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今天的節目開場之前,我們先聽一個數據。就是從19世紀初,到21世紀的200多年來,包括現金、黃金、債券、股票這四類可投資的資產升值表現。

現金就不用說了,200年前的1美元,到了今天,只剩下5美分了,貶值速度可見一斑。

其次就是非常堅挺的黃金。看起來是挺穩定的,但是回報率實在是太低了,200多年才漲了3倍多。

第三,是債券。長期債券在200多年裡,漲了1000多倍,那是相當驚人。

最後我們再看股票,200多年裡,整整漲了100多萬倍。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200多年裡股票瘋長100多萬倍

所以,在現金、黃金、債券、股票這四類可投資的資產中,哪個最值得投資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當然是股票!

可是很多人卻都覺得,在他們的印象裡,股票老是在跌啊!並且,各類媒體也天天都在報道,拯救股民,不要跳樓……總覺得股票這玩意兒不太靠譜。特別是2018年貿易摩擦以來,一個兩個的,都虧的底兒朝天!但是實際情況是,我們把視野拉長, 歷史上那種超級股災,經濟危機,大蕭條,甚至都導致世界大戰了,但卻並沒有影響股票的整體上升趨勢,100多萬倍還是100多萬倍!

那可能還有人覺得,那是美國!中國市場還不是很成熟。

這麼跟你說吧,從1990年上證指數開盤以來,到現在已經接近30年了。上證年化複合收益率也已經超過10%,所以說股票整體上漲的數據規律是通用的,並不侷限於某一個國家。

還有人統計過,股票資產的長期年化回報率大概在6~7%左右,這個數字也被稱為西格爾常量,代表了社會平均財富增長的水平。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股票本身就包含了通脹的因素。每一次政府超發的貨幣,都會反映到企業的原材料和產品價格上。

其次,股票上漲,代表的就是企業給全社會創造價值的增量。請注意,咱們現在說的都是價值的增量。很多人可能覺得,買房子也挺好,你看房價漲的多快?但是咱們要搞明白,這房子和股票的上漲,完全是兩碼事兒。

股票漲是因為他是一種“產出型資產”。通俗一點講,就是它是一直在源源不斷的產生價值的。 我造手機的,今年賣一億部,明年賣1.5億部。後年出個新款,賣2億部。我做藥的,今年這個藥救了多少人,明年我推出一個新藥,療效更高,救更多的人。這都是在持續不斷的創造價值。所以,為什麼會有200多年來,100萬倍的增長呢?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而像是黃金、白銀,它本身是不幹活兒的,只是靠市場的波動來獲得收益。房子也是一樣。有人說我房子每個月都能收租金呢?你想想幾百萬的房子,每個月就收幾千塊錢的租金,這產生的價值也實在是太低了。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抱著一種投機的心態去炒房的。

這個就是巴菲特不太推崇的投資方式。因為這種鉅額的上漲,只是因為各種政策、經濟環境導致的,沒辦法長久保持。當年就有人問巴菲特,對比特幣怎麼看?巴菲特就說:“我不太看好。為啥呢?因為比特幣本身不產生價值,唯一的盈利方式就是等著哪個傻子來接盤。你說這事兒能靠譜嗎?”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巴菲特

後來比特幣暴漲,就又有人說:“你看,巴菲特這老頭兒眼光不行了吧?比特幣有錢他都賺不到!”結果到了2018年,比特幣狂跌。這幫人一句話都不說了。所以,為什麼巴菲特能掙大錢?因為他關注的點不是掙快錢,而是可持續地掙錢。

我問你個問題,有兩個基金經理,一個每年都給你保持5%的年化收益。另外一個,第一年就給你掙50%,10倍於前面那個基金經理。第二年還是50%,特別厲害。但是第三年,運氣不好,虧了50%。請問,這兩個基金經理,你選哪個?

