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的越多,看問題的深度、廣度就越到位,說出的話就越尖銳,越深刻,如何避免誤解?

五峰道人796


題主,您好,我來回答一下您的疑問。


一、書讀得越多,並不意味著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就越到位。

讀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精讀,一種是泛讀。精讀一本書,勝讀十本書,因為在精讀的過程中,把書真的讀透了,也讀薄了,也讀到自己的頭腦裡了。而泛讀一本書,實際上也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而已。因此,相對於前者,後者有時也只是浪費時間,對提升看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並沒有實在的意義。

二、書讀得多的人,如果深度和廣度到位的話,話會說得深刻,但不會尖銳。

書讀多、讀深了,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涵養人的性格,擴展人的知識面,提升人的智慧,當然也可以從更深刻的、更多向的角度去看待一個問題,並且不會輕易地進行價值的判斷,當然也極少出現帶有情緒化的尖銳表達。說到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尖銳如果帶有情緒,那麼就不是深刻;真正的深刻是能夠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並能解決問題,真正的深刻是盡力保持價值中立,並能對牽入其中的人帶有同理心。

三、讀書只是人成長的一條路徑而已。

人的知識的獲得、看問題的深刻,需要藉助於從不同方面獲得的資源。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蘇軾說: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您看,人的成長 ,包括看問題的深刻,是需要從多個不同的路徑來修煉自己的。光靠讀書這一路徑,真的不是絕對可行的!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幫助到您!


清風說心理


讀書越多,並不必然看問題深刻、廣泛。

一、只讀書不理解(未消化)不行,結果是書是書,人是人,兩張皮。書讀的再多也無用。

二、讀了書不思考、不體會、不辯別。只能越讀越糊塗,無所適從。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書本上的觀點相互衝突的比比皆是。甲書說是(例如孔子是大聖人〉,乙書說非(例如說孔子是大混蛋)。

三、只讀書不運用,不實踐是書呆子。書會越讀越傻。現實生活中,有的讀書人十分偏激。自認為知識豐富,真理在握。說話別人很難理解,很少有人認同。(例如範跑跑)。

讀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學以致用是關鍵。一個人讀書再多,也沒有圖書館藏書多,也沒有計算機的內存多。

看問題深刻,讀書只是條件之一(簡接經驗)。更重要的是體會、經歷(例如.,走萬里路),試驗(科學技術類),思考(消化、吸收、批判、鑑別、感悟、覺悟…),尤其重要的是不斷運用、實踐,不斷加深認識。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遠及近,透過現象看本質…,

看問題廣泛。決定因素並不主要是看書多少。更關健的是看問題的高度、角度。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站的高才能看的遠,視野開闊才能看的廣。不少讀書人,被書本所禁錮(非禮勿視),選擇性失明。只看好,不看壞;只看了有字書,沒看到(不會看)無字書;只看到美好,沒看到(不願看)醜惡,只看光明,不看黑暗;只看優點不看缺點’或者相反。只看到自己喜歡的,沒有看到自己不喜歡的。因此,這種讀書人看問題極端、片面,不切實際,難被認同。

這種讀書人自認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自認尖銳、深刻。目空一切。唯我獨尊。外人感受則是覺得這些讀書人尖酸、刻薄。不食人間煙火。傻x一枚。

要想不被別人誤解,也許要想別人所想。站在對方角度想問題。這樣才能理解別人。說別人聽的懂的話(說大白話,不說書面語言,不故做高深),放下身段。端正態度。考慮對方立場,顧及對方感受,採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語言、按受程度…。


二億六老人


那說明書讀得不夠。😓

繼續讀!好好讀!

真正把書讀通了的,自然是一通百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這樣的人

必定是智慧的,包容的,寬厚的。

所以,真正的大家,不會尖銳尖刻。

只有像我們這樣的半桶水,搖搖晃晃,才會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裝逼賣弄喋喋不休。。。

這是修煉境界高度的差別。

功到自然成。

裝,是裝不出來的。

^O^





觀滄海GCH


何必去解讀?你讀的書和別人的經歷都是影響個人觀念的原因。你有你的觀點,別人有別人的態度,想要糾正別人的態度,就是把自已置於別人的對立面,使衝突不可避免。

你說,你讀書讀得多,並不代表你能讀懂人。再說,你說的"書讀的越多,看問題的深度、廣度就越到位,說出的話就越尖銳,越深刻”,也不竟然。誠然,讀書可以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看問題相對全面一點,深刻一點,但不代表讀了點書的人說的話就是對的。

真正讀懂書的人,也是社會生活上過得成功的人。這種成功不是名和利之爭,而是能使自已平常心看待事物的能力。當自已的觀念,別人不接受的時候,可以聽取別人不同的意見,正視別人正確的觀點,及時改正自已的錯誤觀點。當自已的意見不被別人採納的時候,應有的態度是保留自已的意見,而不是強勉別人去接受。

我們在對話中,首先要做的是一個傾聽者,在別人說話過程中適當用點頭等姿態語言表達同意,為發表不同意見儘量營造相對柔和的語言環境,只有尊重對方,對方才會重視你的意見,才不會有牴觸情緒。


多知事


讀書多,就是掌握的理論多,用在實踐上,還需要理論結合實際,實事求是。

“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也經歷有在中國的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包括“游擊戰”、“農村包圍城市”、“論持久戰”等。如果只是照搬照抄,錯誤的例子也不少,而且還是以付出流血犧牲的慘痛代價。因此,理論結合實際,不是句空話。

讀書多,不一定就能看問題有深度、有廣度。因為這個深度和廣度的判斷,只能以“實際”而論,還得靠實踐。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亦有之。也有說:知易行難。理論不能結合實際,就是兩張皮結合不到一起,有心無力,起不到作用。

需要依靠大家的力量,就必須要有統一的思想和一致的行動。做不到這點,要麼可以說讀書不到家,要麼可以說可以作典籍無法成為思想。思想的力量是大的,是有力量的。也只有博覽群書,深刻的理解實際,才會有力量。

有誤解,太過犀利尖銳,指的是問題的嚴重性。人可以發現問題,那是有這個心。但後續的,還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問題的識別、分析到解決,就是“實踐”的過程。有讀書的基礎,學習,有學,更要有習。

學習,也有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呵呵說吧


應該說的話不是更尖銳,而是更容易考慮聽話者的感受,說出去能給對方容易接受和有好感受,這才是學的最高層次。而不是學得一點皮毛,拿著像釘子東戳西戳,讓所有的人都感到你的膚淺而不是才華。就像下棋,只能看到兩步,三步的認為水平就好了?真正高水平的能看到七步,八步去的。能看到問題所在,又能看到針對問題所做出的反應合適不合適才是關鍵。。


北瞟


看問題的深度廣度真的到位的話,就接近佛或神或道的視角,什麼時候見過佛或神或道說過話?😄懂得越多一定越厚道中庸善良~~


貢獻018


首先,命題有問題,讀書多不一定就思考問題深入,其次,自認為思考問題有深度有廣度的,絕大多數都是半桶水


微雨泣南牆


那是書讀的還不夠多,讀書會讓人心性沉穩,秀外慧中,怎會鋒芒畢露,觀點也許會更深刻透徹倒是真的,但不會把場面搞尷尬的


行者入藥


看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無不表達著一個人真正的內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