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通過讀《詩經》發現西周老百姓生活的比元、明、清時期都幸福?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記載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有五百多年的社會生活,政治面貌,男女愛情,民俗風情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是那個時期的一面鏡子,也表現了那個時期完整的歷史。而在《詩經》裡我們會發現,很多人的生活都比元明清時代的百姓生活都要幸福。

首先在愛情方面,詩經中記載了很多的愛情詩,直到現在,我們讀來依舊朗朗上口,對立面的愛情還有著美好的憧憬,像是《國風、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像我們展示了心愛的女生,站在水邊的樣子。還有出自《詩經邶風》“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光是在西周時期,元明清時期,即使是在當代,我們也希望遇見這樣的另一半,拉著對方的手,直到地老天荒,真是完美的愛情。

出自《詩經邶風》的《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可見一對戀人最初的樣子,有點俏皮,有點可愛。但是在元明清時期正是封建思想達到頂峰的時期,是婦女地位最為低下的時期,遵循著什麼三綱五常,結婚也只能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有什麼愛情可言,所以當時思想進步的文學家像是湯顯祖,王實甫才會創作出《牡丹亭》,《西廂記》這樣的文學作品,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其次在政治方面,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世襲制,雖然屬於奴隸社會,但是各項制度也是趨於完善,經濟也比較繁榮,青銅器的鑄造也達到了鼎盛時期,出現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生產工具也較前朝更加方便和先進,農民的生活狀況和幸福度也大有提升,當時的禮樂制度也為此提供了政治文化的保障,所以,在《詩經》中也出現了許多歌頌的詩句,像《大雅》的《生民》《大明》。《生民》是一首敘事詩,講述了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降生和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天賦異稟。《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周王朝的人歌頌自己的祖先,歌頌統治者的賢能,可見在政治方面,西周時期相比於元明清時期的封建君主專制也算是清明,每次的朝代更替,都會出現大規模的戰爭,導致民不聊生。每次統治者加強思想統治,都會有很多人含冤而死,像是清朝的文字獄。每次統治者加強統治,都會出現經濟的倒退,明朝開始的閉關鎖國政策,因為重農抑商而猝死的資本主義萌芽,而在西周時期都是沒有的。

加上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在西周時期,屬於比較落後的生產狀態,人們只要吃飽穿暖就會覺得十分幸福,而隨著文明的不斷髮展,到了元明清時期,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生活的需求也就越來越豐富,加上當時的生產力,政治經濟狀況無法滿足,統治者因為爭端而不斷髮生戰爭,所以,種種導致了元明清時期的百姓生活看起來就沒有《詩經》裡的人生活的幸福。


木劍溫不勝


一、為何《詩經》會給人這種感受?

1.政治清明

如《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為我們展現了一位華服貴容,風度翩翩的國君形象,由此讚美"其君也哉"、"壽考不忘",另外《小雅》裡《南山有臺》、《庭燎》以及《大雅》裡《生民》到《大明》,都有"頌揚上政"。

2.言論自由

除了頌聖之外,其實《詩經》中更多的是"怨刺上政",但這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是允許百姓鳴不平發怨氣的,相較於元明清的嚴苛明顯就自由了許多,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反映了對社會苦樂不均的控訴,《邶風·北門》也與這首類似,詩中的主人公也是一名小官,他的公事繁重,然而付出的勞動與得到的報酬極不相稱,家人的責備更使他難堪,內外交困的處境,使他長吁短嘆,悲憤之餘只好歸之於天。還有《小雅》中的《四牡》、《綿蠻》、《北山》、《小明》等,都是向統治者表現對社會不公正的不滿,還有《節南山》、《十月之交》、《小旻》、《小宛》、《巧言》、《邶風·式微》、《齊風·東方未明》、《唐風·鴇羽》、《魏風·伐檀》、《魏風·碩鼠》、《鄘風·相鼠》、《邶風·新臺》、《鄘風·牆有茨》、《鄘風·君子偕老》等更是直接諷刺統治者的淫奢腐敗和社會政治黑暗,比如《陳風·株林》:"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駕我乘馬,說於株野。乘我乘駒,朝食於株!"真實地記錄了陳靈公和孔寧、儀行到夏姬家尋歡,諷刺陳靈公及其兩個大臣共同與夏姬私通的荒誕行徑。

