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承諾一張沒有簽名的白紙╰


三國是我國曆史上精彩紛呈、人才輩出的一段時期。正因如此,許多戲劇小說以此為題材,創作了許多為後世知名的有趣故事。但是許多人只是淺嘗輒止的瞭解,導致許多歷史真相被人忽視,成為“冷知識”,那麼,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呢?

一、三國其實非常短。

廣義的三國是指東漢末年黃巾起義(184)到司馬炎消滅吳國一統天下(280)這九十六年,而狹義的三國則是從曹丕篡漢(220)到吳國滅亡,共六十年。其中,魏、蜀、吳共存的時間只有孫權稱帝(229)到劉禪投降(263)這三十四年,極端意義上,三國持續的時間並不長。

二、這些歷史事件是假的。

因為《三國演義》的強大普及性,許多人把它當作正史,實際上其中的很多劇情都是羅貫中原創或是取材話本戲劇中的。我們結合史書和研究,按照《三國演義》的發展順序進行修正,那麼就可以得出好幾回情節是假的。

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實際上三人並沒有結為兄弟,在正史《三國志》中,只是“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雖然沒有結拜,但從之後關羽、張飛去世後劉備的悲痛中,還是可以窺見他們的情誼深厚。

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按照史書上的說法:“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實際上是劉備自己動手,而且是將督郵打了兩百杖。

第四回:“謀董賊孟德獻刀”。其實歷史上曹操並沒有謀殺董卓後倉皇出逃,而是覺得董卓遲早要覆敗,於是逃出洛陽,不過後面因誤會殺呂伯奢一家,並留下“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名句倒是在史書上有記錄。

第五回:“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三英戰呂布這個事件並不存在,甚至,呂布就沒有在虎牢關阻擋過諸侯聯軍,這一回裡關羽的溫酒斬華雄也其實是子虛烏有,真正斬華雄的是孫堅。

第六回:“匿玉璽孫堅背約”。《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孫堅如何得到傳國玉璽並被袁術奪走的。而《三國志》裡則沒有關於傳國玉璽的任何記載。只是為了營造神秘感,在口口相傳中它才四處漂泊。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這回是將王允讓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而歷史上,貂蟬甚至根本不存在,歷史上其實是“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這個侍婢就是貂蟬的原型。貂蟬既然不存在,那連環計自然也是無從說起了。

其實,要是再往下數,幾乎是每隔一兩篇就有一處是後人所創造,說到底,《三國演義》終究是本小說。作為小說,它已經相當優秀,它揉合了正史《三國志》,以及三國至明千年以來市井百姓的口口相傳和眾多戲曲家、江湖藝人的創作,位列四大名著也是實至名歸。

但是如果要了解真實的三國,勢必要拋下許多原本以為是史實的小說創作內容,讀讀《三國志》,在閱讀的過程中,這些“冷知識”會逐一呈現在眼前,揭露一個更加真實的三國。


鄧海春


“桃園三結義”並非存在,屬於小說演繹的虛構。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就是著名的“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一節,寫劉關張三人聚會一塊,祭告天地,焚香拜誓,結為異性兄弟。但從正史看,實情並非如此。

關於這三人關係的記載,正史中僅見於《三國志》。該書兩處記載分別如下——1,《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2,《三國志.張飛傳》則說,“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這些表述就是說,三個人關係老鐵,吃喝玩樂就湊一塊,但也隻字沒提什麼桃園結義的事,這是古代的新媒體人——說書藝人瞎編出來的。


劉備、關羽、張飛的年齡排序問題。

不僅桃園結義子虛烏有,其實,劉關張三人的年齡排序問題,我們一直以來的看法都是錯的。

本來,我們都知道他們三人,劉備年最大、關羽次之,張飛最小,對於中國人而言,這幾乎就是個基本常識。但其實,考證自史實,並非如此。民國學者餘嘉錫先生有過嚴密的考證;錢靜方《小說叢考.三國演義》的考證與總結尤其明確:“論其年齒,關羽實長劉備一歲,張飛則少劉備四歲”。

