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堅壁清野”,這一詞有兩重含義,可以拆開來理解。“堅壁”,顧名思義,就是使自己的堡壘更加堅固,將所有軍需物資都運送到自己的堡壘。而“清野”,就是清理田野,讓田野中的糧草儘量都不留給敵軍。而實在無法運送的,寧可一把火燒掉,也不會留給敵人。

“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而“堅壁清野”一詞,我們大多還是從二戰中蘇德戰場中熟悉的。面對德軍來勢洶洶的進攻,蘇聯軍隊為了減少自己的損失,也為了不讓德軍獲得補給,就把能轉移的物資全部轉移,實在轉移不了的也全銷燬了。

“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這樣,德軍在嚴寒的冬天只能挨凍,坦克也開不動、槍栓也拉不開,蘇軍最後靠自己頑強不屈的意志,最終保衛了自己的祖國,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而蘇德戰爭的勝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自此德國便一蹶不振了。

但實際上,堅壁清野戰術不僅發源於我國古代,而且我國古代戰場上就有數不勝數的對這一戰術的成功應用。

“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堅壁清野戰術的運用,荀彧可以說是正式提出這一戰術的開山鼻祖。荀彧在為曹操分析是否先平徐州再取呂布的時候說:“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此後,堅壁清野戰術被廣泛應用。再譬如晉書.石勒載記上》就記載:“勒所過路次,皆堅壁清野,採掠無所獲,軍中大飢,士眾相食。”因為堅壁清野,手下士兵相互啃食,也是十分可怕了。

“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但堅壁清野這一詞雖然始於魏晉時期,但對這一戰術思想的運用貫徹,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了。早在《墨子》的《雜守》和《迎敵祠》中,就有總結性的記述:“外宅粟米畜產財物諸可以佐城者,送入城中。”“材木不能盡用者,焚之,無令寇得用之。”活脫脫就是堅壁清野戰術思想的實踐,這也是從先秦時期多次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到了宋代,對於堅壁清野戰術的運用和分析則更為詳盡和具體。譬如《武經總要》第十二卷中對守城和堅壁清野的安排就有許多項,並非是籠統的對這一戰術的運用。單單是清野這一項,就不光要求把物資都轉移,還要把敵軍能通行的橋樑全部拆毀,敵軍能獲得的水源也要投毒。

在歷代戰爭中,實際運用堅壁清野戰術獲得最終勝利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在這裡給大家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

在東漢光武帝起兵之初,大將陳俊隨劉秀在河北地區與銅馬軍交戰,陳俊就建議讓“百姓各堅其壁,以絕其食。”的辦法來克敵制勝,得到了劉秀的同意。於是陳俊便派出若干輕騎,視察壁壘堅固的地方,讓人固守,並把所有的物資都轉移掉。賊兵一來,攻打不下,又沒有物資,很快便敗退了。後來陳俊便憑藉著這場戰爭的功勞被封侯,可以說堅壁清野戰術在陳俊這裡得到了完全的付諸實踐。

“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時間跨越到唐代末期,農民大起義,黃巢率領大軍退出長安東走,進入河南地區,接連攻下了幾十個州縣,唯獨陳州遲遲攻不下。而原因就在於當時陳州刺史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戰術,事先做了充足的準備:“完城塹,繕甲兵,積芻粟。六十里內民有粟糧者,率徙之入城。”雖然當時黃巢的軍隊攻勢很兇,但陳州地區卻沒有物資補給,所以久攻不下。

堅壁清野戰術在抗金戰爭中也得到過應用,名將張浚在陝西地區指揮抗金戰鬥,仗打得十分艱苦。金兵不光個個是百裡挑一的猛士,而且他們的戰術更加兇狠,在登山涉險的時候,前面一個人死了,後面的人就披著他的甲繼續前進,如此往復,進攻不停,簡直就是拼命三郎的架勢。但金兵卻在陝西地區遭受到了強烈的抵抗,一直入不了蜀。

“堅壁清野”只用在蘇德戰場?錯,荀彧才是這一戰術的祖先!

究其原因,就是張浚的助手劉子羽,採用了堅壁清野的戰術,在金兵到來前,預先把物資全部轉移,金兵深入進攻,猛打猛衝卻後勤不濟。而金兵又疫情大發,劉子羽趁機和自己的好友—抗金名將吳玠抄後,金兵腹背受敵,一潰千里。堅壁清野戰術在這場戰爭勝利中的作用,更為突出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不難看出,“堅壁清野”戰術最首要和核心的環節就是擊垮敵人的後勤,做好戰前準備,在敵軍來犯前就做好堅守城池、不給敵軍留後路的準備。而堅壁清野戰術雖然聽起來很簡單,無非是轉移物資、堅守不出,而在實際的運用中,卻涉及到許多細節,對軍事指揮者的心理素質和細心程度有很大的考量。試想一個在敵軍大舉進犯下卻慌里慌張的領導,怎麼能運用好這一戰術呢?

我是江暮雲,願同大家一起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祝您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