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揮無能,還是實力不足,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傷亡為何如此巨大?

軍武文齋


蘇德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蘇軍的傷亡都是遠遠高於德軍的,尤其在最開始的1941年。誠然在戰爭爆發時位於西部地區的蘇軍整體實力確實和德軍相差很多,德軍的兵力(400萬)差不多是西部蘇軍(250萬)的兩倍,雖然蘇軍在坦克和飛機數量上佔據優勢,但是絕大部分的都是需要大修或者過時,而且在作戰使用和後勤補給上非常糟糕,只要稍微出現一些技術故障就不得不放棄,因為蘇軍一直處於不斷的戰略撤退中,根本來不及回收和維修那些重型武器裝備。



在防禦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炮兵同樣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寶貴的中、重型火炮,德軍在初期的每日推進速度在70至100公里,每次大規模的戰役都是以包圍戰為主,蘇軍不得不執行一次又一次艱難的撤退以跳出德軍的包圍圈,大多數都是倉促的撤退,缺乏有組織的指揮,這種情況下將不可避免的導致大量武器裝備的拋棄,而那些需要汽車牽引的重型火炮幾乎不可能安全撤離,德軍重點切斷並封鎖的就是那些公路和鐵路線,大部分情況下蘇軍都是拋棄了大部分的重裝備後只攜帶輕武器從地形複雜的森林和山區撤退。在最初的幾個月內,蘇軍便損失了大部分的中、重型火炮,這對於以步兵為主的蘇軍來說,打擊是致命的,這極大的削弱了蘇軍步兵部隊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在進攻(反攻)中,沒有充足炮兵掩護的進攻意味著代價高昂的步兵傷亡。


從高級指揮官的能力來看,蘇軍也遠不如德軍,不同於德軍的軍官都是一級一級按部就班的提升上來的,擁有紮實的專業能力,再加上兩年的歐戰經驗,他們對於現代化戰爭的作戰模式已經非常熟練。德軍集團軍司令及以上的高級指揮官長期在各高級司令部任職,負責德軍大編制的戰役戰略集團的訓練和演習工作。而蘇軍的高級指揮官人才則出現了明顯的斷檔,在1939年的大清洗的蘇軍師級以上的高級將領遭到了大範圍的清洗,這幾乎摧毀了蘇軍的高級指揮人才的成長體系,隨著蘇軍開始大規模的擴充,蘇軍的指揮官不得不擔負遠超出其能力的更高級別的職位,基本上蘇軍的指揮官都連升兩級以上,營、連級的指揮官開始擔任師、團級的指揮職務,事實證明,大部分的指揮官無法有效控制他們的軍隊,賦予他們的作戰任務超過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當然這些蘇軍本身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並不能成為蘇軍傷亡遠高於德軍的主要原因,致命的因素在於蘇軍最高統帥部對蘇軍錯誤的戰前部署和戰爭爆發後的作戰指揮,西部蘇軍的主力過於靠近西部邊境,他們的集結地和補給倉庫的位置大都處於德軍裝甲部隊縱深攻擊的範圍內,使他們一開始就處於被包圍的危險中,加上蘇軍最高統帥部盲目的下達全線反擊的錯誤命令,這相當於主動將蘇軍送去德軍的包圍圈中,大量的蘇軍整建制的被包圍殲滅,蘇軍不得不投入新組建的戰鬥力更低的部隊,這些缺乏基本訓練甚至沒有訓練的新建部隊將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嚴重的傷亡。


戰略論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慘敗,原因很多,大概如下:

第一,對於戰爭的判斷失誤。

戰前,斯大林固執的認為德軍不會迅速入侵蘇聯。

因為英國還在西線頑強,隨時可能出動幾十萬大軍在歐洲登陸。

如果英軍在法國登陸,距離德國本土其實近在咫尺。

這種情況下,希特勒不可能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

斯大林這個判斷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即便開戰前蘇聯特工和盟國特工,將大量德國就要進攻的情報交給他,斯大林也無動於衷,甚至認為是西方調撥蘇德關係。