3.追求愛情

雖然《詩經》中已有作品明確指出當時男女婚配需要請媒人,照章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違抗,但是其實在先秦時期,原始婚俗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有關的要求也並未落實到所有地區,如《詩經》的第一篇《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男子追求女子,同樣表現男子鍾情女子的還有《周南·漢廣》、《鄭風·野有蔓草》、《秦風·蒹葭》、《陳風·宛丘》和《陳風·月出》等詩篇。在《詩經》中,不僅男子可以追求女子,女子也可以追求男子。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邶風·匏有苦葉》,這兩首詩都寫了大齡女子急於求婚的熱望。在這裡,女子大多顯得比男子更火辣、熱烈、主動,如《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多麼狂妄與主動的口吻!詩中女主人公的大膽直率、對愛情的追求及強烈的佔有慾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雖然換了比較溫柔哀怨的口吻,但意思裡仍舊透著主動。《詩經》中戀愛雙方多是女子主動,這些女子比那些扭扭捏捏故作姿態的女子可愛多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人們離婚也有相當的自由,如《邶風·穀風》就寫了丈夫因境遇改變而喜新厭舊,拋棄糟糠之妻。《衛風·氓》表現的也是同一主題,與《穀風》相比,《氓》中的女子在性格上更加決絕果斷,正如末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在傷心之餘,最終揮下慧劍,灑脫地和男子分手。也就是說不僅男子有拋棄女子的自由,女子也有拋棄男子的自由。



二、為什麼會呈現這樣的面貌呢?

1.時代背景

西周時期,社會政治採用了分封制、世襲制和等級制,把王國統治和奴隸主貴族政治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王朝的疆域也進一步擴展,青銅鑄造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爵位等級"制度,服裝等級制度逐漸完善。經濟上推行井田制,西周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交通中心,農作物品種繁複, 五穀在商周已種植,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也大大提高,絕大部分是木、石、骨和蚌器,有極少青銅農具,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 井田的溝洫縱橫可見當時農田水利的發展。總之社會經濟政治相較於原始時期有了充分發展,而且為了滿足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安定有序,周朝改革圖志,周禮應運而生,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裡皆別。" 禮樂並行,無不治,民安國泰,社會自然也是十分和諧有序的狀態,而元明清的封建專制思想顯然更強

2.群眾需求

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當時最關注的還是生存問題,在得到了基本的解決後,社會最主要矛盾是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階級同奴隸階級之間的矛盾,其他問題或者衝突都還沒有現象出來,所以廣大群眾沒有同元明清一樣那麼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容易獲得滿足感。

3.作家群體

《詩經》的作者比較廣泛,既有王公貴族,也有平民百姓,既有在位的權臣,也有失意的大夫,既有在外的役夫,也有家中的怨婦。但是最主要的群體還是王侯等上層貴族作者群,他們身份高貴,享受特權,能夠在滿足生活需求之餘,通過詩歌來表現在朝廷、宗廟祭祀和宴饗的生活,因此所呈現的狀態自然較元明清時更為幸福,而元明清時期敘事文學得到充分發展,大程度上是為了服務普通群眾的,展現的也是更為全面的社會生活。再加上孔子刪詩說,雖然後世懷疑其真實性,認為時間不相符,但至少可以肯定是經過多人反覆斟酌多次修改而成型的,而且《周禮.春官》中有:"太師教六詩,以樂語教國子"的規定。意思是太師負責教"風、雅、頌、賦、比、興,"同時,負責用樂語,即《詩經》教育貴族子弟,也就是說《詩經》是貴族子弟們的讀本,所以其內容在經過反覆增刪之後留下的是精心篩選過的服務於貴族的。


