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一、地理位置

雷山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 107°55′~108°22′和北緯 26°02′~26°34′之間,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雷山縣總面積 1218.5 平方千米。距省府貴陽 184 公里,距州府凱里 42 公里。

二、行政區劃

全縣總面積1218.5平方公里,轄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大塘鎮,達地水族鄉,方祥鄉 8 個鄉鎮,154個行政村,323個自然寨,1305個村民小組。2017 年,全縣總人口 16.1萬人,超過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苗族、漢族、侗族、水族、瑤族共5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1.2%,其中,苗族人口13.4萬人佔 83.2%,侗族0.4萬人佔2.5%,水族人口0.64萬人佔4%,瑤族人口0.1萬人佔0.6%,其他少數民族佔1%。

三、自然資源

雷山現有耕地面積15936.97公頃,其中,水田11390.87公頃,旱地4546.1公頃。雷山縣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林地面積9.33萬公頃,活林木儲量459.7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2%。縣內有黑熊、麝羊等23種二類保護動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種名貴野生中藥材,素有“天然綠色聚寶盆”之稱。雷山縣生產的銀球茶、清明茶等茶產品多次獲省優、部優榮譽。 “銀球茶”被評為“貴州十大名茶”。筍子、魔芋、蕨類產品等山野菜遠銷港澳臺及日本等國家。雷山水資源豐富,流域面積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6.8萬千瓦。

四、旅遊資源

雷山縣主要旅遊風景區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上寨,中國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銅鼓發源地掌坳村,中國最美的苗寨烏東、百年水上糧倉新橋村等一批民族旅遊村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雷公山,響水巖瀑布,高巖大峽谷等風景名勝區和雷公坪“點將臺”、格頭“秀眉營”等歷史遺蹟。

1997 年,郎德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2001 年,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雷公山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2 年,雷公山獲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4 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5 年,國家民族博物館批准雷山縣創立“中國苗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

2007 年,西江鎮被批准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西江千戶苗寨與郎德上寨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烏東村被中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

2008 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2008 年 12 月 30 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08〕233號批覆了《雷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該規劃主要分佈在雷山縣的丹江鎮、西江鎮、郎德鎮和大塘鄉的行政區域內,總體面積 63平方公里。

2009 年 4 月 25 日至 27 日,在世界旅遊精英博鰲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遊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機構評為“中國最美的小城”;被中國精選國際旅遊品牌推廣盛會評為“中國最佳魅力旅遊名縣”。

五、雷山苗族文化與節日

雷山縣的苗族建築、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仍保留著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豐富文化內涵,是活生生的“苗族歷史文化教科書”。雷山縣苗族有三大舞:銅鼓舞、木鼓舞、蘆笙舞;有三大歌:苗飛歌、別福歌(苗族敘事史詩)、遊方歌;三大節:爬坡節、吃新節、鼓藏(苗年)節(雷山縣苗族節日繁多,其中一年一度的“苗年節”和十三年一度的“鼓藏節”最為隆重。“苗年節”和“鼓藏節”主要是祭蝴蝶媽媽祭姜央祖先,“苗年節”屬小祭,十月歲首過頭年,十一月過大年,十二月過末年。十二週年“鼓藏節”屬大祭,以單數為吉數舉行活動。“苗年節”一般活動三至九天,“鼓藏節”活動十三或十五天);三大賽:鬥牛、鬥雞、鬥鳥;有三大傳統手工藝:銀飾、蠟染、刺繡。走進雷山,你能見到唐代髮型、宋時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將領略一部濃縮的中國農耕文明發展史。

●地理環境

※地貌:雷山縣地處雲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 2178.8 米,最低處海拔 480 米。

※氣候:雷山縣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 14℃-15℃之間,最高氣溫 35.6℃,最低氣溫零下 8.9℃。年降雨量 1310 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 80%。無霜期 240-250 天,年均降水量 1375 毫米,年均日照 1225 小時。

●自然資源

※水資源:雷山縣地處貴州的暴雨中心,雷山縣有大小溪流216 條,總長 647 公里,年均徑流量 5.3 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 1.56 萬千瓦。雷山縣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流域面積 1218 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 6.8 萬千瓦。