這個錯誤的判斷,導致蘇軍根本沒有作戰前的準備。

德軍入侵當天,驚訝的發現蘇軍大量飛機如沙丁魚一樣擺在機場上,一個炸彈就能炸燬數架。

德國的一位飛行員在日記裡進行了如下記載:“簡直就是一場對嬰兒的屠殺。我無法相信我的眼睛,數百架飛機正整齊地停放在飛機場的四周,似乎專門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轟炸行動變得異常容易。而那些剛想起飛逃走,或者剛剛降落到地面的飛機,也未曾躲過德國飛機的轟炸。即便起飛的蘇聯飛行員也對我們無法構成實質威脅。他們的飛機太舊太慢,他們採用了撞擊我們的自殺舉動。”

依照公開資料,在巴巴羅薩初期蘇聯損失飛機數量為6000餘架,這一數字幾乎是參與行動的德國空軍飛機數量的3倍。

第二,防禦戰略的錯誤。

斯大林和蘇軍很多高層,高估了蘇軍的實力,低估了德軍的閃電戰。

在開戰初期,入侵德軍陸軍305萬,190個師(其中德軍陸軍153個師又3個旅,包括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師;37個僕從國師)。

而蘇軍總兵力500多萬,其中268萬陸軍直接部署於西部戰區。雙方火炮差不多,坦克蘇軍是2萬多輛,德軍才4000輛,飛機蘇軍也是2萬多架,德軍是5000架。

由於蘇軍實力絲毫不弱,武器數量還有很大優勢,他們做出錯誤的戰略防禦。

蘇軍將主力集結在邊境附近,採用所謂攻勢防禦。

一旦德軍發動攻擊,蘇軍就強有力的發動反攻,將德軍打退,進而殺入德國境內。

但少數如朱可夫甚至林彪在內都認為,這樣部署是錯誤的,是軍事冒險。

萬一德軍能夠突破邊境防禦,就可以進行著名的閃電戰,以裝甲部隊進行兩翼合圍,切斷邊境蘇軍主力的補給線和退路。

這種作戰模式下,蘇軍哪怕有兵力和火力的優勢,最終也會因補給耗盡,無法突圍而崩潰。

在戰前的演習中,朱可夫指揮的模擬德軍,就輕鬆突破了蘇軍的防禦,還將邊境的蘇軍集團合圍。

為此,斯大林將很多將軍解職,奇怪的是卻沒有改變這個戰略。

最終,蘇軍像演習中的一樣,慘敗。

第三,實際指揮的錯誤。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將軍對於德軍閃電戰不適應,不瞭解,不知道怎麼對付。