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會選第二個。為什麼呢?因為你一千萬投進去,第一年就能拿500萬,第二年又能拿750萬。第三年虧了!沒事兒,前面已經掙得夠多了。大部分都有這個想法。但是如果你仔細一算,問題就大了。

第一個基金經理,1.05乘以1.05,再乘以1.05,結果是1.1576。三年下來,總收益率為15.76%。

而第二個基金經理,1.5乘以1.5再乘以0.5,結果是1.125,三年總收益率為12.50%。還不如第一個呢。

所以你一比較,就會發現這完全是反直覺的。看起來是500萬500萬的,拿著倍兒爽,但最後還不如細水長流。

所以巴菲特就說:“投資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虧損。因為你虧50%,就得漲100%才能漲回來。這是完全不對等的。”而且你這一虧,就中斷了複利效應。

那什麼是複利效應呢?

愛因斯坦把“複利”比作人類的第八大奇蹟。你把上一期的收益作為下一期的本金,就這麼利滾利下去,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就會得到一個異常巨大的收益。巴菲特的千億身價,就是這麼來的。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愛因斯坦

而你再看咱們國家的很多上市公司,幾乎90%以上的公司商業模式,從根子上來說就是沒有複利效應的。

如週期股,今年大幅盈利,各種熱度,各種媒體報道。但是明年又大幅虧損,就這樣的行業是沒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只能去階段性的投機。還有很多訂單型和項目型的公司,做完這個項目就得找下一個項目,沒法保證持續掙錢。這樣的模式也很難有長期複利效應。還有一些重資產型的製造型公司,一年到頭掙的錢還不夠賠的呢。什麼機器壞了、廠房報廢了……錢都搭這裡面去了。

那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做“自由現金流”。

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你掙的錢減去資本開支,剩下可以自由支配的錢。如果掙得越多,花的越少,那麼最後歸股東支配的錢就越多。這樣的公司就越有價值。而你再反觀咱們的創業板,幾乎80%以上的公司自由現金流都是負的,天天往裡搭錢。所以,為什麼很多人買股票越買越虧?連續幾年的自由現金流都是負數,這種公司已經不是在創造價值了,而是在毀滅價值。

所以,綜合考慮以上幾點,巴菲特看好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快速消費類和金融類的。金融類主要是以各種銀行為主,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利滾利的行業。而快速消費類的,有可口可樂、華盛頓郵報、吉利剃鬚刀等等。

巴菲特曾經說過,每當我入睡的時候,想著全美國男人的鬍子都在長,我就能睡得很香。這些東西老百姓天天得用,而且擴張的邊際成本也低。就拿可口可樂來說吧,全世界人民都喝這個,而且這玩意兒是沒有味覺記憶的。它不像麥當勞的漢堡、雞翅、薯條,吃多了會膩。而可樂,你早上喝了,下午還想喝,甚至還有人直接把它當水喝。而且可口可樂的經營模式是具有確定性的,不用搞什麼業務創新,直接生產出來,批發出去,賣了就完事兒。但是像麥當勞,它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賣玩具贈品,因為你得吸引小孩兒啊。要是隔壁的肯德基簽下了迪士尼,自己沒簽下來,那麻煩就大了!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巴菲特喝可口可樂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巴菲特吃麥當勞

當然了,巴菲特也承認麥當勞是好公司,但是要跟可口可樂比,他還是更願意買比較簡單的可口可樂。所以,快消型企業就好在這裡:首先是模式簡單,然後量又大,擴張還方便,每年都能穩定增長。而且在價格上還有提價能力。一瓶可樂只要漲1毛錢,一年下來就得多掙多少錢?如此一來,經過多年的累積後,複利效應自然就出來了。

可口可樂的董事長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就算現在所有的可口可樂工廠全都被原子彈炸平了,在半年之內,依然可以複製出一個同樣規模的可口可樂。為什麼他這麼自信呢?

首先還是得益於我們前面說的模式簡單。其次就是可口可樂這個品牌已經深入人心了。有一本書叫做《可口可樂傳》,講的就是可口可樂是如何從一種飲料,變成一種“世界文化”的。

傳說咱們現在聖誕老人的形象,紅衣服紅帽子白鬍子,其實就是當年可口可樂為了打廣告而塑造出來的。還有就是他們在各種特殊時期的宣傳,二戰、禁酒令、冷戰時期……直接就把可口可樂和愛國主義、美國生活等捆綁到一起,形成了一個特有的品牌形象。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可口可樂版聖誕老人

