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紅樓夢》中“襲為釵副,晴有林風”的說法,你怎麼看?

文學芳草地


寶釵、黛玉、襲人、晴雯都是《紅樓夢》中與寶玉密切相關的女孩。對於四人,

《紅樓夢》有"襲為釵副,晴有林風"之說,紅學界通常講的是 "晴為黛影,襲為釵副",出自脂硯齋批語,之後這一論斷被紅學界廣泛認可,甚至成為了經典論斷。

但我個人覺得這話正確,也不正確,下面說說我的理由:

正確:對比烘托法和"草蛇灰線"法的需要

從小說寫作角度出發,這一論斷是正確的,曹雪芹對《紅樓夢》裡的人物描寫完全拋棄前人小說人物的"類型化"特點,特別是才子佳人小說"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形象塑造,也打破了過去"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寫法,使古代小說人物塑造完成了從類型化到個性化的轉變,塑造出了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為了做到這一點,曹雪芹採用了傳統的技法,如對比烘托、比喻等;也採用了開創性技法,如以書中人物的視角描寫刻畫和"草蛇灰線"法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晴有林風,襲為釵副",是曹雪芹採用了對比烘托法和"草蛇灰線"法的需要。

從書中看,對比烘托法的使用在《紅樓夢》中非常普遍,最突出的就是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對比:一個病如西子,一個態若貴妃;一個孤傲,一個圓融;一個冰清玉潔,多愁善感;一個是寬容大度,端莊大氣等,通過對比,二人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但是這樣的對比對於人物塑造還不遠遠夠,曹公深諳"紅花"需要"綠葉"來配的道理,所以在著力寫黛玉和寶釵的對比同時,也著力寫晴雯、襲人,通過用兩位丫鬟來襯托兩位千金小姐再合適不過了。

首先晴雯在相貌、性格以至命運上和黛玉都有幾分相似之處。晴雯長得很像黛玉,曹雪芹贊她"風流靈巧","眉眼長得有點像你林妹妹"(此"王夫人"語);從性格上來講,兩人都聰明伶俐,都是率真之性,敢於反抗封建階級,都渴望真摯的愛情;兩人也都是使氣弄性的好手,晴雯有撕扇子,黛玉有鉸香囊;晴雯有一張玲瓏快嘴,黛玉擠兌起人來更是犀利過人等。

反之,襲人和寶釵亦如此,襲人和寶釵在為人處世之道、性格上很相似。襲人是出了名的"賢人",為人溫柔和順,大方穩重;寶釵更是安靜和順、顧全大局的大家閨秀;兩人都比較賢惠,比如在勸導寶玉用功讀書、少在內幃廝混方面有共同的旨趣,襲人和寶釵交結,也在於她們這種思想的一致。

通過晴雯和襲人的側面烘托,二人的形象更加飽滿,同時"晴有林風,襲為釵副",也是曹雪芹採用"草蛇灰線"法的需要。

最早將"草蛇灰線"法作為一種小說創作技法術語使用的人是金聖嘆,用來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經常被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細看下去,卻有一絲脈絡可尋。《紅樓夢》採用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筆法,使每一個情節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故事和畫面之間的轉換非常自然,不著痕跡。這種筆法在書中也以"隱喻"的方式表達,表現在人物刻畫上,就是以一個人物為另一個人物的"影子",即"影子"說。

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主要體現在晴雯隱喻了黛玉的命運,雙方襯托了彼此。比如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那回(第六十三回),在場的丫鬟小姐全都佔了花名(花名即一根上面寫有暗示命運的竹籤,類似於占卜,是一種遊戲),惟獨沒寫晴雯佔,因為林黛玉已經掣了一枝"芙蓉籤"在手,在此曹雪芹已有意將二人命運統一,暗寓於芙蓉之中。即以芙蓉花代表黛、晴二人的共同命運。後來晴雯死了,寶玉寫《女兒芙蓉誄》祭她,"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其實暗示了黛玉後來的悲劇命運,也是寶玉對這兩個女子相同命運的悲鳴。


