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網商們的四年進退:從顛覆者到補充者

微眾、網商們的四年進退:從顛覆者到補充者

現實的多重壓力令民營銀行困難重重,高管變動頻繁。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閱讀更多請登陸www.awtmt.com或華爾街見聞APP。

“微眾銀行安全嗎?”

這是近期一位用戶在百度“微眾銀行吧”裡的提問。該用戶此前因某網貸平臺出事損失一萬元,加之團貸網“暴雷”後,已成為驚弓之鳥,如今急於求證自己在微眾銀行資金的安全問題。

在這個提問下面,貼吧的負責人不得不給他做了一次科普,解釋了微眾銀行作為有執照的銀行和網貸平臺的區別。

作為國內第一家開業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已經成立超過四年,但對不少人而言,這還是個陌生的名字,即使知道它的人,也可能存在信任疑慮。不僅是微眾銀行有如此的遭遇,其他16家民營銀行也處於類似的境地。

對民營銀行們而言,用戶的信任感偏弱並非其面臨的唯一問題,民營銀行曾經被視為攪活經濟、刺激傳統銀行改革與創新的“鯰魚”,但實踐證明,在監管政策、市場競爭、內部股權等多重壓力下,實現這一目標依然遙遠。

民營銀行的短暫春天

在行業發展之初,各界對民營銀行都寄予較高期望。

2012年5月,銀監會發布《中國銀監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明確民營企業可通過發起設立、認購新股、受讓股權、併購重組等方式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同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

兩份文件的先後出臺意味著民營銀行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企業界一片歡騰。

“試點民營銀行,首先是要以民營銀行獨特的優勢,發揮‘鯰魚效應’,改善當前中國金融業的競爭態勢。這將是民營銀行試點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由央行主辦的《金融時報》表示,民營銀行的誕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正像自然界有大樹,也有小草”,民營銀行是豐富多層次金融體系的重要舉措。

不僅是主管部門發出了聲音,其他傳統銀行機構也紛紛公開表態支持民營銀行的發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經濟結構調整,需要湧現出更多的民營銀行。”時任民生銀行董事長的董文標認為,鼓勵發展民營銀行,不僅能促進銀行業的競爭格局,打破國有資本的金融業壟斷現狀,還能倒逼大型銀行進步。

不少行業龍頭企業躍躍欲試,尤其是螞蟻金服、騰訊等企業,隨後將拿銀行牌照納入現實的業務考量。

“在資金清算上,我作為一家銀行來講,對支付寶支付結算業務算是一種補充和完善。”網商銀行前行長俞勝法提到,銀行針對支付寶交易設定了限額,但用同為螞蟻金服旗下的網商銀行與其他銀行做銀行間的轉賬交易,則不會再有任何限額,只要賬戶實現打通,“用戶用網商銀行的賬戶,跟用支付寶賬戶將會一樣方便。同時支付寶遇到的限額問題,也可以通過網商銀行來解決。”

在此前的業務中,支付寶面對銀行都非常被動,無論是轉賬還是交易都要看銀行“臉色”,甚至發生過不愉快。以快捷支付為例,在2014年,“四大行VS支付寶”事件爆發,建行、工行、農行、中行下調了其儲蓄卡快捷支付限額,將每筆限額從幾萬元下調至幾千元,並且隨後發生了銀行與支付機構員工的口水戰,引發網絡圍觀。

藍海銀行副行長王業芳也認為, 發展民營銀行有特定的背景和意義,一是能夠有效地撬動民間資本,激發市場活力。二是發揮民營銀行的“鯰魚效應”,鼓勵創新。

懷揣著對銀行牌照的渴望,民間掀起了籌辦民營銀行的熱潮。隨著2015年6月,首批五家試點的民營銀行開業,銀監會宣佈對民營銀行全面放開,此後排隊申請的民營銀行不斷增多。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12月單月全國共有20家民營銀行核名,其中有14家為二次或二次以上核名(注:核名有效期為6個月)。2016年全年民營銀行核名總數達到178家,甚至有民營企業家中途改變發展戰略,全身心投入到民營銀行申請的行列中。

