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為什麼?

薛程峰


誠邀,如題。實際上關於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左右歷史的說法並不是易中天先生自己一個人的看法,在當今考古學沒有發現證明夏朝存在的情況下,西方主流史學界包括部分國內的史學家都是如此認為的


在一般人看來,中國文明起碼可以追溯到炎黃二帝,然而現在是講究科學的時代,科學是靠證據支持的,就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可以確定的是商朝是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成熟國家,因為史書記載的商朝都城殷已經被找到,而且是有都城的規模,但是據《史記》《山海經》等記載的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左右的夏朝,史學家還沒有找到確定的證據證明其是一個國家

所以易中天先生可能認為中國的歷史只可以確定在3700年左右,不是4100年,更不是炎黃時代的5000年

易中天是以二里頭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開始,二里頭文明的年代上限大約是3700多年前,據《新砦-二里頭-二里岡文明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與完善》,《考古》描述,二里頭第一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735~前1705年,二里頭第四期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565~前1530年,這可能就是易中天的根據啦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謝謝題主的提問。看到近期網上有很多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試著談一下個人的理解。

事實上,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的說法早已有之。比如,近代史學大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1940年出版)一書中就提出了這個論斷。因此3700年文明史的說法,不僅不是易中天的首創,而且個人覺得他也沒有譁眾取寵的意思。

自從易中天提出這個論點後,看到很多人質疑甚至嚴厲抨擊他的說法。那麼他的說法對嗎?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首先,“文明”和“文化”不是一個概念,其內涵存在差異。所謂“文明”,實際上是西方定義後傳入中國的,我們只是借鑑使用而已。

從定義上來說,“文明”是指社會表現出的較高發展階段的狀態;而“文化”則是指“某地區人類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從考古學角度來分析,“文明”具有明確的“三要素”,即青銅器、城邦和文字;“文化”僅是指早期形成的村莊或部落。如大家熟悉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等。

易中天是以二里頭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開端,而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上限約為3700年前。而且3700年的中華文明史具有非常充足和令人信服的考古依據。他只是採用了史學界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而已。夏商周斷代工程本身無可厚非,但一直飽受國外質疑,易中天沒有采用這種觀點也屬正常。

其次,“五千年”與“3700年”沒必要過分糾結,更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無關。國人耳熟能詳的“上下五千年”是“文化”史,而“3700年”則屬於“文明”史。文化史包含文明史,且兩者有重合之處。或者說“五千年”與“3700年”的說法並不矛盾,只是內涵和角度不同而已。簡單的說,考古與歷史屬於兩碼事兒。3700年的信史有充足依據和詳細史料支撐。發現了肯定代表有,但暫時沒發現不代表就沒有。個人理解,“上下五千年”說的不一定是準確的時間,更像是一種歷史觀,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五千年來未曾斷絕和割裂。“上下五千年”既不是一部編年史,更不是一部斷代史,而是一部中華民族文化和文明交織的通史。我相信隨著考古學的持續發展,地大物博的中國肯定會陸續發現更豐富更久遠的文明遺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甚至“六千年文明”完全值得期待。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夏字的產生與淵源,夏朝的歷史密碼,都刻錄在懷遠花鼓燈舞蹈裡

(作者:趙輝)關於夏朝的歷史、夏朝的國都、夏朝的文化、夏朝的夏字來源與意義,成為困擾中華民族的未解之謎,為此歷代學者對此做出了不懈努力,通過各種方法對夏朝的夏字做出了不同意義的解釋。

對夏朝“夏”的解釋,筆者總結起來,大概有如下數種觀點:

1、會意,據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 xié),人頭。臼( jù),兩手,攵( suī),兩足,合起來象人形。為古代漢民族自稱

2、也稱華夏、諸夏,中國之人也。——《說文》東漢許慎。

3、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南宋《六書故》

4、蟬為夏蟲;夏字像爬蟲,是大禹的圖騰族徽。像神禹八年治水也。——清孔廣居《說文疑疑》

5、泛指中國。蠻夷猾夏。——《書·舜典》。 孔傳:“夏, 華夏。”

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注:“諸夏外土諸侯也。謂之夏者,大總下上言之辭也。”

此之謂夏聲。——《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服注:“與諸夏同風。”

東夏之命。——《呂氏春秋·察今》。注:“東方也。”