但是"晴為黛影,襲為釵副",這只是創作筆法,不等於人物本身。從人物本身上來看,這種相似只是形似而非神似。世界上每片樹葉都是美麗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試想誰願意一直活在釵黛的陰影下?所以這種說法不正確。

不正確:兩人只是形似而非神似

1. 晴直和黛曲

雖然晴雯和黛玉兩個人很相似,但還是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在晴雯直,黛玉曲。

首先兩人出身不同,黛玉比晴雯更有修養,更有才華;而且晴雯的聰明不如黛玉,但是晴雯又比黛玉更為要強、勇敢、自尊,她從來沒有向命運低過頭。如寶玉和晴雯最後相會的情景,把晴雯的滿腔冤屈和二者內心深處的愛無所顧忌地表露出來。臨終前的愛情表白,把晴雯維護做人尊嚴,在高壓下絕不低頭的高貴品格表現地淋漓盡致。

但是黛玉對待和寶玉的愛情,心裡是相當矛盾的,她有時非常期盼愛情,畢竟她從小失去雙親寄居於賈府,每當她想到這時莫不流淚,肯定是希望身邊有一個知心人陪伴,這人就是寶玉。但是有時又不敢抱太多幻想,從她的"葬花吟"中"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可以看出她內心非常失落,又不敢奢望有誰能相伴身邊的感覺。所以從黛玉的愛情心理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含蓄、多慮、敏感、多愁善感的一個人,沒有晴雯直接、也不容易顯露自己的脾氣。

2. 襲低和釵高

同樣,襲人和寶釵也有許多不同點,主要不同是襲人低和寶釵高。

首先曹雪芹對她們的態度不同,我們可以從判詞和花籤令裡面看出來。襲人的判詞是"枉自溫柔和順,空雲似桂如蘭",雖然也有"溫柔和順","似桂如蘭"的讚頌,但又分別著一"枉自","空雲",其保留、懷疑之情隱含其中。寶釵和黛玉的判詞合寫,是對"晶瑩雪"與"寂寞林"同等推崇,並且飽含深情地讚頌稱讚寶釵具有"停機德",是德才兼備的少女;其次,寶釵抽的花籤令是"牡丹",襲人抽的"卻是一枝桃花"。以花的品格而言,一為"群芳之冠"的牡丹和一枝僅紅極一時的桃花,相差甚遠。

其次,由於二人出身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她們的學識、志向、修養、品行、愛好、情趣也都不同。襲人從小就被賣到賈府作奴隸,地位比寶釵低下,沒有讀過書,認過字,而且比寶釵更受封建教條的束縛。她很溫順,但天生媚骨,跟高覺新的"無抵抗主義"一樣。比如:一次天下大雨,她開門遲了一點,結果寶玉以為是小丫頭有意怠慢,飛起一腳,不巧正踢了她。她捱了踢不嫌疼,反去寬慰寶玉,說:"你踢的應該,那些小丫頭片子本來就該拾掇拾掇。"

而寶釵出身名門望族,是一個千金小姐,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深的人生修養,在很多事情上,幾乎做到了儒家要求女性的德、言、工、貌,堪稱傳統女性美的典範。最重要的是寶釵人生境界上遠遠高於襲人,如從她追求素樸典雅的穿戴和住宅就可以看出來,寶釵是一個超凡脫俗的女孩,物慾與虛名已經被她置之度外,她追求的是一種返璞歸真,不被慾望紛擾的人生境界,這就遠遠高於襲人。

所以綜上來看,我不贊成但也不反對"襲為釵副,晴有林風"這種說法,寶釵、黛玉、襲人、晴雯都是曹公筆下富有靈性的真實人物,其性格猶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是複雜而又充滿矛盾的。人事如煙,浮生若夢,千古一笑之間;是非對錯,不過爾爾,留與後人評說。(一往文學作者:戴維偉)