也就是說,事實上,他們三人,關羽年紀最大,劉備小他一歲,而張飛小他五歲。是羅貫中為了更好地講故事,消遣了我們一下下。


《三國演義》裡的著名對聯問題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還有後來的電視劇裡,講劉、關、張三人三顧茅廬請諸葛老師出山,諸葛老師隆中別墅民居房,貼有一副很顯眼的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是孔明大師的座右銘,挺高調的。

這文字確實出自諸葛老師的手筆,來自我們都知道的《誡子書》。但要回到歷史的真實性來看話,當時諸葛老師的門上肯定不會有這類對聯的。

因為據現有文獻,我國最早的門聯始於五代十國後蜀國王昶所寫的“新年納塗慶,

住節號長春”一聯。這事記載在《蜀禱杌》還有《宋史·蜀世家》一書中。

查詢《三國演義》的“底稿”《三國志平話》、《三國志通俗演義》等,寫到這段時,也並沒有寫到對聯,可以推斷這是後來清代“寫手”毛宗崗增補上去的。


單刀赴會的是魯肅而不是關羽

在小說與影視中,因孫權進駐陸口,屯兵益陽,與蜀方劍拔弩張,吳蜀聯盟瀕臨破裂。當此時際,關羽只挎一口刀,帶幾個隨從赴荊州“鴻門宴”,扭轉乾坤。

但是,實際上,當時當日單刀赴會的,是關羽的對手魯肅。這事出自《三國志·魯肅傳》與韋曜《吳書》的記錄,“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

也就是說,“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暢銷書《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老師,作為早期“記者”(《錄鬼簿》就這麼稱呼他了),也不知道是否收了錢,反正本末倒置,狠狠地黑了魯肅一把。此外,“單刀”在當時,是軍士之兵器佩刀,也並非指的是大刀。

原來,中國“傳媒業”、“新媒體”,還有“記者”,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經不大靠譜了。只不過,可能還沒現在章文那幫人惡劣罷了。


劉愚愚


(1)劉禪在位時間非常長。

中國有幾百個皇帝,在位時間超過20年的只有大概60個左右,而劉禪在位時間擠進前十名了。

劉禪在位長達41年,讓人驚奇的是蜀漢沒有皇室內鬥,總體來說政治局勢非常穩定,內部沒有流血權鬥,而且湧現出一大批忠貞之士,這和同時期的江東孫吳政權形成了完全相反的鮮明對比。

(2)曹丕上位之後,沒有對任何一個兄弟開刀。

中國曆朝歷代,皇權爭奪,同室操戈的不在少數,但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後,沒有對任何一個兄弟開刀,這是一個非常少見難得的情況。

在這一點上,曹丕做得很不錯。

(3)東吳立國最晚,滅亡最晚,西晉建立了,它還沒滅亡。

三國裡,曹操沒有做過皇帝,曹丕最先稱帝,次年劉備稱帝,而孫權在曹丕稱帝的九年之後才稱帝。

西晉在265年建立,東吳直到280年才滅亡,也就是說,東吳和西晉並存了15年。

(4)三國人物年齡最讓人驚奇。

如果把三國風雲人物也按照世代劃分的話,那麼:

40世代:劉表,賈詡。

50世代:曹操,孫堅,呂布,袁紹

60世代:劉備

70世代:郭嘉,諸葛瑾,魯肅,周瑜,楊修,孫策,馬超,呂蒙,司馬懿,龐統

80世代:漢獻帝,諸葛亮,孫權,陸遜,曹丕

新00世代:曹叡,劉禪

新10世代:司馬昭

原來,呂布不是帥小夥,而是和曹操同一個世代的;

三國風雲人物,明星集中在70世代和80世代;

郭嘉,周瑜,孫策,魯肅,馬超,司馬懿,龐統年齡差不多;

漢獻帝,諸葛亮同年出生;

諸葛亮比孫權只大一歲;

劉備比曹丕大了26歲,但是他倆的兒子,接班人只相差一歲。


師明禮閒聊中國歷史


三國那些名人在臨死那一刻都說了什麼呢?尼采來盤點下三國遺言之最。


最不靠譜的遺言

獲獎人:孫策

“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

孫策死於在一次狩獵中的刺殺,不治而亡,年僅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我們前半句,張昭是誰呢?在孫策創業時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即朝廷內政。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爆發,張昭主張投降,但在周瑜、魯肅等人的勸說下,孫權與劉備聯合,反倒擊退了曹操大軍。 同年十二月,孫權親自率軍包圍合肥,派張昭率軍攻打九江郡所屬的當塗,但未能攻克。可見這個人心胸狹隘沒有遠見,並且軍事方面也沒有天賦,無論對內對外,小事尚可,大事不能託付的人。

