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一個高手,是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沒有一個高手,是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

顏寧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雪莉 · 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北京時間2019年4月30日晚,美國國家科學院公佈了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有25名外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其中就包括42歲的中國科學家顏寧。

2007年,未滿30歲的顏寧即從普林斯頓博士畢業回到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最年輕教授”。此後,她的科研成果更令人矚目——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最有影響力的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兩篇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她還與時任環保部部長、現任北京市市長的陳吉寧,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葉玉如,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等在2016年被《自然》評為10位“中國科學之星”。

2017年,顏寧離開任教十年的清華大學,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首位雪莉 · 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雪莉 · 蒂爾曼(Shirley M. Tilghman)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建校200多年來的首位女校長,這樣的頭銜在美國教授序列裡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沒有一個高手,是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

顏寧的“出走”曾在科學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動。儘管坊間議論紛紜,但不可否認,過去二十年顏寧“清華—普林斯頓—清華—普林斯頓”的學術軌跡,本身就可以視為中國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螺旋式上升的一個註腳。科學本無國界,當一位優秀的華人科學家,為人類福祉去尋找更多可能性時,應該獲得的,是期許和祝福。而回首過去十年顏寧的清華之路,我們更應該明白:沒有一個高手,是在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哪有什麼天才,只有無比堅韌的奮鬥。


顏寧這十年

文字統籌 | 晉浩天

來源 | 光明微教育(gmweijiaoyu)

01

“如果在國外,我不會這麼高產”

2007年10月,受清華生物系老系主任、醫學院常務副院長趙南明教授的邀請,30歲的顏寧從美國回到母校清華,成為清華園裡最年輕的教授,向膜蛋白這個充滿挑戰的前沿領域進發。

“剛建實驗室的時候,我都快瘋掉了。”顏寧說:裝實驗臺、訂購儀器試劑、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曲折之多,進展之慢,讓急性子的她直抓狂:“大約有半年我都異常焦慮,後來步入正軌後,就順暢得多了,感覺做實驗跟國外沒什麼區別。”

自2007年回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以來,顏寧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近二十篇以她本人作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頂級期刊上,其成果兩次入選《科學》評選的年度十大進展。速度之快、水平之高,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如今,再談起當時的選擇,顏寧毫不猶豫:“回國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事實上,早在2012年,顏寧就曾告訴《光明日報》記者,在清華醫學院4年多的時間裡,她以獨立或共同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或被接受了9篇研究論文,其中包括4篇刊登在《細胞》《自然》《科學》這三種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還有一項研究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的“2009年科學十大進展”。

這樣的成績連顏寧自己也十分驚訝:“如果我在國外以同樣的起點同樣的時間作研究,我不會這麼productive(高產)。”

是什麼讓顏寧的收穫有如神助?

“是清華為培養人才奠定的各項基礎和推動力。”顏寧說:“專心學術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而要做到專心致志需要兩個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持和優越的科研軟環境。”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沒有一個高手,是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


02

做科研,就要有股“死磕”精神

葡萄糖,地球生物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它,究竟如何進入細胞?100多年來,多少科學家為之著迷。

2014年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揭開了這個源自生命內部的奧秘:由37歲的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年輕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

“學術界對於GLUT1的結構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之久,而顏寧在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了GLUT1的晶體結構!從某種程度上說,她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納德·魁百克說。

這一次,中國科學家的確打敗了數十年來全世界為之苦苦鏖戰的頂尖科學家。而在這場歷經百年的科研比拼中,創造奇蹟的,是一支主幹力量完全“本土化”的年輕團隊——70後的導師顏寧,80後的博士後鄧東,90後的博士徐超、吳建平,以及孫鵬程。

2014年1月17日,顏寧和她的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沒想到,成功的歡欣來得如此之快。

傍晚5點多,顏寧坐在辦公室裡,緊張地等待著實驗數據的收集結果。5個多小時過去了,她給學生鄧東打了一個電話。“還在處理數據。”鄧東回答,他也從計算室裡走了出來,緊張的心情讓他覺得,即使一分鐘的等待,也彷彿過去了半個世紀。

5分鐘後,大約晚上10點半。“哇!”當打開電腦軟件查看數據結果時,在場的所有同學不由得大聲歡呼。鄧東已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激動地跑到導師顏寧的辦公室。此時的顏寧,平靜地看著鄧東,一句話也沒說。數據結果一錘定音,這項成果的歷史意義,此時無法用言語表達。

這是過去幾十年間,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國的諸多世界頂尖實驗室都曾經或正在為此全力攻關,但始終未能成功解決的難題。在收集數據之後,顏寧實驗團隊進行結構解析,並將這一成果投向了《自然》雜誌。5月18日,該成果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後,立即引起世界科學界的關注,充分肯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面對世界科學家無從下手的實驗,顏寧研究團隊用“死磕”精神和嚴密邏輯收穫了科學研究上的完美勝利。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沒有一個高手,是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


03

追尋科學夢,一支年輕的“本土”團隊

“今天,與一堆學生約好唱卡拉OK,我忙完手頭事情趕過去的時候,卻沒人;打電話,都說喝醉了,撤了。我笑罵幾句,竟然敢放我鴿子,但完全理解。我知道,鄧東太不容易,揹負了各種壓力,太多期望,我以他為傲!”

