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中國民黨有多少派系,怎麼一個小小的季偉民都是什麼老改組派的?

跟頭咕嚕的生活


【政學系】

李根源

1916年袁世凱死後,舊國會恢復。作為舊國會第一大政黨的國民黨名存實亡,該黨議員分化為幾個派別。張耀曾、李根源、谷鍾秀等聯絡歐事研究會成員及相同政見者組成政學系。1918年段祺瑞非法解散舊國會,另組新國會(即安福國會)。為挽救共和制,孫文在南方發起護法戰爭,並邀請國會議員南下。多數政學系的原國會議員到達廣州,進入非常國會,選舉孫為非常大總統。然而在護法軍政府內部,西南軍閥及投機政客百般排斥孫文,欲與北洋政府妥協。政學系被他們拉攏,成為非常國會中主和派的政治代表。該派1923年隨著舊國會的解散而消逝。

【改組派】

汪精衛

1928年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後,汪精衛集團在爭奪南京國民政府最高統治權的鬥爭中遭到失敗。同年5、6月,陳公博、顧孟餘在上海創辦《革命評論》、《前進》雜誌,以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為號召,聲稱要"集合革命同志",重新制訂綱領,改組國民黨。隨後即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總部,奉汪精衛為領袖,以陳公博為總負責人(陳赴巴黎後,由王樂平繼任),標榜"恢復民國十三年改組國民黨的精神",實際上是企圖通過改組國民黨,與蔣介石爭奪黨權和政權。

【再造派】

胡漢民、孫科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握大權後,胡漢民、孫科被迫出國考察。擁胡、孫的王崑崙、諶小岑、梁寒操、鍾天心、週一心、程元斟等人聚集上海活動,創辦《再造旬刊》、《民眾日報》,以為國民黨患了"瘋癱的病症","黨的生路,只有再造",故稱為"再造派",成員大多來自孫文主義學會北方分會。

【CC系】

陳立夫、陳果夫

CC名稱的來歷緣起於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的簡稱)之說,雖流傳甚廣,但除一些口耳相傳和間接的憶述文字外,從未得到有力的直接證實。陳氏(果夫、立夫)兄弟數十年來一直否認CC系的存在。其骨幹分子亦大多緘口不談。CC系是一個政治派系,CC系的實力主要分佈在國民黨中央黨務部門尤其是組織部、中統局、地方各級黨部和教育系統(尤其是大學)。


【西山會議派】

林森

西山會議派成立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中的右派林森、居正、鄒魯、葉楚傖等10餘人,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所謂"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反蘇、反共、反對國共合作等議案。這批人被稱為西山會議派。他們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黨部",在北方等地設立地方黨部,1926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支持下,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派的決議案,處分了鄒魯、謝持等人。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後,西山會議派與蔣介石集團合流。

【新政學系】

楊永泰、張群、熊式輝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原政學系楊永泰、黃郛、張群等與中國國民黨官僚熊式輝、陳儀、吳鼎昌等相互提攜,擁護蔣介石,成為中國國民黨內的一個派系,時稱“新政學系”。楊永泰、熊式輝和張群被稱為新政學系三巨頭。該系並無固定的組織,其成員便是在這三巨頭手下做官時間較長或地位較重要的人物。1948年上半年該系籌辦篤力月刊社,企圖建立一個固定的組織,但隨著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未及成立。南京解放後,新政學系的上層人物或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或流亡海外,該集團遂告消失。

【幹校系】

蔣經國

三青團中央幹校是蔣經國其成就功業的關鍵一站。蔣經國對三青團中央幹校的經營,不僅形成了蔣經國嫡系的另一大派系——幹校系,使他從偏於一隅的地方專員搖身一變成為中央大員,而且為他跨入軍界創造了條件。幹校系是蔣經國系的中堅力量,是後來臺灣蔣經國政權的一個重要基礎。


以上為中國國民黨內主要政治派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