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過30年,村裡那些認識的大爺大娘都陸續去世了,周圍的人你也不認識了,你還回去嗎?

瓶子響噹噹


再過三十年,估計我的軀體已經變為塵土,靜靜地埋藏在生我養的我那片黃土中,而如果有靈魂的話,我可能是天空中日日俯視那片養育了我們無數代人的土地,看她每年長出新綠,又每年在秋風中搖曳,就這樣永永遠遠的相互凝視,相互眷戀。

其實,我們離開農村都很久了,父母先人和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親戚先後去世以後,農村會讓我們越來越陌生,還想不想回去,這在於我們對農村有沒有感情。農村是一個聚族而居的群落,我們的血脈來自那裡,即使先人們一個個離去,只要我們經常回農村,將來我們老了,雖然那些我們熟悉的大爺大娘都離開了人世,但只要我們回農村,我們到街頭走走,我們去給先人掃掃墳墓,農村的那些晚輩兒,都還會對我們熱情如初,他們知道我們是誰誰家的,知道我們和哪一支近,農村修的族譜上,肯定也會有我們的名字,這就是根,是我們離不開的根。

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只要真的從小生長在農村,都會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想,不管走得多遠,都會惦念著將來還回農村生活,老死在祖上的老屋內,埋葬在那片熟悉的山脈上。像我們這些人,雖然離開農村多年,但其實骨子裡還是農村人,不管農村裡還有沒有我們認識的那些長輩們,我們都還會想著回農村去,因為那裡承載我們太多的兒時記憶。何況,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兒時的玩伴兒肯定也會有活著的,我們怎麼能完全忘卻農村呢?

而30年後不想再回農村的這幫人,其實他們並沒有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一般是父輩離開農村出來創業,他們的農村的二代或者三代,父輩還在的時候,經常會帶他們回農村走走親戚,上上墳祭祭祖,但他們對農村沒有太深的感情,他們在農村也沒有從小的玩伴,農村對於他們來說,是模糊的老親戚,一旦父輩去世,他們對農村的老樣也變淡漠了,即使農村還有老屋,他們也不會再回農村生活了。

所以,30年後回不回農村,不在於農村有沒有房屋,而在於我們對農村有沒有感情。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這幫人,大部分人是想回去的,但是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農二代農三代們,恐怕很少有人再想著回農村,只是偶爾提起來,他們會知道自己的先輩曾經是從哪個農村裡走出來的。


齊東晏子


別說再過三十年,就是現在,我也幾乎不會回老家的。

無論在書本里,故事裡,還是影視劇中,農民的形象都是憨厚,老實,樸實,純樸,辛苦,勤勞等等吧,事實上呢?

我從小在豫東一個偏僻農村長大,村子很大,然後誰家兄弟多,誰家心狠手辣,誰家就是村裡的覇頭,誰家孤門獨戶,誰家人少,誰就是被欺負。而且都是照死了去欺負人,例如張三兄弟多有力氣,欺負住李四了,那麼李四這輩子就慘了,在人多地方,在田地裡,在紅白喜事上,張三會明裡暗裡去指桑罵槐,找個茬就把李四打個半死。

在農村老家,啥叫有本事?今天扒你幾顆花生,拽你幾個棉花桃,明天掰你幾個玉米,偷你幾個雞蛋。種地時多犁你一點地邊,老家這就是有材料。你敢不願意?馬上就是開罵,然後動手打你。

在農村老家,滿眼看到的都是狡猾,奸詐,狠毒,鼠目寸光,勾心鬥角,嘲笑蔑視,恨人有笑人無,從村東數落到村西,吃完飯幾個老孃們往門口一蹲,看見誰路過,在背後嘰嘰咕咕,東家長西家短。

我家在農村老家屬於最最弱的一戶,從小在被欺負,被歧視,被嘲笑中長大,所幸的是,我考上大學,畢業後留在省會,幾年後兄弟姐妹幾個也都搬出來了,現在老家連一個親戚都沒有了,很輕鬆,也很慶幸!

這是我自身經歷,也許片面,但請勿噴!


