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用“3+2”技術巧解設施農業方程式

這個西紅柿品種叫奧粉特,一粒種子3毛錢,長成後一株產量可達10斤,採摘一斤20元。

在楊凌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陝西省延川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該園區負責人曹鋒向記者介紹:西紅柿產量高,這和新型大棚關係密切……比起傳統大棚,這種新型大棚棚形結構優良,保溫性能好、使用壽命長、技術更先進。


楊凌:用“3+2”技術巧解設施農業方程式


這種新型大跨度雙拱雙膜保溫大棚,由於大跨度,可以逐漸擺脫傳統大棚的束縛。

曹鋒所說的新型大棚其實是楊凌專家研發的一項改變傳統大棚的新技術。

通過採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建明教授團隊的大跨度非對稱水控釀熱保溫技術,使傳統大棚從原來的土木結構,發展為全鋼架式結構,從跨度7.8米,發展到跨度9米的9.5式大棚,使延川當地設施蔬菜產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延川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記者看到,被農業科技武裝起來的大棚充滿現代氣息:採用雙層塑料覆膜技術,新型大棚長兩百米、寬二十米、高約七八米,使用面積達六畝,比傳統大棚大好幾倍;為增加採光面,大棚採用不對稱設計,南半面要比北半面寬三四米。

從種大田、鋪地膜,到壘起土坯牆建簡易大棚;從傳統的單拱單膜大棚,再到現在的大跨度雙拱雙膜智能溫室大棚,經歷了設施農業發展全過程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鄒志榮認為——科技元素和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正在促使設施農業向更環保、更具智慧的方向轉變。

五項核心技術助推設施農業轉型升級

過去用傳統拱棚種植,由於跨度小、高度低,既沒法進行機械生產,也不適合搞旅遊採摘。現在用新型大跨度雙拱雙膜大棚,一方面升溫快,可以提前一個月上市;另一方面由於跨度大,便於機械化操作,也方便遊客進行採摘。鄒志榮說。

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整合區校農業科技力量,研發出新型大跨度雙拱雙膜保溫大棚、水肥一體化、基質栽培、碳基營養及病蟲害全程生物防控等五項技術,形成了現代設施農業3+2技術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

該技術體系是落實國家農業一控、兩減、三基本政策在楊凌設施果蔬生產上的具體體現,它可以使設施農業規模化程度、機械化程度、土地利用率及勞動效率顯著提高。新型設施大棚不僅讓我們的西紅柿種出了品質,還種出了風景。曹鋒說。

效率革命,使農業更加高效 

這種新型設施大棚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經過多年試驗研究與改進形成的,主要分為3種結構形式:大跨度非對稱大棚、大跨度非對稱水控釀熱大棚、大跨度雙層內保溫大棚。

新型大棚技術相對於日光溫室來說,成本可降低20%~40%,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種植面積增加1倍以上,建造成本每平方米減少70~150元。掰著指頭一算,真能省不少錢呢!以性能最好的18米大跨度非對稱雙層大棚和大跨度非對稱水控釀熱大棚為例,這兩種大棚每平方米分別節省80元和110元,一個大棚按1.5畝算,能分別節省8萬元和11萬元,同時種植面積增加一倍。

記者還了解到,楊凌專家共研發設計的新型節能日光溫室和大跨度塑料大棚結構有30餘種。其中,溫室智能化自動化控制、遠程監控、新能源利用、環境調控設備以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研究,能為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環境條件,實現園藝產品生產的最優化和管理自動化。

這種大跨度非對稱大棚已在陝西、寧夏、西藏、青海、新疆等多個地區大面積應用,大棚技術也已出口到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越南等多個國家,深受國內外農業經營主體的青睞。

名詞解釋

3+2技術體系,瞭解一下

新型大跨度雙拱雙膜保溫大棚、水肥一體化、基質袋栽培、碳基營養肥及病蟲害全程生物防控(3+2)技術體系,推動了設施農業的轉型升級。

大跨度大棚建設技術該系列大棚具有空間大、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和便於機械化作業等優點,有效滿足了冬季作物及反季節蔬果生長的需求。

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技術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具有節水、節肥和省工等特點。

基質袋式栽培技術該技術在土地休養、產品質量提升和農業廢棄物高效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植物碳基營養肥料技術減少了化肥使用帶來的副作用,達到了作物優質高產並效、營養健康同步和用地養地統一的目的。

病蟲害全程生物防控技術針對主要病蟲害發生的關鍵節點,結合水肥使用管理技術,與多種生物源農藥配合使用,從種到收實行全程生物防控,實現了農作物及其產品的零農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