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用戶68708500


為什麼有些上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原因很簡單,年紀大的人只相信銀行,他們認為銀行是國家的,只有銀行才可靠。另外,就是現在社會的是騙子太多了,讓人防不勝防,各種騙局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更不要說年紀大的人,就是年輕人許多騙局也看不明白,從保健品到P2P,再到區塊鏈,數字貨幣,海景房,原始股,電話詐騙等等,還有打著各種旗號的金融傳銷詐騙,普通老百姓哪搞得明白,社會上的各種騙局太多了。這些年老百姓上當受騙的事情太多了,年紀大的人現在是誰也不敢相信,其實整個社會風氣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已經降到歷史最低點。怎麼辦呢,銀行總還有點信譽,老年人覺得無論如何銀行是政府的人,總還可靠點吧。所以,筆者給銀行講課也多次告訴他們,要珍惜老百姓剩下的這點信任,世界上沒有什麼比信任更值錢。銀行一旦失去了信用就什麼都沒有了。總體上我國銀行還是比較守信用的,也有少數銀行不講信用,是銀行工作人員內外勾結,欺騙儲蓄戶,對於這種人一定要嚴罰,不能讓這種害群之馬敗壞了銀行的信譽。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什麼財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資資本運作的難題也歡迎私信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我的頭條號專欄開通了,有關於投資理財的最新音頻和文章,幫助您提高理財技能,歡迎關注。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為什麼?因為習慣成自然!

我來個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家鄰居的阿姨現在60多歲,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她每個月基本都會去銀行查看錢有沒有到賬,但是去查賬她不會通過ATM查詢,每次都是去銀行櫃檯查,時間久了銀行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認識她,她也跟銀行的工作人員很熟,所以非常信任銀行的工作人員。

就這樣,她每個月除了留足基本生活費之外,幾乎把自己的積蓄都存在這個銀行,有部分購買的是理財產品,部分存的是定期,加起來差不多有20萬左右。

我做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士,知道錢存在銀行肯定是跑不過物價的,所以多次勸她不要把所有的錢都存在銀行,那樣會貶值的,但是她總是無動於衷,而且我建議她購買餘額寶或者其他產品,她也是聽不進去,說我不懂裝懂,還說只有錢存在銀行才是最安全的,其他理財渠道都是騙人。

對於這位鄰居阿姨,我也是拿他沒辦法,我估計她己經被那個銀行的工作人員洗腦差不多了,在她看來,只有銀行才是最可靠的,其他都是不靠譜。

我想目前肯定有很多人跟這個阿姨一樣,他們之所以那麼那麼偏愛銀行,我覺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習慣,這幫老人經歷的年代比較辛苦,在他們那個年代,存錢在銀行是唯一的理財渠道,能獲得利息就是最好的,所以他們會認為銀行才是存錢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安全,這種習慣想在短期內改變是比較難的;

第二是信息缺乏,雖然現在的信息已經很發達,但是很多老人獲得信息來源還是主要靠電視、報紙等傳統渠道,很多人甚至都不懂上網,所以對於新興理財產品接觸的比較少,也不瞭解,有錢也沒地方投資。

第三個是銀行的洗腦,這幫老人是銀行的常客,而且有點錢基本都是存在銀行,銀行對他們知根知底,所以會經常對他們洗腦,讓他們把錢存進銀行或購買理財產品;

第四個是缺乏判斷,比如你說的為何很多老人喜歡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家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保息的,但是在很多來人看來,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個樣,只要通過銀行辦理的都是存款,這個主要是他們對銀行非常信任,所以有時候存款變保險了她們都不知道。

第五個是銀行理財產品對於老年人確實是最好的投資渠道,雖然有很多渠道的投資收益要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但是對應的風險也很大,而這些老人存的錢基本都是養老錢,萬一虧損那養老都沒保障了,而錢存定期利息有太低,都不夠抵消物價上漲水平,所以銀行理財這種收益和風險相對較平衡的產品更適合老人投資。


貸款教授


每一代人所處的金融環境不同,造成對“錢”的處理方式、理財習慣也有所不同

現在去銀行櫃檯買理財的大爺大媽,平均年齡至少得60歲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紀80~90年代,他們大約30歲,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會上財富最集中的群體。