6、夏盟——古代華夏諸國間的結盟;夏聲——古代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

7、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國習慣指立夏到立秋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曆“四、五、六”三個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詩·小雅·四月》。

8、夏字的金文,像一個手足俱全的人,與像一個四肢大張的人形的“大”字構意是相同的,所以“夏”有“大”的意思。古代中國人自稱民族為“夏”,取的就是“大”義。

9、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10、夏以夏水(漢水)而得名,因夏族居住在夏水,故成為族名。但蒙文通考證,漢水有夏水之名是在春秋時期楚莊王之後,而夏族和夏朝更為古老。

11、、夏就是下,古代二字通用,所以夏後也是下後。這種觀點與華字的解釋,古華同花,如出一轍,為了解釋而解釋,毫無道理,強行把不同的兩個字說成一個字,顧左右而言他,還是解釋不明白。

縱觀以上的各種解釋,相信大部分讀者還是對夏朝的夏字,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無法對夏朝的夏字有一個完整的概念與清楚來龍去脈的整體觀念。各種解釋,雖各有特色、各有或多或少的一些道理,但都完全消除不了人們心中的疑問。這也是困擾中華民族數千年的一個難題,以至讓中華民族的整體歷史都飽受各方質疑。

那麼,具體夏朝的夏字的本意與來源,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只能從夏字演變的各種字體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因為,中國的文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尤其是最原始的文字,基本取材於對事物的原始刻畫。

在對夏字的解釋中,有幾種解釋“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據小篆字形,從頁,從臼,從攵。頁,人頭。臼,兩手,攵,兩足,合起來象人形”、“夏字像爬蟲,是大禹的圖騰族徽。像神禹八年治水也。”、“夏字的金文,像一個手足俱全的人,與像一個四肢大張的人形”、“東夏之命,東方也。”等,值得我們重點去分析、總結、歸納。


公元前2070年,在淮河流域治水成功的大禹,接受舜帝的禪讓,受到萬國諸侯的擁戴,成為天下的共主,於公元前2065年三月二十八日,在大禹重點治水的淮河岸邊塗山禹會村,召開了劃時代意義的塗山盛會,“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

在這次塗山盛會中,大禹作為新的天下共主,為前來塗山祝賀大禹登位的萬國諸侯,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展現了夏朝塗山民眾精彩的歌舞藝術——懷遠花鼓燈表演。

懷遠花鼓燈表演情緒熱烈,氣氛濃郁,振奮人心。聯接轉換各種圖形,表演熱烈、奔放的集體舞蹈,並穿插各人擅長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難度技巧。演到激烈處,眾“鼓架子”伴著鑼鼓點節奏,常常吹起高亢悅耳的口哨。主要表現男女相互愛悅、嬉戲逗趣的情景。

花鼓燈生動地記錄了人體文化發展軌跡和肢體語言符號。花鼓燈舞蹈動作超常度高,而且常處於多變狀態,其激烈複雜,表情達意的準確、細膩。花鼓燈在原形態的花鼓燈套路中,燈歌與舞蹈交替出現,也構成了花鼓燈的一大特色。花鼓燈的語彙多、難度高,舞蹈、鑼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之複雜協調,在世界民族民間舞蹈中都是罕見的。

不僅如此,花鼓燈步伐動作的時間差大、複雜度高,其動作與動作相銜接時的瞬間舞姿也隨之複雜多變。從而使花鼓燈與其它民族民間舞蹈表達群體的情感不同,不僅可以表達人物的多種複雜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細膩表現各種情感的不同程序和不同強度的差別,能夠系統、完整地刻劃和表現複雜的人物和情節,標誌著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在人類民族民間舞蹈史上達到的高度。

來自各地原始部落的萬國諸侯,在塗山、荊山腳下,欣賞到這些見所未見、精彩紛呈的歌舞表演,他們對大禹夏朝高度的文明,心中的震撼與激動,自然是刻骨銘心。由此形成了他們對大禹治理下的夏朝,不可磨滅的印象。在塗山、荊山腳下欣賞到的精彩男女歌舞表演,他們華麗、華美的服裝,精彩紛呈的高難度舞蹈動作,就是萬國諸侯對大禹治理下的王朝的永久印象。這些舞蹈動作就是夏字在各種字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讀者可以細細體會,夏字的各種字體,看看能否夏字中各種舞蹈動作痕跡。

在夏字的字體中,最上方的兩個三角,大部分學者解讀為昆蟲的觸鬚,實際上應為禹會村表演現場遠方的塗山與荊山的遠景,與華字金文的山形相同。而各種夏字字體中的人形與手足形態,正是男女舞蹈演員伸展的手腳,而且有重複的手腳,是懷遠花鼓燈表演中盡情舒展的肢體。懷遠花鼓燈表演中的這些奔放的肢體動作,不正是原始夏字的刻畫符號嗎?

