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分數看似不高,為什麼290萬考生卻有超過200萬落榜

4月30日,考研調劑系統關閉,2019年考研錄取工作正式落下帷幕。今年可以說是截止目前最難的考研年,不管是自主劃線的34所高校,還是國家線,基本呈全面上漲的趨勢,而且普遍漲幅不低。但同時我們也能發現,今年大部分專業的分數線並不高,以國家線為例,學碩最高的文學是355分,最低的農學只有255分,總分500分,按照比例,拿到總分的在51%-71%就可以進入複試,但即便是這樣,給人的感覺還是考取研究生太難了。。

考研分數看似不高,為什麼290萬考生卻有超過200萬落榜

考研分數看似不高,但是考取的難度卻很大,290萬考生,錄取72萬人左右,超過200萬考生落榜,究竟難在哪呢?弄清楚這個問題,在備考的過程中或許可以避免一些坑,提升自己的成功率。

首先,複習備考艱難。研究生複習備考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從準備考研,收集考研信息,選定學校和專業,到複習備考的過程,幾乎完全靠自己,沒有很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堅強的毅力,難以堅持到最後。所以每年都有大概1/4到1/3的同學堅持不到上考場就放棄了。

考研分數看似不高,為什麼290萬考生卻有超過200萬落榜

其次,考研考高分並不容易。考研一共四門,英語,政治,加上兩門專業課(或者專業課加數學),總分500分,英語和數學是公認比較難的科目,英語主要難在考察的知識面廣,要求的積累多,閱讀量大等,數學一是基礎,二是思維,三是技巧,總體來說,這兩門課能拿到70%的分就算不錯的成績了,文科基礎差的同學,政治也會成為攔路虎;專業課一般由學校自主命題,本校的同學相對還熟悉一點,跨校跨院系的同學雖然有學校指定的參考書目,但顯然複習備考難度的難度要大得多。

第三,考研有單科限制。也就是說,考研不但對總分有要求,還要求各科比較均衡。部分同學即便是總分達到了要求,也可能因為某科沒有上線而失去進入複試的機會,而且這樣的例子在歷年考研時並不少見。

考研分數看似不高,為什麼290萬考生卻有超過200萬落榜

第四,上了國家線不等於上了學校線,上了學校的線不等於上了專業線。34所自主劃線的高校複試線基本高於國家線,即便看上去複試分數線都差不多,但是這些高校想拿高分的幾率也會低得多。各高校的具體專業的複試線又可能遠高於學校的最低複試分數線。

第五,複試是一個綜合考察,且淘汰的幾率並不低。研究生的選拔,是要挑選有科研潛力的同學進入高校繼續學習,所以考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並非只以考試分數作為依據。2019年不少高分考生進入複試也被淘汰了,比如今年北郵一位女生初試第一考清華某學院,複試被淘汰;另外還有一位同學總分445考中南大學某學院,因為複試筆試未通過,直接被淘汰。另外還有不少高分考生,申請調劑也被直接拒絕,每年類似的例子並不少見。

考研分數看似不高,為什麼290萬考生卻有超過200萬落榜

第六,部分高校的保研比例越來越高。特別是名校的熱門專業,保研率幾乎達到80%以上。以北京大學為例,2019年有10個院系(專業)推免生比例在70%以上。保研名額的增多,考取的難度就必然增大。

第七,考研有較多不確定因素,報錄比對考研的成功率影響非常大。以南京大學為例,今年網報人數2.7萬人,計劃招生人數為5400人,其中還包括了2000左右的推免生,也就是說報錄比將近8:1,這比全國的平均報錄比高出了一倍,其考取難度可想而知。具體到個別專業,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更高,比如今年中國人民大學的金融專碩,計劃招收114人,報考人數1889人,報錄比超過16.5:1,直接導致其複試分數超過了400分。

對比高考,考研更像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求分數儘量高,還要綜合各方面因素,做出最好的選擇,而且這個選擇是在沒有指導,不知道自己的考試分數,不能確定有多少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來確定的。所以在準備考研的時候,就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從戰略上重視,提前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減少選擇上的失誤,提升考取的成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