在他還沒有遇到孫策的時候,曾被陶謙舉薦為茂才(即秀才)但是他拒絕了,還被監禁,做事不懂迂迴,雖在孫權執政時多次諫言,但從做人做事這方面能力不能和魏徵這類諫臣相提並論。所以從中可看出孫策識人不明,用人不行。再看後半句,周瑜的確是人才,但是捏氣度不夠,知道周瑜怎麼死的麼?被諸葛亮氣死的,足以可見這個人太在乎自己的功名,臨死還說了句既生瑜何生亮,對於比自己聰明的人我覺得最正確的態度是提高自己並不是嫉妒,嫉妒使人止步不前。所以孫策遺言裡面的兩人靠不住。



最狹隘的遺言

獲獎人: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一生都在和諸葛亮較勁,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對於周瑜的死,

本傳的記載是“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雖然用的詞是“病卒”,但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典型的暴亡。要證明這個結論,首先需要梳理一下週瑜去世時的背景。當時有兩種政治意見,一派人周瑜代表的支持伐蜀;另一派人是魯肅等人堅持的“借荊州”。但是孫權這一邊更傾向於後者,並不贊成周瑜的挾劉備伐蜀,因此周瑜計劃好的方案撲空,其實他的死因更偏向於不受主公待見。相比而言諸葛亮則是被劉備信任滿滿,周瑜應該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是死於自己的偏見和執著,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每個人都有生存的價值,他的遺言尼采看來有點狹隘和無聊。



最莽撞的遺言

獲獎人:魏延

“誰敢殺我?”

諸葛亮剛死,魏延就開始扯杆子造反了。魏延的武功極高,一般人不容易戰勝,所以,對付魏延,只能智取,不能強攻。當魏延與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在陣前對峙時,楊儀根據諸葛亮的遺計激魏延是不是敢大喊三聲“誰敢殺我”。我覺得一般人都不會喊,這麼無聊的要求也只有魏延這個莽夫了,他絲毫沒有覺察出來對方這樣做的用意,於是,在馬上大聲喊“誰敢殺我”。

話音未落,但見背後刀光一閃,魏延被斬殺於馬下。揮刀的人,就是和魏延一夥的馬岱。原來馬岱假意跟隨魏延造反,實際上是諸葛亮授意埋伏在他身邊伺機動手。魏延大聲喊出來的這句“誰敢殺我”,不僅是向馬岱發出的動手的信號,而且也成了一代名將魏延最終的愚蠢的遺言了。有詩云: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後反西川。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


最虛偽的遺言

獲獎人:劉備

“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其實劉備真的是有高祖劉邦的風範,會用人,他自己其實沒多大才能,運氣好和會用人有點狡猾。他死後就留一個劉嬋他不放心啊。死前試探一下諸葛亮,見他沒有不忠之心讓劉嬋跪下磕頭,他知道自己兒子必須有諸葛亮協助,劉氏天下才有望繼續下去。但是他兒子不甘心啊,覺得諸葛亮瞧不起自己,諸葛亮狗帶了他還抄他家結果搜出一個出師表,看完留下眼淚,兒子沒有繼承老爸的優點,用人不疑,自己沒才能,別人有你還覺得他意圖不軌,這不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敗了劉備的基業。


最有遠見遺言

獲獎人:曹操

“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不愧奸雄二字,至今曹操的墓是個謎,他知道自己生前得罪了不少,仇人都想把他挫骨揚灰了。所以,才會想出狡兔三窟的主意,設立七十二處墳冢,以假亂真,讓人找不到他的真正的葬身之處,以免被人掘墓辱屍。但是他只想到了自己,他死前咋不告訴曹丕防備司馬懿呢?曹家打的天下後來成為了司馬家的囊中之物,真的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為他人做嫁衣裳。


尼采講歷史


(1)周瑜比諸葛亮還要大;