夏字原始刻畫符號中的圓形,與懷遠花鼓燈表演中極其重要的華蓋,也是不謀而合,代表了大禹招待萬國諸侯的帝王身份;也或許代表太陽、代表日出之地的東方與炎熱的南方。

從以上分析、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的東方、淮河之濱、塗山禹會諸侯之地、大禹招待萬國諸侯的懷遠花鼓燈表演,在夏字的原始文字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夏字就是對這次盛會的完美記錄。包含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塗山“禹會諸侯”是“夏”與“華”誕生的根本歷史淵源。而夏字成為夏曆四季中夏季的唯一稱謂,也與每年六月六日在塗山舉行的紀念大禹生日的祭祀活動有著必然聯繫。

通過夏字的各種字形,結合歷史文獻記載、塗山當地的歷史風俗、當地民間花鼓燈藝術與考古證明,我們得到一個基本結論,就是夏朝的夏字誕生於公元前2065年三月二十八日大禹舉行的“禹會諸侯”盛會,夏字是對這次盛會的真實反映,懷遠花鼓燈是四千年前夏朝時期大禹流傳下來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得出確定的結論,中華民族的夏朝是真實存在的,夏朝是在塗山地區建立的,夏朝是華夏文明文字產生的重要時期,鑼鼓樂器的使用代表了青銅器在夏朝已經出現,夏朝國都就在塗山地區,夏朝文明的主要代表就是塗山地區文化。

而在塗山外的其他地區尋找夏朝文明的遺存是根本錯誤的行為,只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浪費,耽誤輝煌的華夏文明歷史早日展現於世界文化之林。以現有的先秦歷史研究成果與夏朝文明考古成果去世界文明論壇上證明華夏輝煌的歷史,只能自取其辱。(作者:趙輝)


詩經研究


易中天先生,當今文化名人。說三國,講的有聲有色、聲情並茂、幽默風趣,點綴歷史人物表情,心態非常生動,入木三分,簡直就是講評書的超級牛人!易先生喜歡用細膩的描述來刻畫人物的心態、性格。例如,講到袁紹派發將軍大印時,袁紹把大印捏在手裡,在案上磨阿,磨阿的心事重重。小家子秉性!易先生以風趣、詼諧的風格在視頻上贏得了熱烈的關注和好評。


如果易先生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易先生就是武斷了。只能是一家之言,可以存檔。不能作為歷史文明的依據。或者易先生是個大滑頭,怕被學者文人追問,惹來無休止的麻煩。或者易先生只能根據有歷史記載的實物來斷定的。因為商代之前的夏朝沒有實物,文字等佐證。侷限於文字記載的範疇!十足的保守思維!教條本本意識!沒有擔當的勇氣!


中國許多真正高明的歷史學家們,不願無休止的糾纏文明歷史的短長!很無聊。

如果對文明的解讀僅僅限於記載,文字未免狹隘。龍山,良渚,柳條湖,紅土,三星堆,特別是杭州蕭山的跨湖橋遺址發掘,許多各式各樣的土陶,還有一艏8000年的獨木舟等等,這些遺址發掘出許多史前文明的實物,只是缺少了文字,難道就不屬於文明?就連許多外國考古學家也在肯定和重新編寫,推前中國的文明史!

而小心求證的易先生卻在謙虛的把中華文明歷史往後延。作為文化學者名人,影響力、傳播力都是一般人不及,效果也是極大。

老遊59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這是易中天在《中華史》中所述的觀點,只要翻翻這本書,大致能明白他為什麼說中華文明是3700年。

在《中華史》02卷《國家篇》中,易中天是這麼寫的:

文明是人類自己上演的節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戲很長……最原始的文化,是分散在世界各地自生自滅的。這就是“文化點”……不同的文化片,由於遷徙、聯合、兼併甚至戰爭,則會形成“文化圈”。這個時候,離國家就不遠了;而國家一旦誕生,人類就進入了文明時代。