一往文學



釵、黛、襲、晴都是《紅樓夢》金陵十二釵正冊和副冊中可愛又可憐的女子,兩位千金小姐、兩位使喚丫頭都與“混世魔王”寶玉有著莫大的聯繫。

脂硯齋曾如此評價襲人和晴雯:晴為黛影、襲為釵副,什麼意思呢?這主要是從兩對璧人的性格特徵和命運結局兩方面來看。實際上,寶釵和黛玉一生的命運,都體現在了襲人和晴雯身上。

先看“襲為釵副”。

首先是性格。在眾人的眼裡,襲人和寶釵都是以穩重賢良令人敬服的女子。當初賈母之所以讓襲人去伺候寶玉,也是看重她的踏實忠誠的秉性,是個極靠譜的人。

五十四回元宵節晚上,眾人聚歡之時,賈母見襲人未在寶玉身邊伺候,立即詢問了原因,因為在眾多伺候的人中,賈母覺得只有襲人是值得信賴的人。

寶釵亦是個持重的女孩,從小喪父的她,為了給母親分擔憂愁,被生活磨礪成了一個早慧的女孩。在鳳姐抱病不能管理家族事務的時候,寶釵作為暫時藉助在賈府的女孩,被姨媽王夫人委以重任,與探春、李紈共同料理家政事務。

期間,寶釵的嚴謹負責做事風格,被大觀園中的僕婦人送了個“鎮山太歲”的稱號,可見寶釵亦是穩重可靠之人。

其次是對待寶玉的態度。兩人的立場和觀點如出一轍,都時常勸諫寶玉讀些“正經書”,走仕途之路。為了督促寶玉“改邪歸正”,襲人不惜用“贖身出嫁”來哄騙寶玉改掉三個“壞毛病”,還在寶玉捱打之後給王夫人進管理調教寶玉的“良言”。


寶釵在寶玉捱打之後,前去探望之時也勸導寶玉“早聽人一句話,也不至今日”。在情節安排上,曹公也把寶釵勸諫寶玉走仕途之事,巧妙地通過襲人之口作了交代的。

在第三十二回中,湘雲勸寶玉“常常的會會這些為官做宰的人們,談談講講些仕途經濟的學問”時,寶玉沉面懟人,襲人勸湘雲"雲姑娘快別說這話。上回也是寶姑娘也說過一回,他也不管人臉上過得去過不去,他就咳了一聲,拿起腳來走了”。

最後是兩人結局。襲人和寶釵的結局非常相似,襲人最終沒有做成寶玉姨娘,而是嫁給了蔣玉菡,想必她心裡多少都有些不甘。而寶釵雖然最終嫁給了寶玉,寶玉卻拋棄了紅塵,她的心裡又何嘗甘心呢?

再來看“晴為黛影”。

首先是樣貌。從樣貌上來說,二人頗有些神似。在寶玉和黛玉初見之時,對黛玉外貌體徵這樣一句描述:心較比甘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在七十四回中,晴雯被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告了黑狀,王夫人便向鳳姐核實,晴雯是否是“上次我們跟了老太太進園逛去,有一個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裡罵小丫頭”。

晴雯被喚來之後,王夫人又揶揄她“真像個病西施了”,可見晴雯和黛玉在外貌體徵上是相似的,皆有西子之風。

其次是性格。從性格上來說,二人的嘴都是伶俐尖刻,“說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尖”。因為周瑞家的送宮花最後送給了黛玉,她登時冷笑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會給我”;當李嬤嬤勸寶玉少吃酒時,黛玉說她嫌“必定姨媽是外人”,說的李嬤嬤一時語塞。


晴雯更是牙尖嘴利的,見小紅為鳳姐跑腿辦事,罵她“有本事從今兒出了這園子,長長遠遠的在高枝兒上才算得”;寶玉、襲人和晴雯三人拌嘴,晴雯聽見襲人情急之下說出“我們(寶玉和襲人)”,挖苦襲人“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那裡就稱上‘我們’了”,羞的襲人臉龐漲紫。