在各版本的《三國演義》中,以及其他書畫作品中,諸葛亮總是一副長鬍須,端羽扇的老者形象;而周瑜則是一副英俊瀟灑、氣宇軒昂的青年將帥形象。以至於我們很多人都產生了諸葛亮要比周瑜大的錯覺。

而事實上,周瑜出生於公元175年,而諸葛亮則是出生於公元181年。因此,周瑜其實是比諸葛亮整整大了6歲的。這就是為何周瑜會感嘆“既生瑜,何生亮”的緣故。

(2)三國演義中,姓林的人物只有林恂一個;

林姓可算是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前20。然而,如果我們認真回顧《三國演義》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我們就會發現,百家姓前20名的大姓之中,林姓人物的出鏡率是出奇的低。翻遍了整個《三國》就只找到一個林恂(孫峻家臣),而且還是一個反面人物......

(3)關羽是漢壽的亭侯,而不是漢壽亭侯;

其實,關羽的漢壽亭侯這個封號也是經常引起大家誤解的。過去我們不少人都直接認為,關二爺當年是被曹操封為大漢的壽亭侯,這聽起來感覺相當的威武霸氣。因此,關羽之後也是常以漢壽亭侯自居。然而,實際上人家曹操給關羽的爵位並沒有那麼高。

關羽的爵位應該是漢壽的亭侯,而不是漢的壽亭侯!亭侯是漢朝封爵中的一種,雖然都同樣是侯,但亭侯卻是漢代列侯中級別最低的一級。其意為食祿於鄉、亭的侯爵,故稱亭侯。不僅關羽有這個封爵,其實劉備早年也曾被封為宜城亭侯......

(4)關羽並沒有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決開河堤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一戰而威震華夏,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然而在《三國志》中,其實並沒有關羽決堤水攻的記載。而是因為于禁倒黴的遇到了持續多天暴雨的極端天氣,部隊最終受水災影響而損失慘重。因此,關羽此戰的勝利並非他運用了水攻,而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顧......

(5)赤壁之戰中,劉備勢力其實是打醬油的;

如今我們看《三國演義》,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擁有借東風、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等一系列的典故,感覺好像劉關張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似的。

但實際上,劉備勢力在整個赤壁之戰中只是打醬油的,周瑜和他所指揮的幾萬東吳軍隊才是絕對的主力。其實,當時劉備手底下並沒有多少兵馬,也就只有幾千人而已。即便算上後來劉琦帶來的軍隊,也不過萬把人。

孫劉合兵時,有這樣一段描述:劉備曾問周瑜:“抵抗曹操實在是很明智的決定。但不知貴軍有多少戰士?”周瑜說道:“三萬人。”劉備說:“可惜,太少了。”周瑜鎮定的說:“這就足夠了,將軍且看我擊敗曹軍。”於是,劉備就帶領關羽、張飛及兩千軍士跟在周瑜後面。

注意到了嗎,劉備的人馬不僅少,而且還是跟在周瑜的後面,而不是衝在前面。因此,劉備勢力在赤壁之戰中,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打醬油的。

(6)出魏蜀吳之外,其實還有一方勢力存在;

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之外,在遼東地區還有一股相對獨立的勢力存在,這就是公孫度家族的遼東政權。

公元190年,公孫度被任命為遼東太守。不久以後,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開啟了公孫氏對遼東地區的割據。此後,遼東歷經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和公孫淵四的統治,直到公元238年,司馬懿領兵4萬討伐遼東,才最終消滅了割據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公孫氏政權。


這些歷史要讀


三國雖然因三國演義被大多求人所熟知,但還是有一些比較冷的知識的。

一、華佗不是死於為曹操開腦,而是欺君

曹操晚年因為頭痛,將華佗接到了身邊,時刻準備著給曹操施針。但華佗自負一代名醫,不願被人支配,同時他也更想為天下人看病,而不是曹操一人。於是藉口妻子生病,請假回家了。過了段時間,再請他回來,但他卻再次以妻子病了為由,不去給曹操看病。