※土地資源:雷山具林地面積佔雷山縣總面積的 19.07%,草地面積佔總面積的 28%。雷山縣跨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土四個土帶,含 7 個土類,33 個土屬,77 個土種。

※生物資源:雷山縣有 2000 餘種生物物種,含國家珍稀保護動植物資源 50 餘種。雷山縣內有黑熊、麝羊等 23 種二類保護動物和天麻、杜仲等 200 多種名貴野生中藥材,有“天然綠色聚寶盆”之稱。

●經濟概況

雷山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1.83億元,同比增長12.1%,增速排全州第1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6983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7.48億元,同比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5.07億元,同比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28億元,同比增長14.8%。三次產業結構為23.5:15.9:60.6。2017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35,923萬元,完成縣預算調整數35,915萬元的101%。

※農業:農業生產穩定轉型。全縣茶園面積16.15萬畝,完成低產茶園改造提升1.23萬畝、無公害產地認定2.87萬畝、有機茶園認證615畝,茶青產量1.56萬噸,茶產品產量3589噸,茶產品產值5.3億元,雷山銀球商標被評為2017年度消費者最喜歡的茶葉品牌,雷山高山綠茶被選用為黨的十九大用茶。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451公頃,實現糧食產量4.56萬噸。黑毛豬、林下雞等特色養殖業規模化發展,肉類總產量達到6098噸。藥材種植面積860公頃,有天麻、青錢柳、丹參、鉤藤、黃柏、冰球子、淫羊藿、太子參等等種植品種豐富多樣,全年實現藥材產量2180噸,同比增長5.3%。新增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畜牧業呈現平穩增長。2017年畜牧業增加值完成2.07億元,同比增長6.3%。肉類總產量6098噸,同比增長1.7%,其中,生豬出欄60807頭,增4.2%;牛出欄6847頭,增長1.6%;羊出欄4977只,增長4.6%;家禽出欄19.63萬羽,增長2.3%;禽蛋產量891噸,增長0.8%。漁業生產步伐加快。2017年,水產品總產量987噸,比上年同期增長5.5%。漁業生產呈現平穩健康發展趨勢。園區帶動作用增強。全縣共有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4個,園區面積516.9平方公里,佔縣國土面積的42.4%,以園區為引領,加強輻射帶動,全面推進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2017年農業園區總產值達45.87億元,增長28.4%。全縣規模養殖、家庭養殖場(戶)達達到301戶。

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貴州“雷山縣”概況:雲貴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工業和建築業:工業企業產能提高,工業經濟穩定增長。全縣規模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256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894萬元,同比增長3.5%;主要產品產量商品混凝土生產完成7.33萬立方米,同比增長26.6%;產銷率100%,同比增長0.3%。建築產業激發活力。2017年,雷山縣共有3個建築業企業,建築業總產值完成35096萬元,同比增長1048.1%;房屋施工面積為85050平方米,同比增長21.5%;房屋竣工面積為51030平方米,同比增長208.8%。建築業總產值呈現井噴式增長。

※服務業: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9.28億元,是2012年的2.5倍,同比增長14.8%,年均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2012年52.3%提高到2017年6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3.6%。旅遊產業勢頭強勁,呈現井噴式增長。2017年,全縣接待遊客965.31萬人次,同比增長39.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7.37億元,同比增長41.0%。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68億元,佔GDP比重為9.53%,居全省第二位。消費市場日趨活躍。2017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1億元,同比增長11.2%。批發業銷售額完成13.21億元,增長15.4%,零售業銷售額完成13.3億元,增長14.9%,住宿業營業額完成6505萬元,增長11.5%,餐飲業營業額完成2.39億元,增長15.3%。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建成雷山縣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有40多家企業參與農村電商、野生蕨菜、春筍等產品在郵樂購平臺上線運營。建成3G、4G基站661個,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為100%。電信業務量完成1.99億元,增長134.96%。“通村村”智慧交通運平臺在全省作為示範進行推廣。