那個時候,“理財”這個詞還沒被創造出來。

當時,如果一個家庭攢了點錢,往往就是去銀行存成定期存款,要麼就是買國債。90年代的銀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動輒可以到10%:

我是80後。小時候,父母發了工資,第二天我媽就會去銀行,把一部分工資買成定期存款。我爺爺、姥爺也會把每年積攢的退休金,委託我媽買成五年期國債。

2000年之前,我國金融市場還相對不太成熟,適合家庭理財的渠道很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存定期、買國債,就等同於“理財”了。


2001年,我國加入WTO,在這之後,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才開始逐步開發理財產品。

很多人去銀行存款時,在櫃員的介紹下,逐漸認識了理財產品,並開始積極配置。

我記得,我家買的第一款理財產品是民生銀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現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銀行理財,收益連餘額寶都跑不贏。

於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況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了家庭理財的首選。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們,變成了滿頭白髮的大爺大媽,但他們當初養成的購買銀行理財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這段時間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迅猛、日趨成熟,投資理財渠道越來越多,但銀行理財依然是風險最低的產品,上歲數的人買了踏實,後面不用操心;

更關鍵的是,大爺大媽們知道,只要去銀行說要買理財,就會有工作人員悉心介紹,然後幫他們挑選、填單子。大爺大媽要做的,就是存夠錢、輸密碼就妥了。

對於大爺大媽來說,還有比買銀行理財更方便、體驗更好、風險更低的理財渠道嗎?


金投手


您好,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比較穩定、安全性較高,一般三個月或半年乃至一年的鎖定期,就可以獲得5%左右的年化收益率,這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不過,對於銀行理財產品,也並非沒有風險,實際上雖然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不低,但仍然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風險。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部分老年人,他們往往熱衷於到銀行客戶經理那裡購買理財產品,而期間他們並沒有對相應的條款加以熟悉,由此導致自己的資金買了非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而是一些保險類理財產品等,而這卻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效果。除此以外,對於部分銀行人員,與外部民間機構的資管產品或信託產品有合作,並把產品積極推銷給這一些老年人,而看似年化收益率高達10%以上的收益率,且有著銀行作為背書,老年人也會深信不疑。殊不知,對於這些投資理財產品,卻是充滿了不少的投資風險,而在銀行銷售也並非完全出自於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這確實讓不少老年人受了傷。不過,歸根到底,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很大程度上還是看中了銀行的背書,看中了銀行理財產品比較穩定的投資收益率,而安全性、收益率優勢,卻吸引了大量老年人的參與。實際上,如果老年人通過正式渠道購買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發生風險與問題的概率並不高,但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更需要把銀行理財產品的條款看清楚,並做好相應的風險評估,做好充分準備後,再行考慮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郭施亮


像40到50歲的中年人,其實是比較喜歡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第一, 有保障,畢竟是銀行推出的。金融行業不會捲款跑路

第二, 低風險。但是利率又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可以增加收入

第三, 較為簡單。年紀大的人其實是不願意接觸現在互聯網金融的類的產品,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錢被企業所騙走,他們更願意相信的是銀行。

第四, 銀行的理財產品准入門檻較低,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而且相比起定期存款可以隨時取出,但是也有一定的收益。綜合以上好處其實中年人更願意去購買理財產品,他們不願意把錢放在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上,因為他們已經老了,即將要面臨退休養老。如果發生意外,他們其實是沒有辦法去抵禦這種災害的。

他們的思維模式受著老一輩人的影響,認為銀行就是最安全的,把錢存入銀行是他們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他們不會去做投資。所以他們更願意去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縱觀現在年輕人的理財方式:其實更多的是用來吃喝玩樂,根本不會購買理財產品。所以說這是兩種消費觀念的一種衝突,一個是會存錢,一個是會花錢。

這是由於時代所決定的,所以我們也不要過多的指責我們的父母只會存錢,不會花錢,其實他們存的錢其實最後都是想花在你身上,只不過他們,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來。給你提供更好的生活,父母是愛你的。

智聯校園 趙宇鑫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我發現老年人喜歡理財,但很多老年人理財被騙!這是為什麼呢?