一往文學


從《詩經》可以讀出來,遠古時期的老百姓生活比元明清要幸福得多,事實上大抵如此。遠古時期的老百姓,只有三種苦難,那就是天災、徭役和戰爭。

遠古時期是民風淳樸,相對開明的時期,沒有那麼多封建禮教的束縛。人們可以快樂地在田裡耕種,在河邊釣魚,在山林裡打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們生活的常態,生活壓力沒有那麼大,不必為養家餬口而煩惱。古代地廣人稀,只要人民勤勞,即使靠天吃飯,也能輕鬆地解決溫飽問題。

遠古時期相對自由,除了大型的祭祀活動之外,基本上沒有別的大事。西周老百姓婚戀自由,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人們還可以自由的戀愛,結婚。比如《國風,邶風,靜女》,描寫的就是優美的男女約會場景。《國風,鄭風》裡有很多愛戀的詩篇,其開放文明程度是元明清無法比擬的。

自從有了封建禮教,程朱理學之後,人民大眾的美好時光一去不復返了,被各種條條框框所束縛,只知道愚忠、愚孝,要交苛捐雜稅,卻不知道反抗,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受剝削受壓迫,“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永遠無法打破宿命,拆掉頭上的無形枷鎖。

即使是禮儀之邦的西周時期,人民也未必活得比元明清更幸福,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象。《詩經》裡的棄婦詩很多,那麼棄婦們過著無可奈何的心酸日子,她們一點也不幸福。還有那些戰爭的人民,常年不得回家,受苦受累,比如《采薇》裡的“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又比如《苕之華》裡的“人可以食,鮮可以飽”,吃不飽,穿不暖,人們難道幸福嗎?

西周時期的老百姓生活幸福是假象,畢竟當時的生產力很落後,遠遠不如元明清。西周時期的民風淳樸,思想開明,這正是讓我們產生錯誤的原因。《詩經》只有305篇,是被孔子大量刪減之後所留下來的,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古老的《詩經》有三千多首,我們所讀到的詩詞只是十分之一,遠遠不能夠反映西周社會的全貌。

感謝各位老師的閱讀,歡迎大家評論交流。由於個人水平有限,歡迎批評指正。我是層城鵷雛,一個古詩詞愛好者,喜歡詩詞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

層城鵷雛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採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西周時期,是我國封建制社會的開端,那時候生產力比較低下,剛脫離開刀耕斧種的生產方式,農獲不大,有商業萌芽,封地裡百姓為諸侯納供,稅賦徭役不大。文字文學的發展還不是很發達,可能只有少數貴族有資本受用,普通老百姓雖然不滿,但是並沒有付諸於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那些作品很多隻是反應了上層貴族的生活面目,或者說,即使是採集民歌,統治者也是加以挑選的。對於反應不好的那些作品可能被過濾掉了。

現在的《詩經》只有305篇,是被孔子大量刪減之後所留下來的,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古老的《詩經》有三千多首,我們所讀到的詩詞只是十分之一,遠遠不能夠反映西周社會的全貌。

西周時期的民風淳樸,思想開明,言論自由,而且,詩經的作者或讀者都是當時封建領地裡的有點文化的人,有飯吃,有衣穿,就很滿足了,供給領主的東西也少,領主也不是逼得太緊。所以詩經裡反應的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強些。

到了元明清時期,雖然經濟比較發達,教育相對普及,但是戰爭、稅賦、徭役增加;元朝,漢人基本沒有話語權;明代,有錦衣衛這個特務組織;清時,文字獄盛行,一個小心可能就是“反清復明”。所以那時的文人們,大多隻能用隱喻的手法去含蓄地表達自己的各種感情。

這也是為何,會感覺《詩經》中,西周老百姓的生活比元明清時期幸福。



而亦子心


不請自來。

之所以有這種感覺,大概一是因為西周民風開放,人們的愛情生活是比較自由的,舉例來說,《大車》中一位女子深愛上了一個男子,大抵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原因,男子並不為女子家人所接受,於是女子公然表示“豈而不思?畏子不奔”,並非我不想你,是怕你不敢跟我私奔,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放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元明清時代,怕不是要浸豬籠的吧。想想明清時代一座座的貞潔牌坊,可不就是一個個典型的活死人墓,對女子的壓迫竟至於到了如此地步,也是令人惶恐。