他們還以蘇聯內戰中那一套,試圖堅守某一城市、某一區域以阻擋德軍。等待德軍實力消耗後,再發動反攻獲勝。

然而,德軍很多時候根本不急著強攻蘇軍堅固據點,而是優先使用裝甲部隊兩翼迂迴到蘇軍後方,切斷他們的退路和補給線。

最終,哪怕蘇軍據點在堅固,駐守兵力再多,也會不戰自潰,被德軍整個吃掉。

這裡面,斯大林起到很壞的作用。

很多時候,斯大林下令不得後退一步,必須堅守某個大城市,放棄的人就是叛徒要被槍決。

這個結果就是蘇軍成績團的被殲滅。

最慘重的失敗,就是基輔會戰。

由於執行所謂堅守基輔的命令,蘇軍西南方面軍幾乎全部被德軍吃掉。

該方面軍的75萬人,被德軍殲滅70萬,只有少量部隊僥倖逃出。

參戰的5個集團軍中,4個集團軍(第5軍、第37軍、第26軍及第21軍)共43個師被消滅,第40集團軍被嚴重削弱。

其實,基輔會戰後,整個西南方面軍就沒了,必須重建而不是補充。

期間,即便蘇軍高級將領一再要求放棄基輔撤退,以避免被德軍合圍,但斯大林不同意。

基輔會戰中,蘇軍雖然損失70萬,但實際傷亡只有16萬,其餘都是在彈盡援絕下投降的。

而德軍殲滅70萬蘇軍,也不過傷亡15萬人而已。

可見,基輔會戰對德軍來說是輝煌的勝利,損失也不算慘重。對於蘇軍來說,則是徹頭徹尾的慘敗。

從基輔會戰以後,蘇軍開始改變戰略,不再強調死守一地,而是主動撤退以跳出德軍的包圍圈。

其實還有不少原因,就說這麼多吧。

由於蘇德戰爭初期的胡來,導致數百萬蘇軍無法做戰被俘。

這些蘇軍,絕大部分都死了。


當時包圍圈中的蘇軍士兵,是很慘的。

如果他們繼續抵抗,肯定是死路一條,因為補給和彈藥都已經斷絕。

就算德軍圍而不攻,他們也堅持不了幾天就會因飢餓無法作戰。

但如果他們試圖突圍,就會被斯大林當成叛徒處決。斯大林早就下達命令,對於擅自撤退者定為叛徒、膽小鬼和懦夫,一律槍決,僅僅斯大林格勒就槍殺了1萬多人。

無法作戰,又不能突圍,剩下的只有投降。

但投降後,蘇軍的政委、黨員基本都被就地槍決,猶太人則被送到集中營毒死,剩下的戰俘倖存率也很低。

更慘的是,這些戰俘不被蘇聯承認為戰俘。斯大林曾經說過:真正的蘇軍士兵,是不會向敵人投降的。所以,我們沒有什麼戰俘,只有祖國的叛徒。


薩沙


1941年,德國集結三個集團軍800萬兵力進攻當時強國蘇聯,德軍裝甲部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殲滅數萬人蘇軍,俘虜將近600萬蘇軍,劍向所揮,直指蘇聯首都莫斯科,最終莫斯科紅場閱兵加上嚴冬到來,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縱觀整個戰場,可以說蘇軍的慘敗超乎所有人甚至希特勒的形象,按理說以當時蘇聯的國力不應該有如此的慘敗,是何原因?

首先就是德軍,德軍當時已經將歐洲大部分地方都已佔領,連當時強國法國也已成為希特勒的階下囚,德軍士氣正旺;而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更是精心部署,三路齊下,三個目標,而進攻蘇聯的古德里安將軍的閃電戰戰術更是出其不意,而蘇軍也並沒有對德軍的突然到訪準備充足,所以慘敗。

第二點就是蘇聯自己的原因,在之前,斯大林對蘇聯進行改革,也就是五年計劃,的確五年計劃是蘇聯經濟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但經濟提上去了,軍事卻忽略了。以至於面對德軍的裝甲部隊防不勝防,很多飛機,坦克,當時在德軍面前根本就是螳臂當車。

第三就是之前的大清洗,它使蘇聯嚴重損失了大批優秀骨幹,五名元帥四人槍斃,十五名集團軍司令槍斃十三人,下面的軍長師長更不用說。圖哈切夫斯基,一個讓德軍聞風喪膽的將軍,他死了,德軍沒有後顧之憂,大膽進攻蘇聯。而斯大林當時也認為德國不會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腹背受敵狀況,加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致使斯大林並沒有對德軍就行提前防禦。

所以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面前只有敵人。




00後Ai的小淑女星兒吖


在1937年到1939年這一段時間的政治鬥爭裡,蘇聯5名元帥被幹掉了4人,15名集團軍司令中被幹掉了13人 ,85名軍長中被幹掉了57人,196名師長中被幹掉了110人,406名旅長中被幹掉了220人,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的80名成員裡有70人被幹掉。幾乎在兩年的時間內,蘇聯軍隊從上到下從裡到外被剔骨抽筋,雖然此時的蘇聯軍隊用還擁有著龐大的人員數量,你也只不過是用蘇維埃意志填充起來的一個氣囊氣球而已,這樣自廢武功的行為有什麼能力去戰鬥?靠對最高領袖的絕對忠誠和所謂堅不可摧的蘇維埃意志?