※財政、金融和保險:2017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35,923萬元,完成縣預算調整數35,915萬元的10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2,284萬元,佔財政總收入的62.03%,完成預算調整數21,990萬元的101.34%。上劃收入完成13,639萬元,佔財政總收入的37.97%。稅收收入完成12,016萬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53.9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7,528萬元,其中:本級支出95,286萬元,上級專款支出62,242萬元。金融行業穩步發展。2017年期末,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75.67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45.04億元,同比增長8.6%。金融機構貸款餘額達30.63億元,同比增長12.5%。營利性服務業生機勃勃。2017年完成規模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收入8246萬元,同比增長25.2%。

※城鄉建設:一是城鎮規劃建設日趨完善。雷山縣被列為貴州省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完成陶堯片區城市設計規劃、城南片區規劃設計編制並批覆實施,啟動縣城總體城市設計。完成西江鎮、永樂鎮、大塘鎮總體規劃編制和審批實施,啟動望豐鄉、方祥鄉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啟動縣城永樂南路和城北片區棚戶區改造,落實貸款3.35億元。完成城南片區和蚩尤大道綠化、步道鋪裝及河道景觀工程、公檢法系統基礎設施、一中地下停車場等項目建設,雷山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新開工房地產項目3個,續建項目1個,累計完成投資3.18億元。城鎮化率提高到39.38%。二是鄉村面貌明顯改善。累計投入資金2.17億元,完成也改、格頭、新橋等美麗鄉村示範村和42個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完成58個傳統村落消防改造,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430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34處,解決3.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強力推進農村清潔風暴行動,實施城鄉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工程建設,完成城鄉垃圾中轉站建設8座,配備垃圾運輸車87輛,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8.7%。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鄉鎮2個、省級衛生鄉鎮2個、省級衛生村寨17個。三是配套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建成農村客運招呼站60個,開通“通村村”智慧交通雲平臺;建成3G 和4G基站661個,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達100%;行政村農村廣播電視綜合信息網絡雙向覆蓋率達100%;啟動西江110千伏和大塘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改造建設10千伏線路46公里,低壓線路78公里。

※教育事業:2017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10所,其中幼兒園36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72所(小學27所,初中5所,教學點40個),普通高中1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2572人(專任教師1915人)。全縣學生總數在校(園)生26180人,小學在校生11646人,初中在校生588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242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305人。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兩項督導”通過省人民政府評估認定;累計投入3.2億元,建成思源實驗學校、縣第三小學、報德小學、丹江第一幼兒園、蓮花小學等18個教育工程;完成丹江、大塘、永樂、郎德等中小學校點佈局調整,補充教職員工370人,縣城“大班額”問題得到緩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88.7%、93.2%、89.5%。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線604人。

※文化事業:2017 年,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到西安、上海等開展旅遊推介活動10次,並在央視等主流媒體和龍洞堡國際機場投放雷山旅遊宣傳片,成功承辦“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成功舉辦“雷公山之巔·巴拉河之夏”山地自行車賽、雷山苗年等系列活動,雷山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衛生事業:2017年,全縣現有醫療預防保健機構15所,其中縣級有縣醫院、縣疾控中心、縣婦計中心各1所;鄉鎮衛生院8所;私營醫院4所。全縣共有村級衛生室128所;全縣共有個體診所17所。現有床位719張,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6.11張,目標要求為6張;共有執業(助理)醫師167人,註冊護士215人,公共衛生人員79人,全科醫生22人;醫療衛生累計支出1.66億元,完成縣中醫院、丹江衛生院、丹江社區服務中心、縣疾控中心、縣婦幼保健院和大塘、郎德衛生院主體工程建設,完成鄉鎮衛生院“五室”建設,建成10個村衛生室,啟動西江衛生院建設;新農合參合率達99.9%,劃撥補償資金5741萬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全縣154個行政村;完成縣鄉公立醫院遠程醫療平臺建設;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7‰。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98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375元;全縣減少貧困人口2203戶8991人,有13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19.59%下降到13.37%;城低保月保障標準從484元提高到532元,農低保年保障標準從3060元提高到3528元,累計發放城鄉低保資金6713萬元;發放救災救濟、醫療救助、撫卹優待等資金共2128萬元,發放城鄉養老金1676萬元,發放特困供養資金272萬元;完成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3312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4100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