從顛覆者到補充者

好景不長,熱火朝天的民營銀行,在2017年迎來了一腳急剎車。

2016年12月,銀監會出臺《關於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審慎監管。此後民營銀行批覆籌建進程陷入停滯,再無新增,且多家上市公司宣佈退出銀行申請。

截至目前,在已獲批的17家民營銀行中,有5家為首批試點銀行,12家於2016年獲批籌建。

這種轉變的背後,既有監管的政策限制、傳統銀行的競爭等外部因素,也有民營銀行內部定位的調整。

自發展以來,最讓民營銀行如鯁在喉的兩個問題一是遠程開戶遲遲無法落地的問題,二是負債端受限的問題。

遠程開戶對於民營銀行的影響很大,無法開戶就意味著無法建立用戶賬戶體系,意味著民營銀行依然需要受制於傳統銀行的一類賬戶。

俞勝法認為,如果沒有賬戶體系,很多業務都做不了。實際上從某個角度來講,沒賬戶體系,就一定不是家銀行。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也認為,無法遠程開戶也是造成微眾在同業合作中產生摩擦的原因。

同時由於“一行一店”的監管要求,除了在註冊所在地外,民營銀行無法在其他地區建立網點,在只有一個網點甚至沒有物理網點的情況下,吸收存款面臨較大困難,所以大部分民營銀行都轉向線上模式,但是由於民營銀行線上流量有限,且遠程設立賬戶還有一定限制,吸收存款效果不太理想,換句話說就是無錢可貸。

2017年,微眾銀行客戶存款佔負債的比重僅為7.27%,而同業負債佔比高達61.62%,負債端明顯過度依賴同業存款。

且資金來自於同業對於民營銀行們來說意味著資金成本非常高,時任網商銀行行長黃浩曾經透露,網商銀行融資成本比傳統銀行貴很多,年化利率一度達到6%到7%的水平。

為了吸收用戶資金,民營銀行們也做出了探索。2018年多家互聯網銀行通過智能存款等方式吸收存款。不過出於流動性風險的考慮,央行也對該項業務進行了窗口指導,部分產品下線,部分產品限量銷售。

微眾、網商們的四年進退:從顛覆者到補充者

微眾銀行智能存管產品,來源:微眾銀行APP

而在與傳統銀行的合作上,雙方也摩擦不斷。

2015年9月就有招商銀行的用戶發現自己無法通過持有招商銀行的借記卡在微眾銀行上開戶。

和普通的銀行不同,按照監管的限制微眾銀行只能開設二類賬戶,所謂的二類賬戶就是不能單獨開戶,必須要綁定一類賬戶才能存在。很快外界得知,無法開戶的原因是招商銀行關閉了微眾銀行通過人民銀行金融結算中心的驗證身份系統接口。

招商銀行對媒體表示,關閉的原因是銀行接到了很多的投訴,反應銀行中的一些扣款非由本人操作,經過調查發現是一些機構濫用跨行代扣功能導致,“鑑於代扣接口的濫用對用戶資金、用戶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嚴重違反金融監管的規定,招商銀行將逐步進行清理和整治。”

對於該舉動,外界不少的解讀是微眾銀行高收益產品引發資金從招行流失對其造成壓力。為了“澄清”輿論非議,隨後,微眾銀行和招商銀行聯合聲明表示報道存在偏頗,微眾銀行和招商銀行業務互補、地緣相近,一直保持緊密合作關係。然而這一緊密合作最後證明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兩家銀行關於開通接口的合作並無進展。

這只是民營銀行和傳統銀行摩擦的一個案例,出於對於新生事物的不安全感,加上阿里、騰訊等具有的海量用戶基礎,傳統銀行對於民營銀行的發展始終心存警惕,防範和限制也時有存在。