這包含了兩個信息:1、在易中天看來,文明的形成是循序漸進、由原始的文化累積發展而成的,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2、文明的出現是以國家的誕生為基礎的。所以,我們應該從這兩個信息中入手,來分析易中天的所說的中華文明。

關於第一點沒有什麼好說的,文化與文明在學術上本就是兩種概念,舉個例子,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半坡文化或更久遠的山頂洞文化,但不能說中國的文明史從那時候開端。第二點,這裡易中天借用的是恩格斯的理論,即“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而在這個基礎上,易中天還舉了猶太人的例子,即“只要建立過國家,哪怕後來失去,文明也不會消失”,可見在人類史上,文明的出現與國家的出現是相輔相成的。這個論點對不對,請自行判斷,我們只討論易中天是如何得出“中華文明3700年曆史”這一結論的。

因此,易中天要尋找中華文明的開端,當然需要套用上述兩個論點,而最關鍵的則在於,找到“中國”這個國家最早形成的時間。正如易中天在書中所說的:

3700年中華文明史是有考古依據的,據最新“碳14”的測定,被譽為中華文明開端的二里頭文化一期年代,至今天剛好是3763年。上下5000年,是文化;3700年,才是文明史。

顯然,易中天借用的是考古學的證據。那麼,他所說的二里頭文化,是否能代表中國最早形成的證據?大致上可以認為,是的。比如當代考古學家許宏就有過描述:

作為政治實體的中國,只能上溯到二里頭……易中天說中華文明自3700年前始,是有道理的。易中天先生是吸納了包括本人在內的考古學者關於中華文明史研究的成果,他應該是從最狹義的政治實體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我們說“中國”這個概念,應該先把它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來說。

當然,研究中國的文明史,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比如歷史學就有文獻史學和考古史學兩大門類,而易中天在這裡使用的是考古史學。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說“3700年中華文明史是有考古依據的”的原因。


好了,易中天為什麼會說中華文明是3700年,我們應該已經瞭解了。我們可以再談談另一個問題:易中天將中華文明的歷史限定為3700年,是不是就意味著他否認了夏朝、甚至更早之前的中國歷史?

我發現在回答區和評論區,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還真不少。比如這位答主:

再比如這幾位:

很顯然,上述這幾位根本就沒完整的看過易中天的《中華史》。因為《中華史》的第一部《祖先》當中,易中天就詳細闡述了從女媧伏羲、到三皇五帝乃至堯舜禹的歷史。沒看過沒關係,我告訴你,這本書的封面是這個樣子的:

至於說易中天否認夏,那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在中華史第二部《國家》中,易中天對夏也有涉及:

沒有證據證明,夏並不存在。由於考古學的證據不足,夏的存在一直受到質疑,它甚至被認為是周人捏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證明推翻殷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這當然有其道理。問題是,如果沒有夏,則殷商就成了“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講得通嗎?

這是否認夏存在的態度嗎?

寫了這麼多,在解答題主這道問題之餘,也想表達自己的一個看法。我們在評價易中天的這句話之前,能否翻翻原著、找找資料,搞清楚來龍去脈,再來評判易中天的是非對錯?

畢竟,在討論一個學術上的問題時出現無腦噴子,真的是一件很倒胃口的事情。


抱玉鞍


如果以二里頭遺址認定最早的中國文明,那麼比二里頭遺址早,比二里頭先進的遺址也有很多。一些學者認為二里頭發現建築遺蹟和青銅,所以二里頭是最早,但是二里頭沒有城牆遺址,所以更像一個大型聚落。

相對而言,距今4500年的石峁遺址佔地面積425萬平米遠大於二里頭的300萬平米,先進程度更是遠遠超越二里頭。而且年代比二里頭早了七百年。

首先石峁遺址有最早的城牆,和“馬面城牆技術”,“紝木城牆技術”,最早的內城外城皇城結構,最早的甕城、最早的宮殿、最早的祭壇、皇城大道、烽火臺,青銅作坊,青銅器,玉器,其周圍十幾座衛星城之一的“蘆山峁遺址”更是在11月底發現最早的宮殿遺址。

