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皇帝的嫡母與生母誰的權利大?

pure單純128208455


簡單來說,一般都是嫡母權力大。

對於母親的尊奉,來源於帝制時代孝的要求,在忠孝治國的口號下,對父母孝順、對國君忠臣是每個士人必備的素養,不孝是可以治罪的,而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自當以身作則,展現出孝的姿態。

問題在於,幾乎所有皇帝都是三宮六院,新皇帝的母親不只一個,有生母,有嫡母,有庶母,總不能全都一起尊奉吧,這不符合帝制時代尊卑有序的統治基礎,在那個什麼都要分個三六九等的年代,母親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皇帝的。

所謂嫡母,就是前任皇帝的正妻,理論上,她是前任皇帝所有孩子的母親,地位高於妃嬪,如果現任皇帝的生母就是嫡母,如呂后之於漢惠帝,嫡母生母也無所謂權力大小;可如果現任皇帝的生母不是嫡母,那就得分情況。

一般情況下,嫡母跟生母的權力地位得按照宗法制規定來,宗法制的一大核心就是嫡庶有別,嫡子地位比庶子高,嫡子的母親地位自然比庶子的母親高,即便這個庶子成了皇帝,嫡母的地位也很難撼動,如果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尊奉生母而貶低嫡母,大概率是要挨人罵的。

這種情況並非一成不變,在明朝之前,嫡庶尊卑更為嚴重,當嫡母與生母並存時,並沒有同時尊奉兩宮太后的禮制,皇太后鐵定是嫡母,生母最多是皇太妃或者帝太后,死後能不能追封皇太后還得兩說,比如東漢章帝、衝帝和質帝的生母都能沒得到皇太后追封。

這裡邊還有個小宗入嗣的特殊情況,也就是在大宗(前任皇帝)絕嗣的情況下,小宗過繼給大宗,作為前任皇帝的兒子繼承皇位,如西漢哀帝,他尊漢成帝的趙皇后為皇太后,而自己的生母只能當個帝太后,這還是他幾經努力的結果,不然生母只是個王太后罷了。

之後皇帝生母的名號就在皇太妃和帝太后之間搖擺,如北魏孝明帝元詡尊嫡母高氏為皇太后,而尊奉生母胡氏為皇太妃,高太后死後,胡太妃方才晉位為皇太后。北周宣帝尊嫡母阿史那氏為皇太后,生母李氏為帝太后。

第一個兩宮並尊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土木堡之變後,他登上皇位,嫡母孫氏也就是他哥哥明英宗的母親孫氏為上聖皇太后,同時明代宗又尊生母吳氏為皇太后,兩宮並尊。
不過英宗復辟後,廢代宗帝號,吳太后也改成“宣廟賢妃”。明英宗極力否定這種違背禮制的舉動,但他的妃子周氏不甘心只當個皇太妃,在英宗死後極力慫恿兒子明憲宗廢掉錢太后,尊自己為太后,激起滿朝群臣眾怒。

朱見深雖然孝順,但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再這麼鬧下去沒玩了,就撿起叔父明代宗的方法,兩宮並尊,從此開啟明清兩朝兩宮並尊的時代,可論地位,還是嫡母比較高。

當然,有很少見的特殊情況,那就是比兩宮並尊更過火的只尊生母,這事只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唐莊宗李存勖滅梁稱帝,自以為開國英主,功莫大焉,就將生母曹氏尊奉為了皇太后,迎往新都洛陽,但卻僅封嫡母劉氏為皇太妃,留在舊都晉陽。

以上只是地位而言,真正的權力還得看人,像慈禧太后跟慈安太后兩宮並尊,地位上是嫡母慈安比較高,但慈安沒有慈禧那麼熱衷權力,手腕也沒她高超,在晚清的風雨中,出場的都是慈禧。


平沙趣說歷史


中國宗法制一直延續,嫡長子繼承製是歷代統治者所重視的一種繼承人選擇方式,最為大眾所接受。即使是皇帝,也不能隨意更改。那麼,說道嫡長子繼承製,就不得不說嫡母與生母的關係。

皇帝的嫡母與生母權力的大小

第一、皇帝的嫡母不是生母

在中國歷史上,當皇后沒生子時,可能會過繼其他皇妃的兒子,但是,也可能沒有過繼,這就會導致,當皇位繼承人不是嫡子時,皇帝的生母不是皇后,那就不是嫡母,這個時候,皇帝要以嫡母為母,為皇太后。

在宗法上,統治階級的貴族們,認可的是嫡母,例如: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就不是皇后,皇太極的正宮皇后是孝莊皇太后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哲哲),因此,順治帝就有兩位母親,一是嫡母,二是生母(這個關係有點亂)。開始時,孝端文皇后在代善、多爾袞等親貴面前,說話的分量比較重,大家還是給面子的,權力還是嫡母的大一些,後面,慢慢的就是孝莊皇太后的權力大了。這也是當時的局勢決定的。