二來,也是因為單從《詩經》裡來看,西周時期明顯要比元明清時代言論自由的多。面對沉重的徭役,尋常百姓敢於表達自己的不滿,《東方未明》裡的百姓如此埋怨道:“折柳燓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肥嘟嘟的小天使



張帆77153983696


幸福指數與人的慾望有關,又古老的年代,人類的幸福指數就會越高,前提是在不發生戰爭的和平年代。

西周到元明清之間,人類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需求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就會不斷的下降。

直到今天,人們看似在不斷的進步,可在文明進步的同時,幸福感卻在不斷的下降,因為人們的慾望在不斷的增長。

假如西周的老百姓,人人有口饅頭吃,就滿足了,到了明清,饅頭已經無法滿足大家的需求了。

就拿近代來看,一百年前的人,幸福指數也要比今天的人更高,因為現今,一卡車的饅頭也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

因為慾望越多,得不到滿足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所以痛苦煩惱也就越多,幸福感也就越低。

所以西周的人確實要比東周的人幸福,更要比宋元明清,以及今天的人幸福。




聖度文化


第一,西周時期正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初步階段,封建思想道德束縛相比較元明清比較鬆散,所以西周時期的人總體上比元明清自由。

第二,元明清時期,有不斷地王朝戰爭和外敵入侵,國家領土受到威脅,人民生活居無定所流離漂迫,而西周時期,相比較而言,戰爭較少。

第三,封建王朝到了元明清各種矛盾累積加深,封建制度本身無法調和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比如說家天下所造成的必然荒淫無度,腐敗黑暗。從上而下整個階層內部的腐敗。奸臣,酷吏,貪官汙吏等社會惡勢力猖獗。

第四,西周時期,就像是人的幼兒時期,對於那些強加在身上的封建蛭楛並沒有完全清醒認識到,只是覺著不舒服,默默承受。到了元明清時期,孩子長大了,有了思想了,對比前代的經歷,人的個體意識開始覺醒。

第五,元明清商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市民階層個體人文意識的覺醒。他們開始更多關注自我本身,自我生活的環境。人的因素被加強。

第六,常言道,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滅亡。元明清人的不滿一方面說明了社會的因素,另一方面說明,人敢於面對汙濁的環境並大膽反抗。

第七,在西周時期,文字文學的發展還不是很發達,可能只有少數貴族有資本受用,普通老百姓雖然不滿,但是並沒有付諸於書面形式記錄下來。那些作品很多隻是反應了上層貴族的生活面目,或者說,即使是採集民歌,統治者也是加以挑選的。對於反應不好的那些作品可能被過濾掉了。



讀書消得潑茶香


幸福的定義不一定和生產力成正比關係,幸福的指數源於內心的感受。西周老百姓生活安定,老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文化,政治繁榮。老百姓滿足於現狀生活。而元明清之際政局動盪,戰爭連綿,老百姓天天擔驚受怕,吃不飽,穿不暖,幸福指數何來?更何況詩經也好,都是知識分子所作,在元明清之際,文字獄之災之災氾濫成行,那些知識分子天天擔心寫了一個字就會被株連九族,哪來的幸福指數。


和左老師一起快樂學國


看了那麼多文化人的回答基本都是在意淫西周多麼美好,其實都是胡說八道。第一,詩歌裡面的生活都比現實美好,任何時候都一樣,而且越是政治不美好的時代詩歌可能更美好,不美好的詩不讓寫,寫了也難以流傳,看看南朝歌賦,你會覺得比兩漢日子還要好。第二,詩經是孔子刪減後的版本,他老人家是很推崇西周的,所以他選下來的詩不大可能黑西周的。最後也是最關鍵詩經裡的詩都是貴族奴隸主寫的,廣大的奴隸字都不識,也不可能寫詩。詩經再美好也是貴族生活,和廣大老百姓關係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