所以這裡,就涉及到巴菲特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投資理念,就是“護城河”理念。就是說一家上市公司在某個方面,必須具有非常強大的競爭優勢,別人誰都比不上。而“品牌”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蘋果、茅臺、愛馬仕……這些公司已經不是在賣產品了,而是在賣“牌子”。這種多年積累下來的口碑是沒法競爭的。而且消費者的這種對品牌的認可度,是不會寫在財報裡的。兩家公司,同樣的市盈率,一個是知名品牌,一個是非知名品牌,你從財報上看,完全沒有區別。但事實上區別大了去了。這種來源於品牌的無形資產,很容易被投資者忽略。

這只是其中一點,還有一類護城河叫做“轉換成本”。

比如蘋果產品。蘋果不僅賣手機,他還賣電腦、iPad、iWatch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一套。已經形成一個“生態”了。當你用慣了蘋果的產品後,你就很難再換別的牌子。還有Windows,你只要沒什麼特殊原因,正常人是不會去換掉的。包括巴菲特喜歡的銀行行業。你在這個銀行開戶,可能一輩子的錢都存在這兒了。因為沒人喜歡瞎折騰。這些轉換成本的存在,讓投資者可以放心買他們的股票。

還有一類護城河叫做網絡效應。什麼意思呢?比如推特、Facebook,每增加一個用戶,你可以關注的人,可以看的內容都會呈指數級增加。包括微信、支付寶、美團外賣、滴滴打車等,為什麼這類APP都喜歡在前期瘋狂燒錢補貼用戶,就是想盡快的去建立一個具有龐大用戶群的“網絡”。等到規模成型後,別人想競爭也難了。

所以,按照巴菲特的理論,一家公司想要長久,想要維持住複利效應,安安全全的滾雪球,就一定要有自己的護城河。

前幾年,《從0到1》這本書特別火。書裡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企業必須得想辦法做到壟斷。只有壟斷才能避開競爭。從而保證自己的生意天長地久,而這一點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要素。

咱們說了這麼久的如何識別好公司。但是你看中一個好公司後,也別急著買。巴菲特有一個“安全邊際”的概念。什麼意思呢?就是投資者應該在他願意付出的股價和她估計的股票實際價值之間,留出一個較大的差價。通俗點來說,就是得買的便宜。

舉個例子,就是有一個公司叫美國運通。現在是做信用卡的。當年它主要是做旅遊支票,提供各種國際金融服務。之前巴菲特就特別看好這家公司,但一直不捨得買,直到出了一件事兒。

說是有個哥們兒整天投機倒把,幹一些騙人的勾當。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被人揭穿了。最後一查,誰是擔保人啊?美國運通。這下好了,運通的股價瞬間暴跌!而且這事兒還禍不單行,沒幾天又發生了著名的肯尼迪遇刺案,整個資本市場馬上就陷入了一種非常悲痛、絕望的環境中。

不過呢,這個時候巴菲特開心了。他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首先,他做了一系列的市場調查,發現老百姓對美國運通擔保的這破事兒,沒啥大的反應。都是華爾街在炒作,老百姓根本就不在乎。你問老百姓們:“美國運通的支票好用嗎?你相不相信它?”老百姓都說:“我一直在用啊,挺好的,沒啥問題!”你看,老百姓們完全不受資本市場的悲觀情緒影響。所以巴菲特立刻就決定大筆買入美國運通。結果證明,這個決策完全正確,直接讓他的持倉資金翻了一倍。

同樣的案例也發生在可口可樂身上。當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也是鬥來鬥去,然後又遇上了黑色星期五,股價狂跌20%。這個時候巴菲特又笑嘻嘻的買入了可口可樂。他覺得,一個公司出的事,出的緋聞,或者是面對一些系統性的風險,只要是沒有損害到它的價值,沒有對它的核心競爭力造成影響,那它的股價就是被低估了的,完全可以買進!