隨著局勢的變化,大臣們會以皇帝生母為尊,這個時候是看皇太后的手段。例如:慈禧太后(同治帝生母,但是她不是咸豐皇帝的皇后)。但是,後面能夠權力達到頂峰,那也是因為她政治手腕強大的原因,個人能力強。

所以,當皇帝的嫡母不是生母時,權利的大小還得看局勢,看生母與嫡母的能力。權利的大小不一定。

第二、皇帝生母是嫡母

皇帝的生母就是嫡母的時候,這個情況比較少,這當然是權力大了。例如:呂后(漢惠帝劉盈的母親)。

所以,皇帝的嫡母與生母誰的權力大,這個問題得具體看待。從宗法上講:嫡母權力是大於生母的,但是,嫡母能力沒生母強時,自然權力反轉,生母權力更大。因此,要具體分析針對哪個皇帝。

(歡迎評論交流、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的吻痕


一般情況下,嫡母地位要比生母高,享有的權利相對來說也比生母大。

最直接的表現就在封號上,一般情況,皇帝嫡母尊為皇太后,但是生母並不一定是皇太后,如東晉時稱生母為“皇太妃”,所以明代于慎行有“前代人主嗣位,有太后者,生母止稱皇太妃”,“止”字即說明皇太妃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不如皇太后,像晉哀帝生母周氏為晉成帝貴人,成帝之後,由弟弟康帝繼位,康帝之後由侄子哀帝繼位 ,哀帝繼位之後,封嬸嬸、康帝皇后褚氏為皇太后,生母周氏為皇太妃,儘管周氏按照血緣關係來算是褚氏之嫂,但仍不能稱太后。

明代正是出現嫡母與生母都封皇太后的情況,但為了區別嫡庶,在最初嫡母的尊號字數要比生母多,如明代宗嫡母稱“上聖皇太后”,生母止稱皇太后。明嘉靖時期,嫡母與生母在尊號上才沒有分別。

至清代,兩宮太后並存情況只有三例,最著名的是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和生母慈禧皇太后,雖然在尊號上沒有太大不同,但實際上,慈安的地位仍然高於慈禧,從同治稱呼上即能反映出,同治稱慈安為母后皇太后,而稱慈禧為聖母皇太后,有明顯的嫡庶之別。另外,在同治的皇后的選擇上也能看出,慈安的權利要比慈禧大一些,最終皇后是慈安所支持的阿魯特氏, 慈禧選中的富察氏則被封為皇貴妃。


楚邾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嫡母的權利大。

【01】封建社會等級森嚴

所謂嫡母,就是自己父親娶的正室,是凌駕於所有妾室通房丫環之上的女人,作為皇室的話,嫡母就是皇后,皇后主宰後宮,除非皇帝寵妾滅妻,但即使是如此,皇帝也不敢亂來,廢后是國事,不是皇帝一人說了算的。只要稍有點出息的皇后,其地位是其它妃子不可撼動的。有些妃子如果地位低了,生下孩子自己還不能撫養,還得交給其它地位高的妃子撫養,最可能撫養皇子的就是皇后了。

【02】嫡母與生母的稱呼都不一樣

舉個例子,在清朝,皇子稱呼嫡母為皇額娘,稱自己的生母為額娘,而在明朝以前,稱自己的嫡母為母親,稱生母為娘娘這類的,反正就是嫡母是大於生母的,沒什麼理由可說,人家是正室,生母是妾室,地位早就決定了。哪怕是後來皇子作為皇帝,如果嫡母與生母同在,也得封嫡母為皇太后,生母也可稱皇太后,但權勢明顯次之。

當然,有些生母比較強勢的,會母憑子貴,然後實際權力超越皇后的,人生百態,什麼情況都會有,但總的來說是遵循大的規則不變。


我是青鸞驚鴻,70後蜀女,喜歡讀書寫文字和心理學。感謝相遇在頭條,感恩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古代對宗法制度是重視的,皇室對於宗法更是尊重。所以嫡母肯定比生母的權利大。

嫡母就是皇帝的正牌老婆,也就是皇后,皇帝死了,皇帝的兒子繼位就尊其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直接尊為皇太后,而皇帝的生母是遵循母以子貴的慣例當了皇太后;人家靠的是老皇帝,你靠的新皇帝,靠山大權力就大。

以清朝的慈禧慈安太后為例吧,慈安是咸豐的正牌皇后,咸豐死後被進封為皇太后是理所當然的。可繼位的是慈禧的兒子同治,慈禧憑兒子皇位的身份、清朝以孝治天下的規矩從皇太妃(她之前是咸豐的懿貴妃)尊為皇太后。為了區分,慈安被稱為母后皇太后,慈禧被稱為聖母皇太后。從名字可以看出來,慈安是太后的正統。

延伸一下,嫡母一般之前是皇后,生母可能是妃嬪,清朝的後宮是很嚴格的。皇帝大婚,正宮皇后從皇宮的午門南邊的大清門(現在沒了)進入,經天安門、端門、午門進入皇宮,而其他妃嬪從北門進來,孰優孰劣便很清楚了。


孤鵬雲


嫡母權利大,屬於法定母親的意思,也就是相當於正了八經皇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