再次是與寶玉的關係。從個性來特徵來說,二人都與叛逆的寶玉皆有相同且相通之處,表現的率性真實。二人對寶玉都是懷著一顆真摯純潔的心。

黛玉為寶玉的牽腸掛肚不用細說,當紫鵑試莽玉至寶玉痰迷時,黛玉說“你竟拿繩子勒死我是正經”,她從不掩飾自己對寶玉的感情。

當寶玉不小心把孔雀裘燒了一個小窟窿時,晴雯拖著病體徹夜為寶玉織補,至病情加重。

另外,晴雯和黛玉在寶玉面前都像個刁蠻的小妹妹,愛使小性子,黛玉動不動就哭哭鼻子,剪剪荷包穗子;晴雯也愛吃吃襲人的醋,撕撕大家的扇子。

最後是兩人結局。在結局設計方面,晴雯和黛玉都是病死的,而且似乎都是患了“女兒癆”這樣的病,且都是與寶玉有緣無份之人,結局都是那麼悲慘。

另外,也是機緣巧合,在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飾演晴雯的演員安雯本來就是奔著黛玉這個角色去的,結果落選了。王扶林導演慧眼識人,讓她飾演了晴雯,既成就了陳曉旭版無可替代、無法超越的林黛玉,也成就了安雯版潑辣靈動、天真爛漫的晴雯。


少讀紅樓


《紅樓夢》有"襲為釵副,晴有林風”之說,紅學界通常講的是"晴為黛影,襲為釵副",出自脂硯齋批語。

寶黛同為千金小姐,她們是性格迥乎不同的兩個女孩,晴雯和襲人為丫頭,亦脾氣各異,但為什麼要講寶釵和襲人一正一副,晴雯是黛玉影子呢?

黑格爾說過,一個人能比較兩個相近似的東西,如寺院與教堂,我們不會說他有很高的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同中之異。


事實上曹公這種分身寫法,某人似某人,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從根上說她們是一種人,價值觀性格有極大的相同之處,但又各具特色,而非千人一面的高明之處。而另外還有一個襲人是麝月,為避免重複,故著墨不多。

黛玉如果生在貧家,那就是晴雯,尖酸刻薄卻又心高氣傲之人,定無機會去學琴棋書畫,唯心靈手巧出挑的丫頭命。


同理秉性溫柔孝順的襲人,若投胎在名門,也會有修養的大家閨秀,成為封建禮教的維護者。她們的行為規範,是符合各自的身份的。

除此之外黛玉婚後就成了賈敏,出家成了妙玉,入行成了唱戲的齡官,而寶釵入宮為元妃,老了就是另一個王夫人……

這兩對的結局何其相似,晴雯的死暗示了黛玉的死亡方式,愛而不得,襲釵空守有份無緣。

從外貌上說,晴雯眉眼有些像黛玉,身量背影皆風流嫋娜,但是晴雯和黛玉交集較少。晚間晴雯不給她開門,和寶玉鬧起彆扭,問明真相後,黛玉也就不計較放心上了。兩個人隔山打牛,作者用筆晦隱,重在神交。

而襲為釵副外貌上不多,更主要從大觀園的利益格局和價值觀來說,襲人堅定的擁釵者,倆人都勸說寶玉走仕途經濟,服從舊道德規範,難以走進寶玉內心。

所以理解為晴黛為理想主義者,襲釵為現實主義者,兩者根本不能統一在一個人身上,正如寶玉不可能同時愛釵黛,除了愛情的專一,這才是最根本原因吧。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紅樓夢啊。

我記得我對紅樓夢最感興趣的時候,還是停留在小學五六年級時候。

那時候瘋狂的買關於紅學方面的書,看各種解析。

記得當時最喜歡看西嶺雪的書,不知道有沒有熟悉的朋友。

初一的時候也囫圇吞棗的看了紅樓夢原著,再大一點的時候就接觸了網絡小說,感覺心就漸漸浮躁起來了,再也就看不下去這種相對嚴肅正經的文字了。

不過今天看到這道題了,那我就憑著我的記憶,答上一波。

襲人,又叫小寶釵。

晴雯,又叫小黛玉。

這也就是所謂的“襲為釵副,晴有林風”。

寶釵這個人處事圓滑老到,對人滴水不漏,而且為人功利心比較嚴重,希望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上述觀點我們不做討論,可以肯定這是大多數人對寶釵的印象。