1.老年人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靠譜安全,收益又比較高。所以就心動了,把錢投了銀行的理財產品。

2.老年人一般都很有錢,有退休金和鉅額存款,他們不像年輕人會玩微信和支付寶,他們還是老思想,把錢存到銀行裡!如果他們懂得其他投資理財的方式,他們也許就不會如此熱衷於把錢存到銀行裡了!

3.既然其他新的投資理財方式,老人們不懂,自然就會懶得去了解。他們為了省心,就乾脆把錢都存銀行,買了理財產品啊!

4.2018年以來,很多私人搞的投資理財跑路了,很多老人的養老金和存款被席捲一空,老人們頓時懵了!有的老人被氣死,有的想不開,自殺身亡!老人們這才明白過來,看來錢還是隻能存在國有銀行裡面!國有銀行有政府背書,不會出問題啊。

這私人搞的理財項目,信用最差,隨時隨地可能跑路,投資人立馬血本無歸,投訴無門,維權很難!只要是捲入了非法集資,錢基本上就打了水漂了,追不回來了!

於是,資金開始又回到了國有銀行體系!老人們紛紛把錢存銀行,買理財產品!


高中數學鄧老師


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

首先,因為上了年紀的人手裡閒錢,年紀大的人,都已經退休了,手裡握著退休金,自己也沒多大的花銷,那放在銀行裡利率非常的低。理財的利率相對高了些。所以呢?上了年紀的基本上把自己的錢都投在理財上。


年輕人都不買理財產品。年輕人大多都是月光族。掙了點兒錢,抽菸喝酒,上酒店,唱卡拉OK,還要交女朋友,那點工資真不夠他們花的,哪來的錢買理財產品。

第二,是為了排解寂寞自己給自己找點事做!上了年紀的人大多都退了休。而兒女都出去工作,還有大多數兒女們都不和老人在一起住!老人與人你們很少見面,於是就參加個理財來排解一下自己的寂寞。給自己找點兒事兒幹,增加和人交流機會!

第三,老人退了休,一下子沒了工作。工作的時候,整天忙忙碌碌。現在一下子閒下來,心裡反而空嘮嘮的,找點兒事做,通過理財獲得收入,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老年人容易被忽悠, 因為經常去銀行,對他的存款是知根知底兒的。銀行經理就不斷的去說說服老人,和老人大談理財的好處。被銀行的洗腦,好多老人如果認真的一個理是也拉不回來!

第五,就是老年人其他的投資渠道少!股票,期貨,基金,餘額寶……這些他們知之甚少,也不會操做。理財對老年人來說還是比較容易操作的。而且理財產品還是比較穩定的。在國家大行裡安全性比較高,容易讓老年人信賴!


生活還要繼續,希望總在前方,我是松高尋鶴,熱愛生活,崇尚美好!讓我們一起聊生活談希望,松高尋鶴期待著您的關注!


松高尋鶴


不要說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就是去存款,大部分老年人都不喜歡銀行卡,而是存單或存摺,為什麼呢?眼見為實,心理踏實,圖個信任。

老年人去銀行買理財產品,首先圖個信任。在他們心目中,銀行都是國有的,即使時至今日出現了很多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這種觀念也一時難以轉變。國有的銀行,也是人民的銀行,也應該為老百姓辦事著想。從工作到退休,所有的日常收支時刻與銀行緊密聯繫,不僅銀行熟悉,而且對銀行工作人員也熟悉,在日積月累的交流往來中建立的信任,一時是難以改變的。

理財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在他們心目中,銀行就是存錢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不放心,而事實證明,這種觀念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當下民間、網絡理財平臺魚龍混雜時期,爆出的陷阱和套路不在少數。這些案例也進一步促進了他們對銀行品牌的信任度的提高。其實,老年人介入理財產品領域的時間並不長,而且與普通存款相比,佔比也不大。但是僅有的這部分老年人也是在銀行工作人員耐心教育引導下,逐步從接觸理財產品,到認識理財產品,最後才真正參與購買理財產品,而不是從其他渠道認識理財產品。通過一兩期的實際操作,交易規則和收益率也基本與銀行介紹相吻合。實踐出真知,切身體會再次固化了到銀行理財的習慣。