曹操一開始沒說什麼,但後來華佗又多次以這個理由拒絕曹操,引的曹操懷疑。曹操派親信前往查看華佗妻子是否生病,結果發現華佗果然是騙人的。

曹操當時很生氣,加上過於頭痛加劇憤怒,失去理智,一怒之下就將其下了大獄。華佗在監獄對自己的欺君之罪供認不諱,於是受到了嚴刑拷打,最終老身子骨吃不消,最終斷氣了。

二、馬謖並不是從容就義,而是一波三折

馬謖在失街亭後,犯下大過錯,很多人認為他是自己知道罪孽深重,選擇自首,之後被諸葛亮含淚斬殺,以正法。


其實並不是這樣,馬謖兵敗後,並沒有自首,而是怕受軍法處置,選擇了逃跑。他逃到了大臣向朗這,向朗包庇了馬謖,沒有將他供出去。但過了不久,被諸葛亮查出來了,馬謖被抓,向朗也因包庇馬謖被免官。馬謖被抓後,也還是沒有立即就被問斬,而是被關押等到了時間再問斬,但沒到處斬時間,就在監獄中去世了!

三、程昱曾因夢被曹操改名

程昱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但可能大家並不知道他原本並不是叫這個名字,他原名是程立。



改名則是因為他的夢。程昱年少時經常夢到自己登上泰山兩手捧日,因為與荀彧交好,後來就將夢境告訴了好友荀彧。程昱投靠曹操後,荀彧就向曹操提起了這件事情。曹操大喜,認為自己就是程昱手中的太陽,程昱夢到捧日自然是指他將輔佐自己,將自己捧到太陽那般高度,那般耀眼。於是為了順應夢境,曹操讓程昱在原“立”字上加一個“日”字,“程立”於是改名為“程昱”。

四、三國諸侯爭霸是主旨,但蠻夷也不可小覷

三國的特色就是軍閥間相互討伐,但人們似乎沒注意到還有一種勢力,那就是蠻夷,三國裡每個國家都曾抽出過重兵去對付蠻夷。


曹魏派大將曹彰去平定過烏桓。蜀漢諸葛亮曾親自出兵平南蠻孟獲,後大將向寵也再次征討過復叛的蠻夷,更是死於與其的戰亂之中。東吳也曾派大將黃蓋平定山越。軍閥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也是伐胡而出名。

五、魏延不是降將,是劉備嫡系

《三國志》記載,魏延是以部曲隨劉備入川的,部曲是私人武裝的意思,證明魏延是劉備的親信、家將。並不是演義那般從長沙太守韓玄那投降過來的。


因為是心腹,劉備對魏延十分信任,甚至為了他摒棄張飛,讓他鎮守漢中,也不算奇怪了。


夏目歷史君


1,袁術和袁紹並不是堂兄弟關係,其實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所以袁術快嗝屁的時候才要把玉璽送給袁紹,肥水不流外人田。

2,曹丕為什麼不待見曹洪,因為曹丕年輕的時候向曹洪借錢,曹洪竟然沒給借。

3,漢末十常侍實際上是12個人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

4,楊修是太尉楊彪之子,三國演義說楊修裝逼,所以曹操殺了他,其實楊修是袁紹袁術的外甥,所以曹操才要殺他。

5,華佗開創了中國人取洋文名字的先河,華佗其實就是梵文的音譯。

6、華雄,其實叫葉雄。

7、三國全勤獎張合,從黃巾起義一直打到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他才被幹掉。

8、諸葛亮是偉大的預言家,他說:“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司馬炎篡位沒多久,西晉就被劉聰滅掉了,東晉又被劉裕滅掉了,石敬瑭建立的晉朝又被劉知遠取代了。

9、複雜的人物關係:諸葛尚的爺爺是諸葛亮,諸葛亮的姐夫是龐統的堂弟,龐山民。 奶奶是黃月英,奶奶的姨夫是劉表。奶奶的叔叔是蔡瑁。外公是劉禪,那外公的爸爸就是劉備了。外婆是張皇后。外婆的爸爸是張飛外婆的媽媽姓夏侯,可能是夏侯淵之女,夏侯霸之妹。 夏侯淵又是曹操的族弟。姨夫是關統,姨夫的爺爺是關羽。


