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年紀,你為什麼就選擇了跳橋自殺呢?

十七歲的年紀,你為什麼就選擇了跳橋自殺呢?

個人因素: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像《三國》張飛那樣的,偏膽汁質氣質類型的,當情緒狀態處於動盪期,一點小的外界刺激,都有可能激起內心千層浪。

在情緒衝動之下,不合理的認知推動其作出了極端行為。

家庭因素:家長以往諸多的責罵、不理解等不良教育方式與溝通方式堆積形成的負面情緒,一旦外界的刺激,讓他感受到自己被否定、哪怕是別人的一點點無心舉動,他都會被解讀成是對自己的敵意,就會應激性的將長久埋藏在心底的憤怒發洩。

就像瓦斯爆炸,只有可燃氣體達到一定濃度時,外界給一點小火苗,就會發生重大事故。

諸多因素導致了這讓人扼腕嘆息的事件,冰凍非一日之寒,跳橋也非一時興起。

十七歲的年紀,你為什麼就選擇了跳橋自殺呢?

叔本華說過:當一個人對生存的恐懼,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就會選擇自殺。

當一個原本充滿著愛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是痛苦與恐懼,那麼他還有什麼可留戀的。

家庭關係融洽、父母相互關愛、孩子感受到是被包容、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那麼這個孩子會是個堅強、樂觀、敢於承擔責任的未來花朵。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初是對家長行為習慣、思維模式進行模仿與認同的,一個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學會的也是用發脾氣、爆燥的方式去應對與解決問題。

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孩子是一個善良、有同情心、會關心他人的人。早有先人說過:龍生龍、鳳生鳳。這句古話是有其一定道理的。心理學把這個現象叫行為遺傳學。

排除個人天生是容易衝動的易感氣質的影響,家庭就起著中和、平衡、消化與引導孩子情緒走向的作用,不管家長是嚴厲還是溫和,在教育孩子時能保持理性和從容,有話好好說,孩子們是不是聽的進去多一點?

十七歲的年紀,你為什麼就選擇了跳橋自殺呢?

有家長會說,說是容易,但做起來難。

那是因為你在幼年時,也是被這麼帶大的。慢慢長大結婚生子,不知不覺就像極了你的父母親。

解決這個問題,是需要家長更多地去學習心理學,成長自己,處理自己早年未解的創傷,才會不被現在孩子的一些行為激發你早已被遺忘在心底的負面情緒。

這樣,你就能看清,你負面情緒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你的還是孩子的。接過的家庭諮詢裡,很多家長會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承受,這種現象心理學叫“踢貓現象”。

十七歲的年紀,你為什麼就選擇了跳橋自殺呢?

家庭,應該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和最有力的支撐。

作為家長,一定要儘早明白:孩子不是為了完成你們未完成的心願才來到世上,他們是降落在人間的天使,是為完成他自己的使命而來。我們家長是負責提供“愛、自由、支持”成就他去活出自己的陪伴者。

當一個人有著健康的人格,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過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那麼他終究會幸福地生活下去,這難道不是我們家長常掛嘴邊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