組裝機會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如今農村大多數外出打工,一年也就回家一兩次,有些人甚至在城裡買了房子,平時老家除了房子也沒什麼人居住,有些人甚至過年回來拜個年就走了,這樣的情況在農村並不是少數。

但是再過30年,村裡那些認識的大爺大娘基本上可以肯定已經不在人世,而父母那輩人都塵歸塵土歸土了,自己再回到家鄉,確實周圍的人全是生面孔。而此時家中除了宅基地上的老房子,其他的真的沒什麼值得留戀的地方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問我30年後,村裡認識的人都不再人世了,周圍人也都不認識,我還會回去嗎?我的答案是,會的,會回去的。

農村人講究落葉歸根,30年後或許我的父母已經不在人世,但父母的墳墓尚在生養我的農村土地上,家中老屋雖然少有人住,那一磚一瓦,每一件傢俱,卻都沉澱著我的成長,我的歡樂,我的童年,我的記憶。而且人有一個特點,越是年紀大,越是鄉愁重,這種對家的懷念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哪怕你年長了,很多記憶都想不起來了,村裡的成長,老屋的物件卻無法遺忘。、

我們村也有很多人在改革開放初期,也就是我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在外地“下海”,趕上了時代的發展浪潮,混的風生水起,幾乎很少在村子裡見到他們的身影,並且如今過去這麼多年,他們家中的老人早已不在人世,可他們依然會每年回村,祭奠一下父母,摸一摸曾經的老屋,走在村子裡幾乎沒有多少熟面孔,卻依然阻擋不住他們每年回家的心情。

有些村裡的人出去後再也沒回來過,但當他們老了,家鄉的熟面孔都已經不在了,他們卻會攜帶妻兒一起回到村子,老淚縱橫。這份感情是不會隨著村裡熟人的老去而消失的。

我姥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全家遷到了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可是當他年紀大了,走不動路了,卻還是每年都要回家鄉一趟,哪怕家鄉他所熟悉的人都已經不在,他還是願意在曾經的街道上走走,在年輕時玩耍過的地方看看,在祖墳上撒一把黃土。

現在我姥爺也不在了,可是我大舅年紀大了,卻也開始走上了姥爺曾經走過的路,家鄉熟人越來越少,大舅他們卻每年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多。這種感情可能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

所以,再過30年,或許家中熟悉的面孔都已經不在人世,但我依然會選擇每年都回去至少一次,不會常住卻會因為撫摸到老屋的磚石勾起無盡的回憶。


李阿冰


不回了

我在外婆家長大的

父母常年在外務工

17歲步入社會後才每年跟著父母一起回自己家

家長沒有熟悉的親朋好友

只有那一絲屬於自己故鄉的歸屬感

熟悉的鄉村成長環境卻不屬於我

現在的家長對於我來說只有父母,那一絲歸屬

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了

我曾想過等我老了回鄉過著田園生活

我也明白我的伴侶未必願意陪著我

我曾想過我也可以一個人多回去走走

守著一畝三分地

種點菜,養幾隻鴨或者鵝,再養2只狗,有伴

我又覺得人老了怕孤獨

那我一個人回去了我的老伴更孤獨吧?

我還是不能任性,我更需要陪著她。

如果她願意,我帶著她回去。

等我能回去了

30年後

我的父母也許都不一定健在了吧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我的妹妹也成家了,還不知道會去哪裡

她幸福就好

而我 將這一切存在整理清楚後

家長對我而言還剩什麼?30年後?

如果沒有親人?

沒有朋友?

沒有年少一起吹過牛逼的老頭?

還剩什麼?僅有的也只剩寧靜了吧?

所以到那一步,現實的想法。

我的老伴願意在哪我就在哪

兜兜轉轉一輩子,不容易

老了也許就踏實了,不想那麼多了

也不用奮鬥了,想吃什麼吃點什麼

想去哪就去看看

越老,熟悉的人越少,心裡也越空虛

我害怕老去

我害怕長久的孤獨

我害怕無夢可尋

30年後 我並未老 我也才五十多

可對於我來說也老了

我想健康的活著

當我步履蹣跚

連老伴也照顧不了

不能再幫忙洗菜做飯,洗碗拖地。

30年後應該有安樂死了吧?