瓦窯堡的碳


一:魏國

曹操奪了關羽看上的女人(關羽看上了秦朗的母親),曹操憎惡朱靈,並讓于禁解除了他的兵權。許褚多次保護曹操脫險,連馬超都害怕他;有次回到家中坐立不安,於是回曹操營帳,發現有人想殺曹操;許褚和曹仁關係不好,兒子許儀被鍾會所殺。五子良將中,張郃的食邑最多為4300,其次徐晃為3100,張遼(張遼原本姓聶)為2600,于禁和樂進均為1200(順便一提,臧霸3500)。鄧艾是個結巴,原名也不叫鄧艾。

二:蜀國

鞭打督郵的是劉備,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計策,劉備因為私人恩怨而殺降(把神算子張裕殺了)。關羽好色;他的武器應該是類似於長矛的一種武器,而非大刀,他是三國唯一一個做到了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級的人(陣斬顏良),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人不是華佗。趙雲在三國志中的記載特別少,在所有有傳的人物中趙雲的傳的字數排在後面。馬超不仁不義,馬超死的比劉備早。黃忠在劉備伐吳前已經病逝(且無後)。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晚來得子。三國時期有兩個人叫馬忠(蜀國的有傳,吳國的沒有,吳國馬忠是潘璋的部下,捕捉到了關羽)。劉備對待糜竺等人都只是以較高的禮儀對待,但是沒有給他們實權。

三:吳國

孫權曾派人去過臺灣。江東名將的子孫後代大多都沒有什麼建樹,要麼犯事,要麼資質一般,還有當降將反過來攻打吳國的,唯獨陸遜的兒子陸抗表現突出,很有軍事才能,陸遜陸抗也是為數不多的入古今64名將的父子兵(僅兩對,另一對是周勃和周亞夫)。諸葛瑾的兒子雖然軍事才能突出,但卻導致了家族滅門(諸葛瑾以前說過諸葛恪可能使家族滅門,諸葛瑾曾經把一個兒子過繼給了諸葛亮,從而使自己的血脈傳了下來)。三國志中周瑜魯肅呂蒙三人是合傳,而陸遜卻是單獨一傳(準確的說是陸遜陸抗父子合傳,陸抗沒有單獨立傳,他的事蹟記錄在陸遜傳的後面)。虞翻特別喜歡嘲諷降將,嘲諷過於禁,糜芳,說話特別難聽,為此,孫權還責備過他。吳國的神算子比較多,有傳的就有三四個。

四:其他

董卓,年輕時熱情好客,喜歡交朋友。具有較強的軍事才能,體恤下屬,有次得了獎賞全分給了下屬。董卓兩次差點被殺,一次差點被孫堅所殺;一次鮑信勸袁紹進攻董卓,袁紹不聽。

呂布曾被李進(我也不知道李進是誰)打敗過。劉備諸葛亮怕張郃,張郃怕張飛,而張飛又敬畏劉備諸葛亮(有沒有石頭剪刀布的感覺,哈哈)。孟獲應該沒有被抓7次,諸葛亮征討孟獲也就四個月的時間。

最後一個,袁術是許多人的爸爸。哈哈哈

歡迎大家補充。


遨遊文史世界


大部分人對漢末三國時期的認知來自於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既然是演義,是小說,那就會有很多作者虛構以及誇大的地方。

下面給大家科普幾條三國中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一、三大割據勢力外的第四大個割據勢力。

我們所熟知的“三國鼎立”指的是魏、蜀、吳,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割據勢力,就是遼東的公孫氏家。公元190年,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同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公孫氏政權歷經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和公孫淵四位統治者,巧妙地周旋於曹魏與東吳之間。

公元238年,司馬懿領兵4萬,攻打遼東,一舉平定了割據近50年的公孫氏政權。

二、蜀還是漢。

為什麼我們常說的三國是魏、蜀、吳,因為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是由《魏書》、《蜀書》和《吳書》所組成。然而,劉備在公元221年建立政權時,國號為“漢”,而非“蜀”。只因陳壽後來做過晉朝的官,而曹丕和司馬炎都是受禪讓登基稱帝,一個以魏代漢,一個以晉代魏,都是漢室正統的延續。同時,為了區別於真正的大漢王朝,劉備的“漢”,後世稱為蜀漢、西蜀、劉蜀、季蜀等。