只要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不死德國蘇聯就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可惜。甭說蘇聯在二戰當中人員損失慘重,就是在二戰初期入侵芬蘭蘇聯死的人也不少。1939年9月蘇聯以120多萬人絕對的兵力優勢入侵芬蘭,此時芬蘭舉國上下能湊足的兵力也不過20多萬,這場被蘇聯認為用小時計算的戰爭愣是打了4個月,而且蘇聯一點都沒有佔到便宜,並沒有打開芬蘭的第一道防線——曼納海姆防線,而且最後蘇聯以傷亡約63多萬人的代價換回來了芬蘭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讓芬蘭付出了傷亡約10萬多人的代價。


蘇軍在咱戰場上經常被成建制的消滅

就連打芬蘭都那麼費勁,後期蘇聯能贏也是夠拼的了。朱可夫又不是在大清洗運動的時候被調到遠東地區否則他也難逃厄運,而這位幸運的時代寵兒不僅在遠東地區打敗日本(當然也是以絕對的優勢並加上大於地方的資源消耗和人員傷亡換來的),又被調到芬蘭前線結束戰爭,之後又在蘇德戰場上大展拳腳。而這一段時間蘇聯對外戰爭的特點就是以絕對的優勢兵力以及作戰資源對打,但是最終資源消耗比對方多、傷亡比對方大,但是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芬蘭作為北歐國家,體內流淌著維京人的戰鬥血統,而且芬蘭人天生會打獵,拿起槍就是軍人,更何況你人都沒有動物跑得快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對於蘇聯人來說,對於德軍的實力不足,尤其是軟實力不足是蘇軍傷亡巨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正處於軍事準備階段,本身就是十分混亂,同時大清洗也使蘇軍本來就缺乏的軍官數量更加缺乏。

蘇軍從沙俄軍隊脫胎而來,沙皇軍隊中軍官的素質就是歐洲國家中比較低下的,相對來說,沙皇軍隊的軍士隊伍的素質要好的多,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管理素質,後來蘇軍的許多將領都是原來沙俄軍隊的軍士出身並不是偶然的。

但是軍官並不是軍士能夠代替的,在內戰中,本身就缺乏軍官,內戰雙方有損耗的軍官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內戰結束以後,隨著托洛茨基的被清洗,就已經開除了一批軍官,而到了圖哈切夫斯基的那次大清洗更是對於蘇軍造成了傷筋動骨的損失。

蘇軍在蘇德戰爭前進行的擴軍備戰和大清洗幾乎是同時進行,這樣本身由於擴編就會十分混亂,軍官的缺乏更是造成了混亂,很多昨天還是排長的人第二天就被提拔成了連長甚至營長,一時間新提拔的軍官還無法適應新的職務,這種情況下命令不能正確執行,況且當時蘇軍擴編,訓練有素的軍人和物質保障都不充分,各種器材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什麼無線電器材之類,當時蘇軍嚴重依賴有線電話,但是在快速機動的戰場情況下,有線電話是無法跟上戰場形勢的變化,本身軍官獨立處理情況的能力就比較弱,又收不到上級的指示,這種情況下就是造成部隊大量損失。

蘇軍損失的第一年是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個是蘇聯自身的混亂,還有一個德軍的確是達成了突然性,德軍在6月22日發動的突然襲擊,蘇聯塔斯社在6月15日還發表社論,說明蘇德關係的牢不可破,而希特勒也是親自給斯大林寫信,可以說是把戰略欺騙進行到了最後。現在的確是有大量的情報證明蘇聯人得到了德國要進攻的情報,但是這個入侵的時間有若干個,在幾個原來的時間都沒有發生以後,那就出現了一個狼來了的感覺,而狼真的來的時候,反而會有誤判了。
蘇軍在戰爭的後期戰鬥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單純用人海戰術不能解釋蘇軍的戰術,而德軍在戰爭後期素質也是在下降的。

