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理財收益那麼好,還有人會去銀行定存?

琅琊榜首張大仙



俗話說得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儘管理財收益普遍高於定期銀行存款利率,但定期存款保本保息固定收益,極低風險,支取靈活等特點還是會吸引部分投資者,只是比例較小而已。

定期存款仍然是保守型投資者的首選。2018年4月,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理財產品加速向非保本淨值型轉變,2020年底將成為最後期限,意味著過去懶人理財,躺著賺錢的時代即將成為歷史。徹底打破剛性兌付,發行機構不再對產品保本兜底,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這對於厭惡風險投資者而言,一時是難以接受的。而定期存款不僅保本保息固定收益,而且還有50萬以內的最高限額償付,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這對於普通大眾投資者而言,也具有一定吸引力。畢竟在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市場中,各種暴雷違約事件頻出,其實口碑效應並非想象的好。


理財產品不僅具有風險屬性,收益隨行就市,而且還有門檻條件。在銀行定期存款市場中,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例,大額存單利率高達4.2625%,部分小銀行5年期利率也在4-5%區間。而銀行系理財產品最新平均預期收益率現在已經降到4.3%左右,與小銀行定存利率已相差無幾,但風險顯然高於定期存款。而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無非是網貸平臺理財和信託集合理財等。對於前者雖然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6-8%,但違約頻出,確實令投資者難以放心。至於後者,雖然預期收益率在8-10%區間,但起投門檻高(一般100萬起投),且普通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是與其不匹配的。在風險測評中,肯定不是合格投資者,不能投也投不了。

定期存款不可能走向消失。選擇定期存款的原因是多樣化的,不僅僅是安全可靠,口碑情懷,資產多元化配置等的需要,還有避風港和儲錢罐的作用。曾經一路高歌猛進的天弘餘額寶總規模摸高2萬億,可是隨著監管趨嚴和資金市場流動性變化,僅2018年三個季度規模就縮水4400多億。而當年全國居民住戶存款高達72.44萬億,比2017年末增加7.24萬億,增速達到10.2%,連續三年實現持續增長,再次證明銀行定期存款的不可或缺。


龍門山財經


實事求是的講,如今的理財收益並不好,並且收益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一方面資管新規實施後保本理財產品逐漸減少,再有一年多的時間就會徹底退出市場;另一方面隨著貨幣寬鬆央行降準,市場流動性充裕,不差錢後理財收益自然會下降。


我們先來看看最新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變化情況:

近期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基本在4.3%上下浮動。


對於多數人來說,理財會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存款變保險是很多人的夢魘,正因為此類事件高發,使得消費者對於保險、理財都充滿警惕,進而對理財產品敬而遠之。一些銀行誘導儲戶購買非保本理財產品造成本金損失,也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的意願。


如今三年期大額存單年收益率已經跟理財產品基本相當,以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額存單為例,年利率4.18%,拿著利息繼續理財,綜合收益率就能超過4.40%,已經穩穩跑贏理財產品。


除了大額存單,還可以購買三年期國債,年利率也能達到4%。很多銀行還有智能存款類產品,年利率也在4%以上,顯然越來越多保本保收益的選擇下,預期收益較高,實際收益不穩定的理財產品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熟悉互聯網理財的朋友大多知道,當下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利率比較高,多家銀行年利率都超過了5%,最高甚至達到6%,這已經是當下保本保收益的最高標準了。


在債務違約高發,各種P2P平臺紛紛爆雷的當下,選擇銀行定期存款是更安全的選擇。


財智成功


首先,要知道每個人對待風險的偏好是不同的,比如你去銀行要理財,那麼銀行一定先要給你做一個風險偏好測試,這個是你對投資中風險和收益的看法,有的人會傾向於保本保收益,有的人會傾向於浮動收益,有的人則會接受一定得損失。

那麼銀行儲蓄為主的人,一般是保本的保守心態。

第二,資金量不同也導致了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比如你有100萬,你50萬儲蓄,剩下錢裡30萬保本理財,20萬風險投資,如果你虧了這20萬對你來說無疑是個打擊,但是對你的消費能力損失不大。

但是有的家庭,可能只有50萬,這種情況下,即使損失10萬,對家庭的消費也是降級的,因此,越低的資金量,風險承擔能力越低。

第三,銀行理財不用操心,適合一些精力不夠以及對理財沒有了解的人。


諮詢師天生


安全穩定的政府項目,10%年收益。

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財是個技術活!不懂投資理財的話,還是找個專業人士,瞭解各種理財渠道,避開投資理財的陷阱,在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你的資產收益,全方位為你提供諮詢服務,年費才2千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