的內容,推測該手機號原先可能是一位要職人員的,加上一連多日接到類似電話,胡某邪念頓生,心想“發財的時機到了”,今年3月,胡某又連續接到“孟主任”的幾位聯繫較少、見面不多的同學電話,就這樣,胡某乾脆以“孟主任”自居,並以此號註冊微信,每次接到要找孟主任有事的電話便自稱,“正在忙,尋找合適時機見面敘敘舊”。

日後,胡某以“孟主任”的名義主動給,“同學”張先生髮出信息,告訴對方當天有個重要事情要辦,急需1萬元現金,張先生看到“老同學”的信息後,對素來不會麻煩別人的“孟同學”沒有任何懷疑,當即讓自己的妻子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給“孟同學”轉賬1萬元,輕而易舉得到1萬元後,胡某便開始策劃下一步,胡某又以相似的方式向另一位曾經與“孟主任”,有過聯繫的同學邱先生開口,稱需1000元急用,同樣,胡某又快速收到“吳同學”如數轉來的錢款,但是,3月底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機會,真正的孟主任獲悉有人冒充自己向幾位同學借錢的事後,當即報了警。

利用電話號碼專騙熟人

網警提醒:在用網絡社交平臺與好友聯繫時,若對方以緊急情況為由,發出幫忙付款、充值等請求時,要通過電話、視頻等渠道,對好友身份進行核對確認,不能僅憑文字信息就配合轉賬。同時還要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不要隨便洩露自己的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碼等信息,以防騙子利用軟件生成虛假轉賬單實施詐騙。此外,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大額轉賬時,可以設置延遲到賬,為追回損失爭取時間。“遭遇詐騙一定要及時報案!”,一方面,越早報案越有利於實現緊急止付和快速凍結,最大程度減少財產損失;另一方面,也有助於警方快速掌握案情,為打擊詐騙犯罪活動贏得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