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直強調教育公平,可是家庭教育該如何公平呢?

糖堂學糖


家庭教育是難以做到公平的,其實任何絕對公平的事情都不存在是一樣的道理。而是要做到自然,做到淳樸,做到和諧,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留出足夠的陪孩子一起成長的時間,就是不錯的家庭教育。

最近幾年不斷髮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和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也激起了眾多網友的指責。我想我們更應該思考一下其背後的問題,以便儘可能做一些對此類事件的預防或者補救的措施。其實,出現這種不良事件的主人公都存在一定的心理不健康問題,而心理的問題往往是由於後天成長環境所造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的失敗可能是最大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還要做好家庭教育,我淺談一下個人對於家庭教育的幾點見解:

1.思想上要重視。家庭教育才是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不要誤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一切萬事大吉了。

2.時間上要付出。孩子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和隔代教育是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特別是對孩子一生的心理成長,甚至價值觀念都有深刻的影響。

3.生活上多觀察。多注意孩子日常生活細節的問題,善於發現小問題,及時分析處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不要讓小的問題逐步變大。

4.付出耐心,愛心。要用心,細心。把對孩子的教育當作一生最偉大,最重要的事業來對待。

總之,良好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也能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幸福,希望天下家庭教育都能做得自然,和諧……


佳寧讀書


不知道你這個“公平”指的是啥?但,我想說的是,為啥非得糾結“公平”二字呢?你越糾結,帶給你的煩惱就越多。家庭教育更不能談“公平”。

我的老師,能把極度叛逆、休學的孩子搞定,讓他們找到人生的目標,返回學校,最終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一個孩子他收100萬。試想,有多少家庭能夠承膽的起?

我的一個朋友,他孩子自卑、不愛跟人交流,因為學校功課的壓力,心臟還不好。於是,我朋友就把他孩子轉到了一年15萬學費的私立學校,孩子是360度的變化,自信、陽光、樂觀、身體還健康了。

現在,好的教育資源都是偏向有實力的家庭的。我們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追求“公平”二字上,因為,公平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而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上。

當你追求“公平”,你是在關注別人,跟隨別人的步伐。而當你把焦點放在建立”愛的氛圍“上,你是在關注自己,關注家人。

雖然,我們上不起15萬一年學費的學校,我們也交不起100萬報師費。但是,我們的家人相親相愛,很溫馨,也很快樂。孩子懂事、孝順。難道,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樺姐談養育



教育公平,實質是大體公平,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家庭教育也是一樣的。

比如兩個小孩,性格迥異,愛好也不同,一個小孩愛學習,一個小孩不愛學習,可能我們會選擇讓愛學習的那個孩子上競爭比較激烈、學習任務比較重的私立學校,而讓那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上相對輕鬆的公立學校。難道這不公平嗎?看似不公平,其實這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上,我們傳達給每個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具體最終他們如何落實運用以及未來的生活水平有高低之分,那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

在物質上,要做到“衣貴潔,不貴華”、“食適可,無過則”,“凡取欲,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南國木末芙蓉花


您寫的“公平”兩個字,很值得玩味。

最為教育工作者,我認為教育界裡的“公平”就應該是【普惠型教育】。普惠型教育是讓每一個兒童擁有自信、自律、睿智、謙虛、友愛等一系列優質的心裡特徵。

當今,良莠不齊的教育思維充斥在市場上,以“教育”為盈利的商業模式也是層出不窮。但是,教育工作人員,我們不能忘記“教育”的初心。

其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遠勝於學校。家庭教育也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徵進行引導。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陳會昌對北京200多名孩子進行19年的跟蹤研究,最終發現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大心理特徵,他把它稱作“兩顆種子”:一個是主動性,一個是自制力。

根據“兩顆種子”的強弱,他把孩子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兩顆種子都很強的孩子,無論在學習還是班務活動上都是積極主動,而且紀律性很強,自制力很高;

第二種是主動性強自制力弱的孩子,能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發言,能勇於表現自己,這是主動性的體現,但是這種孩子一般在上課時坐不住,一遇到事情就坐在地上大哭大叫,這屬於自制力差的表現。