而襲人呢,也是如此。

身為曾經賈母身邊的紅人,又是怡紅院的大丫鬟,所以襲人心中考慮的東西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嫁給寶玉,直接飛上枝頭變鳳凰,從丫鬟變成主子。

所以在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襲人基本上沒怎麼考慮,就和寶玉滾了床單。一方面確實當時的社會制度的原因,但另一方襲人想借這個方法拴住寶玉私心,也是佔很大成分的。

並且為了自己這個終極目標,襲人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上迎合各路夫人太太,下收攏丫鬟小廝之心,儘量讓所有人都說自己的好,讓自己看起來更配得上寶玉。

而且在寶玉讀書這件事情上,襲人和寶釵的觀點都是一樣的,想讓寶玉好好博一個前程,這些後院的女人們臉上也有光。

所有在林林總總很多方面,襲人和寶釵非常像,所以才有襲為釵副。

而晴雯和黛玉之間,說實話那就更像了。

首先是身世。

黛玉父母雙亡,無依無靠,這才進了賈府,等於一直是寄人籬下,小小年紀就進了賈府。

而晴雯呢?

那身世更是悲慘,父母是誰都不知道,姓什麼、家住哪裡,就更不用提了,完全就不可考證。

那晴雯是怎麼進的賈府呢?

是在晴雯十歲的時候,榮國府大管家賴大花了十兩銀子買進賈府的。

賴大是什麼身份?

賈府的下人,最多算是有點身份的下人。

那晴雯作為賴大家的下人,那就是下人的下人,出身低得可怕。

如果不是因為晴雯總是跟著賴嬤嬤進賈府,從而被賈母賞識,可能晴雯這輩子可能連怡紅院的門都沒有資格進,更別說和寶玉之間有什麼情感糾葛了。

然後在為人處事方面,晴雯和黛玉一樣,都是鋒芒畢露,不懂得圓滑,在夫人太太以及其他丫鬟的面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黛玉雖然不討人喜歡,但畢竟和賈母有血親,又是賈母的心尖尖,所以就算別人不喜歡她,但也就心裡面想想,面上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可晴雯就不同了,沒有公主的命,卻患上了公主病,結果只能是重病之中被逐出了賈府,下場無比悽慘。

這也就是所謂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了。

ps:配圖的時候發現,老版紅樓夢的女演員真美啊。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這個觀點是公認的,沒有異議的。

黛玉和晴雯是賈母選中的寶玉妻妾人選。

寶釵和襲人是王夫人選中的寶玉妻妾人選。



賈母早早就決定寶玉妻子是林黛玉,當初接黛玉進賈府做的就是做了寶玉娶黛玉的打算。

賈母見到晴雯,就喜歡上了她,於是賴嬤嬤把晴雯孝敬給了賈母。賈母認為晴雯模樣好,像黛玉,晴雯的針線活也突出,人聰明伶俐。賈母覺得只有晴雯適合給寶玉當屋裡人。也就是給寶玉做妾。

寶玉的正妻和小妾,賈母已經選擇好,就等寶玉長大 ,一切都踏入正軌。可是沒想到,這兩個人選被王夫人推翻。王夫人選擇寶釵做寶玉的正妻。因為襲人向王夫人進言把寶玉搬出大觀園,得到了王夫人的器重。王夫人選擇襲人當了寶玉的候選姨娘。



黛玉和晴雯有相似之處。

黛玉和晴雯都有有過人之處,黛玉詩才超群,晴雯針線活高明。晴雯和黛玉人品心術,都無可爭議,唯一的缺點是性情急,語言犀利。

塗瀛點評:

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寫晴雯,所以寫黛玉也。



寶釵和襲人有相通之處,同樣溫柔賢惠,同樣少言寡語,同樣心機深沉,手段高明。

陳其泰在74回點評說:

晴雯為王夫人痛恨至此,所以借映黛玉也。恐讀者不覺,故有像林妹妹云云,及老太太的人云雲,以醒眼目。襲人留房,而知薛婚之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鏡照影,若離若合。善悟者,自得之。

晴雯被趕出大觀園後病死,黛玉後來也夭亡。



襲人留下了,寶釵也如願和寶玉結婚了。婚後不久,襲人被寶釵嫁出去了。如果襲人不嫁出襲人,寶玉也許會留下吧?寶釵沒走,寶玉走了。

寫到這裡潤楊有一個想法,既然襲為釵副,襲人跟了寶玉後又嫁給蔣玉菡,是否暗示寶釵後來也改嫁了?您有何看法?敬請留言!


潤楊閬苑


“襲為釵副,晴有林風",這個說法在紅學界早有定論,但這並不是說明襲人就是寶釵的翻版,晴雯就是黛玉的複製。其實,社會上的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襲人與晴雯雖與紅樓中的兩個女主角有相似之處,卻也有各自不可替代的特點。



比如,襲人的寬厚溫和,勤謹周到與寶釵的豁達端莊,守拙藏愚極為相似,但見識口才絕對被寶釵甩出幾條街。在處理寶玉捱打,賈環告狀一事上,若不是寶釵指點,襲人綻對會犯原則性錯誤。



比如襲人不會與人辯論說理,但寶釵雖然也不常與人爭嘴,但懟起人來也不讓黛玉,如寶玉說她似楊妃體豐怯熱,她不但懟了寶玉,還奚落了黛玉,而這二人竟然無言以對。



比如晴雯,雖然眉眼有些象林妹妹,但卻沒有林妹妹的風華婉轉,博學多才,更沒有林妹妹的平等思想。林黛玉對紫鵑親如姐妹,但晴雯卻是對小丫頭打罵者居多。



比如晴雯的伶牙俐牙與黛玉有重合,但是晴雯將之用於諷剌挖苦姐妹方面,無論襲人麝月還是秋紋,都曾受過晴雯的傷害。而黛玉則詼諧幽默,將之用於打趣姐妹增加快樂的氣氛上面,有她的地方就有笑聲。


萍風竹雨123


紅樓夢主角賈寶玉,身邊美女如雲。其中,與之感情糾葛最深的兩位紅顏伴侶,就是姨媽那邊的表姐薛寶釵,和姑母這邊的表妹林黛玉。這兩人也是《金陵十二釵》正冊的頭兩位。而賈寶玉房中的諸多丫鬟裡面,最得賈寶玉欣賞的則是襲人和晴雯兩人。這兩人是《金陵十二釵》副冊中的前兩名。

這兩位小姐,兩位丫鬟,都是個性鮮明,特點突出。因此讀者歸納特點,認為薛寶釵與襲人,林黛玉與晴雯分別具有共同點。

在討論兩對美女差別之前,先必須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四個人都是很愛賈寶玉的,也都願意盡心為寶玉好,甚至不惜做出一些犧牲。有的評論者褒一個就得貶一個,贊一個就要踩一個,這種思維方式要不得。

以原著而論,從大的方面來說,寶釵和襲人思想都比較傳統。她們更符合封建禮教中“賢妻良母”的類型,舉止溫婉有禮,不越規矩。在與賈寶玉的交流中,她們都主張賈寶玉認真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就算不喜歡讀書,也不妨做個樣子,敷衍下老爹賈政,免得捱揍。她們的這種遵規守矩,在封建時代更容易得到社會認可。她們的結局(包括後四十回)相對來說也較好,寶釵如願嫁給了寶玉,襲人取了寶玉一血,最後又嫁給了寶玉的好基友蔣雨涵,算得上是比較幸運的一個。

