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眾所周知朱元璋有一眾強大的路軍將領,但是水軍卻稍顯薄弱。在面對異常難纏的強大對手陳友亮地水軍時,朱元璋有時也是投鼠忌器。

但是,朱元璋的陣營中並不是沒有優秀的水軍將領。相反,朱元璋就有這麼一位,非常優秀的水軍將領。只是因為他並沒在與陳友諒的水軍戰鬥中嶄露頭角,而少有人知。

這麼一個優秀的將領,自然是不可能朱元璋給埋沒的。他如此寂寂無名,那是因為朱元璋將這枚好鋼,用在了他戰略佈局的刀刃上。

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吳良,定遠人,初名國興,朱元璋賜名良。其人雄偉剛直,便是朱元璋用在戰略佈局的“鋼刃上”地“好鋼”。

吳良熟識水性,勇略過人,跟隨朱元璋在濠梁起兵,為先鋒將領。他先是跟隨朱元璋一路攻打下滁州、和州、採石、太平,入了集慶,又跟隨徐達攻克了鎮江、常州、江陰等地,可以說為早期的朱元璋打下了大片的疆土,功勳卓絕。

攻克江陰後,朱元璋即命吳良為指揮使守江陰。朱元璋對吳良曰說:“江陰,我東南屏蔽,汝約束士卒,毋外交,毋納逋逃,毋貪小利毋與爭鋒,惟保境安民而已。”

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江陰,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對於朱元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張士誠佔據吳地,橫跨淮東、浙西,兵強馬壯,糧食充足,若是要北上,江陰作為朱元璋的門戶之地,那是首當其衝。

吳良自然明白身上的擔子有多重,所以奉命惟謹,備禦修飭。

果然,張士誠並不安分,大舉興兵來犯江陰。張士誠派出了他得力干將蘇同僉駐紮君山,擺開了陣勢,謀畫進兵江陰,那擺出來的兵船多得,可以用艨艟蔽江來形容。

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吳良看到這陣容,也不露怯,派遣出自己的弟弟吳禎出北門與對方邀戰,吸引住對方,暗中卻派出元帥王子明領了一幫壯士,秘密地從南門出發,繞道敵後。兩面合擊,大敗張士誠部隊。

敵人趁著天黑,遁逃後,打算攻打常州,吳良得到對方動向後,遣兵從小道出發,追至無錫,殲滅了這夥部隊的援兵。

後來,朱元璋數次與陳友諒征戰,大軍頻頻出動,使得金陵守備異常空虛。但是,張士誠卻不敢北出,趁火打劫侵佔土地,這都是因為吳良在江陰為屏蔽的緣故。

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吳良打仗的時候,晚上就住在城樓,枕戈達旦的,相當自律,從未敢有絲毫懈怠。平時訓練士兵的時候,也是要求士兵做到跟遇到真實情況一樣的地步。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才能夠成為守護江陰的一道屏障。

朱元璋為此誇讚吳良:“吳院判(吳良)保障一方,我無東顧憂,功甚大,車馬珠玉不足旌其勞。”並命學士宋濂等為吳良作詩文,讚美他的功勳。

賊心不死的張士誠後來又興兵復出,由馬馱沙侵鎮江。動用了數百艘鉅艦,溯江而上。這次,吳良看對方來勢兇兇,便採取措施,閉門不出,等待援軍。

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朱元璋親自帶領大軍來抵禦,張士誠兵遁轉移,朱元璋一路猛追狠打,追到浮子門。吳良出兵夾擊,再一次打敗張士誠部隊。

打了勝仗的朱元璋,回到江陰犒勞三軍,周巡江陰城防壁壘,看到在江陰在吳良的經營下,武備益修,軍民輯睦。朱元璋感嘆道:“良,今之吳起也!”

基於吳良的一慣表現,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時,封了吳良為江陰侯,食祿千五百石,給予世券。可以說,這些吳良應得的賞賜,也是側面反應了朱元璋對這位功臣的喜歡。

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封侯拜爵的吳良,之後又為朱元璋征討靖州、綏寧諸蠻,平定廣西蠻叛,督田鳳陽,為大明的江山穩固貢獻許多。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齊王封在了青州,而吳良的女兒,則被賜為齊王妃,吳良的地位又再一次得到提升。

朱元璋命吳良前往青州督建王府,王府建成後,吳良卒於青州,時年五十八,贈江國公,諡號襄烈,成為為數不多的壽終正寢的明朝開國功臣。

朱元璋大軍屢出金陵空虛,張士誠卻不敢北侵,只因他在江陰為屏蔽

值得一提的是,吳良也是朱元璋時期,僅有的六位得到“上柱國”稱號的人,這項殊榮,也許是朱元璋對這位武將的偏愛吧?畢竟,吳良也是少有的品行良好的武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