真正的三國應該是魏、漢、吳。

三、軍事實力。

在《三國演義》中,常常會見到交戰雙發兵力少則十幾萬、多則幾十萬的大戰。然而,因為三國之間常年征戰,加上瘟疫、乾旱等自然災害,使得當時的人口凋零。打仗時,雙方的兵力投入沒有那麼多。比如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概五萬,曹操一方兵力最多也就二十萬。還有夷陵之戰,進攻方劉備的兵力為五萬,防守方孫權的兵力也是五萬左右。

另外,三國時期人口總數為不到八百萬,而漢朝時全國人口總數為五千萬。

四、鳳雛並非死於落鳳坡。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三國演義》中,說到龐統是率軍途徑落鳳坡時,中了埋伏,被亂箭射死。其實,那會兒根本沒有落鳳坡這個地方。龐統是在攻打雒城時,中流失而亡。後劉備將其葬於一塊風水寶地,而安葬龐統的地方被稱為落鳳坡。

另外,龐統早年是周瑜的功曹。周瑜攻打西川時暴斃,龐統送葬至東吳。後來才投靠的劉備。

五、東吳進攻益州。

赤壁之戰後,孫權派周瑜和孫瑜進攻益州,劉備堅決反對,因為進攻計劃中沒有劉備什麼事兒。後來,周瑜暴斃,東吳單獨進攻益州的計劃暫時停止。魯肅接任大都督一職後,建議將江陵借給劉備。後來,孫權寫信邀劉備共同進攻益州,但此時的劉備已向單獨佔有益州,所以不但拒絕了孫權,還派兵阻擋吳軍。

總之,東吳進攻益州的計劃最終沒有得到實施。


喧囂平原


說幾個自己知道的。

第一,三國滅國的順序是蜀國,魏國,吳國。最後一統天下的是晉而不是魏。魏國在司馬昭的帶領下,滅了蜀國。但是曹魏後來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終結,司馬炎成立了晉。最後司馬炎滅了吳。

第二,三國之中最忠於漢的劉備,卻是第二個稱帝的……關於稱帝的原因也很可疑,說是曹魏那邊傳來了漢獻帝的死訊。而劉備為了繼承大漢基業,勉強稱帝。拜託,人家漢獻帝比劉備多活了十來年呢。你真要搞,學學人家當年反秦武裝,好歹找個人冒名頂替一下,找個漢獻帝流落在民間的龍種,然後立為皇帝,裝模作樣一番。結果,自己做皇帝了算咋回事?所以當年劉備稱帝的動機就很值得懷疑了。


何況,人家曹丕起碼是名義上接受漢獻帝禪讓的(據說光禪讓詔書就寫了三四份)。因此,曹丕才是承襲大漢之正宗。

第三,三國真正的名稱是魏,漢,吳。而非魏,蜀,吳。所以影視劇裡面劉備軍團的旗號寫著蜀,是常識性錯誤。後人叫蜀漢只不過為了和前面的漢好區分而已。還有類似的北宋,南宋。

第四,三國時期是中國皇帝史上第一個人口凋零的時期。與之能比的估計只有五胡亂華時期了。據記載,東漢末年,全國約有5000萬人口。司馬炎一統天下以後,根據各國兵力計算出人口,大約晉是600萬,蜀是100萬,吳是200萬。也就是說,當時全國人口不超過1000萬。和現在的杭州市人口差不多。


第五,關於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問題。為何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能位列歷史上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而夷陵之戰不能。根據史料記載及個人推算,官渡之戰,袁紹擁兵十六七萬,實際投入兵力十二萬左右。曹操擁兵七八萬,實際投入三五萬。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八十三萬大軍,實際不超過二十五萬。孫權擁兵近十萬,考慮到各地佈防,實際投入約三五萬。劉備有自家兵一萬,劉琦有荊州兵一萬。夷陵之戰,劉備號稱七十萬大軍。其實最多隻不過七萬而已(還是算上少數民族軍隊的)。東吳方面,大約五萬。所以無論從雙方力量對比上還是從戰爭規模上,夷陵之戰都無法列入歷史上三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第六,關於建國年號。曹丕建國後,年號黃初;劉備稱帝后,年號章武;孫權稱帝后,年號黃武。有沒有發現,孫權最晚稱帝,年號偏偏是曹劉兩家年號各取一字。明顯是有意為之。

就想到那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