2014年5月20日,顏寧的一篇日誌,記錄下了實驗成功後團隊成員難得的一次放鬆。

平均每天12個小時的高強度實驗,恆溫4度的“冰箱”實驗室,實驗團隊幾百個日日夜夜執著地進行著他們好奇而又熱愛的科學戰役——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這個創造世界科研領域奇蹟的研究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更難以想象的是,在這個被浮躁裹挾著的社會里,這群年輕人卻如此心無旁騖地醉心科研。

究竟是什麼力量,在短短几年內就讓中國科學家自己的實驗室裡生長出了世界級的研究成果,更鍛造出一支精幹的科研“奇兵”?

年輕的團隊充滿著無限的活力,年齡的相近使他們之間亦師亦友。在這樣的團隊裡,對學生而言,收穫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是珍貴的系統的科研訓練和成長經歷。

“我剛回清華不久,我的同事劉國松教授曾經跟我說過做科學家的三個境界,他的評論對我影響頗深。”顏寧始終認為,探求真理的頑強意志是這個年輕團隊能夠沉靜下來,並最終獲得成功的最大秘訣,“第一重是職業,第二重是興趣,第三重是永生。也許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理解,但重大科學發現給社會、人類帶來的改變卻是不可磨滅的。”

這種對科學夢想的堅定追求,不只是團隊領頭羊顏寧的信條,更是整個研究團隊的氣質。

“大約有兩年多的時間,每週四、週五的凌晨一點,我都會自動醒來。”那是《自然》《科學》雜誌上線的時間,“再困,我也會爬起來坐到電腦前,看有沒有人發表類似的成果,沒有就鬆一口氣,還有時間,加把勁。”鄧東笑言“科學研究沒有第二,只有第一。”

好奇、熱愛、堅持、鍥而不捨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正是團隊的這種科學精神,讓他們一步一步揭開了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神秘面紗,邁上了科學殿堂的一座高峰。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沒有一個高手,是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



04

好的科研土壤,讓科學研究自由生長

除了年輕,這支締造奇蹟的科研團隊還有著另外一個顯著特點:除了導師顏寧,其餘的都是土生土長、沒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學生。

“歎為觀止。”著名生物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用這四個字總結這項研究成果的科學意義。他同時強調,在今天的社會背景下,顏寧團隊的成功更大的鏡鑑還在於,如何將成功的經驗推廣開來,“為什麼這裡,中國科學家的實驗室裡能產生如此級別的偉大發現?如果能研究透,一定能助益整個中國科學的騰飛。”

“從事科學研究,最幸福的就是自由感。”顏寧對如今國內的科研環境大加肯定,“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連續多年對基礎科學領域的投入都是大幅度增長。如今,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真的是日新月異,這是我回國前根本沒有想到的。”

“不同於以往用論文量、課題數衡量科學家的評價機制,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制機制改革,對於人才評估最看重的是能否將目光集中在全球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上並取得成果。”魯白如此總結這片給予顏寧團隊充分養料的科學土壤,“我們強調原始創新,鼓勵學科交叉、協同合作,注重建設研究支撐平臺,還鼓勵學術批評精神,營造積極向上的科研氛圍。”

而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攀上這座高峰,不僅對於科學研究本身有重大意義,從未來看,也將惠澤人類。


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沒有一個高手,是一夜之間強大起來的


05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

2016年6月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顏寧研究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組合作在《細胞》雜誌發表論文,首次報道了人源膽固醇轉運蛋白NPC1的4.4埃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與埃博拉病毒GPcl蛋白複合體6.6埃分辨率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看清NPC1介導埃博拉病毒入侵的“門”提供了分子基礎。

兩年多前,顏寧研究組更是解開了一個困擾全球生物學家半個世紀之久的難題:率先解析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讓人們清楚看到葡萄糖進入人體細胞的“門”長什麼樣。

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接二連三的重大發現,讓榮譽紛至沓來。可這位青年女科學家卻一如既往地淡定。她始終銘記自己走上科學道路時的理想:“發現某些自然奧秘,在科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

科學研究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顏寧始終有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裡;如果在攻堅階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點。

她追求的是一名科學家的境界:“也許學術論文只有極少數人理解,但重大科學發現給社會、人類帶來的改變卻不可磨滅。”這種信仰與追求,她也反覆講給組裡的學生和更多年輕人。

“經濟發展決定中國有多富,科技發展限定中國有多強。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影響,我想也正是中國科學家對於國家最根本的使命。”2014年,站在清華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這位師姐寄語學子。

如今,她最大的心願,除了做出更多超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是培育更多超一流的人才:“希望有一天,看到從我實驗室裡走出的學生成為各個大學的教授,作出更大的科研成就。作為一個導師,還有什麼比看著學生創造奇蹟更令人欣慰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