如果我真正意義上的“老了”

也走不動了

再通過網絡看看這個社會到底變化到什麼樣了

我的國家又變成什麼樣了

世界格局又有沒有什麼變化

然後我再體面的離開這個世界

30年後 我還是不回去了吧

30年內 我還是抽時間多回去吧


原來是木公子啊


這個和我的情況一模一樣。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 , 村子-鎮上-縣裡-外省,離家越來越遠,回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上次回老家應該是兩三年前了,村子變化太大了。路啊房啊樹啊,都不再是記憶中的樣子;村裡滿地跑的小孩一個都不認識,那些曾經嘻哈玩笑的夥伴也變得陌生,曾經矯健利落的長輩們也蒼老不堪。曾經熟悉的地方已是雜草叢生、荒蕪頹廢。

不再有熟悉的人,不再有熟悉的故事,不再有歸屬感,回去也只是感時傷懷。

回去一趟反而覺得自己是一個入侵者,這裡已經是另外一批人的家鄉,突然到訪覺得非常唐突,打擾本屬於這裡的清淨。只會被當做客人,客人總是要離開的。

我有時候會努力回憶兒時村子的樣子,記憶越來越碎片化了,常常記不起某條小路通向哪裡,常常想不起村子的某個人了。

因為對家鄉的記憶越來越模糊,曾經也暗自遺憾,當年就想著怎麼努力走出村子了,也沒有留下什麼會被記住的人事。遺憾時光走得太快,遺憾曾經的自己只顧著逃離,遺憾風吹散了來時的腳印,想回去重拾回憶,但是世事已變,往事已經不能重現,再也不能擁抱曾經的玩伴,曾經一起打打鬧鬧早已變成了見面時淺淺的一聲問候。

所以,回去不回去都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了,回去了我們是客,不回去我們是過客。


等凨賚


想回去,但估計回不去了。。。我是客家人,如今30歲了,定居在城裡,回趟老家要六七個小時。,弟弟,妹妹也出來定居在其他城市,基本都是春節三兄妹回去家裡聚聚,如今我和我弟的老婆都是外地人,我妹也嫁了,過年不是我回我丈母孃那,就是我弟回他丈母孃那,三兄妹想再聚過年都難了,再加上我老婆和弟媳也不回講客家話,也聽不懂,她們根本對老家無感覺,過年回去,對她們老說就是完成任務。以後我和我弟的小孩,估計也不會講客家話了,請問這種情況,30年後,我父母若不在了,我還能回去嗎,能在那過完餘生嗎,我老婆願意和我在老家一起老去嗎?到時再濃的鄉愁,也只能裝在心裡。


仰望星空8552379


我幾乎沒有回過老家,但是我父輩,從很年輕時,從老家出來,一直在外面工作,自從老人謝世,基本都不再回去了。

像我父輩這樣的人,很多,他們這幫子老朋友,也經常在一起嘮叨老家那些事那些人,我聽他們感嘆,也感覺有時候世態炎涼,不勝涼薄之感。

老家有些人,當然也不能說是全部人吧,有些人,非常能說尖酸刻薄的話,很會挖苦人。

比如,劉叔他就說過,他老家有個哥哥嫂子,嫂子極其刻薄,先是佔了他們的老房子,然後就天天盤算他,不往家寄錢哪?不往家捎東西哪?等等。有時候回家看看,村裡人還在議論紛紛:也就開這個車?也就穿這麼件衣服?

平常基本不打電話,打電話就是要錢,有老人的時候,用老人的名義要錢。老人去世後,就各種紅白喜事,只要打電話就是要錢。除了要錢,別的啥也沒有。啥也不說。

而像我們父輩那些人,他們在外面,也是平常百姓,也是靠一點工資養活全家老小,並不是大富大貴,所以,面對著家鄉人的不停索取,他們常常是憤慨又無能無力。最後,感覺厭煩,也就不再回去了。

老家不再是淳樸善良,而是索取和刻薄,估計那留戀就少之又少了。當然不能說全部的老家人都不好,但是碰上幾個不好的,就足以傷透人心了。


Longsuixinyuan


30年以後,確實會發生很多事兒,以前出生的農村很多熟悉的人可能都會不在了,年輕時的那些玩伴兒可能也各奔東西,再回到村裡確實有一種世事變遷,物是人非的感覺。但是我依然會回到這裡,畢竟這裡是我出生的地方,承載了我太多美好的記憶!