第三種主動性差但自制力強的孩子,情緒很穩定,學習和做事也有很強的自制力和執行力,但是這種孩子很多時候不願主動地與人交流,在面對競爭時也有一些退縮。

第四種就是主動性差,自制力也需要提高的孩子,雖然他們也很有上進心和競爭意識,但是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他表現的不夠自信,缺乏一個積極面對的姿態,而在情緒和規則意識上,他們更容易失控。當然,孩子自制力和主動性的表現也與他們成長階段的特點有關,比如因為性別的差異,女孩比男孩的整體表現就更為出色。

毫無疑問,家庭教育應該是培養兩顆種子都發達,主動性和自制力都強的孩子,那麼應該如何去做呢?我認為平衡教育的關鍵是父母要做到既民主又權威的教育方式。比如培養孩子做事的主動性,就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特點,給孩子一個民主又寬鬆的氛圍;而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又要求父母敢於對孩子不良行為說不,對於孩子錯誤的行為要進行正確的懲戒,讓孩子承擔他所能承擔的後果,藉此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責任感。

所以,回到問題中提到“公”字,在家庭教育裡,我們更應該將它理解成“教育平衡”。




邁考Pan


公平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不公平是自然社會的底色!

草長几個月,被羊吃了,對草公平嗎?羊被狼吃了,對羊公平嗎?狼被虎吃了,對狼公平嗎?有的花草生於風景區,有的生於臭水溝。

有的孩子天生智力平平,父母也平淡。有的孩子父母非常優秀,孩子也優秀。孩子們在一個班學習,底色是不公平呀!

人的認知意識很重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做個真誠,大度,努力的人就行了。


大成58177555


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絕對的公平。

如果是你圖中的這種二胎之間的公平,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你可以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對孩子好,但是等你生了兩個孩子之後呢?老大老二年齡不一樣,你抽空參加了老大的家長會,就得抽空參加老二的家長會。給老大買了這個東西,就得給老二買。這還是表明上的公平。

背後呢?父母真的能一碗水端平嗎?兩個孩子,總有更喜歡的那一個。尤其是當老二還小的時候,肯定有對老大說過“別來麻煩我”類似的話吧。因為當你照顧哇哇大哭的老二時,如果剛好老大也在調皮,丈夫又不在,這時候都不太容易保持好心情吧。心情不好就容易口不擇言。這樣的表現就很容易在老大心中留下“媽媽更喜歡弟弟/妹妹”的印象。

如果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呢?

首先,父母應該做到心理的公平。不能因為小寶年齡小,就要求大寶事事忍讓。

其次,父母對於大寶和小寶,在食物和用品上的分配,一定要秉持公平原則,可以多問問兩個孩子自己的意見,他們自然會覺得情緒受到了關照。

最後,當兩個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家長切不可不問原因就對某一個孩子一頓批評,一定要耐心詢問原因,從中引導,使得兩個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握手言歡。

分享一個識字APP。父母用手機下載識字軟件“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件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件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嘻嘻


我們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追求“公平”二字上,因為,公平無處不在。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而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上。

當你追求“公平”,你是在關注別人,跟隨別人的步伐。而當你把焦點放在建立”愛的氛圍“上,你是在關注自己,關注家人。

雖然,我們上不起15萬一年學費的學校,我們也交不起100萬報師費。但是,我們的家人相親相愛,很溫馨,也很快樂。孩子懂事、孝順。難道,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


海之聲tj助聽器


別扯沒用的,人是有命的公平不了,一出生就是書香門第,另一個就是山裡的農民。先把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弄公平了再說。


李群189801392


“教育公平”只可能是相對的“公平”,不存在絕對的“公平”。因為,有差異就有“不公平”。現在社會上一些人、教育部門對“教育公平”的認識不清,走向追求絕對“教育公平”的路子,違反教育發展規律,也不可能成功。


王錚828


個人認為家庭教育是人生啟蒙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在跟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列為中國的三大教育體系,同時在所有的教育裡邊還有一項教育,那就是自我成長教育。我覺得這一點是要比三個其他的教育更加重要,這一點也是實現公平教育的一個關鍵的環節,如果說一個人沒有自我成長的教育,那麼她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就會成為被動,而家庭教育也會成為他成長的掣肘,所以,如果說一個人達到了自我成長的教育,那麼家庭教育的公平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平衡就會達到一個很好的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