2017年微眾銀行與民生銀行同推出了Wecard產品,這張民生銀行卡片不僅擁有銀聯借記卡的基礎功能,也可連通微眾銀行,實現賬戶互通、支付直連等功能,通過“WeCard”實現了一站雙向功能服務。但該產品僅限深圳地區用戶可以使用,並且採用隨機邀請制,後來該合作項目也無疾而終。

而另外一邊,網商銀行截至目前依然不支持工行、農行、建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轉入至網商銀行業務。

認清了政策和資源限制之後,民營銀行紛紛將角色定位從“鯰魚”調整到了補充者的角色,而不再提對傳統銀行的顛覆。此後,民營銀行對於金融行業的意義從倒逼銀行創新,變成了連接傳統銀行和企業、個人的中介管道。

以第一家開業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為例,其一直堅持自己的定位是“連接者”,但知情人士稱,實際上這並不是微眾銀行最初的初衷——在當初批覆時,微眾銀行試圖打造“個存小貸”模式,希望能夠通過互聯網吸收海量的低成本負債服務,然後將資金提供給小微企業和個人。

如今,輕資產運營、萬能連接器已經成為行業的主流聲音,這意味民營銀行和傳統銀行今後將更多地用合作模式謀發展。

發展尷尬

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民營銀行具有明顯的服務“草根”和市場效率優勢。而普惠金融服務對象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小微企業。

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是,主打個人消費金融的民營銀行賺的盆滿缽滿,而主打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銀行則叫好不叫座。

以微眾銀行為例,2015年5月,微眾銀行推出個人信貸產品微粒貸。微粒貸一經上線就被視為微眾銀行的得力干將:短短1年多,微眾銀行從2015年虧損5.8億元,到2016年扭虧為盈,並實現了4億元的淨利潤。2017年微眾銀行的淨利潤達到14.48億元,較2016年的4.01億元增長261.1%。微粒貸上線一週年,累計發放貸款400億元;上線兩週年,累計發放貸款總金額3600億元。

同樣在個人信貸領域收益頗豐的還有四川新網銀行,2018年新網銀行營收較2017年增長271.9%,淨利潤為3.68億元,同時實現扭虧為盈。截至2018年10月30日,新網銀行累計服務用戶已超過1800萬戶,累計放款金額超過1300億元,累計在管資產超過460億元。其中,“好人貸”人均貸款金額3300元,平均借款週期75天。

和微眾銀行主要依賴自有渠道發放貸款不同,新網銀行通過與阿里、騰訊、今日頭條、滴滴等平臺進行合作,藉助流量來發放貸款。新網銀行首席運營官劉波表示,新網銀行的商業模式就是聯合放貸、聯合風控。

與偏重個人信貸業務的民營銀行收入利潤猛增相比,主打小微企業的民營銀行則表現相對遜色。

以網商銀行為例,2017年,網商銀行的淨利潤不到微眾銀行的三分之一,但不良率卻是微眾銀行的近兩倍。

截至2018年8月,17家開業的民營銀行中,有12家交出了2017年成績單,其中有10家實現盈利。可以看出,雖然騰訊的微眾銀行和阿里的網商銀行撐起了民營銀行營收大半個天,但是微眾銀行一家的利潤仍遠超其他,甚至網商銀行。

微眾、網商們的四年進退:從顛覆者到補充者

民營銀行2017年年報主要財務指標,來源:網絡

對於利潤落後,網商銀行行長金曉龍認為,小微企業貸款相比消費信貸確實存在劣勢,消費貸款一般幾千塊錢,且和個人生活高度綁定,穩定性高。小微企業貸款與行業市場環境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風險更大,不良率更高。

但是個人信貸在利潤亮眼的同時,其模式也引來不少非議,“微眾銀行不像一家銀行,更像一家消費金融公司”。有學者認為,如果只是做個人信貸業務,那麼民營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沒有區別。