本身蘇軍的素質就遠遜於經驗豐富的德軍,再加上被打了一個冷不防,所以損失非常巨大,而蘇聯後來補充的士兵素質更差,雙方的差距更大,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軍的素質也在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是用鮮血作為代價的,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代價就是損失巨大。隨著蘇軍用鮮血作為學費拉平了和德軍素質上的差距,德國的戰敗就已經近在眼前了。
德軍的焦土政策和反遊擊作戰都是造成了大量的蘇聯平民的死亡。
德軍騎兵是執行反遊擊作戰的主力部隊,尤其是在白俄羅斯。

除了蘇軍的損失巨大,蘇聯還有大量的平民傷亡,蘇聯損失的3500萬人中,866萬是軍人,而剩下的2700萬人都是蘇聯平民,德軍在蘇聯佔領區尤其是白俄羅斯進行反遊擊作戰中,大肆屠殺蘇聯平民,燒燬蘇聯的村子。在曼施坦因從哈爾科夫到第聶伯河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平民,不願意走的就被殺掉,在德軍的後方留下了一片無人區。而德軍的戰爭暴行尤其是國防軍的戰爭暴行是很少被提及的,當然佔領區內的猶太人肯定是被屠殺一空的。在對平民的暴行中,象西烏克蘭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是重要的幫兇。這部分武裝匪幫跟著德軍撤退,後來有一隻在華沙起義中又扮演了劊子手的角色。


有痰


由於德軍順利的進行了初期的作戰,蘇軍已經處於災難的邊緣。從6月22日到7月10日,蘇軍參加作戰的西北方面軍、西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等部純減員588958人,傷病減員159272人;另外損失了大部分裝備-包括18794門各類火炮、11703輛坦克、3985架飛機(蘇軍在戰時7月14日公佈損失飛機1900架坦克2200輛);蘇軍戰史稱邊境地區170個師中損失了28個師,70多個師的人員和技術兵器損失一半,同時還有200個各類倉庫(燃料、彈藥和武器庫)遺留在被德軍佔領土地上。而德軍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戰時日記中記載到7月8日消滅蘇軍89個步兵師和20個坦克師。所有這一切都對今後蘇軍的軍事行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蘇軍隨後進入了戰略防禦階段,而偉大衛國戰爭才剛剛開始!至於德軍和其盟國的損失,綜合下來人員約20萬,坦克和強擊火炮616輛、飛機近900架。

紅軍坦克工事


當時蘇聯總兵力5434729人,裝備火炮與迫擊炮110444門-邊境地區47167門(另高炮5393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5932輛-邊境地區5個軍區共有13981輛(新式1349輛),擁有飛機20810架(可使用17808架,新式1693架)-邊境地區擁有7009架(新式1360架),另遠程航空兵飛機1339架、海軍航空兵(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北方艦隊及平斯克和多瑙河區艦隊)飛機1445架

蘇軍在戰前對各戰區、各兵種從戰略到戰術上都嚴重分散兵力的錯誤部署是導致蘇軍初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伊系列殲擊機宣傳畫