而黛玉和晴雯,則都有些離經叛道。黛玉與寶玉共讀西廂,數次與寶玉耍小性子。晴雯更是以一介丫鬟,公然和寶玉發脾氣,撕扇子。她們也都或明或暗支持寶玉不讀書,對寶玉是否能按照封建士大夫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並不是很熱心。在封建禮教籠罩下,黛玉和晴雯可稱是兩朵奇葩。她們這種另類和個性,也讓她們在書中的命運並不好。黛玉未曾嫁給寶玉,含恨而死,晴雯更是被趕出園子後,叫了一夜娘去世。

以上,大致就是"晴為黛影,襲為釵副"的原因。在越劇《紅樓夢》中,這相似性得到了放大,甚至直接將寶釵和襲人醜化為一對庸脂俗粉,寫襲人對寶釵奴顏婢膝拼命諂媚,從而突出黛玉在這封建勢力包圍中的悲劇。

然而,“有一定相似”並不等於“翻版”。

寶釵與襲人,黛玉與晴雯,雖然具有共同之處,但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本身性格不同,她們之間差異也很顯著。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外在形象設定類似關羽,但兩人的品性差異很大。水滸傳中林沖“豹子頭”“丈八蛇矛”分明是個小張飛,但他在高太尉面前的窩囊作風又和快人快語的張三爺不可同年而語。更何況曹雪芹的《紅樓夢》在人物設定上早已突破了傳統小說的臉譜化短板,自然不會簡單地按高配版、低配版來複制小姐與丫鬟。

所謂“乖娃娃都差不多,不乖的各有各的壞法”。相對來說,端莊的寶釵和襲人差異主要體現在頭腦上。兩人都是識大體,大智若愚的類型。兩人都是含蓄溫婉,卻也有發脾氣的時候。評論區有人認為寶釵比襲人要瀟灑,舉例是寶釵因為一次被寶玉比擬成楊貴妃,冷笑著反擊,不但說寶玉是楊國忠,還順手刺了黛玉一下。但這是因為寶釵本身地位較高,襲人以丫鬟身份,更加謹小慎微而已。但寶釵比襲人智謀確實要高得多,處理各種問題也更加得心應手。另一方面,寶釵的心機也比襲人更多。例如在偷聽小丫鬟談話後,還裝模作樣叫一聲“林妹妹哪裡走”。而襲人實際上更老實一些。晴雯在寶玉房中對襲人是百般挑釁,但後來晴雯惹惱寶玉,寶玉一時說氣話要趕走她,卻是襲人帶頭求情。

而黛玉和晴雯之間的差異更大。簡單說就是黛玉比晴雯更加善良和得體,晴雯則就是一個沒腦子的彪子。

黛玉雖然思想和言行上有一些離經叛道,但她的舉止還是很有禮有節。作為寄身外祖母家的孤女,她行事慎重,並沒有依仗賈母的寵愛為所欲為。相反,她與自己的丫鬟紫鵑親如姐妹,對待小丫鬟、老媽子也都很客氣。面對薛寶釵,雖然存在競爭的關係,但兩人也有親密交往的一面。雖然她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偶爾也會衝寶玉之外的人發脾氣(比如那次宮花事件,冷笑著別人挑剩下的才給我),但整體而言,和黛玉相處即使不能讓人感覺很放鬆,至少不至於難堪。

而晴雯就要彪悍多了。晴雯屬於美女李逵,一言不合就拿大板斧砍人的。照說她的身份只是個大丫鬟,卻有了主子的脾氣。在怡紅院中,她除了侍奉寶玉之外,就是作威作福。對公認的怡紅院一姐襲人冷嘲熱諷,對可能存在競爭關係的其他丫鬟更不客氣,對犯了錯誤的小丫鬟用釵子扎。甚至連寶玉,她氣急了也敢頂撞。有人為此賦予晴雯“反抗封建等級”的美譽,其實偏頗了,她只是向上企圖在精神上和寶玉平起平坐而已,或者說就是在精神上往封建等級的上層爬。對於她下面的小丫鬟,晴雯鎮壓起來是比主子還狠的。