所以,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就總結了一個概念,叫“市場先生”概念。就是你得把資本市場理解成一個非常情緒化、非常喜怒無常的人,他並不能每時每刻都把股票的真實價值給反映出來。對付這種人,你就不能和他瞎摻和,必須站在一旁冷眼旁觀,用一套非常冷靜的邏輯去仔細分析。所以巴菲特從來就不愛在華爾街待著。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華爾街實在是太吵了,這種喧囂的環境讓我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市場先生理論

然後再講一點咱們中國人的事兒。

現在很多人就把股票當成了買彩票。買了、中了,開心!沒中?難受!完全就是一種賭博性質的買法。大多數中國人買股票,就知道個股票名字,知道個股票代碼。幾百萬砸進去了,連這個公司幹啥的都不知道。你說這跟買彩票有啥區別呢?彩票只是一段沒意義的數字,而投資是某樣東西的價值,是要看它內在邏輯的。這就要求,投資者能看懂他買的公司。

查理芒格在接收採訪的時候,別人經常會問他,你對Google和Facebook怎麼看啊?他的回答是:“這個我不懂,請問下一個問題!”這說明了這老頭看不懂科技股,索性就不買。一定要把錢投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和商業模式上。

著名的投資家彼得林奇,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找了一群七年級的學生,然後讓他們自己做一個投資組合,想看看這幫小孩子是怎麼買股票的。

結果發現,孩子們買的股票裡,有孩子們都愛吃的麥當勞;有平時都會穿的耐克;有父母經常帶他們去逛的沃爾瑪;還有孩子們最最喜愛的迪士尼。這些股票持倉兩年後,都獲得了非常好的收益。唯一賠錢的就是IBM。彼得林奇問孩子們,為什麼要買IBM?孩子們回答說:這是電視上專家推薦的。天天有人往他們家裡打電話,讓他們的爸爸媽媽買。所以孩子們因為耳濡目染,所以也買了。這個就是賠錢的原因!不懂就不要買。寧願錯過機會,也不要輕易去冒險。

巴菲特這個人,生活中其實也是這樣。有一次有人請他吃飯,吃到一個很好吃的火腿三明治。第二次人家又請他,說咱們換個地方吧?而巴菲特卻告訴請客的人,不用換了。上次那個就挺好。我沒有理由再去冒險嘗試新的了。這已經形成了巴菲特的一種生活習慣了。

所以有句話說:找股票要像找終身伴侶一樣謹慎。當然了,現在找終身伴侶也不謹慎了。但是意思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價值投資跟風險投資不一樣。風險投資你要到處找機會,但是價值投資只要找一個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好公司,然後安安穩穩的拿住。經過長時間的複利積攢後,自然會有豐厚的回報。

而你再反觀咱們現在的大部分投資者,其實已經不能說是投資者了,只能說是投機倒把的,整天就炒一些熱點。就跟那菜市場門口老頭老太買彩票一樣,妄圖一夜暴富。當然,運氣好的,的確是能暴富。但是大多數人沒這個運氣。往往就是買來買去,最後發現,我錢怎麼莫名其妙的就沒了?

所以,為什麼要學習巴菲特的長期價值投資呢?因為長期的東西就不怎麼靠運氣,它是穩定上升的。不用糾結一些週期性的波動。就像咱們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雖然經濟會時好時壞,但從整體上來看,肯定是在不斷進步的。而且是大幅進步!

往更大了說,整個人類的發展趨勢就是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那些恐慌、危機,最終都成了我們前進的墊腳石。這完全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甚至是大賺不賠的。這是兩百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的。

所以,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其實非常簡單:首先,看準一個好公司,弄清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其次,找一個別人恐慌的時機買入;最後,慢慢等著複利的回報。

我們最後再講一個巴菲特的小故事。說是有一天,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去香港旅遊,然後到了吃飯的點,巴菲特說:“我請客!”蓋茨又說:“你那麼摳門兒,還請客啊?請啥客?”巴菲特說:“請麥當勞!”兩個人進去就把漢堡、薯條給點了。等到付賬的時候,巴菲特慢慢地從兜裡掏出2張優惠券,問服務員“這個沒過期吧?”這個畫面,當時就被旁邊的人拍了下來。

巴菲特: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在香港麥當勞

所以,你可以看到,股神巴菲特其實就跟咱們普通老百姓一樣,是個非常簡單樸素的小老頭兒,和他的投資理念如出一轍。

後來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問巴菲特:“ 你的投資方法既然那麼簡單,而且又那麼賺錢,那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學你呢?換句話說,為什麼大多數炒股的人,總是虧?”

巴菲特回答說:“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