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中諸“屍”——形天

雖然《山海經》之《海外西經》中所述之“形天”並未有“形天之屍”之名,但此“形天”亦現於《淮南子·地形訓》,而此時已被人稱之為“形殘之屍”。故而對此“形天”,亦當看做《山海經》中之“屍”為宜。再看“形天”之事蹟,亦符合上文所述“屍神”之定義。亦可能是“形天”之後人,在祭祀其祖先時,進行的一種“屍祭”性質的舞蹈,則此“屍”當為“神主”之意。類似這種未有明確的“屍”之名,而具有“屍神”之實的“屍”,亦常見於《山海經》眾“屍”之中。

經中諸“屍”——形天

形天,是我國上古神話人物中非常著名的一位,其事蹟亦是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形天與帝爭戰,勇猛異常,鬥志昂揚,死猶未矣。故而陶淵明《讀山海經》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詩句,以讚揚形天雖然失敗,卻仍然戰鬥不已的抗爭精神。

經中諸“屍”——形天

形天,在其他眾文獻中,亦記作刑天、形殘、形殘之屍、形夭、邢天、刑夭等。對於此眾名,袁珂在其著作中有比較詳細的研究,在此略作敘述:

經中諸“屍”——形天

經中諸“屍”——形天

袁珂考證認為:與形天戰鬥的這位“帝”是黃帝,而形天、夸父及蚩尤皆是炎帝之臣。如此可見,則形天之神話,亦應是炎黃二帝之爭的一部分。 形天傳說的歷史實影,當是炎帝部落主體敗於黃帝部落後,炎帝部落中的一些聯盟部落或勢力不甘心失敗,紛紛起兵反對黃帝部落。若為此,則其“屍”字當是通“氏”、“人”及“夷”字,即“形天之夷”、“形天氏”之意。形天勢力反對黃帝部落,但其結局仍是敗於黃帝部落,其部眾或是歸降或是逃散,但形天(族)武士們昂揚的鬥志及慘烈的戰鬥,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故而有了其戰士死後仍在揮舞著兵器的傳說。類似的關於經歷過激烈戰鬥的古戰場,後世仍有“英靈”活動的傳說,在我國各地廣為流傳。例如雲南省陸良縣“驚馬槽“的“陰兵過路”即是較為著名的一個。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形天斷首舞干鏚”這個景象是繪製於現已失傳之“古山海圖”中,而《海外西經》所述,只是對此圖象的文字描寫。形天“斷首”代表其已身死或失敗,而“舞干鏚”則代表其死於戰鬥或生前極其勇猛。其身死之後,仍能舞動,大約是指其大部失敗後,殘部仍有活動。

經中諸“屍”——形天

另外,形天所葬地“常羊之山”,亦有學者認為是傳說中炎帝所降生之地。且從《海外西經》的下文所述,常羊山之北,歷經數地之後,便是軒轅國。這些地方都是炎黃二帝的活動區域。以上亦是形天傳說與炎黃二帝之爭有所關聯的重要證據。亦有學者認為“形天”即是“夏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