倘若蘇軍在戰前兵力部署能夠做出如下改動:將幾乎所有新式武器,即近1400輛新式坦克、幾十門БМ-13火箭炮和近1400架新式飛機全部集中育蘇軍認為德軍可能的主攻方向南方戰區(筆者注:事實上,對於蘇軍來說,集中於任何一個戰區,蘇軍都完全可以擊敗當面德軍),同時輔以大量舊式坦克和飛機,並集中邊境地區部隊數量的60%,即約102個師的強大兵力在南方戰區,使該戰區蘇軍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具有壓倒性優勢。其餘的兵力兵器按照7:3原則部署於中央戰區和北方戰區,即中央戰區48個師,北方戰區20個師。這兩個戰區的蘇軍以大批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並配合築壘地域對德軍層層牽制和阻擊,而南方戰區蘇軍則可伺機做大規模反攻。這樣,南方戰區的蘇軍可以對只有42個(包括3個警衛師)德國師和其他一些戰鬥力較弱的羅馬尼亞等部隊產生足以使其崩潰的壓力。而且,南方戰區與中央戰區之間有一條東西長達數百千米的普里皮亞季沼澤,很不利於中央集團軍群南下支援南方集團軍群。

1941年夏被紅軍擊落的FW19戰鬥機


顯然,如果蘇軍這樣部署兵力,那麼殲滅或者是重創南方南方集團軍群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在給對手予眾創周,蘇軍可以北上對德軍另外2個集團軍群實施各個擊破,同時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攻佔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真是如此,恐怕德軍早已是呈現敗相。憑藉蘇軍的兵力,如果做集中部署的話,德軍對蘇軍的任何進攻都將被挫敗。即便德國將在西歐的全部兵力調至東線,恐怕也無濟於事。因此,蘇軍大潰敗的發生早在蘇軍做出分散兵力的部署後就已經埋下伏筆。綜上所述,蘇軍沒有將裝甲部隊進行戰術上的集中使用導致了蘇軍的全線敗退和反突擊的失敗,沒有在整體戰略部署上集中兵力(而德軍則在中央戰區集中了相對較多的裝甲兵力)造成了中央戰區蘇軍主力的覆滅,從而導致了蘇軍戰爭初期的大潰敗。

其次,蘇軍兵力部署上的錯誤還表現在發生大潰敗後沒有及時吸取教訓,反而將兵力更加分散,試圖處處防守,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損失。在初戰失利後,蘇軍許多部隊已經被打散或被圍殲,蘇軍統帥部下令反擊的許多部隊已經名存實亡,失敗已經形成,蘇軍處於一種混亂的局面。不過蘇軍總是在10多個師被殲後又投入10多個師,力圖堵塞防線漏洞與缺口,結果卻是被德軍各個擊破而且德軍突破的缺口越來越大。蘇軍中央戰區主力被殲後,蘇軍從南方戰區調來2個集團軍到中央戰區,但這於事無補。這些倉促調來的軍隊和收集到的一些殘餘部隊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築起一道鋼鐵長城擋住德軍。受命向德軍發起反突擊的許多部隊都是臨時湊集,缺乏組織,即便是蘇軍最高統帥部調集和組建的集團軍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整個戰場形勢對於蘇軍來說完全是一場曠世未有的大混亂,這大大動搖了蘇軍的士氣和整體戰鬥力。蘇軍的這一不利態勢為德軍創造了擴張戰果的極好機會,德軍乘機投入大批兵力亂而取之,從而進一步加劇了蘇軍的損失。

蘇軍防空軍夜間聚光燈


勝敗乃兵家常事,任何部隊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做到常勝,問題的關鍵是萬一遭到失敗,如何保存力量,如何減少損失,如何吸取教訓與奮起。如果在蘇軍在發生大潰敗以後,能夠做到及時吸取教訓,改變部署和策略,則不失為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蘇軍當時應該將剩下的新式坦克和新式飛機等儘可能調集到統一戰區,最好是德軍裝甲兵力和空軍力量都相對較弱的南方戰區與北方戰區,並配合大量的舊式坦克和舊式飛機,在根據並立即結的雄厚成都決定是否需要將兵力兵器進一步集中到德軍某個防禦薄弱地段,伺機發起集中攻擊。用擊潰德軍1個戰區部隊或者殲滅德軍一部來達到遲滯德軍推進併為自身爭取時間調集更多的兵力兵力實施防禦或者反擊的戰略來制止繼續的潰敗。或者,蘇軍也可以放任中央戰區的德軍孤軍深入,而是憑藉自己兵力兵器上的數量優勢(筆者注: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蘇軍都因為補充有力而在兵力兵器期上對德軍佔有較大的數量優勢),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兩翼集結兵力,以拖住德軍,並大大拉長德軍戰線,消耗對方可以用於進攻的兵力,使其無力再進,而蘇軍則可適時轉入反攻(筆者注:之後的莫斯科反攻蘇軍就是運用這一策略)。這樣也可以做到制止潰敗的目的。