石峁遺址從2013年開始發掘,如今僅僅發掘了東城門的一部分,就已經改寫刷新了中國築城歷史的多項記錄。

另外像山西陶寺城市遺址和5500年前的西安楊官寨城市遺址都能證明中國文明歷史。











親爹親爹


易中天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而非5000年,是有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定。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中華史》裡說得很清楚,亞當,夏娃,女媧等等,只不過是人類處於矇昧狀態時漫長的發展過程,正如他所說中華的文明史是初潮很短而前戲很長。整個過程就是點、面、片、圈、國。在易中天先生看來,中華文明就是國的產生,有了國家誕生才叫文明,而國家的誕生象徵著權力,中華文明在那個時候才真正的從史前史過渡到文明史。

而這文明史就是從二里頭文化開始的。1959年,一個由徐炳昶率領的考古團,在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那裡發現了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後經過碳14測定,與夏紀年相吻合。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中國那時就步入了文明史或者依然是史前史,直到在二里頭出土了宮殿的遺址,這個遺址大約350平方米,這個遺址說明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存在。所以,種種跡象表明,二里頭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有明顯權力中心的文化,即認定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的學者佔相當比重。

所以,易中天先生的觀點全完正確,中華文明迄今3700年。正如《易中天中華史》封面上所說:三千七百年來,我們的命運和抉擇。


八句乾坤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箇中國之前的中國逐漸的清晰起來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即夏商周斷代工程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從2001年提出至今,已經實施了有四個階段的研究工作,一箇中國之前的中國也逐漸的清晰起來。探源研究中,特別關注了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幾處都邑性遺址。

浙江良渚遺發現了鑑於距今5000年前、長1800米、寬1500米,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內城和800達萬平方米的外城。為防止遭洪水侵害,還堆積了長3.5公里、寬十幾米、高數米的大型水塝,其工程量在全世界同一時期的建築中是首屈一指。

山西陶寺遺址同樣發現了修建於距今4300年前的巨型城址,280萬平方米的城內,已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一般居民區和墓葬區等嚴格的功能分區。

陝西石峁古城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則有皇城、內城和外城構成。古城是用石塊在丘陵之上壘築而成,皇城的城牆高達9米,外城的城門上建有高大的躲樓。

探源工程研究發現,中國文明始為散佈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的許多地方文明構成的一個巨大總體。體量遠超世界上其他幾個古代文明。從距今大約5800年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地區,開始了向複雜化的加速度發展。從中華民族起源至大約距今3800年,長達1000多年裡,文獻傳說有許多這一時期“天下萬國”的說法。探源研究將這個階段叫囧做“古國時代”,認為是中國文明早期發展的第一大的階段。在這1000多年裡,各地方文明分別有自己的研究方式、特點,有彼此間交流競爭、取長補短,逐漸呈現出一體化趨勢,匯成中華文明的洪流。並在“古國時代”大晚期,以河南二里頭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大量吸收各種外來的先進文化因素,同時對外輻射其強大的影響,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王朝氣象。這一過程在探源研究中稱為中國文明的多元一體,作為一種歷史趨勢,奠定了日後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礎,也成為了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和源頭。

2018年5月28日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探源研究通過對眾多遺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研究,以豐富的考古資料證實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搏擊MMA


這當然不是易中天的獨家之言,他又不是考古學家。但是要遺憾的告知“愛國憤青”們,世界考古學界的基本共識就是如此。這不是什麼帝國主義貶低中國,考古學界判定一個文明時間長短的標準是一致的,就是要能找到考古證據。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考古證據(那些據說很古老的我就不說了,疑點太多)就是二里頭文化遺址,距今3700年左右。至於二里頭到底是商代的還是夏代的學界有爭論,沒有明確的證據。為什麼會說古埃及六千年文明,是真的找到六千年前的文物啊!

可能有同學會問了,難道沒找到夏朝的文物,夏朝和三皇五帝就不存在嗎?難道司馬遷的史記是胡說八道嗎?別激動,不是這個概念。二里頭文化當然不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在它之前中國大地上有沒有文明存在?這大概率來說應該是有的,問題在於有多長?我們都知道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加速度發展的,從開始直立行走到開始用火經歷了百萬年,六七萬年前智人才出現,至於近代工業革命以後的發展更是日行千里。所以越是古老的時代,其發展越慢。那好,如果我們發現最早的證據是3700年,那應該往前推多久呢?就算推一萬年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那埃及應該推多久?所以就會變成一筆糊塗賬。

說中華五千年,這是以史記為準算出來的,那就不能認可史書的結論嗎?這個很為難,因為大多數民族的歷史都是從神話時代開始記的,史記也不例外。

所以說中華文明有3700年是嚴肅的考古學論證結果,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不需要通過否定這個來提高,現在又不是受屈辱、受壓迫的時代。至於有一天真的發現了一個比二里頭更老的遺址了,那就把文明史往前移嘛。


江滔7


易中天不瞭解上古時期的中國歷史,秉承外國的說法,懷疑夏朝的存在,也就是說先秦時期頂大到周朝,所以說是3700年的歷史。這是一種自我矮化,自我閹割的行為,尤其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登臺演說,廣而告之,實在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衛道士!應該加以批判!