由於現金貸等消費金融問題頻出,監管對於民營銀行從事個人消費信貸的監管也不斷收緊,2017年11月,有民營銀行接到監管部門口頭通知,除了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和新網銀行之外,其餘的民營銀行線上借貸業務暫停。

在此背景下,民營銀行高管頻繁“換血”也成為常態。

3月5日,螞蟻金服對外宣佈一則人事變更消息,稱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卸任網商銀行董事長,由螞蟻金服總裁胡曉明接任,網商銀行行長黃浩卸任,由原副行長金曉龍接任。

對網商銀行而言,金曉龍已經是其第三任行長,2015年6月,網商銀行正式開業,當時擔任行長職務的是杭州銀行前行長俞勝法,一年半之後,隨著俞勝法升任螞蟻金服集團的CRO(首席風險官),螞蟻金服公司副總裁、財富事業群總經理黃浩接下行長的重任。

微眾、網商們的四年進退:從顛覆者到補充者

四年換三任行長,在傳統銀行業中這個頻率難以想象,然而在民營銀行這個小群體中,換人卻是常態,目前開業的17家民營銀行中已有過半數銀行有過高管調整。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一年內,上海華瑞銀行、吉林億聯銀行、湖南三湘銀行、重慶富民銀行、福建華通銀行、武漢眾邦銀行以及遼寧振興銀行7家民營銀行都進行了董事長或者是行長的變更調整。

分析人士認為,頻繁的換帥的背後,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原因,一是團隊磨合的問題,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人士需要能不能適應民營銀行的情況。二是,經營的壓力,在整體經濟運行和銀行業監管環境的宏觀因素影響下,民營銀行也遭受到了巨大的發展壓力。

埋下的風險

對民營銀行而言,來自股權方面的風險也不容小視。

在民營銀行股東佔比上,政策先後發生過兩次變化。對於最初試點的五家銀行,銀監會參考的是對中小銀行的單一股東持股比例的限制,即原則上不超過20%。不過在實際批覆的過程中,對單一股東的比例放款到了30%。

但是從貢獻上來看,螞蟻金服和騰訊對民營銀行的貢獻以及遠遠超過了30%的比例。以網商銀行為例,網商銀行的前身是阿里小貸。在螞蟻金服的官網上,網商銀行和支付寶、芝麻信用並列,網商銀行的主要高管也經常在螞蟻金服體系內進行調換,在流量上,網商銀行的主要流量來源仍是螞蟻金服以及阿里巴巴生態體系。

“騰訊對微眾銀行的發展也是‘全力支持’,光是從流量和徵信數據,其貢獻比例就超過了30%”,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但股權和貢獻不一致的情況也可能為民營銀行的發展埋下隱患。其前車之鑑就是螞蟻金服與另一股東內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君正能源”)在天弘基金上的股權糾葛。2015年1月,由於利潤分配以及股權問題未達成一致,螞蟻金服和君正能源展開口水戰。

在問題陷入僵局的時候,螞蟻金服入股了國內另一家基金公司德邦基金,當時就有分析指出這是螞蟻金服留的後手,如果無法控股天弘基金,螞蟻金服可能放棄與天弘基金的合作。

“一家企業在民營銀行的股權比例不超過30%也是監管的規定,大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全天候科技表示,大股東貢獻資源比較多確實讓人感覺付出和收益不相匹配。

他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可以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即對流量和技術支持進行收費,另外還可以放寬股權限制,“未來監管也會考慮這些問題,從股權結構上是否可以放開一些,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討論的。”

不過按照監管的口徑,對於民營銀行股權的限制目前還沒有放鬆的跡象。對此,郭樹清在2017年履新銀監會主席時就表示,民營銀行整體非常必要,特別是在金融服務競爭不充分的地方,“但是千萬不能辦成大股東等少數人把銀行變成自己的提款機,變成關聯交易,風險非常地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