縱觀蘇軍的戰略戰術指揮,幾乎可以說從上到下、從戰初到戰中,無不充滿分散病例的錯誤,而蘇軍始終沒有做集中兵力的部署,可見其並沒有意識到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即在於此。儘管蘇軍在總兵力兵器以及各個戰區兵力兵器數量上都具有優勢,但使用不周也會致命。因為的歷史教訓是兵力越多的一方越容易忽視兵力分散所能帶來的不幸。在這樣的戰略戰術指揮下,不要說蘇軍為此損失了數百萬人和數以萬計的技術兵器,即便是損失上千萬人和無可計數的裝備,甚至國破家亡也是絲毫不足為奇的。

蘇軍Бр-2型152毫米榴彈炮


榮華之武器堂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戰爭開始前蘇軍準備不足,被德軍的突襲打懵了。

二是開戰前蘇軍內部遭到了大清洗,大量優秀將領被殺害,大量部隊都是由政委領導,導致部落戰力低下,指揮混亂。

三是裝備上,德軍裝備大量先進飛機坦克,裝備優勢明顯。

四是戰術上,蘇軍還停留在以前的陣地戰思想上,而德軍的閃電俠已經運用得爐火純青。


待月西廂hac


當然是指揮不利。蘇聯在二戰中傷亡的人數高達5000萬人,其中軍人傷亡總量為3000萬人,百姓傷亡數量為2000萬人,陣亡的軍人數量高達1000萬人,而德軍也在東線戰場付出了1200萬人傷亡的代價。說蘇聯指揮不利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1.雙方交戰的前期,蘇聯的形勢很惡劣,斯大林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蘇共內部搞的大清洗運動使得大量的蘇聯軍官被處決,可以說能打仗懂指揮的高層軍官,基本都被清洗掉了,只剩下些不懂打仗的政治幹部在掌握軍權,蘇聯軍隊的戰鬥力也被嚴重削弱。

2.德國的閃電戰術讓蘇聯措手不及。1941年6月,德軍19個師550萬人,5000架飛機,數萬門火炮,坦克向蘇聯發動閃電戰,十天之內突進蘇聯國土600公里,炸燬蘇聯軍機1200機,其中800多架沒有起飛就被炸燬,蘇聯100多萬軍隊被殲滅。

3.真正懂戰術會指揮的朱可夫和特殊的冬季氣候救了蘇聯。1941年9月,德軍再次集中100萬兵力向莫斯科發動進攻,此時斯大林緊急調任朱可夫指揮莫斯科保衛戰,朱可夫上任後,立刻從遠東調來25萬部隊增援,並將前方100萬火車皮的物資緊急運到後方。莫斯科保衛戰是一次艱難的城市保衛戰,蘇德兩軍為此投入的兵力超過了300萬人,最終德軍因為天氣原因和蘇聯軍隊激烈的反抗而失敗。


濤聲依舊3833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這個各方面原因都有,統帥指揮不利,導致人員傷亡增加,第二種是德軍戰鬥力也不容小覷,畢竟作為二戰中的霸主國家,曾經用閃電戰在很短的時間裡把英國打下來過,戰力自然不會差,所以說這也和德軍的戰力有關,所以才會增加了蘇軍的傷亡,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心明月4876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第一就是國內領導人沒有足夠重視,第二,被德國人的閃電戰打蒙了,第三,沒有及時啟用,真正有領導才能的朱可夫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