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高臺:做活“綠文章” 實現“綠富美”

原標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 百名記者走基層】

做活“綠文章” 實現“綠富美”

春意盎然,正是植樹好時節。

連日來,在高臺縣的戈壁灘上、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幹部群眾揮動鐵鍬、栽植新綠的身影。4月以來,高臺縣已有近5000名幹部職工投入義務植樹活動,完成了2萬多畝營造林,以實際行動交上了一份“綠色”成績單。

“風沙一起,桌子、碗裡都是一層沙。風沙最大的時候,栽好的樹苗、新修的水渠、地裡的小麥苗都會被沙子埋掉。”提起昔日風沙肆虐的情景,70歲的胭脂堡村村民秦希業至今心有餘悸。

胭脂堡灘是高臺縣重點風沙口之一,植被覆蓋率低,沙丘移動快。如今,當地經過改造的沙化土地上,種起了連片的梭梭等沙生植物,正一步步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巨大轉變。

高臺縣積極從“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轉變,在適合種植的沙化土地上栽植露地葡萄、優質雜果等經濟林,發展梭梭人工嫁接肉蓯蓉等綠色生態產業。如今,高臺全縣已經發展枸杞栽培3660畝、經濟林雜果栽植3500畝、栽植梭梭同時嫁接肉蓯蓉3500畝、優質牧草3200畝。

前幾年的這個季節,在合黎鎮八壩灘走上數公里都見不到一點綠色。近兩年來,高臺縣在八壩灘上栽植適生樹種,並引進龍樟文化旅遊公司在此投資發展生態觀光產業,栽植了大片的紅葉楊、胡楊、東北五角楓等景觀樹,讓這片荒灘變成綠地。“項目帶動附近鄉鎮近200人實現就業,去年僅發給村民們的工資就有300多萬元。”公司負責人王玉嘉介紹道。

風沙變成了風景,不少群眾從綠色發展中找機遇,從生態改善中求效益。

黑泉鎮十壩村村民常學勤2013年流轉了60畝防風固沙林,栽植梭梭樹、肉蓯蓉。同時,散養了2000多隻“胭脂雞”,架起了7間流動板房,開起沙漠“農家樂”。去年,“農家樂”收入近13萬元。“生意紅火,日子過好了,還為家鄉防沙治沙出了力,很帶勁!”常學勤笑著說。

在合黎鎮六二村,育苗大戶張晶明的苗木種植基地正是收穫季,工人們正忙著起挖、裝運樹苗。“這裡的苗木現在不僅供應縣裡的城市綠化,還銷往新疆、內蒙古等地,一年也能收入一二十萬元。”張晶明說。

苗木產業不僅鼓起了育苗大戶的“錢袋子”,也帶動了附近群眾增收。六二村村民張蘭英每年這個季節都會到育苗基地打工。“在家門口打個零工,一天八十塊錢,非常好。”張蘭英說。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高臺縣已成立苗木公司、合作社58家,繁育苗木4000多畝,年出圃各類苗木5000多萬株。近兩年來,全縣累計治理沙漠50.5萬畝,封育區內的植被覆蓋度從10%上升到30%以上,綠洲向沙漠區推進8至10公里。(記者 範海瑞 通訊員 周淑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