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手鐲,亦稱“釧”、“手環”、“臂環”等,是一種戴在手腕部位的環形裝飾品。

其質料除了金、銀、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製成者。

手鐲由來已久,起源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

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古代不論男女都戴手鐲,女性作為已婚的象徵,男性則作為身份或工作性質的象徵。

此外,在古代社會,人們還認為戴手鐲可以避邪或碰上好運氣。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製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

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

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

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

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鬆緊。

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必須臂釧。

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

這不僅僅限於宮廷貴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熱衷。

據史書記載,崔光遠帶兵討伐段子章,將士到處搶掠,見到婦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釧。可見當時戴臂釧的女子並非少數。

唐宋以後,手鐲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有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等。

造型有圓環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到了明清乃至民國,以金鑲嵌寶石的手鐲盛行不衰。

在飾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藝製作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

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存在著。

和耳環、項鍊、戒指一樣,手鐲作為一種首飾,被人們作為服裝的配套裝飾,作為藝術品來修飾自己,作為個人風格、愛好的一種裝扮手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並運用。手鐲的佩戴,其審美功能往往是第一位的。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現在,手鐲仍可分男用和女用兩種。

男用手鐲是伴隨著身份手鐲的出現而逐漸流行的,不過在我國男性戴手鐲的人仍比較少。

一般為銀製,後來由於黃金首飾的普及,從而使K金手鐲也應運而生。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戴手鐲也頗有講究,不是想怎麼戴就怎麼戴,違反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會讓人貽笑大方。

戴手鐲時,對手鐲的個數沒有嚴格限制,可以戴一隻,也可以戴兩隻、三隻,甚至更多。

如果只戴一隻,應戴在左手而不應是在右手上;如果戴兩隻,則可以左右手各戴一隻,或都戴在左手上;如果戴三隻,就應都戴在左手上,不可以一手戴一隻,另一手戴兩隻。

戴三隻以上手鐲的情況比較少見,即使要戴也都應戴在左手上,以造成強烈的不平衡感,達到標新立異、不同凡響的目的。

不過在此應當指出,這種不平衡應通過與所穿服裝的搭配來求得和諧,否則會因標新立異而破壞了手鐲的裝飾美。

如果戴手鐲又戴戒指時,則應當考慮兩者在式樣、質料、顏色等方面的協調與統一。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對初戴手鐲者,還應注意選擇手鐲內徑的大小,過小則會因緊貼腕部皮膚引起不舒適之感,甚至影響血液流通;過大則容易在手擺動過程中脫落而摔壞。

對於玉質的手鐲,試戴時宜在腕部下方墊上軟物(如軟墊之類),以免萬一滑落墜地而摔斷。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歡迎轉發、點贊評論......說出您的感受......


細數中國曆代手鐲進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