※脫貧攻堅:一是抓實“兩率一度”達標。深入開展“回頭看”“大排查”,全年新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2590戶4863人,剔除1649戶2158人,淨增941戶2705人,群眾滿意度穩步提升。二是抓好專項扶貧。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狠抓春季攻勢、夏季 “大比武”、秋季攻勢行動,紮實打好“四場硬仗”。投入資金1.15億元,完成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102公里;投入資金2.79億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199戶4645人,啟動1800套安置房建設;圍繞產業扶貧,扶貧產業子基金通過銀行評審2.02億元,已獲批投放1.22億元。實施“因戶施策”項目8926個,補助資金2678萬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5.21億元;投入教育資助資金1748萬元,資助學生1510人,免除3436名貧困學生的學雜費326萬元;扶貧醫療救助3444人次,補助1446萬元。三是不斷創新扶貧模式。“鄉村旅遊+”產業扶貧模式持續推進並在全省旅遊工作推進大會上作經驗交流介紹。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四結合”,實施“因戶施策”政策和“第五重醫療保障”,設立教育扶貧基金,實現貧困戶縣內就醫全免費和非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邊緣戶子女入學資助全覆蓋,群眾獲得感不斷提高。四是強力推進極貧鄉鎮脫貧攻堅。爭取得到極貧鄉鎮子基金7.36億元,已使用1.96億元。完成大塘極貧鎮脫貧攻堅總體規劃等7個專項規劃編制,實施大塘快速通道、大塘旅遊基礎設施等42個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極貧鄉鎮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資源、環境和生產安全:2017 年,有耕地面積15936.97公頃,其中,水田11390.87公頃,旱地4546.1公頃;全縣林地面積9.33萬公頃,活林木儲量459.7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2%;縣城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率達98.3%,全面推行“河長”制,落實河長名錄171名,完成雞鳩水庫等4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完成城鄉垃圾中轉站建設8座,配備垃圾運輸車87輛,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8.7%。

●民族文化

※錦雞舞: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於貴州省黔東南的丹寨縣和雷山縣境內,主要流傳於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排裡、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巖寨、桃江、幹腦、南腦、等苗寨。

※古瓢舞:古瓢舞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都跳這種舞蹈。古瓢舞多為男性在前邊拉古瓢琴,姑娘們踩著琴聲,雙手呈抱圓形擺動並扭腰、搖胯、步伐輕盈、身上佩戴的銀飾隨著身姿的擺動而叮噹作響,悅耳動聽,別有情趣.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美,發人生情。 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於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

※銅鼓舞:銅鼓舞是敲擊銅鼓時踩著鼓點節奏跳的舞,擊鼓的方法是:把銅鼓置於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支耳朵繫好懸掛於鼓柱挑手杭吊起來,然後鼓手右手持鼓糙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胭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迴音桶),桶口對鼓胭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於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銅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 11 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於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 跳銅鼓舞和跳蘆笙舞有的同時進行,舞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佩戴的銀首飾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

※蘆笙舞:蘆笙舞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蘆笙,用同一曲調吹奏,並由蘆笙頭或蘆笙手吹笙領舞,然後是穿盛裝的姑娘、中年婦女、年邁老嫗圍圈牽手跟著跳,隨著蘆笙的曲調,操著統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動。較其它的苗族地區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 50 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晚會上。

●風景名勝

※郎德上寨:雷山郎德上寨是一個苗族村寨,距凱里市區 29公里,距縣政府雷山 7 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遊的重點村寨之一。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所以又稱為“長裙苗”。郎德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公山森林公園:雷公山,苗嶺之巔,為貴州苗嶺山脈東段總稱,主峰海拔 2178.8 米,雷公位於雷山縣城東北面,距縣城30 公里。雷公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 11 座海拔1800 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 71 萬畝。雷公山是母親山,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雷公山頂年均氣溫只有 9 攝氏度。

※西江千戶苗寨: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 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 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 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曆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1982 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1992 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 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 5 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05 年 11 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2010年,西江景區榮獲“多彩貴州十大品牌”“多彩貴州百強品牌”“貴州十大魅力旅遊景區”等殊榮;2011年西江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12年,西江景區榮獲“中國十大最美村落”“貴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稱號;2014年,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村寨”;2015年,西江苗寨景區被評為世界十大鄉村旅遊度假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