農村有我美好的記憶

出生在農村,30年後我可能也是一個要當爺爺的人,忙碌了半生,在人生前一半時光中,我最美好的記憶大概就是在農村那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30年後,如果有空閒的時間,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看著那熟悉的一切,回憶自己童年的生活,緬懷過去,也是一種幸福!

落葉歸根

中國人一直有落葉歸根的思想。30年後,已經六七十歲的我們,無論自己在哪裡,無論自己混的怎麼樣,都想回到自己的故鄉,在那裡,儘管可能我們熟悉的人已經不在了,但是至少我們能找到些許的安慰,這裡畢竟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的家。



同老夥計團聚

30年後,已經是六七十歲的我們,回到故鄉,同一些老朋友進行聚會聊天,聊一聊我們過去一塊兒經歷的事兒,別有一番滋味;回到家鄉,開一塊荒地,養幾隻雞,平時種點花花草草,生活也算愜意!


我相信,很多從農村出去的人,不管以前在村裡到底經歷了什麼,真正到了年老的時候,都是願意回去的,即使沒有認識的人,但是哪怕只是看一看,也是一種幸福!


植保小貼士


對於這個提問,我想說的是,不用如果來假設,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我現在每年都回去,以後還會每年都回去,再過30年同樣如此,一直到自己走不動為止。

回去與認識不認識誰無關,也與什麼大爺大娘無關。回去只為了看看我的母親,因為她還一個人,孤零零的留在家鄉的一座山坡上,被埋在那一座土堆下。

其實,我現在住的地方與曾經的家鄉只有一河之隔,這一條河古稱“漢江”,現為丹江口水庫,因為南水北調的原因,我的家鄉如此已是一片汪洋,家鄉的父老鄉親也都移民他處,我家也不例外,但是我的母親在這之前已經入土為安,不能隨著我們一起移民搬遷,所以現在就她一個人留在曾經家鄉的山坡上。

一河之隔,看似很近,但是想要過去卻頗費周折,因為一沒有可以繞過去的公路,二沒有可以過河的擺渡船只,所以每年清明節時,我都要專門找船送我過河去祭拜我的母親。

但是,這是我必需要做的事情,也是我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我每年都必須要回去,只為看看我的母親,也許這樣的事情會持續我的一生。

我想,從農村走出來的人,對於家鄉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這種感情有時候說不清道不明,也與自己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無關,反正好像總有一股力量在催促著自己回去,年齡越大這種感覺越強烈。

回去之後,好像也沒有什麼要做的事情,就是為了看看、瞅瞅,但即使這樣,必卻踏實了,好像了卻一個願望似的,我很多時候都有這樣的感覺,你呢?


農村一山貨


應該會回去吧?畢竟中國人講究個“落葉歸根”!

今年45歲,17歲中專畢業就出門打工,迄今已有28年。

17歲之前,天天在學校,而且還是寄宿,一個星期回一次家的那種。所以家裡的親戚街坊鄰居認識的特少,他們也不大認識我,只知道“那個娃”是某某人的兒子。

17歲之後,一直在外打工,每年也就春節期間回去幾天。在外奔波勞碌了一年,過年了,就想回家睡他個天昏地暗,村裡親戚朋友能不應酬的就不去應籌。所以,在村裡只有一個“人名”,經常很多時候見到一個“熟人”,嘴裡卻死活叫不出來對方的名字。彼此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如此。一年又一年,當年看著自己長大還算彼此認識的長輩一個個的逐漸凋零,而比自己小的新生代晚輩又無緣結識。

現在每年春節回家,老人大多不在了,想見也見不著。而年青一代,彼此不熟,見面時,只是因為同住一個村子,點頭問好只是一種禮貌。

但是——

背井離鄉終是客,但求黃土埋故人。

城市再好,冰冷的鋼鐵森林裡,我們終是遊人和過客。能安放靈魂的,還是家鄉那一方故土。

落葉歸根,撫慰的是自己的心靈!講究的是那種淡泊和從容。

心安靜了,便不會顧及那麼多。

認識誰,誰認識,不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