平臺理財對於老年人有一定障礙。首先,平臺理財的傳播有限,對老年人影響力很弱;其次,平臺理財大多依靠網絡和移動端(手機)進行交易,而網絡的虛擬性對老年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第三,老年人對智能手機操作實在有限,很多僅打電話,最多看看火山,刷刷抖音,你要他開戶或交易,的確非常困難。第四,非銀行理財負面消息太多,令人有談虎色變,避而遠之的感覺。

少年們,請不要以為老年人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太老套。你可知道,當他們退休以後,這些錢都是他們含辛茹苦,省吃儉用,積累下來用來養老的血汗錢。一旦有任何閃失,晚年的生活該怎樣維持,一身的病痛靠誰來救治?人到老年,再也沒有主動性收入,抗風險能力也會極度下降,保守理財才是上上策,寧可少掙利息,也要保證本金的安全,這才是老年人成熟理性的投資理財觀。


龍門山財經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上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其實原因很好理解。

一則,五、六十歲的人缺乏投資理財知識,又缺乏冒險的的精神和資本,如果這點錢向其他領域投資,比如高風險高回報項目或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他們把握不住風險,非常害怕和擔心,他們一輩子錢的這點錢很不容易,大都是血汗錢、養老錢和救命錢,如果投資打了水漂,那這一輩子就白活了,養老也就沒有指望了。也確實現在社會上投資圈套多,水也很深,不少人因參與社會非法集資或互聯網理財平臺的投資,投資全打了水漂,變得一貧如洗。同時,五、六十年代的人受到的傳統教育成份多,大都勤儉節約,不輕易花錢,他們習慣於將錢存入銀行,當銀行發行的各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於銀行存款時,他們大都樂意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認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比較放心、靠譜。在央行理財新規和銀保監會理財新辦法發佈之前,確實不少銀行理財產品都是由銀行風險“兜底”的,更讓老年人放心大膽地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二則,現在面向民眾投資渠道仍然比較狹窄,一些理財產品仍然無法滿足民眾日益投資理財意識增長的需要,尤其面對老年人的投資理財就更加少了,這些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如果有更好的投資理財產品或平臺,又安全可靠,我相信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人數就會大大減少。

而現在風向變了,今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會存在風險,銀行不再風險““兜底”了,相關部門一定要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廣大老年人;同時各金融機構或政府儘量開發適合老年人投資的理財產品,讓老年人的養老錢能夠保值增值,做到安享晚年!


開偉觀察


本來上了年紀的人都喜歡去把錢存銀行,後來覺得銀行利率過低,就去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像我父母也就是相信銀行,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不會騙人的,而把錢投向信託、私募、P2P這些領域,是存在較大風險的。銀行買理財產品相對安全的理念已經深入老人們的心理。

但是近兩年,我們經常看到中老年人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後資金不知去向或者被挪用的事件發生,搞得老年人不知究竟該問銀行索賠呢?還是找客戶經理去要錢呢?

事實上,出了這些問題的主要還是銀行方面吸納了一些代銷理財產品,而銀行理財經理往往又挪用了客戶的資金,讓其他企業去運作,當然這些理財產品贏了錢,我們中老年人可能永遠不知道,只要到期了,那些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和挪用的資金都會歸還給客戶。

而就是有一些銀行的代銷理財產品或者客戶經理挪用資金後,發現投資失敗,無法向中老年投資者歸還購買理財產品的本金,這就往往讓中老年人覺得我把錢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咋還出了事情呢?現在投資銀行理財產品不安全了嗎?

實際上,作為銀行來說,要加強對代銷理財產品的監管,以及對客戶經理培訓力度,以確保中老年人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資金安全。而對於廣大中老年人來說,你在購買理財產品籤協議時,一定要看清楚,究竟是當地這家銀行跟你籤的理財協議,還是銀行作為代銷的機構與你籤的協議,不是銀行自己推出的理財產品最好不要隨便籤署,以防出現投資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