清朝人注重考據,說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一萬多年的歷史。黑格爾說: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世界歷史當從中國說起。英國劍橋中國史部分說:中國是最古老的國家,由於先秦以前的歷史遺蹟埋在地下,資料不完整,所以只好從秦朝說起。

那麼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到底有沒有根據呢?這個問題,且聽道哥給你慢慢道來,不過說起這個問題,範圍很廣,你們可能不信或者一時無法接受,這不要緊,我就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情況做個概括說明如下:

人們常說“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但是“上下五千年”又常被理解為只有五千年,實在不要。“上下五千年”的提法,應該是在清末光緒年間出現的。清人重考據,為中華歷史研究做出了許多不可磨滅的貢獻。(四庫全書》《康熙字典》等,堪稱洋洋大觀。而在清末民初,一些愛國憂民志士,大聲疾呼愛我中華,爭取民族振興之際,“上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提法甚為流行,乃是一個證據。

另外,據瑪雅紀年曆載,軒轅黃帝的紀元在公元前3113年,至今已5121年了。如果除去零數121年,上五千年應目公元前3113年至前8113年;下五千年則應從公元前3113年下至公元1887年,正是光緒丁亥十三年。當然,“上下五千年”的數字有可能是概數;但如求真,也只能這樣計算。中華文化上五千年,應包括伏羲的祖先華胥國,經伏羨氏、神農氏家族的歷史,這一階段有大地灣文化為證:稻穀的歷史已超過8900年;灰陶、赤陶、黑陶也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已出現原始文字;居室的地面硬度相當水泥100號;有宗教祭祀活動遺蹟;有骨針、石紡錘、陶損,有音樂活動等。可以說已達到相當的文明高度,而並非混沌、蠻荒。下五千年,由軒轅黃帝開始進入新的人文時代:有金幣、玉幣、彩貝等貨幣出現;有較完整的內、外科醫藥體系;有五彩衣裝;有舟車等交通用具;有宮殿等大型工程建築;有觀測天文設施;有系列的樂器、樂章;有較發達的農、牧業:有發達的文字和數、理、化等基礎研究,等等。

以上可見諸史籍,可從考古發現中得到證實。在河南濮陽發現的6000年前的古墓中,既有彩貝組成的龍、虎造型,又有玉器出現,可以證明中國在6000年前就已經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有姓氏,實行族外婚,並且開始實行分封制來對世界實行三級管理:中央帝一四方王一諸侯。

對“上下五千年”的理解,軒轅黃帝之前為上五千年,之後為下五千年。如果古埃及的歷史前王朝時期(5500年前),並無史實可考,卻硬計算為6100年文明古國,那麼中華文化有那麼多記載和考古發現證實,一萬年文明就只少不多了。中華文化只提下五千年當然不妥,千萬不要忘記上五千年。

從西方哲學和史學著作中得知,中華文化萬年曆史本來是有共識的,而後由於人為的原因而被模糊與淡化了。於是認為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老三,既晚於埃及,又晚於印度。現在有人進一步自我否定、自我貶低,說中國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都不夠格,要判定出局,這就更離譜了。西方學者中,如黑格爾,他認為“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世界歷史首先應從中華帝國說起”,“沒有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沒有世界文明”。蘇聯歷史學家司徒盧威在《古代的東方》一書鍾,在關於中國一篇的開頭,就肯定地說:“中國有一萬多年的歷史”。這些論述應該讓那些“疑古派”“崇洋派”,以及“數典忘祖”者感到羞愧!

我們應當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應當為我國悠久的歷史感到自豪。

世界文明古國只有中國,其它四大文明都是這個文明的外延或者衍生物,這一點道哥也是有根據的,在這裡就不鋪展贅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