晴雯的美貌有幾分似黛玉,又有很高的技術水平(補孔雀翎),這些基礎都抵擋不住她性格上的胡來。這種兇悍其實是空虛的,沒有底氣的。相比內斂溫婉的襲人,雖然一心要留在賈府,但賈府即使真把她放出去了,她也一定能適應新的環境。晴雯則是平日裡飛揚跋扈,一說被趕出去,立刻意志崩潰。她的屈死,很大程度是自己作死來的——當然,另一半責任則歸於寶玉的寡恩無情,只知道死後寫芙蓉女兒誄,卻不知生前幫忙找醫生安置,還不如賈璉。

以性情而論,只怕晴雯若是真嫁了寶玉為妾,倒要出來個趙姨娘的翻版。


巴山夜雨涮鍋


本人還是贊同襲為釵副,晴有黛風的,襲人與寶釵,晴雯與黛玉,兩兩性格接近,命運相近,也為研究紅樓中一些人的結局提供契機。現在人基本認同襲人未跟寶玉,而嫁優伶,但對寶釵改嫁持反對態度,某以為寶釵還是會改嫁的。已知晴雯死的過程及原因:晴雯是風流靈巧招人怨,黛玉何嘗不是如此呢?知道晴雯病死,那些玉帶林中掛(吊死)、寒塘渡鶴影(投河)之說應該是不對的。 另外,是不是有:賈雨村為賈家的縮影,甄士隱為江南甄家的縮影呢?




等閒197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人也不喜歡紅學界對紅樓夢各種定性和無限制的解讀,黛玉晴雯,寶釵襲人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四個人,說誰是誰的翻版誰是誰的影子,顯然不符合小說的人設,更不符合寶玉心中姐姐妹妹的形象。

紅樓夢最偉大的地方就是熱情的歌頌了女性,從心底真正認認真真的在寫女性,金陵十二釵又寫到十二副釵,又有釵外尤二姐尤三姐,各個活靈活現,血肉分明愛憎躍然。

黛玉晴雯身份思想都差距極大,只不過是有某些相似罷了,拿那些相似的來說誰是誰的副本影子,顯然是讀書格式化愛總結愛套路惹的禍。

讀紅樓夢就好好讀認真讀,拒絕套路,用心去讀更不要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紅樓夢的偉大在細節,不在宏大更不在誰與誰相似誰是誰的影子,無事時閒讀幾句,就能感受出那些讓人慈悲出,輕易抹殺掉任何人,哪怕是一點點都是心裡很難受的。


昭烈名臣


“襲為釵副”是說襲人與寶釵為人處事的方式一致。“晴有林風”是指晴雯與黛玉品格上的相似之處,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的風骨。

“襲為釵副”,一個副字很貼切,十二釵中襲人在副冊,寶釵在正冊。寶釵是襲人想要成為但卻不能成為的人,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襲人也不是寶釵的複製品,只能說二者是同類人,有著相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她們都勸寶玉積極入世,她們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士。也正因為她們都有這樣的傳統觀念,使得二人不可能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襲人對自己的身份有自知之明,她對主子只能是忠心加討好,而寶釵也從不認為襲人能與她平起平坐,寶釵對下人和顏悅色,善待友好都是表面上的,二人都是為了自己的人氣度在圓滑的處理人際關係。寶釵骨子裡有著很深的封建傳統觀念,這也是寶玉不喜歡寶釵的根本原因。

“晴有林風”,風指風範,風骨。晴雯雖是下人,但她並不把自己看作下人,她和黛玉一樣,並不關注寶玉的仕途前程,對寶玉不滿意的時候同樣會使小性子,晴雯出場研墨等了寶玉一天,她會抱怨寶玉。晴雯撕扇子是一個精彩的橋段,也充分體現了晴雯的個性。她和黛玉都是因為內心深處的那份情而對寶玉抱怨,也是因為內心深處的那份情而真心對寶玉好,比如晴雯忍病為寶玉補孔雀裘。二人對不喜歡的人和事同樣會持有不屑的態度,說話方式同樣直接而尖刻。寶玉是反封建思想的,所以她才會欣賞晴雯,在晴雯死後寫長長的祭文悼念。才會不在意金玉良緣只顧念木石前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